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元集) (9)

1. 火證詳論(十)

有濕火者焉:濕生乎熱,熱由於濕,濕熱相生,多成脹滿,或痿與臌從而生焉。故有大便久秘,及更衣則又溏甚。此何以故?蓋熱在腸胃之外故秘,濕在腸胃之中故溏。此當用東垣勝濕湯,重加芩、連,少加五苓,並二妙、香連,斯濕熱兼治之矣。

有猛烈之火:丹溪所謂火盛不可驟用寒涼,須以生甘草兼瀉兼緩。蓋恐撲之而愈張,抑之而愈揚,惟和以養之,則猖狂自定。此妙論也。

又有鬱火:抑遏於脾土之中,東垣用升陽散火以汗之,所謂「火鬱發之」者是也。若真元虛,真陰憊,皆不可發矣,慎之,慎之!

又有無名之火:一發即不識人,或狂言失志,或直視聲鳴,或手足瘈瘲,或閉目無言,或發數日而終者,或一發便脫者,或臥枕而逝,人不及知者,既無經絡之可尋,又無脈證之可據,即《內經》所謂暴病暴死,皆屬於火者,非是之謂歟?或問諸證皆敷明其理,而火證獨諄諄然,千言不置,此何以故?予曰:江南之地,惟火十居八九。醫者視為泛常,朦朧處治,乖謬殊甚。

余經歷此證數十年,故以躬行實踐,詳著此論,以為後學引進云爾。有志深造者,自有《素問》《難經》在焉。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見於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以其陰火盛也。

白話文:

有些人的火氣是濕火:濕氣會產生熱,熱是因為濕氣而來,濕熱互相影響,常常會造成腹脹滿悶,或是導致肌肉萎縮、腹部腫脹的疾病。所以會出現大便長期乾結,但排便時又會非常稀溏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熱氣在腸胃之外,所以大便乾結;濕氣在腸胃之中,所以大便稀溏。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東垣的勝濕湯,並且加重黃芩、黃連的用量,稍微加入五苓散,再配合二妙散、香連丸,這樣就能夠同時治療濕和熱。

還有一種是猛烈的火氣:丹溪說過,火氣旺盛的時候不可以馬上使用寒涼藥物,必須要用甘草來兼顧瀉火和緩解的功效。因為擔心直接撲滅火勢反而會讓火勢更猛,壓制它反而會讓火勢更旺,只有用溫和的方法來調養,才能讓猖狂的火氣平定下來。這是非常精妙的理論。

還有一種是鬱積的火氣:被抑制在脾土之中,東垣使用升陽散火的方法,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鬱積的火氣,這就是所謂的「火鬱發之」。如果患者的元氣虛弱,真陰虛衰,都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疏散火氣,務必要謹慎,務必要謹慎!

還有一種是無名的火氣:這種火氣一旦發作,就會讓人神志不清,可能說胡話、忘記自己是誰,或者眼睛直瞪著、發出怪聲,或者手腳抽搐,或者閉著眼睛不說話,有的發作幾天就死了,有的發作一下就脫離生命,有的睡在枕頭上就去世了,讓人來不及反應。這種火氣既沒有辦法找到經絡來判斷,也沒有脈象可以依據,就像《內經》說的暴病暴死,都屬於火氣導致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有人問我,其他各種疾病都詳細說明了病理,為什麼只有火氣這個問題要反覆強調、說個不停?我說,江南這個地方,十個病人中就有八九個是火氣引起的。醫生們把它當成很平常的疾病,模模糊糊地處理,導致治療方法非常不正確。

我經歷過這種病症幾十年,所以將自己親身的經驗和實踐,詳細地寫成這篇論述,希望可以引導後來的學習者。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可以去看《素問》、《難經》這些經典醫書。

脈象浮而洪大且數快的,是虛火;脈象沉而有力且大的,是實火。洪數的脈象出現在左寸部位,代表心火;出現在右寸部位,代表肺火;出現在左關部位,代表肝火;出現在右關部位,代表脾火;出現在兩尺部位,代表腎經命門的火。男人的兩尺脈象洪大,必定有遺精的情況,因為這是陰火過於旺盛的緣故。

2. 火證諸方

實火方

黃連解毒湯(見暑證)

白虎湯(見瘟疫)

導赤散,治心熱,小便黃赤。

生地,木通(去粗皮),甘草,等分為末。

二黃瀉心湯,治心膈實熱,狂躁面赤。

黃連,黃芩,大黃,等分酒浸。

左金丸,治肝臟實火,左脅作痛。

黃連(六兩),吳茱萸(湯泡過,一兩)

二共為末,米糊丸,白朮、陳皮煎湯送下。

瀉白散,治肺火為患,氣急喘滿。

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甘草(一錢)

