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六(利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利集) (8)

1. 附:喉閉方

敘曰:喉者,氣之關隘也。通則利,塞則害,無問其標本,而當急治焉。今考八方於後。皆古人已試之程規,觸類而通之,則活人之機亹亹矣。

雄黃解毒丸,纏喉急閉者,此方主之。

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

共末為丸,每服五分,津液嚥下。纏喉急閉,軀命所關,急治則生,緩治則死。雄黃能破結氣,巴豆能下稠涎,鬱金能收惡血,用此三者,閉則通矣。然亦厲劑,不得已而用之。

白話文:

喉嚨是氣息進出的關卡,暢通則有利,阻塞則有害。不論病症的本質為何,都應該立刻治療。以下列舉八方治療方法,都是古人驗證過的準則,只要觸類旁通,就能救治病人。

雄黃解毒丸,專治喉嚨緊閉難以呼吸的症狀。

將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去皮油十四粒研磨成丸,每次服用五分,用唾液送服。喉嚨緊閉關乎性命,急救才能活命,拖延就會死亡。雄黃能化解氣結,巴豆能清除稠厚的痰涎,鬱金能收斂惡血,三者配合使用,能使阻塞的喉嚨恢復暢通。但此藥性猛烈,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

稀涎散(見中風),咽喉閉,數日不能食者,以此方吐之,涎去而病愈。

甘桔防風湯,咽痛者,此方主之。

甘草(五錢),桔梗,防風(各二錢)

甘草之甘,能緩喉中之急;桔梗之苦,能下喉中之氣;防風之辛,能散喉中之塞。

火刺方,治纏喉風,用巴豆油塗紙上,捻作條子,以火上點著,煙起即吹滅,令病人張口,帶火刺喉,俄頃吐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蓋火氣熱處,巴油皆到,火以散之,巴以瀉之,煙以吐之,乃一舉而三善。

白話文:

【稀涎散】(見於中風):對於咽喉阻塞、數日無法進食的情況,使用這個方法可以使其吐出涎液,並改善病情。

【甘桔防風湯】:對於咽喉疼痛的患者,這就是適合的治療方。

甘草(五錢),桔梗,防風(各二錢)

甘草的甜味,能緩解喉部的緊張;桔梗的苦味,能導引體內氣息下達喉部;防風的辛味,能疏散喉部的堵塞。

【火刺方】,用於治療纏喉風,方法是將巴豆油塗抹在紙上,捲成條狀,在火上點燃,當煙升起時立刻吹滅,讓患者張開嘴,帶著火焰刺入喉部,約一分鐘後會吐出一半的紫色血液,當時就會感到呼吸舒暢,能夠說話和進食粥水。這方法利用火熱的氣力,使巴豆油能夠深入到喉部,火力散熱,巴豆則有瀉下作用,煙氣引導吐出,一次就能達到清熱、瀉下、吐痰三種效果。

針刺法,治喉閉。於病人手大指外邊指甲後一韭菜許,針之出血。男左女右,血出即效。如大勢危急,兩手大指俱針之,其效更捷。蓋喉者肺之系,所針處為少商,乃肺之井穴,故出血而愈。

又法,治喉中紅赤,以針從旁刺之出血即愈。必欲旁刺者避啞門穴,犯之令人失音故也。

又法,治喉癰腫痛,畏用刀針者,以小刀潛系筆尖中,不令其知,但云以筆蘸藥,即用筆尖劃開膿出,即寬愈。

白話文:

針刺法,治喉閉。

針刺療法可以治療喉嚨閉塞。在病人右手食指外側指甲後方,約一韭菜長度的位置,用針刺入,使其出血。男性針刺左手女性針刺右手,只要出血就能見效。如果病人情況危急,可以同時針刺雙手食指,效果會更快。這是因為喉嚨是肺的連繫部位,針刺的部位是少商穴,是肺經的井穴,因此出血就能治癒。

