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元集) (13)

1. 痰證(十二)

痰者,津液所結,火煉成痰。蓋無火之人,津液四布,布於心分,變化而赤,則成血矣。惟有火薰蒸,則津液煉而成痰。輕者治之,火漸降,痰漸消,血漸生,猶可安矣。重者不生血而生痰,勞病是也。

然痰證不同,有濕痰、有燥痰。濕者燥之,南星、半夏、蒼朮、枳實之類;燥者潤之,瓜蔞、杏仁、貝母、天花粉、海石、海粉之類。大法:痰在上焦宜湧吐,中焦宜解化,下焦宜攻利,當分虛實為急。虛者可補,如六君子湯,通治氣虛生痰;四物湯去地黃,加貝母,通治陰虛生痰。

實痰可攻,如瓜蔞散吐風痰,益元散治酒痰、熱痰,保和丸攻食積痰,神術丸救痰飲是也,滾痰丸、化痰丸下諸痰從幽門泄去,惟實人宜用,虛者誤服立死。外又有婦人鬱怒,心火亢甚,津液生痰不生血,致肌爍不肉,《要略》謂昔肥今瘦者痰也。亦宜四物湯加開鬱清心順氣之劑,稍兼化痰。

總之治痰者,必以健脾為主,順氣為先。蓋脾健則痰運,氣順則痰行。健脾補中,用參苓白朮散、八味丸,是治其本也;然須看痰與火孰急,火盛先治火,痰盛先治痰,但不可虧損中氣,致難收功。

丹溪云:「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行。「脈浮者,當吐」。「二陳湯管一身之痰」。咸至論也。又曰:「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虛弱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以養,不可攻盡,盡攻則愈虛而愈劇」。此又不可不知。其他痰變多端,王隱君議論悉備,學者最宜詳玩。

枳實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功;黃芩治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頑痰能消。師云:「痰火日久,脈氣漸虛,醫家用參耆以助元氣,脈愈虛澀,甚至加促,倦弱益甚」。此其故何哉?細思之,脈屬於血,氣以鼓之。「衇」字以血字在傍,意可想見。

今痰火日久,血液漸衰,火助陽旺,陰氣將竭;久用參耆,則陽愈盛而陰愈虛,脈遂或澀或促或微或代。醫不察理,專用補陽之劑,危亡立待,縱有延捱歲月,終難收功。《明醫指掌》歌訣宜玩。

蓋痰為患,在心經則昏冒不知人,在肝經則脅脹眩暈,在脾經則成泄瀉,在肺經則喘而不休,在腎經則骨弱軟憊。

《要略》云: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虛;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又云: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其人短氣,四肢歷節走痛,脈沉者,有留飲。陳無擇云:飲脈皆弦微沉滑。或云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頑痰也,宜吐之而愈。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煙薰黑者,亦痰也。

白話文:

痰,是由體內的津液凝結,受到體內火氣影響而形成。基本上,若體內沒有過盛的火氣,津液會均勻地分佈全身,當津液到達心臟部分,轉換為紅色,就形成了血液。然而,當有過盛的火氣薰蒸時,津液就會被煉化成為痰。對於輕度的病情,如果能適時治療,火氣會逐漸降低,痰也會逐漸消失,血液會逐漸生成,如此就能保持健康。然而,對於重度病情,體內不再生成血液,反而生成大量痰液,這就是勞病的情況。

然而,痰的種類繁多,有濕痰和燥痰。對於濕痰,我們可以使用南星、半夏、蒼朮、枳實等藥材來乾燥它;對於燥痰,則可用瓜蔞、杏仁、貝母、天花粉、海石、海粉等藥材來滋潤它。總的來說,痰在上焦應該嘔吐排除,中焦應分解和消化,下焦則應進行攻伐和排泄,必須根據虛實情況來決定治療的急迫性。對於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補藥,如六君子湯,用於治療因氣虛而產生的痰;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貝母,用於治療因陰虛而產生的痰。

