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五(利集)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利集) (7)

1. 腹痛證(三十二)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火熱,有死血,有食積,有濕痰,有虛有實。

夫寒痛者,常痛而無增減是也。成無己曰:陰寒為邪,則腹痛而兼吐利。治宜理中加吳萸、玄胡,甚者入桂、附。

火熱痛者,時痛時止,《原病式》曰:熱鬱於內,則腹滿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也。脈洪者,黃芩芍藥湯;便秘脈大者宜下,調胃承氣湯、備急丸。

死血痛者,痛有常處而不移。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津液不通,氣血不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小便利者,宜川芎、白芍、歸尾、桃仁、紅花;跌打瘀血,宜桃仁承氣。若小便不利者,則溺澀之症,非蓄血也。

白話文: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火熱,有死血,有食積,有濕痰,有虛有實。

丹溪先生說:腹痛的原因很多,有寒邪引起的,有火熱引起的,有瘀血阻滯引起的,有飲食積滯引起的,有濕痰停滯引起的,還有虛症和實症引起的。

夫寒痛者,常痛而無增減是也。成無己曰:陰寒為邪,則腹痛而兼吐利。治宜理中加吳萸、玄胡,甚者入桂、附。

寒邪引起的腹痛,通常是持續疼痛,沒有明顯的增減。成無己先生說:陰寒之邪入侵,會導致腹痛伴隨嘔吐和腹瀉。治療應以理中湯為基礎,加入吳茱萸、玄胡索,症狀嚴重者再加入桂枝、附子。

火熱痛者,時痛時止,《原病式》曰:熱鬱於內,則腹滿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也。脈洪者,黃芩芍藥湯;便秘脈大者宜下,調胃承氣湯、備急丸。

火熱引起的腹痛,通常是時痛時止。《原病式》中記載:熱邪鬱積於內,會導致腹部脹滿堅硬疼痛,不能一概而論為寒邪。脈搏洪大者,宜用黃芩芍藥湯;便秘且脈搏強勁者,宜用下法,如調胃承氣湯、備急丸。

死血痛者,痛有常處而不移。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津液不通,氣血不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小便利者,宜川芎、白芍、歸尾、桃仁、紅花;跌打瘀血,宜桃仁承氣。若小便不利者,則溺澀之症,非蓄血也。

瘀血引起的腹痛,疼痛部位固定,不會移動。成無己先生說:邪氣停留在下焦,津液運行不暢,氣血流通不順,或有小便不利,或有血尿,這些瘀滯物在下方積聚,就會造成腹部脹滿。小便通暢者,宜用川芎、白芍、歸尾、桃仁、紅花;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宜用桃仁承氣湯。如果小便不利,則是小便澀滯,並非瘀血積聚。

食積痛者,痛甚便欲大便,便後則痛減,脈弦,宜溫散之,保和丸加行氣利氣藥。以食得寒則滯,得熱則行也,或用吐法。

濕痰痛者,凡痛二便不利,脈滑,以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宣通,故痛。治宜導痰開鬱,二陳湯。

實痛者,腹脹滿,手不可按。元氣實者,宜推蕩之,大承氣湯。

虛痛者,以手按之則痛止。戴人云:其人本體原弱,或大病後氣血兩虛,不可拘於諸痛不可用參耆之語,急投溫補重劑四君子、理中加順氣藥,汗多倍加參、耆,炒白芍。

白話文:

如果肚子痛是因為食物積滯,痛得厲害時會想大便,排便後疼痛減輕,脈象弦緊,就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治療,可以服用保和丸並加入行氣利氣的藥物。因為食物寒則滯留,熱則運行,也可以用吐法。

如果肚子痛是因為濕痰積聚,痛的時候二便不暢,脈象滑利,這是因為痰阻礙氣機,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疼痛。治療應該以導痰開鬱為主,服用二陳湯。

如果肚子痛是因為實證,肚子脹滿,按壓腹部會疼痛,元氣充實,就應該用推蕩的方法治療,服用大承氣湯。

如果肚子痛是因為虛證,按壓腹部疼痛就會減輕。戴人說,這種人本身體質虛弱,可能是大病之後氣血兩虛,不要拘泥於「諸痛不可用參耆」的說法,應該立即用溫補的重劑,例如四君子湯、理中湯,並加入順氣藥物。如果出汗多,還要增加人參和黃耆的用量,並用炒白芍。