瀉黃散,治脾家伏火,唇口乾燥。

藿香(二錢),山梔(炒,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

益元散(即天水散,見暑證),治六腑中伏火,止煩渴,小便閉澀。

涼膈散(見中風),治火鬱上焦,火熱面赤。

三補丸,治三焦有火,嗌喉乾燥,小便赤澀,大便閉結。

黃連,黃芩,黃柏,俱酒潤各等分。

二黃丸,治三焦火盛,消渴。

大黃,黃連,黃芩,等分水丸,白湯下。

虛火方

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俱見內傷)。

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降煩熱,定驚悸,療嗌乾口苦,養育心血。

人參,玄參,杜仲,天冬,麥冬,遠志,熟地,百部,桔梗,丹參,五味,柏子仁,茯苓,茯神,石菖蒲,甘草,酸棗仁

各等分,蜜為丸彈子大,硃砂為衣,白湯下。一方有當歸、生地,無杜仲、茯苓、百部。

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硃砂(一錢),甘草(炙,五分),歸身(五分),生地(五分)

上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小米大,每服一十五丸,食後津液嚥下。

硃砂安神丸,前方除地黃、當歸,用甘草。

茯苓補心湯

當歸,川芎,白芍,地黃,白茯苓

相火方

大補丸,治腎火從臍下起者,腎水衰也。

黃柏(一斤,泡褐色)

為末水丸。氣虛者,用四君子湯下;血虛者,四物湯下。

滋腎丸,治腎火起於湧泉之下。

黃柏(酒浸,十兩),知母(酒浸、六兩),肉桂(五錢)

水丸,白湯下。

坎離丸,生津益血,升水降火,明目清心。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枸杞,菊花,黃柏,知母

蜜丸梧子大,空心淡鹽湯下。

燥火方

八正散,治大小便閉。

瞿麥,滑石,大黃,萹蓄,木通,車前子,甘草,梔子仁

各等分,加燈芯七節。

通幽湯潤腸丸(見燥證)

四物湯(見中風)內加桃仁、麻仁、郁李仁。

白話文:

[火證各種處方]

實火處理方法

黃連解毒湯:可用於處理暑熱情況。(詳見暑證部分)

白虎湯:可用於瘟疫的情況。(詳見瘟疫部分)

導赤散:用於治療心火旺盛導致的小便黃赤。 成分包括生地、木通(去除粗皮)、甘草,將它們等量混合磨成粉末。

二黃瀉心湯:用於治療心膈實熱造成的狂躁及面色紅赤。 成分有黃連、黃芩、大黃,等量並用酒浸泡。

左金丸:適用於肝臟實火引起左脅疼痛。 成分有黃連(六兩)、吳茱萸(用水泡過,一兩)。將兩種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米糊製成藥丸,服用時需配以白朮、陳皮煎煮的湯汁。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火所引起的呼吸困難和喘息。 成分有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甘草(一錢)。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臟潛藏的火氣造成的口脣乾燥。 成分有藿香(二錢)、山梔(炒,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

益元散(即天水散,詳見暑證部分):用於處理六腑中潛藏的火氣,能止渴,改善小便閉澀。

涼膈散(詳見中風部分):用於治療上焦鬱積的火氣,以及面紅火熱。

三補丸:用於治療三焦有火,咽乾燥,小便赤澀,大便閉結。 成分有黃連、黃芩、黃柏,均用酒潤濕,各取等量。

二黃丸:用於治療三焦火旺導致的消渴。 成分有大黃、黃連、黃芩,等量製成水丸,用白湯送服。

虛火處理方法

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詳見內傷部分)。

天王補心丹:用於安定心神,保護精神,增強血液,鞏固精氣,增加力量,強化意志,使人記憶力提高,清潔三焦,化解痰涎,降低煩熱,平定驚悸,治療咽喉乾燥、口苦,培養心血。 成分有人參、玄參、杜仲、天冬、麥冬、遠志、熟地、百部、桔梗、丹參、五味、柏子仁、茯苓、茯神、石菖蒲、甘草、酸棗仁。將所有成分等量混合,用蜂蜜製成彈子大的丸子,外層裹上硃砂,用白湯送服。另一個配方則包含當歸、生地,但沒有杜仲、茯苓、百部。

安神丸 成分有黃連(一錢五分)、硃砂(一錢)、甘草(炙,五分)、歸身(五分)、生地(五分)。將所有成分磨成粉,用湯浸泡,再用蒸餅製成小米大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粒,飯後以口水吞服。

硃砂安神丸:以上方的基礎去掉地黃、當歸,改用甘草。

茯苓補心湯 成分有當歸、川芎、白芍、地黃、白茯苓。

相火處理方法

大補丸:用於治療腎火從肚臍下方開始的病症,表示腎水衰弱。 成分有黃柏(一斤,泡至呈褐色)。將其磨成粉末,製成水丸。氣虛的人應使用四君子湯來送服;血虛的人則應使用四物湯來送服。

滋腎丸:用於治療腎火從湧泉穴下方開始的病症。 成分有黃柏(酒浸,十兩)、知母(酒浸,六兩)、肉桂(五錢)。製成水丸,用白湯送服。

坎離丸:用於生成津液,增益血液,提升水分,降低火氣,明目清心。 成分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枸杞、菊花、黃柏、知母。製成蜜丸,梧桐子大小,空腹時以淡鹽湯送服。

燥火處理方法

八正散:用於治療大小便閉塞。 成分有瞿麥、滑石、大黃、萹蓄、木通、車前子、甘草、梔子仁。將所有成分等量混合,再添加七節燈芯。

通幽湯潤腸丸(詳見燥證部分)

在_四物湯_(詳見中風部分)中加入桃仁、麻仁、郁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