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亨集) (10)

1. 瘧方

人參養胃湯,治瘧寒多熱少者,必須先服此藥。

人參,厚朴(薑製),陳皮(各一錢五分),蒼朮(米泔浸炒),茯苓,半夏(泡各七分),草果,藿香,炙甘草(各一錢)

姜三片、紅棗一枚,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

小柴胡湯(見瘟疫),治瘧熱多寒少,或單熱,頭痛,胸滿,咽乾。此條為少陽證也。

濟生清脾湯,治癉瘧脈來弦數,或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青皮,厚朴(制),白朮,半夏(泡),黃芩,草果,柴胡,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鱉甲飲,治久瘧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瘧母。

鱉甲(醋炙),白朮,草果,檳榔,厚朴(制),川芎,白芍,橘紅,炙甘草(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

姜七片、棗二枚,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麻黃羌活湯,發時頭痛,身熱脊強,脈浮者,名為寒瘧。此方主之。

麻黃,羌活,防風,甘草(各三錢)

此條為太陽證也。太陽乃寒水所化,故《機要》名為寒瘧。麻黃、羌活,太陽經之汗藥也,故以為君;防風為諸風之卒徒,故以為佐;甘草和諸藥而兼解散,故以為使。是方乃攻實之劑。若臨證用藥,血虛者宜加四物,氣虛者宜加參朮,全在活法,不可執也。

白芷湯,發時目痛鼻乾,口渴自汗,不得眠。脈長,有熱無寒,或熱多寒少者,名曰熱瘧。此方主之。

白芷(三錢),知母,石膏(各五錢)

此條為陽明證也。以其熱多,故《機要》名為熱瘧。白芷所以解陽明之經,石膏所以清陽明之腑,知母所以養陽明之陰。虛者宜加人參,質實便燥者不宜此方,用大柴胡湯下之,再以本方調理。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例》云: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先熱後寒,此方主之。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脈陰陽俱盛者,舊有熱也;重感於寒者,新有寒也。凡瘧寒熱相搏,邪正分爭,並於表則陽實而陰虛,陰虛生內熱,陽實生外熱,中外皆熱,故煩渴而身熱,惡熱莫任也。並於里則陰實而陽虛,陽虛生外寒,陰實生內寒,中外皆寒,故鼓頷而戰慄,惡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爭,並之未盡,則寒熱交集,鼓頷戰慄、煩渴身熱並至矣。

此常瘧寒熱之理也。溫瘧先熱後寒者,以其先有舊熱,而後傷寒也。麻黃、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甘草、石膏可以解舊有之熱。仲景主白虎湯加桂枝湯亦良。

二玄道人截瘧方

柴胡湯加防己(三分)、秦艽(一錢)。

香薷湯,發時獨熱無寒者,名曰癉瘧。當責之暑,宜此方。

香薷(二兩),白扁豆,厚朴(薑汁炒),炙甘草(各五錢),茯神(一兩)

白話文:

瘧方

人參養胃湯:治療瘧疾,症狀是寒冷多而發熱少的情況,必須先服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人參、厚朴(用薑汁炮製)、陳皮(各一錢五分)、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茯苓、半夏(泡過,各七分)、草果、藿香、炙甘草(各一錢)。

煎藥方法: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加入兩盅水,煎至一盅,不拘時間服用。

小柴胡湯: (內容參考瘟疫篇)治療瘧疾,症狀是發熱多而寒冷少,或者只有發熱,伴隨頭痛、胸悶、咽喉乾燥。這屬於少陽病證。

濟生清脾湯:治療癉瘧,症狀是脈象弦數,或者只發熱不畏寒,或者發熱多而畏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藥方組成:青皮、厚朴(炮製過的)、白朮、半夏(泡過的)、黃芩、草果、柴胡、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煎藥方法:生薑三片,加入兩盅水,煎至八分,等飯後服用。

鱉甲飲:治療久病不癒的瘧疾,症狀是脅肋下痞滿脹痛,腹中有結塊,這種情況稱為瘧母。

藥方組成:鱉甲(用醋炙烤過)、白朮、草果、檳榔、厚朴(炮製過的)、川芎、白芍、橘紅、炙甘草(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

煎藥方法:生薑七片、紅棗兩枚,加入兩盅水,煎至八分,等飯後服用。

麻黃羌活湯:發病時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脊背僵硬,脈象浮的,這種情況稱為寒瘧。這個藥方可以治療。

藥方組成:麻黃、羌活、防風、甘草(各三錢)。

說明: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病證。太陽經屬寒水,所以《機要》中稱之為寒瘧。麻黃、羌活是太陽經的發汗藥,所以作為主藥;防風是驅風的輔助藥,所以作為輔佐;甘草調和各藥並兼有解散作用,所以作為使藥。這個藥方是攻邪的藥方。如果臨床用藥,氣血虛弱的應該加入四物湯,氣虛的應該加入人參和白朮,全部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可拘泥。

白芷湯:發病時出現眼睛痛、鼻乾、口渴、自汗、無法入睡,脈象長,有發熱而無畏寒,或者發熱多而畏寒少的,這種情況稱為熱瘧。這個藥方可以治療。

藥方組成:白芷(三錢)、知母、石膏(各五錢)。

說明: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病證。因為發熱多,所以《機要》中稱之為熱瘧。白芷可以疏解陽明經的邪氣,石膏可以清除陽明腑的熱,知母可以滋養陽明經的陰液。虛弱的應該加入人參,身體壯實而大便乾燥的不適合這個藥方,應該用大柴胡湯攻下,然後再用這個藥方調理。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例》中說:如果脈象陰陽都強盛,又受到寒邪侵襲,就會變成溫瘧,表現為先發熱後畏寒。這個藥方可以治療。

藥方組成: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說明:脈象陰陽都強盛,說明之前體內有熱;又受到寒邪侵襲,說明是新有的寒邪。凡是瘧疾,寒熱交戰,邪正相爭,如果在體表,就會出現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陰液不足會產生內熱,陽氣過盛會產生外熱,內外都有熱,所以會煩躁口渴,身體發熱,難以忍受熱。如果在體內,就會出現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會產生外寒,陰氣過盛會產生內寒,內外都有寒,所以會聳肩打哆嗦,難以忍受寒冷。如果邪正交戰,沒有完全分出勝負,就會寒熱交集,聳肩打哆嗦、煩躁口渴、身體發熱同時出現。這是常見瘧疾寒熱的道理。溫瘧先發熱後畏寒,是因為之前體內有舊熱,然後又受到寒邪侵襲。麻黃、杏仁可以解除新受的寒邪,甘草、石膏可以解除舊有的熱邪。張仲景主張用白虎湯加桂枝湯也是很好的方法。

二玄道人截瘧方

藥方組成:柴胡湯,加防己(三分)、秦艽(一錢)。

香薷湯:發病時只有發熱而沒有畏寒,這種情況稱為癉瘧。應該歸咎於暑邪,適合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香薷(二兩)、白扁豆、厚朴(用薑汁炒過)、炙甘草(各五錢)、茯神(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