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1. 卷六(利集)
2. 諸氣證(三十六)
《經》曰:百病皆生於氣。是氣也,在外則衛護皮毛,充實腠理;在內則導引血脈,調和陰陽,周流一身,運行不息,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曷常病於人也?惟夫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於是為冷氣、滯氣、逆氣、上氣之諸症作焉。
其原皆由於肺受火邪,氣得上升之化,有升無降,河間所謂「五志過極即為火」,丹溪所謂「氣有餘便是火也」。
治之之法,當分有餘不足治之。有餘者,邪氣有餘也,宜行之;不足者,正氣不足也,宜補之。冷氣宜溫之,必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冷物,方作冷治。如病人自覺冷氣從下而上,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為甚,乃火極似水,陽亢陰微,非真冷也。
氣滯宜開之,氣上宜降火。氣在胸臆,為痞滿、刺痛、伏梁等症,二陳加黃連、枳實、桔梗、瓜蔞仁、木香;氣在下焦,為奔豚、七疝等症,二陳加桃仁、山楂、橘核、茴香、川楝、荔核;氣在兩脅,攻築作痛,二陳加青皮、白芍、柴胡、膽草;氣在中焦,為痞滿脹急,二陳加木香、檳榔、厚朴、枳殼,或平胃散以平其敦阜之氣。惟婦人胎前產後一切氣疾,但用四物湯為主,加疏利行氣藥。
大抵男子屬陽,得氣易散,是以男子之氣病常少,治宜調氣以養血;女子屬陰,遇氣多郁,故女人之氣病常多,治宜調血以和其氣。此治氣之大旨也。
又按人身上有七氣,宗氣、榮氣、衛氣、中氣、元氣、精神沖和之氣、上升之氣。惟宗氣尤為一身之主,起自氣海下一寸五分,上出於胃,輸散於五臟六腑。若宗氣不虛,雖病不死。凡病人危篤之甚,而喘息奔急者,是宗氣將絕,有出而無入也。
《脈經》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大者血氣俱多,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小者血氣俱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代者氣衰,細者氣少。浮而絕者氣欲絕。闢大而滑,中有短氣。尺脈澀而堅,為血虛氣實;尺脈細而微,血氣俱不足也。
劉立之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病也。
白話文:
【經典指出】所有的疾病都源自氣的失調。氣在外能保護皮膚,防止邪氣入侵;氣在內則能引導血液循環,調節陰陽平衡,全身上下,不停運行,源頭來自中焦,由肺部統管。然而,為什麼會讓人致病呢?這是因為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交織攻擊,以及喜怒憂思恐各類情緒間歇爆發,導致了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等各種症狀的出現。
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肺部受到火邪影響,氣只能上升無法下降,正如河間所說的「情緒過度就變為火」,丹溪所言「氣過剩就是火」。
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如果病情嚴重,是因為邪氣過盛,應該採用行氣的方法;如果病情輕微,是因為正氣不足,應該採用補氣的方法。對抗冷氣,應使用溫熱的療法,只有在明確知道身體受寒或食用冷食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種方法。比如病人感覺到冷氣從下往上,這可能是肝臟的氣上升,夾帶著相火,從下往上的熱度非常強烈,這是火到了極點看似水,是陽氣過旺陰氣微弱的表現,並不是真的冷。
對於氣滯,應使用開通的療法;對於氣上衝,應使用降火的療法。如果氣在胸口,可能出現痞滿、刺痛、伏梁等症狀,可以使用二陳湯加黃連、枳實、桔梗、瓜萎仁、木香;如果氣在下腹部,可能出現奔豚、七疝等症狀,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桃仁、山楂、橘核、茴香、川楝子、荔枝核;如果氣在兩側脅部,可能出現劇烈疼痛,可以使用二陳湯加青皮、白芍、柴胡、膽草;如果氣在中腹部,可能出現脹滿緊迫感,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木香、檳榔、厚朴、枳殼,或者使用平胃散來平復敦阜之氣。對於孕婦和產後女性的所有氣病,可以使用四物湯作為基礎,再加入疏利行氣的藥物。
總體而言,男性屬於陽性,氣容易分散,所以男性的氣病通常較少,治療應調氣養血;女性屬於陰性,遇到氣容易鬱結,所以女性的氣病通常較多,治療應調血和氣。這就是治療氣病的基本原則。
另外,人體內有七種氣:宗氣、營氣、衛氣、中氣、元氣、精神沖和之氣、上升之氣。其中,宗氣是人體的主宰,起源於氣海下一寸五分處,向上出現在胃部,然後輸送到五臟六腑。如果宗氣未虛弱,即使生病也不會死亡。對於病情危重,呼吸急促的病人,這可能是宗氣即將耗盡,只有出氣沒有進氣。
《脈經》指出:脈搏滑動,表示血多氣少;脈搏澀動,表示血少氣多;脈搏大,表示血氣都多;脈搏大且堅韌,表示血氣都很實;脈搏小,表示血氣都少。脈搏細微,表示血氣都很虛;脈搏間歇,表示氣衰;脈搏細小,表示氣少;脈搏浮動且斷續,表示氣即將耗盡;脈搏大且滑動,表示有短氣;尺脈澀且堅韌,表示血虛氣實;尺脈細且微弱,表示血氣都不足。
