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8)
卷七(貞集) (8)
1. 三消證(五十五)
《內經》曰:二陽結,謂之消。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若熱則目黃口渴,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病久不可治。當分三消而治之,上消者,肺也,舌上赤裂,大渴引飲。《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由火盛剋金,肺熱葉焦,津液枯涸而然。
治法:人虛以治瘧渴方主之。人強用白虎加花粉、葛根、烏梅、麥冬、杷葉及清肺藥。
中消者,胃也,善食而飢,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飢虛,癉成消中是也。
治法:人虛宜補中,渴甚白虎加人參、川連、生地、梔子;人強便燥,用調胃承氣、三黃丸下之。
下消者,腎也,煩渴引飲,耳輪焦乾,小便淋濁如膏之狀。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
治法:六味地黃丸、八味丸,及用人參、知柏、車前、二冬、澤瀉、五味、熟地之類。
三消通用當歸潤燥湯、生津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麥冬飲子、四物湯加減,用效豬肚丸,大禁半夏及發汗。一云曾見消者,飲水至數升,須臾吐盡,此何以故?由寒熱不相入,水火不相濟故也。其人終不治而死。
姜侶陽云:有人患消穀善飢之疾,日食三十次,聞水聲則臥,一道者教食龜肉而愈。
《金匱要略》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浮則衛氣不足,遲則榮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緊(《金匱》作消穀大堅)。
氣盛則溲數,溲數則緊(《金匱》作堅),緊數相搏,則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心脈滑為渴(滑者,陽勝),心脈微小,為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脈數大者生,沉小者生;實而堅大者死,細而浮短者死。
白話文:
《內經》提到,二陽結的情況會導致消渴症。東垣解釋,二陽指的是陽明,其中手陽明大腸負責津液的運作,如果出現熱象,就會有目黃口渴的現象,這表示津液不足。足陽明胃管血液,若熱象顯著,會造成消穀善飢,血液中藏有潛在的熱源,這代表血液不足。結,即津液不足,結而不潤,都是由燥熱引起的病症。
岐伯說,如果脈象實大,即使病程長久,還是有治療的機會;若脈象懸小,且病程長久,就難以治療。應針對三種不同類型的消渴症進行治療,上消症出現在肺部,舌頭會呈現紅色裂開,極度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心臟過熱影響肺部,導致肺熱葉焦,津液枯竭所致。
治療方法:體弱者可用治瘧渴方,體壯者可用白虎加花粉、葛根、烏梅、麥冬、杷葉等清肺藥物。
中消症出現在胃部,會出現容易餓但又感到虛弱,自汗,大便硬,小便頻繁。叔和指出,口乾想喝水,吃得多卻依然感到飢餓,最終形成消中症。
治療方法:體弱者應補中,非常口渴可用白虎加人參、川連、生地、梔子;體壯者便祕可用調胃承氣、三黃丸。
下消症出現在腎臟,會極度口渴想喝水,耳朵輪廓乾燥,小便像膏狀的混濁。叔和認為,煩躁、水分易虧損,這就是腎消症。
治療方法:可使用六味地黃丸、八味丸,或人參、知柏、車前、二冬、澤瀉、五味、熟地等藥物。
對於三種消渴症,可以使用當歸潤燥湯、生津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麥冬飲子、四物湯等方劑,並且忌用半夏和發汗藥物。有人因消渴症,喝幾公升的水,不久後全部吐出,原因是寒熱不調,水火不濟,最後無法治療而死亡。
有人因消穀善飢,一天需進食三十次,聽到水聲就躺下,一位道士教他吃龜肉,結果病情痊癒。
