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五(利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利集) (4)

1. 眩暈證(二十九)

眩暈者,目花黑暗旋倒也。其狀頭眩目閉,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之上。丹溪曰:無痰不作眩。此證屬痰居多,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故作眩暈。《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故治眩暈藥中當加制肝藥為佐使。然有氣虛、血虛挾痰而眩暈者,有傷風、傷寒挾痰而眩暈者,有痰厥眩暈者,有因嘔吐、衄衊、崩漏、便血,併產後失血過多而眩暈者,有火動其痰作眩暈者,宜各推類治之。

氣虛四君子、人參益氣,量加菊花、川芎、天麻;血虛四物加貝母、天麻、秦艽、陳皮、甘草;傷風寒,宜荊芥穗、防風、薄荷、天麻、白芷、川芎、南星、白附子、半夏;痰飲加減白朮半夏天麻湯、茶煎散;諸失血過多者,大補陰血自愈。吐血即眩暈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是宜行血清心自安;產後眩暈,即《要略》謂新產婦有三症,二曰病鬱冒是也。

白話文:

眩暈的解釋與治療

眩暈是指頭昏眼花、天旋地轉、站立不穩的症狀。患者會感到頭昏眼花,眼前發黑,身體旋轉,如同站在搖晃的船上或車上一般。

丹溪先生說:「無痰不作眩」。 眩暈多數是由痰引起的。痰在頭部,而火在下,火氣上升,擾動痰液,就會導致眩暈。

《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因此,治療眩暈的藥方中,應該加入制肝的藥物作為輔助。

然而,眩暈的原因很多,治療方法也要根據不同的原因而有所區別:

  • 氣虛者: 宜用四君子湯,並加入人參、菊花、川芎、天麻益氣。
  • 血虛者: 宜用四物湯,並加入貝母、天麻、秦艽、陳皮、甘草補血。
  • 傷風寒者: 宜用荊芥穗、防風、薄荷、天麻、白芷、川芎、南星、白附子、半夏等藥物驅寒。
  • 痰飲者: 可用白朮、半夏、天麻等藥物治療,如白朮半夏天麻湯、茶煎散。
  • 失血過多者: 宜用補陰血的藥物,以促進自愈。
  • 吐血眩暈者: 可能是胸中有瘀血阻礙心竅,宜用行血清心的藥物治療。
  • 產後眩暈者: 屬於產後虛弱,宜用《要略》中治療新產婦虛弱的藥物。

總而言之,眩暈的治療需根據其病因和症狀,辨證施治。

初昏倒不知人,急燒舊漆器薰鼻竅即蘇,隨進十全大補倍參、耆,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義也。火動其痰者,二陳加黃芩、羌活、蒼朮;挾氣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加補氣降火藥;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為先,而兼補氣之劑;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兼抑肝之劑。此治眩暈之大旨也。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而芤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虛大必是久病。左手人迎脈緩而浮大者屬風。

白話文:

人昏倒不省人事,可以急用舊漆器熏鼻子,就能醒過來。之後要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倍人参和黄芪,補血益氣,使陽氣生長,陰氣滋長。如果是痰火上擾導致眩暈,就用二陳湯加黃芩、羌活、蒼朮;如果是气虚挾痰,也要以治痰为主,再加补氣降火的藥物;如果人肥白且眩暈,就应该先清痰降火,再加補氣药;如果人黑瘦且眩暈,就应该以滋陰降火为主,再加抑肝的药。這就是治療眩暈的大原則。

左手脈搏跳動頻快,而且澀滞无力,脈象细小,表明有瘀血。右手脈搏有力,表明有痰积,脈搏虚弱无力,表明是久病。左手人迎脈搏緩慢而浮大,属于風邪侵襲。

2. 眩暈方

四君子(見中風),治氣虛眩暈。

人參益氣湯

人參,生甘草,柴胡(各一錢二分),黃耆,炙甘草(各五分),升麻(四分),五味(十粒),白芍(七分)

四物湯(見中風),治血虛眩暈。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眩暈。

白話文:

中風導致氣虛眩暈,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中風導致血虛眩暈,可以用四物湯治療;中風導致痰厥眩暈,可以用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療。

白朮,神麯(各一錢),黃柏,茯苓,澤瀉,天麻,黃耆,人參,蒼朮,麥冬,半夏,陳皮(各五分),乾薑(三分)

十全大補(見中風),治產後眩暈。

川歸湯,治失血過多眩暈。

川歸,川芎(各等分),加人參

一方,治眩暈不可當者,,用大黃酒炒為末,茶清調下即愈。虛弱人不可輕用。

白話文:

白朮、神麴各一錢,黃柏、茯苓、澤瀉、天麻、黃耆、人參、蒼朮、麥冬、半夏、陳皮各五分,乾薑三分。十全大補可用於治療產後眩暈。川歸湯則用於治療失血過多導致的眩暈,由川歸和川芎等分,並加入人參。另外,還有一種治療眩暈的方子,用大黃酒炒成粉末,用茶水調服即可治癒,但體虛者不可輕易使用。

3. 頭痛證(三十)

頭者,身之元首。一有痛楚,無論標本,宜先治之。但經絡有三陰三陽之不同,見證有血虛、氣虛之不一;然又有風寒、有暑熱、有痰火、痰厥、有內傷、有傷寒,有偏頭痛、有眉稜骨痛、有真頭痛,症各不同,治之者宜各推類求之。

