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五(利集) (5)
卷五(利集) (5)
1. 頭痛方
小柴胡湯(見瘟疫),治少陽頭痛。
麻黃附子湯,治少陰頭痛,脈沉細。
吳茱萸湯
吳萸,生薑(各五錢),人參(二錢五分)
加大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見內傷),治氣虛內傷頭痛。
本方倍黃耆、加川芎、藁本。
四物湯(見中風),治血虛頭痛。
本方倍歸、芎,加白芷、細辛。
調中益氣湯(見內傷),治氣血兩虛頭痛。
本方加川芎、蔓荊子、細辛。
白朮半夏天麻湯(見眩暈),治痰結頭痛。
清空膏,治偏正頭痛,兼治風濕熱頭痛,上壅頭目及腦痛不止者,除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防風,羌活(各一兩),炙甘草(兩半),片芩(三兩,半生半炒)
上末入杯內,茶調如膏,白酒臨臥送下。
選奇湯,治眉稜骨痛。
羌活,防風(各二錢),甘草(一錢,夏生冬炙),片芩(一錢五分,冬炒用)
水煎,食後服。
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鼻塞聲重。
薄荷(四兩),荊芥,川芎(各二兩),羌活,白芷,炙甘草(各一兩),細辛(五錢),防風(二錢五分)
上末,食後茶清調下二錢五分。
安神湯,治頭眩眼黑。
生甘草,炙甘草(各二錢),防風(二錢五分),柴胡,升麻,生地(酒浸),知母(酒浸、各五錢),酒柏,羌活(各一兩),黃耆(二兩)
共用水煎熟,加入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臨臥時熱服。
徹清膏
蔓荊子,藁本(各一錢),細辛(一分),薄荷,川芎(各三分),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茶清調下二錢。
茶煎散
川芎(一錢),薄荷,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藁本,辛夷,防風(各五分),甘草(二分)
加細茶一撮,同前味煎服。
白話文:
【頭痛處方】
-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少陽經引起的頭痛。(在瘟疫治療中亦有提及)
-
麻黃附子湯:適用於少陰經導致的頭痛,特別是脈象顯示細弱且深藏的情況。
-
吳茱萸湯:配方包括吳茱萸和生薑各五錢,人參二錢五分,加大棗後以水煎煮。
-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由氣虛內傷引發的頭痛。(此方亦見於內傷治療)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黃耆的份量並加入川芎和藁本。
-
四物湯:適用於血虛型頭痛。(此方亦見於中風治療)在原方上增加當歸和川芎的份量,並添加白芷和細辛。
-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由氣血雙虛引起的頭痛。(此方亦見於內傷治療)在原方上加入川芎、蔓荊子和細辛。
-
白朮半夏天麻湯:適用於痰結造成的頭痛。(此方亦見於眩暈治療)
-
清空膏:適用於偏頭痛或正頭痛,亦可治療由風濕熱引起的頭痛,對於頭部、眼睛和腦部疼痛不止的症狀有效,但不適用於血虛型頭痛。
-
選奇湯:用於治療眉稜骨疼痛。
-
茶調散:適用於由風邪上攻導致的頭目昏沉疼痛,以及鼻塞音重等症狀。
-
安神湯:用於治療頭暈眼黑。
-
徹清膏:配方包括蔓荊子、藁本、細辛、薄荷、川芎、生甘草、炙甘草等,用茶水調和後服用。
-
茶煎散:配方包括川芎、薄荷、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藁本、辛夷、防風和甘草等,加上少量細茶一同煎煮服用。
以上處方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與使用。
2. 胃脘心痛證(三十一)
胃脘痛,俗稱為心痛,古方名為脾疼。蓋胃之上口名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是也。其症由積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也。
然其病不一:有真心痛者,客寒觸犯心君,或汙血衝心,手足青黑過節腕者,旦發夕死。其餘有痰、有火、有死血、有客寒犯胃、有虛痛、有實痛、有食積痛、有蟲痛。
