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亨集) (7)

1. 瘧證(十五)

瘧者,虐也,寒熱令人難當,故以瘧名。《內經》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則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之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後渴。又曰: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其間日而作者,邪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而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故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則先寒而後熱,名曰寒瘧。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則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其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此《內經》言得瘧之由,臨發之故,昭然詳悉。然此特指外寒二證言之,後世嗜欲日滋,故於風寒之外,又有暑瘧、有痰瘧、有熱瘧、有食瘧、有虛瘧、有濕瘧、有痎瘧、有牝瘧。

暑瘧者,脈虛身熱,面垢,背惡寒,多汗,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

痰瘧者,發時便見痰聲,或咳嗽,或湧喘,二陳湯、四獸飲加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

熱瘧者,熱而不寒,頻渴頻飲,煩躁如狂,黃連解毒、三黃石膏、小柴胡去人參加白虎湯。

食瘧者,見食即惡,中焦鬱悶不舒,必從飲食得來,橘半枳朮丸、大安丸,或大安丸作湯,加人參、黃芩、柴胡最當。

虛瘧者,倦怠嗜臥,不喜食,嘔吐,自汗,補中益氣倍柴胡,調中益氣倍白朮。

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痛,腫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羌活勝濕湯,羌活、蒼朮、柴胡、五苓散。

痎瘧者,老瘧也,或經數月,或歷數年,或氣血太虛,或痰飲阻隔,或瘧母痞塊。虛者補之,痰者化之,痞塊者鱉甲散加補藥以消之。

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河間蒼朮湯、漿水散主之。其先寒後熱者,則用加減清脾飲;先熱後寒者,則用加減柴胡薑桂湯。

癉瘧者,即熱瘧也,治亦同法。

其前瘧有夜發及薄暮發者,此病在陰分,必用血藥,漸漸趲到陽分,然後愈。丹溪云: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瘧渴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柏、乾葛、生甘草,甚則加石膏一錢。又曰:痎瘧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其症難愈。必先與蒼朮、陳皮、白芍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

若得汗而體虛,必須重補,俟汗通身過委中,方是佳兆。東垣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合病,白虎湯加桂,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二公之言,至理存焉,學者宜詳味之。(委中,即腳膝膕內)

白話文:

【瘧疾(十五)】

瘧疾,其名源於其令人難受的寒熱交錯,就如虐待般使人難受。根據《內經》所述,瘧疾剛開始發作時,身體的陽氣會往陰氣集中的地方聚集,導致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體表無力,因而出現先寒戰的現象。當陰氣達到極限,再轉向陽氣,陽氣和陰氣在外交匯,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所以會先感到熱,接著口渴。《內經》還提到,防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體表,夜晚運行於體內,當邪氣侵襲,陽氣外泄,陰氣內侵,兩者互相衝擊,因此每天都會發作。

那些每隔一天才發作的,是因為邪氣藏匿較深,陰氣內侵,只有陽氣單獨發動,陰邪滯留體內,陰陽兩氣互相爭鬥卻無法排出,因此每兩天才發作一次。所以,如果先受寒,再受風,就會先冷再熱,這叫做寒瘧。反之,如果先受風,再受寒,就會先熱再冷,這叫做溫瘧。只熱不冷的情況,是因為陰氣已經耗盡,陽氣單獨發動,會感到氣短,心煩,手腳熱,想嘔吐,這種情況被稱為癉瘧。

《內經》詳細描述了瘧疾的成因和發病機制。然而,這只是對外感寒邪兩種情況的描述。後世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複雜,因此除了風寒之外,還有暑瘧、痰瘧、熱瘧、食瘧、虛瘧、濕瘧、痎瘧、牝瘧。

暑瘧,脈象虛弱,全身發熱,臉色污垢,背部畏寒,多汗,治療可用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

痰瘧,發作時伴有痰音,可能咳嗽,或者呼吸困難,治療可用二陳湯、四獸飲加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

熱瘧,只有熱沒有冷,頻繁口渴喝水,煩躁,像發狂一樣,治療可用黃連解毒、三黃石膏、小柴胡去人參加白虎湯。

食瘧,看到食物就噁心,中焦鬱悶不舒服,一定是飲食不當引起的,治療可用橘半枳朮丸、大安丸,或大安丸做湯,加人參、黃芩、柴胡最適合。

虛瘧,疲倦嗜睡,不想吃東西,嘔吐,自汗,治療可用補中益氣倍柴胡,調中益氣倍白朮。

濕瘧,寒熱交加,身體沉重,骨節煩痛,腫脹多汗,容易嘔吐,因為出汗後洗澡,濕氣滲入皮膚,治療可用羌活勝濕湯,羌活、蒼朮、柴胡、五苓散。

痎瘧,是長期的瘧疾,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可能是氣血太虛,或者是痰飲阻塞,或者是瘧疾引發的痞塊。虛弱的要補充,痰飲的要化解,痞塊的要用鱉甲散加補藥消除。

牝瘧,寒多熱少,只有寒冷和顫抖,按時發作。這是因為受到陰濕影響,陽氣無法控制陰氣。治療可用河間蒼朮湯、漿水散。先寒後熱的,可用加減清脾飲;先熱後寒的,可用加減柴胡薑桂湯。

癉瘧,就是熱瘧,治療方法相同。

對於晚上或傍晚發作的瘧疾,病情在陰分,必須使用血藥,逐漸推向陽分,然後才能痊癒。如果病人無汗,應該以散邪為主,輔以補藥;如果有汗,應該以扶正氣為主,輔以散邪。瘧疾口渴可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柏、乾葛、生甘草,嚴重的話可以加一錢的石膏。另外,痎瘧每三天發作一次,是因為陰經受病,這種情況很難治癒。首先應該用蒼朮、陳皮、白芍等藥,輔以本經引用的藥物。

如果病人出汗後體虛,必須大力補充,等到汗流遍全身,經過委中穴,纔是好兆頭。東垣先生說:夏天氣候上升,秋天氣候下降,治療應順應自然規律。例如,先寒後熱,是太陽和陽明合併的病症,可以用白虎湯加桂枝,這是夏季氣候上升適用的方法;如果是秋季氣候下降,就不能瀉肺,應該瀉命門相火。兩位先生的觀點,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學習的人應該細細品味。(委中,即腳膝膕內)

《要略》指出:瘧疾的脈象自然是弦,弦數表示多熱,弦遲表示多寒。如果脈象弦且小緊,應該採用下法;脈象弦遲,應該採用溫法;脈象弦緊,應該採用發汗法或針灸;脈象浮大,可以用吐法;脈象弦數,表示風邪發作,應該通過飲食控制來停止。《脈經》提到:瘧疾的脈象自然是弦,脈象微弱表示虛弱,脈象代散表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