另外一種方法,可以治療喉嚨紅腫發炎。用針從喉嚨兩側刺入,使其出血就能治癒。必須從兩側刺入,要避開啞門穴,刺到啞門穴會導致失聲。

又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療喉嚨長瘡腫痛,但患者害怕用刀針。可以將小刀藏在筆尖裡面,讓病人不知道,只說用筆蘸藥,然後用筆尖劃開瘡口,讓膿液流出,就能減輕疼痛,進而治癒。

2. 口病證(四十五)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

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又傷寒狐惑之症,上唇生瘡,蟲蝕其臟;下唇生瘡,蟲蝕其肛者。口之為病種種不同。

治法:肝膽有實熱,口酸而苦,小柴胡加甘草、膽草、青皮,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甘草、茯苓為君,柴胡、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此虛則補其母也。

白話文:

《內經》說,中央屬黃色,與脾經相通,開口於口,精氣藏於脾。又說,陰氣的來源在於五味,五臟的陰氣受損也在於五味。因此,肝火旺盛則口酸,心火旺盛則口苦,脾火旺盛則口甘,肺火旺盛則口辛,腎火旺盛則口咸,口淡則說明胃火旺盛。

外部因素如思慮過度,肝火移至膽囊而導致口苦;也可能脾胃虛弱,肝木克脾土而導致口酸;或是膀胱火移至小腸,腸胃不暢,向上則導致口糜生瘡潰爛;也有傷寒狐惑病症,上嘴唇生瘡,就像蟲子啃食內臟;下嘴唇生瘡,就像蟲子啃食肛門。口部疾病種類繁多。

治療方法:肝膽實熱,口酸苦,可用小柴胡加甘草、膽草、青皮,嚴重者可用當歸龍薈丸;若是思慮過度,肝膽虛弱而口苦,可用人參、遠志、甘草、茯苓為主藥,柴胡、膽草為輔藥,嚴重者可用錢氏地黃丸,此為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

心熱而口苦,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涼膈散。脾熱口甘,三黃丸、平胃散。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腎熱口咸,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者,小柴胡湯加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柴胡地骨皮湯。狐惑見傷寒門。

白話文:

心火旺盛導致口苦,口腔會生出瘡,應使用黃連瀉心湯和涼膈散來治療。脾火旺盛導致口甜,可服用三黃丸和平胃散。肺火旺盛導致口辣,應服用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腎火旺盛導致口鹹,可以使用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進行調理。膽火旺盛導致口苦,如果是由於思慮過多引起,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並添加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如果膀胱火氣移至小腸,造成口腔糜爛、生瘡、潰爛,則需要使用柴胡地骨皮湯來治療。相關病狀請參照「傷寒門」。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蓋人參、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脈經》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熱口苦。右洪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為重舌、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

白話文:

如果口瘡服用涼藥沒有效果,可能是中氣不足,虛火上升無力控制,可以用理中湯來調理,反而能治癒。因為人參、白朮、甘草可以補益脾土虛弱,乾薑散去火氣,嚴重者可以加附子,或者用官桂含在嘴裡也很好。

《脈經》說:左手寸脈洪大而數,代表心火旺盛,口苦;右手寸脈浮而數,代表肺熱,口有辛辣味;左手關脈弦細而數,代表膽火旺盛,口苦;右手寸脈洪大而實,代表肝火旺盛,口酸;右手關脈沉而實,代表脾胃有實熱,口甜;如果同時脈象洪大而數,代表口瘡,伴隨舌頭腫大或僵硬。脈象虛弱代表中氣不足。

3. 口病方

黃連瀉心湯(見火證),治心熱口苦,口舌生瘡。

涼膈散(見中風),治同上。

三黃丸(見火證),治脾熱口甘。

平胃散(見濕證),治同上。

甘桔湯(見瘟疫),治肺熱口辛。

瀉白散(見火證),治同上。

金沸草散,治同上。

旋覆花,麻黃,甘草,赤芍,荊芥,前胡,半夏

白話文:

黃連瀉心湯、涼膈散適用於心火旺盛,表現為口苦、口舌生瘡;三黃丸適用於脾火旺盛,表現為口甘;平胃散適用於脾胃濕熱,表現為口甘;甘桔湯適用於肺熱咳嗽,表現為口辛;瀉白散、金沸草散也適用於肺熱咳嗽。這些方劑中都含有旋覆花、麻黃、甘草、赤芍、荊芥、前胡、半夏等藥材。

