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8)
卷三(亨集) (8)
1. 瘧證(十五)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宜發汗、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要略》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弦而數的脈象多表示有熱,弦而遲的脈象多表示有寒。如果脈象是弦而帶點緊的,可以用攻下法治療效果會好些;如果是弦而遲的,適合用溫補的方法;如果是弦而緊的,適合用發汗或針灸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浮大脈,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如果是弦數脈,是風邪引起的,可以通過調整飲食來停止發作。《脈經》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如果脈象微弱,就是虛證;如果脈象出現代脈或散亂,就表示病情危重,有死亡的危險。
2. 瘧證附別
瘧症先熱後寒者,何也?瘧之寒熱,皆由冬月外中風寒,邪氣湊於肌膚,藏於骨髓,至夏秋暑熱,腦髓銷灼,腠理開通,邪氣因汗而出,出則陰虛陽盛,故大熱也;邪氣復入,則陽虛陰實,故大寒也。
其先寒後熱者,何也?邪氣搏於陰中,榮氣虛則衛氣入,衛氣入則腠理空疏,陽陷陰中,故肌肉為之先寒也;邪正交爭,則體戰慄而寒,然邪終不勝正,故衛氣挾榮氣,邪氣復居腠理,陰從陽出,由是混擾而成大熱也。終則三氣各居其位,俄然汗出而瘧解矣。即「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也。
其癉瘧但熱而不寒者,原感邪氣,藏於皮膚分肉之間,內不入於陰中,陽氣獨發故也。痎瘧者,榮衛俱病,中氣極虛,故難愈。
瘧疾一日一發,二三日一發者,平人衛氣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受邪輕則正氣未虛,而行稍緩,日與邪氣會遇,遇即作矣。受邪甚則正氣傷,澀而行遲,二三日始得一會,故間日發也。一發即汗出,為中虛,宜補併發;終日尤無汗,為邪實,宜解表。
白話文:
【對於瘧疾的解釋】
為什麼瘧疾會先發燒後發冷呢?瘧疾的發冷和發燒,都是因為冬天時受到風寒侵襲,邪氣積聚在皮膚下,深藏在骨髓裡,到了夏天或秋天的酷熱天氣,頭腦和骨髓的熱量消耗,皮膚毛孔打開,邪氣隨著汗水排出,這時候陰氣虛弱,陽氣旺盛,所以會發高燒;當邪氣再次入侵時,陽氣虛弱,陰氣充盈,因此會感到極度寒冷。
那為什麼有的瘧疾會先冷後熱呢?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陰氣中搏鬥,營氣虛弱時,衛氣就會進入,衛氣進入後,毛孔變得疏鬆,陽氣陷入陰氣中,所以肌肉首先感覺到寒冷;邪氣和正氣開始交鋒,身體會戰慄發冷,然而邪氣終究不能戰勝正氣,所以衛氣攜帶營氣,邪氣再次回到毛孔,陰氣跟隨陽氣一起出來,這樣混亂的情況就形成了高熱。最終,三種氣各歸其位,很快就會出汗,瘧疾也就痊癒了。這就是「過度則有害,適度則調節」的道理。
至於只發燒不發冷的瘧疾,原本感染的邪氣,只是藏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沒有深入到體內的陰氣中,只有陽氣在作用,所以只會發燒。瘧疾如果營氣和衛氣都受影響,中氣非常虛弱,就比較難以康復。
瘧疾每天或隔天發作一次,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25度,夜晚在陰經運行25度,如果受到的邪氣較輕,正氣並未完全虛弱,運行速度稍微慢一點,每天和邪氣相遇,一旦相遇就會發作。如果受到的邪氣嚴重,正氣受損,運行速度更慢,隔兩三天才和邪氣相遇一次,所以會隔天發作。發作後馬上出汗,表示體內虛弱,應該要補養;整天都沒有出汗,表示邪氣很強,應該要發汗治療。
3. 附:似瘧數證
虛損勞瘵,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者,脈必虛濡而數,不大弦為辨耳,治宜滋陰藥。
傷寒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陽明病,日晡發熱似瘧;少陽病,往來寒熱似瘧;婦人熱入血室,其血結,寒熱如瘧;傷食腳氣,皆發寒熱似瘧。各隨本經病治,不可紊同瘧醫。戴氏曰:寒熱發作有期者,瘧也;無期者,雜病也,不可不辨。
此外,又有氣血兩虛證,其初發作似瘧,初間隔二三日一發,漸二日一發、一日一發,劇則一日二三發。此病方書不載,亦無治法,病者多不救,惟《內經》上列之。
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一發,或間數日一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白話文:
【附:類似瘧疾的各種症狀】
在虛弱損耗的慢性疾病中,患者每天下午會感到寒冷並發燒,到了晚上會出一些汗然後症狀稍微緩解,這時候脈搏通常會呈現虛弱且頻率較快的情況,但不會有很大的緊張感,治療應以滋補陰液的藥物為主。
感冒引發的太陽經病,可能在七八九天後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陽明經病可能在下午時分發燒,類似瘧疾;少陽經病可能冷熱交錯,類似瘧疾;婦女的熱毒進入血液系統,導致血液凝結,也會有類似瘧疾的冷熱交替;食物中毒或足部風濕也可能導致類似瘧疾的冷熱交替。這些情況應根據各自的經絡病變來治療,不能混同於瘧疾處理。戴氏指出,若冷熱交替有固定週期,那可能是瘧疾;若沒有固定週期,那可能是其他複雜病症,這點必須分辨清楚。
此外,還有氣血雙虧的病症,起初的症狀類似瘧疾,最初可能是每隔兩三天才發作一次,漸漸地可能兩天發作一次,甚至一天發作一次,嚴重時一天可能發作兩三次。這種病症在醫書上未被記錄,也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法,很多病人因此無法救治,只有在《黃帝內經》中有提及。
黃帝問道:火熱的病症又伴隨寒冷和發燒,類似瘧疾的症狀,有的病人一天發作一次,有的幾天發作一次,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體內正邪之氣的對抗,其強弱程度有所不同。如果陰氣較多而陽氣較少,那麼發作的間隔時間就會更長;反之,如果陽氣較多而陰氣較少,那麼發作的間隔時間就會更短。這就是正邪之氣相互搏鬥,身體機能興衰的規律,瘧疾的發作也有相同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