劉立之說:當你感受到脈象沉下去,就知道這是氣病。如果沉到極點,那就是隱伏,澀弱的脈象很難治療;如果脈象既沉又滑,表示同時有氣和痰飲的問題。
3. 諸氣方
清膈丸,治濕熱氣滯。
黃芩,黃連(各五錢),香附(一兩五錢),蒼朮(二兩)
上末,用瓜蔞仁搗爛如泥和丸梧子大,白湯下三四十丸。
正氣天香散,治婦人一切諸氣作痛。
烏藥(一錢五分),香附(二錢),陳皮,紫蘇,乾薑(各一錢)
木香檳榔丸(見痢證)
蘇子降氣湯,治氣不升降,痰涎壅塞作痛。
當歸,前胡,厚朴,炙甘草(各五分),肉桂(三分),陳皮(七分),半夏,蘇子(各一錢)
加薑、棗煎服。
二陳隨症加減,治諸氣。(方見證內)
平胃散(見濕證),平敦阜之氣。
四物湯(見中風),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氣痰作楚。
本方加流利行氣藥。
又丸方,治諸氣作痛,並小腸氣痛,惟娠婦不可服。
沉香,檀香,乳香(去油),丁香,廣木香(各一錢),麝香(三分)
透明硃砂二錢,用甘草湯煮過,研極細末,飛去黃土,以一錢為衣,蜜丸綠豆大。每用一丸,噙舌上化下,隨氣上下用。
白話文:
【清膈丸】,治療因濕熱導致的氣滯。
使用黃芩、黃連各五錢,香附一兩五錢,蒼朮二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瓜蔞仁搗成泥狀混合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用水送服。
【正氣天香散】,治療婦女所有因氣滯引起的疼痛。
使用烏藥一錢五分,香附二錢,陳皮、紫蘇、乾薑各一錢。
【木香檳榔丸】(詳細見痢疾證狀)
【蘇子降氣湯】,治療氣機不順,痰涎堵塞造成的疼痛。
使用當歸、前胡、厚朴、炙甘草各五分,肉桂三分,陳皮七分,半夏、蘇子各一錢。加入薑、棗煎煮後服用。
【二陳隨症加減】,治療各種氣滯情況。(方子在證狀內)
【平胃散】(見濕證),調節脾胃的氣機。
【四物湯】(見中風),治療婦女懷孕及產後所有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問題。
此方可以添加促進氣血流暢的藥材。
【另有一丸藥方】,治療因氣滯造成的疼痛,包括小腸氣痛,但懷孕婦女不宜服用。
使用沉香、檀香、乳香(去油)、丁香、廣木香各一錢,麝香三分。
再使用二錢的透明硃砂,先用甘草湯煮過,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去除黃色泥土,取一錢作為外層,與蜜糖混合製成綠豆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放在舌頭上慢慢溶解,根據氣的流向調整服用時間。
4. 疝氣證(三十七)
疝有七證,寒、水、筋、血、氣、狐、㿗。專主肝經,與腎經無干,子和七疝辨之詳悉,但一例施以攻下之法,其言非是。古方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以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收而不行,所以作痛。東垣、丹溪獨斷以為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是以作痛。
此發前人所未發,故治法宜祛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其濕熱又當分多寡而治,濕則腫多,㿗疝是也。又有因痰飲、食積、死血鬱結為痛,及因水氣作腫者,亦有挾虛而發者,其脈沉緊而豁大無力是也,當以參、術為主,佐以疏導藥。
白話文:
疝氣有七種類型,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這些主要都跟肝臟的運作有關,並非由腎臟引起。李杲(子和)對這七種疝氣有詳細的描述,但他統一使用強烈的排泄方法來治療,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從古代《黃帝內經·素問》開始,人們普遍認為疝氣是由寒冷引起的,因為寒冷會使肌肉收縮,當經絡受到寒冷影響時,它們就會收縮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產生疼痛。然而,李杲和朱震亨(丹溪)獨樹一幟地認為,疝氣是因為濕熱滯留在經絡中,長時間的鬱積再加上外界的寒冷無法散去,才導致了疼痛。
他們的觀點開創了前人未曾探討的新領域,因此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排除經絡中的濕熱,清除下腹部的瘀血,同時採用「寒因熱用」的原則來制訂治療方案。對於濕熱的處理,還需根據其程度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式,例如,濕度較高時,腫脹的情況也會更嚴重,如㿗疝就是典型例子。
此外,還有因為痰飲、食物積滯、死血鬱結導致疼痛,以及因水氣造成腫脹的情形,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體質虛弱而發病,這通常可從脈搏沉緊且寬大無力的特徵看出,治療上應以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為主,輔以疏通引導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