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五(利集)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利集) (9)

1. 脅痛方

當歸龍薈丸,瀉肝火太盛之要藥。因內有濕熱,兩脅痛甚,伐肝木之氣實者。

當歸,龍膽草,山梔,黃連,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五分,另研)

上末,神麯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一方加青皮(一兩),柴胡(五錢)。

加減小柴胡合龍膽瀉肝湯,治肝火盛,脅痛。

柴胡,白芍(各一錢),半夏,黃芩,人參,青皮,歸梢,車前(各五分),膽草(三分),梔子(四分),甘草(三分)

姜一片,煎服,仍下龍薈丸一二次。

又用效方,治肝木太盛,脅痛不止。

白芍(一錢二分),青皮,柴胡,牡蠣,陳皮(各七分),膽草(四分),卜子,通草(各五分),黃連,厚朴(各三分),甘草(二分)

伐肝養血潤燥湯,治火盛脅痛,血衰,溺赤便秘。

白芍,歸梢,桃仁(各一錢),青皮,柴胡(各八分),郁李仁,生地(各七分),山梔,膽草,川連,通草(各五分)

祛痰散腫降火開鬱方,治痰注脅下,形高色赤。

半夏,白芥子,松節(各一錢),陳皮,黃芩,歸身(各七分),海粉(六分),膽星,香附,赤茯,川連,羌活(各五分),薄荷(四分)

加童便、竹瀝沖服。

抵當湯,治肝血脅痛。

桃仁承氣湯(見瘟疫),治同上。

瀉白散合阿膠四物湯(見火證),治肝氣被郁,脅痛。

小柴胡湯(見瘟疫),治傷寒寒熱往來,耳聾,胸脅痛。

本方加牡蠣、膽草。

保和丸(見內傷),治食積脅痛。

四物湯加炒鹽補肝,治元氣虛弱脅痛。

四君子湯加柴胡茯苓以補氣,治同上。

推氣散,治右脅痛甚,脹滿不食。

薑黃,枳殼,桂心(各五錢),甘草(二錢)

上末,薑湯下,煎服亦可。

枳芎散,治左脅痛。

枳實,川芎(各五錢),炙甘草(一錢五分)

上末,薑湯下二錢。

驗方

柴胡,半夏,片芩,甘草,白芍,青皮,茯苓,陳皮,左痛加膽草,右痛加卜子。

姜三片,煎服。

白話文:

【脅痛方】

【當歸龍薈丸】是治療肝火過旺的重要藥物。適用於體內溼熱重,兩側脅部疼痛嚴重,肝氣實的人。

使用藥材:當歸、龍膽草、山梔、黃連、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五分,另外研磨)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神曲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另一種配方則會添加青皮(一兩)、柴胡(五錢)。

【加減小柴胡合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肝火旺盛,脅痛的情況。

藥材包括:柴胡、白芍(各一錢)、半夏、黃芩、人參、青皮、歸梢、車前(各五分)、膽草(三分)、梔子(四分)、甘草(三分)

加入一片姜煎煮後服用,同時連續服用一到兩次的龍薈丸。

【另一有效方】,用於治療肝氣過旺,脅痛持續不斷。

使用藥材:白芍(一錢二分)、青皮、柴胡、牡蠣、陳皮(各七分)、膽草(四分)、卜子、通草(各五分)、黃連、厚朴(各三分)、甘草(二分)

【伐肝養血潤燥湯】,用於治療火氣旺盛脅痛,血虛,尿色赤紅且便祕。

藥材包括:白芍、歸梢、桃仁(各一錢)、青皮、柴胡(各八分)、郁李仁、生地(各七分)、山梔、膽草、川連、通草(各五分)

【祛痰散腫降火開鬱方】,用於治療痰積在脅部下方,形狀突出顏色鮮紅。

藥材包括:半夏、白芥子、松節(各一錢)、陳皮、黃芩、歸身(各七分)、海粉(六分)、膽星、香附、赤茯、川連、羌活(各五分)、薄荷(四分)

服用時加入童便和竹瀝沖泡。

【抵當湯】,用於治療肝血引起的脅痛。

【桃仁承氣湯】,與上述症狀相同。

【瀉白散合阿膠四物湯】,用於治療肝氣受阻,脅痛。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寒熱交替,耳聾,胸脅痛。

