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1)
卷三(亨集) (1)
1. 卷三(亨集)
2. 咳嗽(十三)
《內經》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謂有聲而有痰,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
然嗽症不同。有風寒暑濕之邪,傷肺而嗽者,此外因也,必顯證於外,鼻塞、聲重、惡寒是也。治法:因風寒嗽者,三拗湯加知母,脈浮大有熱加黃芩、生薑;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感冷則嗽者,膈上有痰,二陳湯加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有火鬱於肺而嗽者,有聲無痰,面赤是也,俗名為乾咳嗽,難愈。
治法:夏月火炎上最重,宜用芩、連、梔子。上半日嗽多,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後嗽多者,屬陰虛火盛,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麥冬、五味;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劑,五味、五倍斂而降之;早晨嗽多者,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宜知母、地骨降之。有濕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
治法:用二陳湯加南星、貝母、竹瀝、海石、海粉、青黛、瓜蔞仁;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宜芩、連、梔、柏,後治痰,用前藥,通用清氣化痰丸。有陰虛嗽者,其氣自下而上,多重於夜分是也,治宜四物合二陳,順而下之,加炒梔柏尤佳。有勞嗽者,盜汗出,兼痰多作寒熱,干嗽聲啞,痰中有血絲紅點是也。
治法:主補陰清金,四物湯;咳而痰中帶紅點者,四物加知柏、五味、人參、麥冬、桑皮、地骨皮;陰虛勞嗽,通用百部、款冬、紫菀、百合、沙參、麥冬、五味、知柏、芩芍、生地;內熱骨蒸,加丹皮、地骨皮。又有肺脹嗽者,動則喘,氣急息重是也。肺因火傷,遂成郁遏脹滿,治主收斂,用訶子為君,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類。
咳嗽左不得眠者,肝脹,宜小柴胡加青皮、白芍、芎歸入嗽藥;右不得眠者,肺脹,宜桔梗、瓜蔞、黃芩、甘草,少入青皮、白芍。以上二證皆難治。
嗽而脅痛者,宜用青皮疏肝氣。有因久嗽成肺癰、肺痿者,則雲門、中府作痛,吐咯膿血,臭穢不可近是也。治癰用丹溪桔梗湯,治痿宜養血養氣,養肺清金,用丹溪海藏紫菀散、知母茯苓湯。
大抵咳嗽有痰居多。故治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宜以順氣為主。故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嗽自愈;枳殼、橘紅利其氣,而痰飲自除。
凡諸嗽者,須分新久用藥。如肺虛受嗽,加五味、款冬、紫菀、兜鈴之類補之;若肺實有火邪者,宜桑皮、花粉、片芩、杏仁、桔梗、枳殼之類瀉之。
夏月嗽而發寒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寒熱者,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於上,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從外來,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等藥逐去其痰,庶不再作。又有感寒表未解,延入久嗽,終必解表而嗽愈也。
白話文:
咳嗽(十三)
《黃帝內經》說:「秋季受濕邪侵害,冬季就會產生咳嗽。」河間先生說:咳嗽是指沒有痰但有聲音,是肺氣受損而不清淨;嗽是指沒有聲音但有痰,是脾濕運化失常而產生痰;咳嗽是指有聲音又有痰,是因為肺氣受損,脾濕運化失常,咳嗽演變成嗽。
然而,嗽的症狀不同。有風寒暑濕等邪氣侵犯肺部而導致咳嗽的,這是外因,必然在外表顯現症狀,例如鼻塞、聲音嘶啞、惡寒等。治療方法:因風寒引起的咳嗽,用三拗湯加知母;脈象浮大並伴有發熱,則加黃芩、生薑;咳嗽喘息,冬天發作,這是寒邪包藏著熱邪,解表就能使熱邪自除;受寒後就咳嗽,是膈膜上有痰,用二陳湯加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
有熱邪鬱積在肺部而導致咳嗽的,有聲音無痰,面部發紅,俗稱乾咳,難以治愈。治療方法:夏季火熱之邪最盛,宜用黃芩、黃連、梔子。上午咳嗽較多,是胃中有火,用知母、石膏瀉火;下午咳嗽較多,是陰虛火旺,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麥冬、五味子;黃昏咳嗽較多,是火氣浮於肺部,不宜使用寒涼藥物,用五味子、五倍子斂肺降火;早晨咳嗽較多,是胃中有食積,此時火氣流入肺中,宜用知母、地骨皮降火。有濕痰引起的咳嗽,咳嗽時伴有痰聲,痰排出後咳嗽停止。
治療方法:用二陳湯加南星、貝母、竹瀝、海石、海粉、青黛、瓜蔞仁;痰因火熱而逆上導致咳嗽,先治火,宜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然後再治痰,用上述藥物,也可以服用清氣化痰丸。有陰虛引起的咳嗽,咳嗽之氣由下往上,多在夜間加重。治療宜用四物湯合二陳湯,使痰順利排出,加炒梔子、黃柏效果更好。有勞累引起的咳嗽,伴有盜汗、痰多、寒熱交替、咳嗽聲音嘶啞,痰中帶有血絲或紅點。
治療方法:主要方法是滋陰清肺,用四物湯;咳嗽痰中帶紅點,四物湯加知柏地黃丸、五味子、人參、麥冬、桑白皮、地骨皮;陰虛勞嗽,常用百部、款冬花、紫菀、百合、沙參、麥冬、五味子、知母、黃柏、芍藥、生地黃;內熱骨蒸,加丹皮、地骨皮。還有肺脹引起的咳嗽,活動就氣喘,呼吸急促,氣短。肺因火邪受損,導致鬱結脹滿,治療主要收斂,用訶子為主藥,輔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等。
咳嗽時左側臥睡不得眠,是肝脹,宜用小柴胡湯加青皮、白芍、川芎、當歸等配伍咳嗽藥;右側臥睡不得眠,是肺脹,宜用桔梗、瓜蔞仁、黃芩、甘草,少加青皮、白芍。以上兩種情況都很難治療。
咳嗽伴隨脅肋疼痛,宜用青皮疏肝理氣。久咳導致肺癰、肺痿,則雲門、中府穴疼痛,咳吐膿血,臭穢難聞。治療肺癰用丹溪先生的桔梗湯,治療肺痿宜養血養氣,滋養肺陰清泄肺金,用丹溪先生的海藏紫菀散、知母茯苓湯。
總之,咳嗽多伴有痰。所以治療咳嗽,應先治痰;治療痰,應以順氣為主。所以用南星、半夏化痰,咳嗽自然痊癒;用枳殼、橘紅理氣,痰飲自然消除。
各種咳嗽,都要區分新舊而用藥。如肺虛引起的咳嗽,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菀、兜鈴等補益之品;如果肺實有火邪,宜用桑白皮、花粉、片黃芩、杏仁、桔梗、枳殼等瀉火之品。
夏季咳嗽並發寒熱,稱為熱嗽,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冬季咳嗽並發寒熱,稱為寒嗽,用小青龍湯加杏仁。凡是咳嗽,春天是春升之氣,夏天是火熱上炎,秋天是濕熱傷肺,冬天是風寒從外侵襲,用藥發散後,必須用半夏等藥祛除痰邪,以免復發。還有受寒表邪未解,延誤成久咳,最終必須解表才能使咳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