加薑、棗煎服。

滋腎丸(見火證),治腎熱口咸。

大補丸(見火證),治同上。

大補陰丸(見虛損),治同上。

小柴胡湯(見瘟疫),治膽熱口苦,謀慮不決。

本方加麥冬、棗仁、骨皮、遠志。

錢氏地黃丸,此虛則補其母。

柴胡地骨湯,治膀胱移熱小腸,口糜生瘡。

白話文:

加薑、棗煎服。滋腎丸(見火證)治腎熱口咸。大補丸(見火證)治同上。大補陰丸(見虛損)治同上。小柴胡湯(見瘟疫)治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本方加麥冬、棗仁、骨皮、遠志。錢氏地黃丸,此虛則補其母。柴胡地骨湯,治膀胱移熱小腸,口糜生瘡。

柴胡,地骨皮(等分)

人實加大棗、朴硝以利之。

理中湯,治中氣不足,虛火泛上,口瘡久服涼劑不愈者。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治口瘡方,兼治牙疳。

人中白,硼砂,冰片,銅綠,麝香,孩兒茶

白話文:

柴胡和地骨皮等分,加上人實、大棗和朴硝,有助於通利。理中湯能治中氣不足、虛火上炎、口瘡久服涼劑不愈的症狀。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則能治療口瘡,同時也兼治牙疳。人中白、硼砂、冰片、銅綠、麝香、孩兒茶也能治療口瘡。

加螵蛸,共末搽上。

又方

黃柏,細辛

各等分為末,搽瘡上。

又方,兼治舌瘡。

黃連,乾薑

各等分,研勻為末搽瘡上,吐涎即愈。

又方,治唇瘡。

生文蛤研末摻患處。

治口瘡蟲蝕

用新鮮慄口嚼敷患處,並與食之。如無慄時,用慄殼煎湯漱口,以慄苗敷之。

口糜散,治口瘡糜爛。

黃柏,黃連(各五錢),雄黃,沒藥(各一錢),片腦(三分)

白話文:

將螵蛸研磨成粉末,塗抹在患處。

另一方法:黃柏、細辛等量研磨成粉末,塗抹在瘡口上。

另一方法,可同時治療舌瘡:黃連、乾薑等量研磨成粉末,塗抹在瘡口上,吐出唾液即可痊癒。

另一方法,治療唇瘡:生文蛤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

治療口瘡蟲蝕:用新鮮栗子咀嚼後敷在患處,並食用。如果沒有栗子,可以用栗殼煎水漱口,並用栗苗敷在患處。

口糜散,治療口瘡糜爛:黃柏、黃連各五錢,雄黃、沒藥各一錢,冰片三分。

共為細末,每用分許著於瘡上。

薔薇煎,《千金方》云:薔薇根口瘡之神藥。

用薔薇濃煎汁含之,又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冬用根夏用葉。

滋陰大補丸加鹿茸方,治腎虛齒長而動搖。

熟地,牛膝,杜仲(炒),巴戟(去心),山萸,小茴,五味(炒),遠志(去心),蓯蓉,茯苓,山藥(各一兩),石菖蒲,枸杞,鹿茸(各五錢)

以紅棗肉十四兩蒸熟,搗爛為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一小部分敷在瘡口上。 薔薇煎,據《千金方》記載,薔薇根是治療口瘡的特效藥。 可以用薔薇濃煎汁含漱,並少量吞服,每天三次,晚上一次,冬天用根,夏天用葉。滋陰大補丸加鹿茸方用於治療腎虛導致的牙齒過長且搖動。 熟地、牛膝、杜仲(炒)、巴戟(去心)、山萸、小茴、五味子(炒)、遠志(去心)、蓯蓉、茯苓、山藥(各一兩)、石菖蒲、枸杞、鹿茸(各五錢)混合在一起。 用紅棗肉十四兩蒸熟,搗爛製成丸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