對於實痰,可以使用攻擊性的藥物,例如瓜蔞散用於吐出風痰,益元散用於治療酒痰和熱痰,保和丸用於攻伐食物積累的痰,神術丸用於治療痰飲,滾痰丸和化痰丸則能讓各種痰從幽門排出,但只適合實壯的人使用,虛弱的人誤服可能會立即死亡。此外,女性因鬱怒導致心火過盛,津液轉變成痰而不是血液,導致肌肉萎縮,皮膚失去彈性,這就是《要略》中所說的從肥胖變瘦,也是因為痰的緣故。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開鬱清心順氣的藥物,稍微兼顧化痰。

總的來說,治療痰的關鍵在於強健脾胃和順暢氣機。脾胃健康,痰就能被運輸;氣機順暢,痰就能流動。為了強健脾胃和補充中氣,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和八味丸,這是針對根本的治療方式。然而,必須根據痰和火哪個更嚴重來決定治療的優先順序,火氣太盛先治火,痰太多先治痰,但不能損耗中氣,否則會難以達到療效。

丹溪指出,脅下的痰,非白芥子不能達到;四肢的痰,非竹瀝不能流動。「脈浮者,當吐」。「二陳湯管一身之痰」。這些都是深奧的理論。他又說,如果使用利藥過多,會導致脾氣虛弱,痰會更容易產生,反而更多。他還說,對於虛弱的人,中焦有痰,胃氣也需要痰來滋養,不能完全清除,如果完全清除,就會變得更虛弱,病情更嚴重。這些都是需要知道的。

對於痰的變化多端,王隱君的討論非常全面,學習者應該詳細研究。

枳實能有效清除痰,具有衝破牆壁的力量;黃芩能治療痰,因為它能下火;天花粉能大大降低膈上的熱痰;海粉能降熱痰,能乾燥濕痰,能消除頑固的痰。然而,如果痰和火長期存在,脈氣會逐漸虛弱,醫生使用人參和黃耆來補助元氣,但脈氣卻變得更虛弱,甚至加速衰弱,疲倦感更嚴重。這是為什麼呢?仔細思考,脈氣屬於血液,氣息用來鼓動它。「衇」字旁邊有血字,可以理解其含義。

現在痰和火長期存在,血液逐漸衰弱,火氣幫助陽氣旺盛,陰氣即將耗盡;長時間使用人參和黃耆,陽氣會更旺盛,陰氣會更虛弱,脈氣可能變得更虛弱,更快,更微弱,或出現間歇。醫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專門使用補陽的藥物,危險和死亡立刻等待著,即使能拖延時間,最終也難以達到療效。《明醫指掌》中的歌訣值得學習。

痰會對身體造成困擾,如果在心經,會使人頭暈,失去意識;如果在肝經,會引起脹脹,頭暈目眩;如果在脾經,會形成腹瀉;如果在肺經,會導致持續的呼吸困難;如果在腎經,會使骨骼軟弱無力。

《要略》中說,脈搏雙弦,表示有寒氣,通常是在大下後,體內虛弱;脈搏單側弦,表示有水飲。肺部水飲不會引起脈搏弦,但會感到呼吸困難和氣短。又說,脈搏浮而細滑,表示受水飲影響。脈搏弦數,有寒氣水飲,春夏難以治療。脈搏沉而弦,表示有懸掛的水飲,內部疼痛。患者會感到氣短,四肢關節疼痛,脈搏沉,表示有殘留的水飲。陳無擇說,水飲的脈搏通常是弦微沉滑。或者說,左右手關前的脈搏浮。脈搏弦大而實,表示膈上有頑固的痰,應該嘔吐才能痊癒。

如果病人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且關上的脈搏伏而大,表示有痰。如果眼睛和眼下的皮膚像被炭煙燻黑,也表示有痰。

丹溪說,如果長期得到澀脈,表示痰飲固化,脈絡阻塞。這種情況很難開通,必須花費時間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