此方可以加入牡蠣、膽草。

【保和丸】,用於治療食積引起的脅痛。

【四物湯加炒鹽補肝】,用於治療元氣虛弱的脅痛。

【四君子湯加柴胡茯苓以補氣】,用於治療同樣的情況。

【推氣散】,用於治療右側脅部疼痛嚴重,脹滿不想進食。

藥材包括:薑黃、枳殼、桂心(各五錢)、甘草(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薑湯送服,也可以煎煮後服用。

【枳芎散】,用於治療左側脅痛。

藥材包括:枳實、川芎(各五錢)、炙甘草(一錢五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薑湯送服兩錢。

【驗方】

藥材包括:柴胡、半夏、片芩、甘草、白芍、青皮、茯苓、陳皮,如果左側痛就加膽草,右側痛就加卜子。

加入三片姜煎煮後服用。

2. 背痛證(三十五)

《經》曰:背者,胸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矣。是知背乃太陽膀胱經所主,夾背四脈直下,其位高,其氣清。凡病犯背者,咸稱重病,若發背,若對口瘡,若肩背大痛,輕者可救,重者難治。

除外科所屬者,姑置勿論,而背痛之症亦有五焉。按《經》云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若三陽之火盛,而潛行於背,則背大痛難忍。始發者,即以當歸拈痛合蘇子降氣加減用之,則升清降濁而火可散,濕亦流矣。如痛積日久,氣血日衰,邪著不出,恆見其危者眾矣。

人有寒氣積於胸中,而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仲景用烏頭赤石脂丸以溫散之,所謂溫中散表,皆不遠熱是也。

又有痰涎流滯在背,或隱隱痠痛,或一點揪痛,或上下左右更換而痛。蓋氣滯則痰亦滯,氣行則痰亦行,故濕痰宜燥,結痰宜潤,皆以順氣為先,氣順痰行,痛自息矣。

人有腎氣不循故道,逆而上行,臟病必傷於腑,背重而痛,如有所負而然。必用滋腎丸,或四物加知母、黃柏、杜仲、牛膝,以壯水之主,水足則又循故道而病痊矣。

又有病後虛損,元氣不充以入之;又有汗多亡陽,汗過多則心液損耗,陽不足故致痛也。二者皆當溫補,不可用疏利之藥,愈疏則愈痛,此理至微,不可不慎。

白話文:

【背痛病症(三十五)】

《經》書指出:背部是胸部的保護罩。一旦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表示身體機能正在退化。由此可知,背部主要由太陽膀胱經管轄,從背部兩側直下的四條脈絡位置高,氣質清純。所有牽涉到背部的疾病,都被視為嚴重病症,無論是背部發炎、對口瘡,還是肩背劇烈疼痛,病情輕微的還有救,但嚴重的就很難治療。

除了外科類別的病症,暫且不談,背痛也有五種情況。根據《經》書所述,所有的陽氣都是在胸部接收,再轉移到背部。如果三陽之火旺盛,且在背部潛伏,就會導致背部劇痛,痛到無法忍受。一開始發現,應使用當歸拈痛湯和蘇子降氣湯,視病情增減藥量,這樣可以調節體內的清濁之氣,讓火氣散去,濕氣也會排出。然而,如果疼痛持續很久,氣血逐漸衰弱,邪氣深藏不露,這種情況往往非常危險。

有人因胸中積聚寒氣,導致心痛連到背,背痛連到心。張仲景會使用烏頭赤石脂丸來溫暖散寒,也就是所謂的溫中散表,意思是不要怕熱。

另外,痰涎滯留在背部,可能感到隱隱作痛,或是某個點特別痛,或者是疼痛在上下左右更換。氣滯則痰滯,氣流通則痰也會流動,因此濕痰適合用燥藥,結痰適合用潤藥,首要之務是順暢氣血,氣血順暢,痰就會流動,疼痛自然消失。

有人因腎氣不走正常的道路,反而向上逆行,臟器生病必然影響腑器,造成背部沉重且疼痛,就像背負重物一樣。這時必須使用滋腎丸,或者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杜仲、牛膝,來壯大腎水,腎水充足,腎氣就會回到正軌,疾病自然痊癒。

此外,有些人在病後身體虛弱,元氣不足以充實身體;還有些人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流失,過度出汗會消耗心液,陽氣不足導致疼痛。這兩種情況都應該溫補,不能使用疏利的藥物,越疏利疼痛會越嚴重,這個道理非常微妙,不能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