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貞集) (1)

1. 血證(四十七)

(衄血、唾血、吐血、咯血、嘔血、咳血)

《靈樞經》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充膚澤毛,此之謂氣。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此之謂血。是血也,乃水穀之精,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化生於脾,總統於心,納於肝,宣布於肺,灌溉於一身。故《內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攝。

又曰:心出血,肝納血,肺出氣,腎納氣。是人身之氣與血,本相附麗,並行不相悖也。

惟夫暴喜傷心,則氣緩而心不出血,故肝無所受;或暴怒傷肝,則氣逆而肝不納血,故血無所歸;又或酒色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起,故錯經而妄行。此衄血、唾血、吐血、嘔血、咯血、咳血之症所由起也。

白話文:

《靈樞經》曰:

上焦負責接收食物的精華,將其散布到全身,滋養皮膚和毛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氣」。中焦負責消化食物,將其轉化成紅色液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血」。血液是由食物精華所化成,調節五臟的功能,滋養六腑,在脾臟中生成,由心臟統管,納入肝臟,再由肺臟宣發到全身,灌溉身體的各個部位。因此《內經》說:「眼睛依靠血液才能看見,腳依靠血液才能行走,手掌依靠血液才能握住東西,手指依靠血液才能抓取東西。」

又說:心臟主導血液的輸出,肝臟負責接收血液,肺臟主導氣的輸出,腎臟負責接收氣。人體的氣和血原本是相互依附、並行不悖的。

然而,如果突然過度喜悅而傷及心臟,氣就會變得緩慢,心臟無法輸出血液,導致肝臟無法接收血液;又或者突然過度生氣而傷及肝臟,氣就會逆流,肝臟無法接收血液,導致血液無處可去;再者,如果縱欲無度,導致內火過盛,血液就會隨著內火而妄行。這就是導致鼻出血、唾血、吐血、嘔血、咯血、咳血的原因。

丹溪曰:口鼻出血,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經。又曰:諸見血為熱證,由君火相火亢甚煎迫而出諸竅也。諸症辨疑亦曰:人身之血,賴氣升降,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逆則逆,氣和則和,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清則治,氣濁則亂。是失血由於氣熱妄行明矣。

故凡血病當辨其的出何經?宜加本經清氣之藥。又用藥不可單行單止,亦不可純用寒涼,必加辛溫之藥,如用涼藥,必須酒煮酒炒,乃寒因熱用之法也。然證候種種不同,治宜隨類求之。

衄血者,血出於鼻竅。以鼻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所以從鼻而出,甚則泊泊如湧泉不止。來自肺經,或陽明胃腑。治以涼血行血為主,急用百草霜擂水塗鼻孔,及龍骨散吹入鼻中。衄止後,仍服四生丸、犀角地黃湯、涼血散、酒芩、茜根、茅根、甘草、鬱金、炒梔子、扁柏、阿膠;胃火甚,用白虎湯;飲酒人衄血,黃連石膏湯加葛根、升麻神效。

白話文:

丹溪認為,口鼻出血都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導致氣血上衝,無法下降,所以血隨著氣往上衝,從鼻子和嘴巴流出來。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陰降火為主,讓氣血下降,血液就能回到經脈中。丹溪還說,所有出血都是熱症,是由於心火和命門火過旺,灼熱逼迫血從孔竅中流出。

人體血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升降,氣上升則血上升,氣下降則血下降,氣逆則血逆,氣和則血和,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清則血清,氣濁則血濁。因此,失血都是由於氣熱妄行造成的。

所以,治療出血病症,必須先找出出血的經脈,然後使用該經脈的清氣藥物。用藥時不能單一使用,也不能只用寒涼的藥物,必須加入辛溫的藥物。如果要用涼藥,就必須用酒煮或酒炒,這叫做寒因熱用。當然,不同的病症,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鼻出血,是血從鼻孔流出。因為鼻子與腦相通,血液上溢到腦中,所以從鼻子流出,嚴重時會像泉水一樣不停地流。鼻出血可能是肺經的問題,也可能是胃火上炎。治療以涼血止血為主,緊急情況可以用百草霜研成粉末塗在鼻孔,以及吹入龍骨散。鼻血止住之後,還要服用四生丸、犀角地黃湯、涼血散、酒芩、茜根、茅根、甘草、鬱金、炒梔子、扁柏、阿膠。如果是胃火太旺,可以用白虎湯。如果是喝酒的人鼻出血,可以用黃連石膏湯,加葛根和升麻,效果顯著。

唾血者,鮮血隨唾而出。本諸腎經,若紫黑色,由肺氣壅遏,瘀血內積,不能下降所致。腎經用知母、熟地、天冬、童便,入桂少許;肺經宜片芩、麥冬、山梔、桔梗、鬱金、薏苡之類。(專主腎經)

吐血、嘔血俱出胃經,大口傾吐成盆碗者是也。同一治法。《經》云:暴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或陰虛火動,血熱妄行,故有先吐血後吐痰。咳嗽多者,是陰虛火盛,痰不下降,四物湯加痰火藥。若先吐痰咳嗽後見血者,是積熱,降痰火為急。又有暴吐紫黑血成塊者,是熱傷於血,致結於中,吐出為好,用四物湯加清熱藥調之,吐未盡,少加桃仁、紅花、蘇木以行之。吐血挾痰者,若純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兼治火則止,以吐血原火病也。

白話文:

如果嘴巴吐血,鮮血隨著口水流出,這是腎經的問題。如果血是紫黑色,則是肺氣阻塞,瘀血積聚在體內,無法下降所致。腎經可以用知母、熟地、天冬、童便,加少許桂枝;肺經則適合用片芩、麥冬、山梔、桔梗、鬱金、薏苡等藥物。

