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六(利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利集) (3)

1. 腳氣方

防己飲

黃柏,蒼朮,防己(各七分),生地,檳榔,川芎,木通,黃連(各五分),白朮(七分),犀角梢(四分),甘草節(三分)

上水煎,食前服。熱加黃芩,熱甚及時令暄熱加石膏,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赤澀加牛膝或木瓜、薏苡,如常腫者,專主於濕熱,肥人加痰藥。

健步丸

蒼朮,歸尾(各一兩),陳皮,白芍,生地(各兩半),吳茱萸,牛膝,條芩(各五錢),桂枝(二錢),大附子(三錢)

蒸餅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朮木通湯下,食前服。

四物湯(見中風),治血熱轉筋。

本方加酒芩、紅花煎服。

白話文:

【腳氣方】

【防己飲】

配方包含:黃柏,蒼朮,防己各七分;生地,檳榔,川芎,木通,黃連各五分;白朮七分;犀角梢四分;甘草節三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飯前服用。如果病情伴有熱象,可以加入黃芩;若熱象嚴重或季節溫暖熱度高,可再添加石膏;若有痰多情況,可以加竹瀝、薑汁或南星;若是便祕,則應加入桃仁、紅花;若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可加牛膝或木瓜、薏苡;對於經常性水腫,主要考慮是濕熱引起,肥胖的人還需加一些化痰的藥物。

【健步丸】

配方為:蒼朮,歸尾各一兩;陳皮,白芍,生地各兩半;吳茱萸,牛膝,條芩各五錢;桂枝二錢;大附子三錢。

將這些藥材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粒,用白朮木通湯送服,飯前服用。

【四物湯】

此方可用於治療血熱導致的轉筋。在原本的方子基礎上,再加入酒芩、紅花煎煮服用。

2. 痛風證(三十九)

夫痛風者,遍身骨節走痛是也。其證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加之涉冷受濕取涼,熱血得寒,汙濁凝滯,不得運行,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於陰也。治以辛溫,兼以清涼,疏散寒濕,開通鬱結,使血行氣通,更節厚味,痛自愈矣。

其肢節大痛如虎咬,晝靜夜劇,古名白虎歷節風。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兼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痛無已也。若痛有常處,赤腫灼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主之。

治痛風大要,當分新久。新痛多屬寒,宜辛溫藥;久痛多屬熱,宜清涼藥。河間謂「暴病非熱,久病非寒」是也。丹溪曰:痛風有風熱、有濕痰、有風濕、有血虛、有氣虛,統宜散濕疏風,消痰順氣,導瘀血,補新血為要。大法:風熱加減小續命、小柴胡、九味羌活等湯;風濕蒼白朮兼行氣藥;痰宜二陳加南星、酒芩、竹瀝;血虛倍芎、歸、芍藥,佐以桃仁、紅花;氣虛人參益氣、補中益氣。頭目痛加川芎、細辛、白芷,肩背痛加桔梗、防風、羌活,手臂痛加靈仙、薄桂。

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引南星、蒼朮等藥至痛處。腰以下痛,加防己、黃柏、檳榔、蒼朮、獨活、木通;足痛加木瓜、桑寄生、川萆薢、牛膝、苡仁;筋脈急痛,加秦艽、紅花。通用獨活寄生湯、舒筋湯、丹溪腫痛方、大羌活湯、定痛丸,通用蒼朮、南星、川芎、白芷、酒芩諸藥味。

《脈經》曰:脈澀而緊者痹。《金匱要略》曰: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而黃汗出,故曰歷節風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味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風,疼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痛風證(三十九)]

痛風這種病症,特徵是全身關節會移動式的疼痛。這是由於血液受到熱氣影響,變得沸騰,如果再加上接觸冷水、受潮或貪涼,原本熱的血液遇冷後,就會變得混濁凝滯,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產生疼痛。夜晚疼痛加劇,是因為血液在夜間流動於陰經。治療上,使用辛溫的藥物,同時輔以清涼的藥物,用以驅散寒濕,打開鬱結,讓血液和氣流通暢,再避免過量攝取重口味的食物,疼痛自然就能痊癒。

