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貞集) (2)

1. 脈法死症

身涼脈靜者易治,身熱脈大者難治。咯血、咳血脈弦數者死。衄血身熱者死,血溫身熱者死。

《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暈黃,衄血未止。太陽脈大而浮,必衄血、吐血。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必吐血。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脈弦而緊,脅痛肝臟傷,主有瘀血。

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咳血脈堅強者死,滑濡者生。

2. 血證方

涼血散

片芩,茜根,茅根(各七分),甘草(四分),鬱金(六分),阿膠,生地,白芍(各七分),山梔,扁柏(各八分)

同煎,入童便半盅沖服。

四生丸

艾葉,扁柏,薄荷葉,生地

各等分,共搗極爛丸彈子大。

犀角地黃湯

犀角(二錢),赤芍,丹皮(各八分),生地(一錢五分)

加減白虎湯,治衄血如注。

石膏(二錢),黃連(七分),甘草(一分),前胡(五分),生地,知母,麥冬,蘇子(各一錢)

黃連石膏湯,治吐血。

黃連,黃芩,石膏,知母,甘草

本方加升麻葛根治飲酒過多衄血。

清涼四物湯,治吐血、嘔血。

當歸,白芍,生地,黃連,黃柏,山梔,香附(童便浸一宿)

蒲黃小薊飲

茜根,鬱金,山梔,蒲黃,藕節山茶花,扁豆,小薊

童便衝入。

辰砂六一散,治吐血、衄血。

承氣湯(見瘟疫),如大便秘結,上作血暈,本方加桃仁紅花急下之。

黃連白虎湯

加減蘇子降氣湯,治吐血不止,氣逆衝上。

當歸,蘇子,前胡,甘草,厚朴陳皮,白芍,山梔,片芩,扁柏,童便

加味大阿膠丸,治肺虛咳嗽,吐血嘔血。

麥冬,茯神杜仲丹參,貝母,柏子仁防風百部根(各五錢),山藥,五味,熟地,阿膠(各一兩),遠志(二錢五分),犀角,京墨,羚羊角(各二錢),沙參,川歸,片芩(各四錢),蒲黃(三錢)

如元氣太虛者,用參耆亦可;若作煎劑服,則用十分之一亦常取效。

保命地黃散

生地,熟地,枸杞,天冬黃耆地骨皮,白芍,黃芩,炙甘草

水煎,食先前服。

養元止血湯,治去血過多,脾胃弱,神氣虧損,大吐後方可用。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五味(十三粒),白芍,甘草,當歸,麥冬(各五分)

共水煎服。此方以治血脫氣虛,古聖人之法也。但只用一二服即止,多服則助陽邪而陰愈虛矣。

三黃補血湯,治去血過多。

白芍(二錢),熟地,生地,丹皮,黃耆,升麻(各一錢),柴胡(五分),川芎(七分)

此方初見血未可便用,若去血過多,恐血脫氣亦脫,宜服一二劑便止。

炒黑乾薑散,此從治之法。

乾薑炒黑為末,每用二錢,水調服。

五味麥冬湯,治咳血。

麥冬,百部,款花,片芩,白芍,阿膠,貝母,花粉(各七分),五味(七粒),歸身,生地(各八分),茅根,茜根

知母地黃揚,治唾血、咯血由腎經來。

生地,熟地,黃柏,知母,天冬,麥冬,沙參,阿膠,苡仁,貝母,丹皮,茯神

入童便半盅。

滋腎丸

黃柏,知母,熟地,龜板(各二兩),杜仲(兩半),牛膝(一兩)

上末蜜丸,空心下。

六味地黃丸(見虛損),吐血後宜用。

補脾統血湯,治痰涎夾血而吐,出於脾虛,又胃中清血,熱蒸而出。

山藥,白朮茯苓(各八分),米仁(一錢二分),歸身(五分),白芍,麥冬,貝母(各七分),黃連(三分)

水煎,溫服,量病加減。

又方滋腎丸,治陰火起於湧泉,並治腎虛頭痛,又治腎虛發呃。

黃柏(炒半兩),知母(炒六兩),肉桂(五錢)

水丸。

唾血出腎

黃柏,知母,天冬,麥冬,熟地,山梔,甘草,山藥,米仁

吐血嘔血出胃

白芍,歸尾,紅花,貝母,花粉,丹皮,茜根,蘇子,荊芥,黑山梔

嘔血出胃

知母,石膏,甘草,蘇子,天冬,丹皮,茜根,麥冬

咳血出肺

麥冬,五味,知母,貝母,百部,白芍,川歸,阿膠,片芩,百合

咯血出腎

天冬,麥冬,貝母,知母,黃柏,沙參,生地,甘草,丹皮,白芍,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