治腹痛必用溫散藥,以其鬱結不行,阻塞不運故也。凡人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不治。

凡在胃脘下痛者,多屬食積;繞臍痛者,屬火;臍左右少腹痛者,多屬死血;少腹痛者,屬寒。當以部位辨之。

白芍藥惟治血虛腹痛,余不治。今考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生甘草二錢甚效。又考白芍不惟治血虛,而能大行氣。腹痛者,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今得白芍行其榮氣,而又以甘草之甘,緩和其逆氣,此不治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大抵痛隨利減,故有繞臍大痛,勢急欲死,百藥不效,後用大承氣連下二次方止,硝、黃或各用至五錢以上方效。然此法亦不得已而用,未可視為常例也。

白話文:

治療腹痛必須使用溫熱疏散的藥物,因為腹中積聚的氣體無法流通,導致堵塞不暢。一般人突然感到腹部下方劇烈疼痛,並且人中出現黑色,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救治的。

腹部胃脘下部疼痛,多是因為食物積聚;圍繞肚臍疼痛,是因為火氣;肚臍兩側小腹疼痛,大多是由於死血(即瘀血);小腹疼痛,則是因為寒氣。應根據疼痛的位置來判斷病因。

白芍藥主要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其他情況則不適用。經古籍研究,發現治療腹痛時,使用白芍藥四錢、生甘草二錢,效果顯著。此外,研究還表明白芍藥不僅能治療血虛,還能大量調理氣血。對於腹痛來說,這是因為榮氣(營養氣血的氣體)不順,逆流到肌肉組織中,現在通過白芍藥調理榮氣,再用甘草的甘甜之性緩解逆流的氣體,這就是一種看似不治實際上深入治療的方法。總的來說,疼痛隨著排便減少,所以有些腹痛劇烈到似乎要致命,各種藥物都無效,後來使用大承氣湯連下兩次才得以止痛,硝石和大黃用量可能都需要達到五錢以上纔有效果。然而這種方法只是在萬不得已時使用,不能作為常規療法看待。

亦有寒痛者,多在少腹,宜吳萸湯,甚者椒附及鹽炒蔥熨之。

《脈經》曰: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腹中刺痛。陰弦則腹痛。脈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尺脈伏,小腹痛、癥疝。尺脈實,小腹痛,當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大而疾者死。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白話文:

有些人會感到腹部寒冷疼痛,多半集中在下腹部,可以用吳萸湯治療,情況嚴重的可以用花椒、附子、鹽和炒蔥敷在肚子上。

《脈經》里說,如果脈象細小而緊促,病情發展迅速,腹部會出現刺痛。陰弦脈則會伴隨腹痛。脈象急促,小腹疼痛。尺脈緊,則臍下疼痛。尺脈沉伏,小腹疼痛、癥瘕。尺脈實,小腹疼痛,需要通利。心腹疼痛無法休息,脈象細小而遲緩的,可以活下來,脈象大而快的,則會死亡。腹痛且脈象反浮、大而長的,也會死亡。

2. 腹痛方

用效治腹痛方

白芍(二錢五分),甘草(一錢),青皮,陳皮,砂仁,玄胡,山梔(各七分),烏藥(五分)

脅痛加柴胡五分,熱加黃芩五分。

理中湯(見霍亂),治虛寒腹痛。

本方加吳萸、玄胡,甚者加桂、附。

黃芩芍藥湯(見風寒感冒),治火痛脈洪。

白話文:

治腹痛可以用白芍二錢五分、甘草一錢、青皮、陳皮、砂仁、玄胡、山梔各七分、烏藥五分。如果痛在脅肋,加柴胡五分;如果發熱,加黃芩五分。虛寒腹痛,可以用理中湯。加重的情況,可以加吳萸、玄胡,更嚴重者加桂枝、附子。火痛脈洪,可以用黃芩芍藥湯。

調胃承氣湯(見瘟疫),治火痛,脈大便秘。

備急丸(見內傷),治同上。

桃仁承氣湯(見瘟疫),治死血痛。

保和丸(見內傷),治食積痛。

本方加行氣利氣藥。

二陳湯(見中風),治濕痰痛。

本方加導痰開鬱藥。

大承氣(湯)(見瘟疫),治實痛腹脹滿,手不可按。

六君子湯(見中風),治虛痛,以手按之則痛止。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火痛、脈大便秘;備急丸用於治療同上症狀。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死血痛;保和丸用於治療食積痛,本方可加行氣利氣藥物。二陳湯用於治療濕痰痛,本方可加導痰開鬱藥物。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實痛腹脹滿,手不可按的症狀。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虛痛,以手按之則痛止的症狀。