當肢體關節疼痛如被猛獸撕咬,白天平靜夜晚卻劇烈,古人稱之為「白虎歷節風」。肢體關節出現腫痛,疼痛多由火熱造成,腫脹則多由濕氣引起,加上風寒侵襲,使得疾病在經絡中被激發,濕熱邪氣在肢體關節間流動,因而持續疼痛。如果疼痛位置固定,且伴隨紅腫和灼熱感,這可能是風毒正在形成,應使用敗毒散來治療。

治療痛風的大原則,要區分新舊病患。新發病患多由寒氣引起,適合使用辛溫藥物;舊病患多由熱氣造成,適合使用清涼藥物。正如河間所言:「突然發病的,病因通常不是寒氣;長時間患病的,病因通常不是熱氣。」丹溪曾說:痛風可能由風熱、濕痰、風濕、血虛、氣虛等不同原因造成,總體上應著重於散濕疏風,消除痰濕,順暢氣血,導引瘀血,補充新血。大致上,風熱型患者可調整小續命湯、小柴胡湯、九味羌活湯等藥物;風濕型患者可用蒼朮搭配行氣藥;痰濕型患者可用二陳湯加南星、酒芩、竹瀝;血虛型患者應增加芎、歸、芍藥,並輔以桃仁、紅花;氣虛型患者可用人參益氣湯、補中益氣湯。頭部和眼睛疼痛,可加川芎、細辛、白芷;肩背疼痛,可加桔梗、防風、羌活;手臂疼痛,可加靈仙、薄桂。

薄桂味道淡,能在手臂間橫向行走,能帶領南星、蒼朮等藥物到達疼痛部位。腰部以下的疼痛,可加防己、黃柏、檳榔、蒼朮、獨活、木通;腳部疼痛,可加木瓜、桑寄生、川萆薢、牛膝、薏仁;筋脈急痛,可加秦艽、紅花。通用獨活寄生湯、舒筋湯、丹溪腫痛方、大羌活湯、定痛丸,常用蒼朮、南星、川芎、白芷、酒芩等藥材。

根據《脈經》所述:脈象緊澀,代表有痹症。《金匱要略》中提到:少陰脈浮弱,弱表示血氣不足,浮表示風邪,風與血相互搏擊,導致像抽搐般的疼痛。身體健壯的人脈象緊澀且短,容易喘氣,會自發性出汗,關節疼痛無法彎曲。這些都是因為飲酒後出汗,受風所導致的。

寸口脈象沉弱,沉表示與骨相關,弱表示與筋相關;沉表示腎的問題,弱表示肝的問題。在出汗後進入水中,就像水傷害了心臟,關節疼痛且會有黃色汗液流出,因此稱為歷節風。

食用過酸的食物會傷害筋,筋傷後會變得鬆弛,這稱為「泄」。食用過鹹的食物會傷害骨,骨傷後會導致萎縮,這稱為「枯」。枯泄相結合,稱為「斷泄」。營氣無法流通,衛氣不能單獨運行,營衛兩氣都微弱,三焦無法保護,四肢關節斷裂,身體消瘦,只有腳部腫大,黃色汗液流出,小腿冰冷。如果再發燒,就會成為歷節風,疼痛到無法彎曲關節。

3. 痛風方

通治痛風方,治上中下痛風。

黃連,蒼朮,南星(各二兩),神麯,臺芎(各一兩),防己,白芷,桃仁(各五錢),桂枝,咸靈仙,羌活(各三錢),膽草(錢半),酒紅花(錢半)

神麯糊丸梧子大,空心下五六十丸。

獨活寄生湯(見腰痛),治感冒風濕致痿痹,兩足緩縱,軟弱不仁,肝腎虛弱。

舒筋湯,治臂痛不能舉動,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一名通氣飲子,一名五痹湯。

片子薑黃(二錢),羌活,甘草(各五分),當歸(去首),海桐皮(去外皮),赤芍,白朮(各一錢)

