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元集) (14)

1. 痰證(十二)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白話文:

朱丹溪說:如果長期出現脈象澀滯的情況,那是因為痰飲已經膠著凝固,阻塞了脈道導致血液運行不暢。這種情況很難一下子就疏通開,必須花費時間慢慢調理。

2. 痰證方

二陳湯,治濕痰。

六君子湯,治濕痰氣鬱。

四物湯,治陰虛生痰。

血蒂散,吐風痰。

(以上四方俱見中風門)

益元散(見暑證),治酒痰、熱痰。

保和丸(見內傷),治內傷食積。

神術丸,治痰飲。

蒼朮(一斤,米泔水浸),生芝麻(半升,用水二小盅研末絞漿),南棗(大十五枚,去核研細)

蒼朮焙乾為末,麻漿、棗肉和勻搗成丸梧子大,白湯下五十丸。

滾痰丸,治食積成熱成痰,多年老疾。

大黃(酒蒸,半斤),黃芩(去朽,半斤),沉香(五錢),礞石(煅金色,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量人強弱加減。

化痰丸

南星,半夏,貝母,瓜蔞仁,杏仁,青黛,香附,蛤粉

前六味研細,再用去皮皂角槌碎煎濃汁,擂杏仁如泥,以薑汁和,蒸餅,丸綠豆大,用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潤下丸,治上而痰吐,下而痰瀉。

陳皮(一斤,去白鹽水洗),炙甘草(二兩)

共為末,白水丸。

參苓白朮散(見內傷)

八味丸,治腎經下體痰病。

地黃,山藥(各四兩),茯苓,澤瀉,丹皮(各一兩),山萸肉(四兩),附子,桂(各五錢)

煉蜜為丸。

三子養親湯,治年高痰盛氣實。

蘇子(沉水者),白芥子,卜子(各三錢)

清氣化痰丸,治痰火通用之藥。

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麩炒),黃芩(酒炒),茯苓(各一兩),瓜蔞仁(去油),製半夏,膽星(各兩半)

薑汁為丸,食後薑湯下五六十丸。

退熱祛痰枳朮丸,退胸中之熱,祛肺胃之痰。

白朮(土炒,八兩),枳實(麩炒,四兩),神麯(炒,二兩),黃芩(炒,四兩),橘紅(三兩),瓜蔞仁(去油,四兩)

荷葉打陳皮糊為丸梧子大,每日下午茶下七八十丸。

利膈化痰丸

黃芩(生三兩,煮三兩五錢),貝母,半夏(制),明礬(各一兩二錢五分),澤瀉(一兩二錢五分),南星(礬湯煮),枳殼(浸炒),白朮(炒,各三錢)

薑湯泡,炊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白湯下七八十丸。

千緡湯,痰涎上壅,喉中有聲,不渴者,此方主之。

半夏(七枚),皂角(一寸,炙),甘草(一寸,炙)

濕土生痰,故用半夏以燥濕;氣塞則痰滯,故用皂角以利氣;肺苦氣急上逆,故用甘草以緩急;又甘草能益脾,皂角能去垢,半夏能破逆。曰千緡者,重其效也。

導痰湯,風痰湧盛者,此方主之。

二陳加膽南星(炒),枳殼(各一錢。)

蒸術散,濕痰腹痛者,此方主之。

蒼朮一味九蒸九曬,研極細末,每服漿水下一錢。

消食順氣化痰丸,飲食生痰,胸膈膨悶,此方主之。

製半夏,膽南星(各一斤),神麯(炒),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山楂肉(炒),青皮(去穰炒),蘇子(沉水者),卜子(生用),葛根,香附(醋炒),麥芽(各一兩)

白話文:

痰證方

二陳湯:治療濕痰。

六君子湯:治療濕痰、氣鬱。

四物湯:治療陰虛導致的痰證。

血蒂散:治療風痰,並可見於中風。

益元散:治療酒痰、熱痰(見於暑證)。

保和丸:治療內傷食積(見於內傷)。

神術丸:治療痰飲。

蒼朮丸:方劑組成:蒼朮(一斤,米泔水浸泡)、生芝麻(半升,用水研磨成漿)、南棗(十五枚,去核研細)。製法:蒼朮焙乾研末,與芝麻漿、棗肉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溫開水送服。

滾痰丸:治療因食積化熱而導致的痰證,以及多年陳舊的痰病。方劑組成:酒蒸大黃(半斤)、去朽黃芩(半斤)、沉香(五錢)、煅金色礞石(一兩)。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滴水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三四十丸,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

化痰丸:方劑組成:南星、半夏、貝母、瓜蔞仁、杏仁、青黛、香附、蛤粉。製法:前六味藥材研細,用去皮皂角煎煮濃汁,將杏仁研磨成泥,用薑汁調和,蒸製成餅,再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外裹青黛。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薑湯送服。

潤下丸:治療痰證,上焦表現為痰咳,下焦表現為痰瀉。方劑組成:陳皮(一斤,去白,鹽水洗淨)、炙甘草(二兩)。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白水製成丸藥。

參苓白朮散:治療內傷(見於內傷)。

八味丸:治療腎經下焦的痰病。方劑組成:地黃、山藥(各四兩)、茯苓、澤瀉、丹皮(各一兩)、山萸肉(四兩)、附子、桂枝(各五錢)。製法:用煉蜜製成丸藥。

三子養親湯:治療年老體弱,痰盛氣實者。方劑組成:沉水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三錢)。

清氣化痰丸:治療痰火盛的通治藥方。方劑組成: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麩炒枳實、酒炒黃芩、茯苓(各一兩)、瓜蔞仁(去油)、製半夏、膽星(各兩半)。製法:用薑汁製成丸藥。用法:飯後用薑湯送服五六十丸。

退熱祛痰枳朮丸:治療胸中熱證,以及肺胃痰濁。方劑組成:土炒白朮(八兩)、麩炒枳實(四兩)、炒神麴(二兩)、炒黃芩(四兩)、橘紅(三兩)、瓜蔞仁(去油,四兩)。製法:用荷葉打成的陳皮糊做丸藥,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日下午茶時間服用七八十丸。

利膈化痰丸:方劑組成:生黃芩(三兩,煮三兩五錢)、貝母、製半夏、明礬(各一兩二錢五分)、澤瀉(一兩二錢五分)、礬湯煮南星、浸炒枳殼、炒白朮(各三錢)。製法:用薑湯泡製,用炊餅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白湯送服。

千緡湯:治療痰涎壅盛,喉中有痰鳴聲,不口渴的痰證。方劑組成:半夏(七枚)、炙皂角(一寸)、炙甘草(一寸)。

導痰湯:治療風痰壅盛的痰證。方劑組成:二陳湯加炒膽南星、枳殼(各一錢)。

蒸術散:治療濕痰導致的腹痛。方劑組成:蒼朮(九蒸九曬,研細)。用法:每次服用一錢,漿水送服。

消食順氣化痰丸:治療飲食不節導致的痰證,症見胸膈膨脹,悶塞。方劑組成:製半夏、膽南星(各一斤)、炒神麴、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炒山楂肉、去穰炒青皮、沉水蘇子、生萊菔子、葛根、醋炒香附、麥芽(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