《金匱要略》提到,厥陰病會有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下痢不止等症狀。
寸口脈象浮而遲,浮表示虛弱,遲表示勞累;浮表示衛氣不足,遲表示營氣耗盡。
趺陽脈象浮而數,浮表示氣虛,數表示消穀而緊。
氣虛則尿頻,尿頻則緊,緊與數相互作用,導致消渴。
男性消渴,小便反而增多。飲水一斗,小便也是一斗,可用腎氣丸。
心脈滑表示口渴,心脈微小表示消癉。脈象實大,即使病程長久,仍有治療機會;若脈象懸小堅急,且病程長久,就難以治療。脈象數大者有生存機會,脈象沉小者也有生存機會;脈象實而堅大者將死亡,脈象細而浮短者將死亡。
2. 三消方
白虎湯(見斑證)人強者宜此。
本方加花粉、葛根、烏梅、枇杷葉
又方,人虛者宜此。
知母,花粉,葛根(各七分),黃柏,生地,柴胡,牛膝(各五分),麥冬,石膏(看渴量加)
加米一撮同煎。
以上二方治上消。
調胃承氣湯(見瘟疫)
三黃丸(見火證)
以上二方治中消。
六味地黃丸(見虛損)
八味地黃丸(見痰證)
以上二方治下消。
當歸潤燥湯,治三消,小便多,大便乾燥。
細辛,生甘草,炙甘草,熟地(各三分),柴胡,黃柏,知母,石膏,桃仁,歸身,麻仁,防風,荊芥(各二錢),升麻(錢半),紅花(少許),杏仁(七個),川椒(三粒)
麥門冬飲子,治心移熱於肺,名曰膈消。
麥冬,花粉,知母,甘草,五味,生地,人參,葛根,茯神
加淡竹葉。
豬肚丸
黃連(五兩),麥冬,花粉(各四兩),烏梅(兩半)
上藥入豬灶內,縫口煮熟,搗爛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百丸。可以清心止渴。
清心蓮子飲
黃耆,石蓮肉,茯苓,人參(各七錢五分),黃芩,甘草,地骨皮,麥冬,車前子(各五錢),熱加柴胡、薄荷。
生津甘露飲
升麻,柴胡,防風,羌活,生甘草,炙甘草,防己,歸身,生地,黃耆,黃芩,黃柏,桃仁,杏仁,石膏,知母,紅花,膽草
水煎,熟加酒一盅,稍熱服。
上消驗方
知母,甘草,麥冬,花粉,葛根,烏梅,片芩,枇杷葉
中消驗方
人參,知母,川連,生地,甘草,茯苓,當歸,山藥
下消驗方
天冬,麥冬,黃柏,知母,石斛,五味,熟地,澤瀉,車前,花粉,甘草梢
白話文:
【三消方】
對於體質健壯的人,適合使用「白虎湯」,但需加入天花粉、葛根、烏梅、枇杷葉。
另一個配方則是針對體質虛弱的人,需用到知母、天花粉、葛根各七分,黃柏、生地、柴胡、牛膝各五分,再加麥冬和石膏,石膏的份量要根據病人的口渴程度來調整。最後,還需加入一小撮米一同煎煮。以上兩個配方主要是用來治療上消。
「調胃承氣湯」和「三黃丸」這兩個配方則是用來治療中消。
「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則適用於下消的治療。
「當歸潤燥湯」能治療三消,特別是小便頻繁,大便乾燥的情況。配方包含細辛、生甘草、炙甘草、熟地各三分,柴胡、黃柏、知母、石膏、桃仁、當歸、麻仁、防風、荊芥各二錢,升麻一錢半,紅花少許,杏仁七個,川椒三粒。
「麥門冬飲子」用於治療心臟熱度傳至肺部的病症,也就是所謂的膈消。配方有麥冬、天花粉、知母、甘草、五味子、生地、人參、葛根、茯神,還需加入淡竹葉。
「豬肚丸」的配方為黃連五兩,麥冬、天花粉各四兩,烏梅兩半。將這些藥材放入豬肚內,縫合後煮熟,待冷卻後搗成泥,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空腹時以米飲吞服一百顆,能清心解渴。
「清心蓮子飲」配方為黃耆、石蓮肉、茯苓、人參各七錢五分,黃芩、甘草、地骨皮、麥冬、車前子各五錢,若病人感到熱感,可加入柴胡和薄荷。
「生津甘露飲」的配方包括升麻、柴胡、防風、羌活、生甘草、炙甘草、防己、當歸、生地、黃耆、黃芩、黃柏、桃仁、杏仁、石膏、知母、紅花、膽草。先用水煎煮,待熟後加入一盅酒,溫熱後服用。
以下是三種消症的驗方:
上消:知母、甘草、麥冬、天花粉、葛根、烏梅、片芩、枇杷葉。
中消:人參、知母、黃連、生地、甘草、茯苓、當歸、山藥。
下消:天冬、麥冬、黃柏、知母、石斛、五味子、熟地、澤瀉、車前、天花粉、甘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