加姜煎,去渣,磨沉香少許入內,溫服。凡腰以上痛者,食後服;腰以下痛者,食前服。

臂痛方,上焦濕熱,橫行經絡中作痛。

蒼朮(一錢六分),半夏,南星,白朮,酒芩,香附(各一錢),陳皮,茯苓(各五分),靈仙(三錢),甘草(二分)

一方加羌活一錢,姜三片。

治肢節腫痛方,痛屬火,腫屬濕,兼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間而作痛。

麻黃,赤芍(各一錢),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蒼朮,靈仙,片芩,枳實,桔梗,葛根,川芎(各五分),甘草,歸梢,升麻

下焦加酒柏,婦人加酒紅花,腫多加檳榔、大腹皮、澤瀉,定痛加沒藥一錢。

大羌活湯,治風濕相搏,肢節疼痛。

羌活,升麻,獨活(各七分),蒼朮,白朮,防己,川歸,茯苓,澤瀉,靈仙(各五分)

空心溫服。

定痛丸,治一切風濕痛。

乳香,沒藥,金星草,地龍(去土炒),木鱉子,五靈脂

各等分,蜜丸彈子大,溫酒下一丸。

二妙散,治下焦足膝濕熱成痛。

黃柏(十二兩,酒浸),蒼朮(四兩,米泔浸,春秋二宿,冬三宿,夏一宿)

上二味為末,入薑汁調二三錢,或蒸餅丸,鹽湯下亦可。

二味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有氣加氣藥,血加血藥,痛甚者加薑汁熱服。

加味二陳湯(見中風),治臂痛。

本方加酒芩、羌活、靈仙,入姜煎,熱服。

趕痛湯,瘀血濕痰蓄於筋節之間而作痛者治之。

乳香,沒藥,地龍(酒炒),香附(便浸),紅花(酒洗),桃仁,甘草節牛膝(酒浸),川歸,羌活,五靈脂(酒淘去土)

肢節之間,筋骨之會,空竅之所也,故邪易居之。是方也,桃仁、紅花、牛膝、當歸養血而活血也;乳香、沒藥、五靈脂散結而定痛也;羌活所以驅風,香附所以理郁,地龍者濕土所化之物,同類相從,故能入濕邪所聚之區;甘草節者,取其性平,和榮衛而緩急痛之勢也。肢節沉重為濕痰,晚間病重為瘀血。

桑枝煎,諸痛風症,服此方良。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熬取二升,一日服盡。

《圖經》云:桑枝性平,不冷不熱,可以常服。療中風體癢,乾溼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昏,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身輕,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治口乾。抱朴子言:《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枝煎不服。其效如此。

史國公藥酒方,中風之久,語言蹇澀,半身不遂,手足拘攣,不能行步,痿痹不仁者,此方神良。

防風,秦艽,松節,虎脛骨(炙),鱉甲(炙),白朮(炒,各二兩),羌活萆薢,川歸,晚蠶沙(炒),牛膝,杜仲(薑汁炒,各三兩),蒼耳子(四兩),枸杞子(五兩),干茄根(八兩)

共以絹袋盛之,煮好酒二十斤。語言蹇澀,風在舌本也;半身不遂,邪並於虛也;手足拘攣,風燥其筋也;不能行步,風燥而血不濡也;痿痹不仁,風兼濕也。此方也,茄根、蒼耳、羌活、秦艽、防風、松節、萆薢、蠶沙,可以去風,亦可以去濕。風去則蹇澀、拘攣之症除,濕去則不遂不仁之患愈。

川歸、牛膝、杜仲、枸杞所以養血,亦所以潤燥,養血則手得血而能攝,足得血而能步,潤燥則筋得血而能舒矣。若虎骨用之,以驅入骨之風;白朮用之,以致沖和之氣;風痹之久,血必留居,鱉甲之所以治風邪之瘀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