吐血、嘔血都是胃經的問題,大量地嘔吐,滿滿一盆或一碗都是。治療方法一樣。《經》書上說,暴怒會導致氣逆,嚴重的話會嘔血。也有可能是陰虛火旺,血熱亂竄,所以會先吐血後吐痰。如果咳嗽很多,是陰虛火盛,痰無法下降,可以用四物湯加上化痰降火藥物。如果先吐痰咳嗽,之後才吐血,則是積熱,趕快降痰火才是關鍵。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吐出紫黑色的血塊,這是熱氣傷了血液,導致血液凝結在體內,吐出來反而好,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清熱藥物來調理,如果吐不乾淨,可以再加些桃仁、紅花、蘇木來幫助排出。吐血伴隨痰的,如果只用活血化瘀的藥,就會黏住不容易排出,要兼顧清熱才能止血,因為吐血的根本原因是熱氣。

大抵治吐血要法有三:正治犀角地黃、四生丸及清涼四物湯、蒲黃小薊飲、童便、鬱金、山茶花,並炒梔子、蒲黃、藕節、扁柏、小薊之類;急治辰砂六一散燈心湯灌之,胃強者或稍用石膏湯,但不可輕用黃連,白虎亦常取效;若大便秘結,此承氣宜急下之即止;從治炒黑乾薑數錢,研末水調服;不效,用韭汁一盅加童便、薑汁,好酒少許和飲有效。又有用蘇子降氣而愈者,乃氣降則血歸經之義也,必除半夏、肉桂二味,仍加別血藥為穩。

白話文:

大抵在治療吐血時,主要的療法有三種:

  1. 正確的治療方式包括犀角地黃、四生丸以及清涼四物湯、蒲黃小薊飲、童便、鬱金、山茶花,以及炒梔子、蒲黃、藕節、扁柏、小薊等類的草藥。
  2. 急救時使用辰砂六一散燈心湯灌服。對於胃強烈的病患,可以稍微使用石膏湯,但不可以輕易使用黃連,白虎湯也常有療效。
  3. 若有大便祕結的情況,應該立即使用承氣湯進行通便,直到症狀得到緩解。
  4. 另一種急救方法是用炒黑乾薑數錢,研磨成粉末,用清水調服。
  5. 若上述方法均無效,可以使用韭汁一盅,加上童便、薑汁,以及少量的好酒,混合飲用,通常會見效。
  6. 有些情況下,使用蘇子降氣可以痊癒,因為氣降則血歸經,這是一種治療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去除半夏、肉桂兩味草藥,並且添加其他的止血藥物以確保療效穩定。

以上就是關於治療吐血的一些主要方法和藥物,請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以上數條皆為實人暴吐者設,若勞病吐血及身熱脈大脫形,一切忌用。然而人病久血去多,咳嗽咽乾,勞傷肺胃者,宜加味大阿膠丸為至當。

咳血者,咳出痰內有血是也。出於肺經,由痰盛心熱,致煎耗血。虛宜麥冬五味湯,仍看病加減,多屬血虛,宜麥冬、五味、百部、川歸、地黃、款花、黃芩、白芍、薏苡、茅根、茜根、阿膠、貝母,痰盛加痰藥。

咯血者,咯痰共血出者是也,出於腎經;若痰帶血絲咯出,亦主腎經,或出肺經;若血內有泡點疙瘩,謂之血屑。悉同一法。治宜知母地黃湯、滋腎丸、六味丸、二冬、二地、知柏、沙參、阿膠、貝母、薏苡、丹皮、童便。久病加參、術,量服之。又有痰涎雜血共出,專主脾臟,由脾濕生熱,熱生痰涎,涎為脾之液,以脾主裹血故也。

白話文:

這些條款都是為那些嚴重嘔吐的人設立的,如果勞累導致吐血和身體發熱脈搏強大的情況,所有禁忌都適用。然而,對於長期生病導致大量失血,咳嗽口乾,以及勞累傷害肺和胃的人,可以考慮使用加味大阿膠丸作為治療。

咳血是指咳出的痰中混有血液,這通常是由於肺經的問題,由於痰多和心火過旺導致血液被煎熬耗損。在虛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麥冬五味湯,同時根據病情進行調整,大多數情況下是血液虛弱,適合使用麥冬、五味、百部、川歸、地黃、款花、黃芩、白芍、薏苡、茅根、茜根、阿膠、貝母,痰多時則增加化痰藥物。

咯血是指咳出的痰中帶有血液,這通常是由於腎經的問題;如果痰中帶有血絲被咳出,也可能與腎經有關,或者源自肺經;如果血液中有泡沫狀疙瘩,稱為血屑。所有情況都可以使用同一方法進行治療。治療時可以使用知母地黃湯、滋腎丸、六味丸、二冬、二地、知柏、沙參、阿膠、貝母、薏苡、丹皮、童便。對於長期患病的人,可以添加黨參和白術,根據情況服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痰涎與血液一起排出,主要與脾臟有關,這是因為脾濕生熱,熱產生痰涎,涎液是脾的液體,因此脾主裹血。

治宜補脾統血湯、山藥、白朮、薏苡、歸、芍、麥冬、生地、貝母加芩、連、知、柏選用之。

大凡血證原血上行,若變而下出者為順,陽邪下降也。

白話文:

治療應該使用補脾統血湯,加上山藥、白朮、薏苡仁、當歸、白芍、麥冬、生地黃、貝母等草藥。如果病情有變化,血液從上面流到下面去是正常的,這代表了陰氣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