《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亨集) (16)

1. 痢證(十八)

痢者,利也。積滯暴下,莫能止息,邪熱上行,莫能流通。老幼虛弱之人,多致不救,症亦危重矣。《內經》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身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死,脈浮則生。《脈經》又曰:沉小流連者生,洪急疾者死。

仲景治痢十法,今撮其大要言之。凡痢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小數者令自愈。微熱而有渴,脈弱而有汗者令自愈。脈滑而數者,有積食也,當下之;下利腹堅者,當下之;下利譫語有燥屎者,當下之;下後心中堅痛者,當溫之;下利脈退緊,痛未止者,當溫之。其至重者,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故《金匱要略》云:六腑氣絕於外者,為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為下利不禁。

劉河間曰:痢疾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兩言者,為治痢之要旨。《機要》亦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邪外來,宜汗之;鶩溏為痢,宜溫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

丹溪曰:痢須分表裡。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去人參加黃芩、白芍和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急墜,宜承氣湯下之,亦當審虛實。腹痛者,由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開之;下痢血痢久之不愈者,屬陰虛,四物為主;大孔痛,一曰清之,一曰溫之;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之;暴病身熱,脈浮洪者,宜清之。先水瀉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倦怠嗜臥,食飲少進,宜參、歸、陳、術等藥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在亡血,以當歸身尾為君,白芍、生地、桃仁佐之,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此丹溪治痢十法,名言深有益於蒼生者,學者須詳究而善用之。

戴氏曰: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處治,但分新舊、虛實,與赤白帶同治。

予觀痢疾,大抵由食積、火熱為多,其次暑熱,其次風寒,其次七情內傷。善治者,須求其因而為之,辨別區治。

噤口痢有二證,虛與熱是也。熱塞胃口,正氣衰憊,莫能與爭,故滴水不進。古人有用人參三錢,酒炒黃連三錢,酒炒石蓮肉一錢,頻頻少飲,飲而或吐,又少飲之。若得些須入胃,胃氣即回而食少進矣。愚謂熱勝則川連當用四錢,人參當用二錢;虛勝則人參當用四錢,川連當用二錢。

蓋變通之道也。此症亦有人參不能用一分者,以陰太虛而邪陽太盛也,故身熱脈大。又云:熱不為下衰,皆反之也。

其不治症:唇紅若塗朱者;口瘡綻裂,脈洪急搏手者;身大熱久不退者;下如魚腦者;下如陳腐色者;下純血者;下如屋漏水者;下如紅莧汁者;大孔如竹筒者;喘而不休,大汗不止者;脈不回,身不溫者;四肢厥冷者,皆不救也。

白話文:

痢疾,就是腹瀉的意思。食物積滯導致突然腹瀉,無法停止,邪熱上衝,又無法通暢。老年人和小孩體弱的人,大多無法治愈,病情非常危急。《內經》說:腸道瀉泄帶血,發熱就死,發冷則活。腸道瀉泄排出白色泡沫,脈象沉弱則死,脈象浮大則活。《脈經》又說:脈象沉細緩慢的能活,脈象洪大急促的則死。

張仲景治療痢疾的十種方法,這裡概括其主要內容:凡是痢疾患者脈象強大的,病情尚未停止;脈象微弱細小稀少的,可以自愈。微熱口渴,脈象微弱出汗的,可以自愈。脈象滑利而數的,是有積食,應該瀉下;瀉下但腹部堅硬的,應該瀉下;瀉下神志不清,有乾燥的糞便的,應該瀉下;瀉下之後心中堅痛的,應該溫補;瀉下後脈象衰弱緊縮,疼痛未止的,應該溫補。病情極其危重的,手腳厥冷,摸不到脈,灸法也不能使身體溫暖,脈象沒有恢復,反而出現微喘的,就會死亡。

所以《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機衰竭於外,表現為手腳冰冷;五臟的氣機衰竭於內,表現為下痢不止。

劉河間說:痢疾伴隨出血則膿血自行痊癒,調理氣機則裡急後重自行消失。這兩句話,是治療痢疾的要旨。《機要》也說:裡急後重就應該瀉下,腹痛就應該和緩,身體沉重就應該除濕,脈象弦緊就應該祛風。膿血稠黏,就用峻猛的藥物攻下;身體冰冷自汗,就用溫熱的藥物溫補;風邪外襲,就應該發汗;稀薄的糞便像水一樣的痢疾,就應該溫補;小便澀滯的,就應該利尿。病情盛的要調和它,病情虛衰的要補益它,病情過度的要制止它。

朱丹溪說:痢疾必須區分表裡。屬於表證的,一定會惡寒發熱,周身疼痛,應該用小柴胡湯去人参加黃芩、白芍來調和;屬於裡證的,一定會裡急後重,腹痛墜脹,應該用承氣湯瀉下,也要仔細辨別虛實。腹痛的,是因為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之間,用苦寒之藥疏通它;下痢膿血久治不愈的,屬於陰虛,以四物湯為主;大腸疼痛,有的要清熱,有的要溫補;久病身體冰冷,脈象沉細微弱的,應該溫補;暴病發熱,脈象浮大洪大的,應該清熱。先是大便稀溏,後出現膿血,這是脾臟傳給腎臟,邪氣難以痊癒;先是大便膿血,後是大便稀溏,這是腎臟傳給脾臟,邪氣容易痊癒。

倦怠嗜睡,飲食減少,應該用人参、當歸、陳皮、白朮等藥物補益,虛證得以恢復,痢疾自然停止。氣機通暢,血脈調和,積滯減少,只是虛弱地坐着用力,這是由於失血所致,以當歸尾為君藥,白芍、生地、桃仁為佐藥,陳皮調和,血氣恢復就會安穩。這是朱丹溪治療痢疾的十種方法,名言至理,深受百姓益處,學習者必須詳細研究並善於運用。

戴氏說:痢疾雖然有赤白二種,但終究沒有寒熱之分,一律當作濕熱治療,只是區分新舊、虛實,與赤白帶同治。

我看痢疾,大多數是由於食積、火熱引起的,其次是暑熱,其次是風寒,其次是七情內傷。善於治療的人,必須追究其病因而加以治療,辨別不同而對症下藥。

噤口痢有兩種證候,虛證和熱證。熱邪阻塞胃口,正氣衰敗,無法與邪氣抗爭,所以滴水不進。古人有用人參三錢,酒炒黃連三錢,酒炒石蓮肉一錢,頻頻少量服用,服用後如果嘔吐,再少量服用。如果能少量進入胃中,胃氣就會恢復,食慾也會少量增加。我認為熱盛就應該用黃連四錢,人參二錢;虛盛就應該用人參四錢,黃連二錢。

這是變通的方法。這種病症也有人參不能用一分量的,是因為陰虛太甚而陽邪太盛,所以身體發熱脈象洪大。又說:熱證不能用瀉下法治療,都要反其道而行之。

不能治癒的症狀:嘴唇紅得像塗了硃砂一樣;口腔潰瘍破裂,脈象洪大急促有力;身體高熱很久不退;大便像魚腦一樣;大便像腐爛的東西一樣;大便全是血;大便像屋頂漏水一樣;大便像紅莧菜汁一樣;肛門像竹筒一樣;呼吸困難喘息不止,大汗淋漓;脈象沒有恢復,身體不溫暖;四肢厥冷,這些都是不可救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