治火用牛黃丸,定痛神效,煎藥用芩、連、梔子,水藥或用白蒺藜作散服。治痰用玄明粉,水調服或用搽麵粉生炒各半,俱量人虛實用一二錢;湯用二陳加枳實、片芩、山梔、木香少許。死血在胃脘,宜桃仁承氣加玄明、紅花、歸尾,先用韭什頻飲之。治客寒犯胃,用草豆蔻丸,劫止如神,或蘇合香丸,湯藥用薑、砂仁、木香。
虛痛,以物柱按痛處則痛止者是也,宜理中湯、二陳湯加和血藥;久病元氣虛弱,肢體怯薄,脈弱,手欲按者,六君子加砂仁、香附。實痛,因氣怒、飲食卒痛,便閉心胸高起,手不可按是也,二陳加行氣消食藥。蟲痛者,必面上有白斑、唇紅、能食,時作時止,二陳加苦楝根煎服。
丹溪曰:治心痛當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於初病之時當用溫散溫利之劑。若稍久而成郁,鬱則成熱,若用溫劑寧不助痛添病乎?故古方多用山梔為君,熱藥為之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此病雖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才止,即恣口,腹痛必再作,此確論也。
火脈浮散;痰脈滑實;死血脈澀;寒脈沉遲;虛脈軟弱細小;實脈敦實而滑;痛甚脈伏;蟲脈沉弱而弦,面上有白斑,唇紅能食,時作時止,或吐涎沫。
《要略》曰: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責其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脈陰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急咳唾,胸痹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心脈微急為痛微,大為心痹引背痛。脈短而數者心痛。澀者心痛。脈浮大弦長者死。
白話文:
[胃脘心痛病症(三十一)]
胃脘痛,民間常稱之為心痛,在古方中則被稱為脾疼。胃的上端名為賁門,賁門與心臟相鄰,因此古書記載胃脘痛會感到心痛。此病是由於體內積痰、食物積累在中焦,加上情緒波動、外界環境影響,導致身體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進而使肝臟的異常得以趁虛而入,引發疾病。
然而,此病種類繁多:有真心痛,是由寒冷侵襲心臟或污血衝擊心臟,手腳青黑到手腕,早晨發病晚上就會死亡。其他還有痰濕、火熱、死血、外來寒氣侵犯胃部、虛弱性疼痛、實質性疼痛、食物積累疼痛、蟲咬性疼痛等。
治療火熱用牛黃丸,能有效緩解疼痛,煎煮藥物可用黃芩、黃連、梔子,或者用水煎煮白蒺藜服用。治療痰濕可使用玄明粉,用水調和服用,或者用搽麵粉生炒各半,根據患者體質虛實酌量使用一兩錢;湯藥可用二陳湯加枳實、片芩、山梔、木香。死血在胃脘,宜用桃仁承氣湯加玄明粉、紅花、歸尾,先用韭菜汁頻繁飲用。對抗外來寒氣侵犯胃部,可用草豆蔻丸,效果神奇,或者使用蘇合香丸,湯藥可用薑、砂仁、木香。
虛弱性疼痛,用手按壓痛處可以減輕疼痛,宜用理中湯、二陳湯加和血藥;長期患病,元氣虛弱,肢體瘦弱,脈象虛弱,手想要按壓,可用六君子湯加砂仁、香附。實質性疼痛,由於情緒激動、飲食突然疼痛,便祕心胸隆起,手不可按壓,二陳湯加行氣消食藥。蟲咬性疼痛,臉上有白斑、嘴脣紅、食慾好,時發時停,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
丹溪說:治療心痛應區分新舊。如果明確知道身體受到寒氣,口裡吃寒涼食物,在剛發病的時候應使用溫暖散寒的藥物。如果稍微久一點形成鬱結,鬱結會轉化為熱,如果使用溫暖藥物豈不是會加重疼痛增加病情嗎?因此古方常用山梔為主要成分,熱藥作為向導,那麼邪氣容易被抑制,疾病容易消除,這種病即使時間很久,不食用寒涼食物就不會死亡。如果疼痛剛停止,就放肆地吃東西,腹部疼痛必定再次發生,這是一個確定的理論。
火熱的脈象浮散;痰濕的脈象滑實;死血的脈象澀;寒氣的脈象沉遲;虛弱的脈象軟弱細小;實質的脈象敦實而滑;疼痛嚴重的脈象隱藏;蟲咬的脈象沉弱而弦,臉上有白斑,嘴脣紅,食慾好,時發時停,或者吐出涎沫。
《要略》說:陽氣微弱,陰氣過盛,則會胸痛,這是因為虛弱。現在知道上焦陽氣虛弱,所以會胸痛心痛,因為脈象陰弦。胸痛的病症,呼吸困難,咳嗽,胸痛,氣短,寸口脈象沉而遲,關上脈象小緊而數。心臟脈象微急表示輕微疼痛,大則表示心臟病變引起背部疼痛。脈象短而數表示心痛。澀的脈象表示心痛。脈象浮大弦長表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