四逆湯(見濕證),治少腹痛。

承氣湯(見瘟疫),治繞臍痛。

白話文:

四逆湯:治療小腹部疼痛。 承氣湯:治療肚臍周圍疼痛。

3. 腰痛證(三十三)

丹溪曰:腰痛有腎虛,有瘀血,有寒濕,有濕熱,有痰積,有挫閃。痛而不已者,屬腎虛;痛有定處,日輕夜重,大便黑,小便黃赤者,屬死血;往來走痛者,屬痰積;腰冷身重,如帶五千錢,或遇陰寒即作,晴暖即解者,屬寒濕;痛而或作或止者,屬濕熱。

治法:腎虛者,脈大,宜補之,煨腎丸,知、柏、杜仲、枸杞、山萸、菟絲子。瘀血者,脈澀,宜逐之,四物加桃仁、紅花、蘇木、乳香、沒藥。濕熱者,脈緩,宜分利之,滲濕湯、蒼朮湯加杜仲、黃柏、川芎。痰積者,脈伏滑,宜開導之,二陳湯加蒼朮、南星、竹瀝、杜仲。挫閃者,宜行之,用如神湯。寒濕痛,即腎著痛,治宜滲濕,兼用溫散。腎著湯。

白話文:

丹溪說,腰痛的原因很多,有腎虛、瘀血、寒濕、濕熱、痰積和挫閃。如果痛一直不停止,就是腎虛;痛的位置固定,白天輕晚上重,大便黑,小便黃赤,就是死血;痛來痛去,像是走動一樣,就是痰積;腰部冰冷沉重,像是背著五千枚銅錢,或者遇到陰寒就發作,天氣晴朗溫暖就緩解,就是寒濕;痛的時候一陣一陣,就是濕熱。

治療方法:腎虛的人脈象大,要補腎,可以用煨腎丸,裡面有知母、柏子仁、杜仲、枸杞、山茱萸、菟絲子。瘀血的人脈象澀,要活血化瘀,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蘇木、乳香、沒藥。濕熱的人脈象緩,要利濕排泄,可以用滲濕湯、蒼朮湯加杜仲、黃柏、川芎。痰積的人脈象伏滑,要化痰開導,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南星、竹瀝、杜仲。挫閃的人,要活動筋骨,可以用如神湯。寒濕痛,也就是腎著痛,要利濕,並用溫散寒的方法,可以用腎著湯。

《經》曰:動搖不能,腎將憊矣。故腰痛雖有五證,其原皆本於腎虛。蓋腰者,腎之府,人身之大關節,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故腎經一虛,而腰痛諸病作矣,正《經》所謂邪之所湊,氣必虛是也。諸腰痛不宜用補氣藥,亦不可峻用寒涼藥。

腰痛之脈皆沉弦。沉弦緊者為寒,沉弦而浮者為風,沉弦而濡細者為濕,沉弦而實者為挫閃。

丹溪曰:脈必沉而弦,沉為滯,弦為虛,澀者是瘀血,緩者是濕,滑者、伏者是痰,大者是腎虛也。

白話文:

《經》中有言:若無法活動,則表明腎功能可能已經衰弱。因此,腰痛雖然有五種症狀,但其根源都是腎虛。腰部是腎的所在地,是身體的主要關節,諸多經脈都貫穿於腎並連接於腰部。所以,當腎氣一虛,就會引發各種腰痛的疾病,這正符合《經》中所說的「邪氣之所到,氣必虛」的道理。對於腰痛的情況,不應使用補氣的藥物,也不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

腰痛的脈象都為沈弦。沈弦緊張的脈象代表寒冷,沈弦且帶浮現的脈象代表風,沈弦且微細的脈象代表濕氣,沈弦且實在的脈象代表扭傷或拉傷。

丹溪曾說:脈象必須沈而弦,沈表示阻塞,弦表示虛弱,澀的脈象是瘀血,緩慢的脈象是濕氣,滑的脈象和伏下的脈象是痰,大的脈象則是腎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