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痛在巔頂兩額角,宜川芎、羌獨活、麻黃、藁本主之。少陽頭痛,往來寒熱,脈弦,痛連耳根,宜小柴胡主之。陽明頭痛,發熱自汗,脈浮長大,痛連目眥頰齒,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陰頭痛,有痰,體重腹痛,脈沉頭重,蒼朮、半夏、南星主之。

白話文:

頭部是人體的根本,一旦出現疼痛,無論是表症或本症,都應該優先治療。但經絡分為三陰三陽,症狀也包含血虛、氣虛等不同情況;此外還有風寒、暑熱、痰火、痰厥、內傷、傷寒等各種病因,頭痛的類型也分為偏頭痛、眉稜骨痛、真頭痛等等,症狀各有差異,治療時要根據不同情況推斷。

太陽頭痛,怕風寒,脈象浮緊,疼痛位於頭頂和兩額角,以川芎、羌活、麻黃、藁本治療。少陽頭痛,寒熱交替,脈象弦,疼痛連接到耳根,以小柴胡治療。陽明頭痛,發熱自汗,脈象浮長大,疼痛連接到眼角、臉頰和牙齒,以升麻、葛根、石膏、白芷治療。太陰頭痛,伴隨痰多,身體沉重,腹痛,脈象沉,頭部沉重,以蒼朮、半夏、南星治療。

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脈沉細,宜麻黃附子細辛主之。厥陰頭痛,吐痰沫,厥冷,脈浮緩,痛引口系,吳萸湯主之。此六經頭痛兼挾外邪也。

氣虛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痛在清晨,治宜補中益氣,倍參、耆、川芎、藁本。血虛頭痛者,自魚尾上攻頭痛,多在日晚,治宜四物倍芎、歸,加芷、辛。氣血兩虛者,調中益氣加川芎、蔓荊、細辛。痰厥頭痛眩暈,白朮半夏天麻湯。風濕熱頭痛,清空膏。

白話文:

少陰頭痛,指的是三陰三陽經脈運行受阻,腳部寒冷,氣流逆反,脈搏沈細,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來治療。厥陰頭痛,則會出現吐出痰沫,四肢厥冷的情況,脈象浮緩,疼痛會延伸到口腔,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吳萸湯來治療。這六種經絡頭痛都伴有外邪入侵。

氣虛頭痛,表現為耳鳴和九個孔洞不暢通,主要是由腸胃問題引起,疼痛通常在清晨出現,治療應當補充中藥,強調補充參、耆、川芎、藁本等藥材。血虛頭痛則會從魚尾部位向上攻擊頭部,多在傍晚時分出現,治療應該以四物湯為基礎,增加芎、歸,並加入芷、辛等藥材。氣血兩虛的頭痛,則需要調和中藥,並加入川芎、蔓荊、細辛等藥材。痰厥頭痛伴隨眩暈,則適合使用白朮、半夏和天麻組合的湯方進行治療。風濕熱引起的頭痛,則可以使用清空膏進行治療。

風寒感冒頭痛,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內傷頭痛,乍痛乍止,補中益氣加川芎、蒼朮、山楂、神麯。傷寒頭痛而不止,治見傷寒門。

偏頭痛者,頭半邊痛是也。在左屬風及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虛芎、歸、柏、芍。在右屬痰與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炒芩、連。有眉稜骨痛不可忍者,此屬風熱與痰,用選奇湯。若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冷至節,此火炎水減也,死不治。

白話文:

風寒感冒引發的頭痛,可使用防風、羌活、藁本、白芷來治療;如果頭痛是因內傷導致,且疼痛時發時止,則可使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並加入川芎、蒼朮、山楂、神麯等草藥;如果頭痛是因傷寒所引起,且持續不斷,則應參照傷寒的治療方法進行。

偏頭痛指的是隻有一側頭部感到疼痛,如果疼痛在左側,可能是由風或血虛引起,可以使用荊芥、薄荷、芎、歸、柏、芍等草藥來治療;如果疼痛在右側,可能是由痰和熱引起,可以使用蒼朮、半夏、酒炒芩、連等草藥來治療。如果有眉稜骨處劇烈疼痛,可能是風熱與痰引起,可以使用選奇湯來治療。然而,真正的頭痛,嚴重到整個腦部都感到疼痛,並且手腳冷至關節,這通常是因為火炎水減,這種情況下可能無法治療。

凡治頭痛,通用茶煎散、茶調散、二陳湯。治頭痛皆用風藥者,以高巔之上,惟風藥可到故也。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用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萸,巔頂痛宜藁本、防風,酒炒柴胡、升麻。

《內經》曰:寸口脈中短者,頭痛也。《脈經》曰:陽弦則頭痛。又曰: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脈緊頭痛是傷寒。脈緊上寸口者,傷風頭痛。《脈訣》云: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皆易除。

白話文:

治療頭痛,常用茶煎散、茶調散、二陳湯。所有頭痛都用祛風藥是因為風藥能到達頭頂。治療頭痛必須使用川芎,若效果不佳,則根據經絡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引經藥物。太陽經用川芎,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萸。頭頂疼痛則宜用藁本、防風,酒炒柴胡、升麻。

《內經》說:寸口脈中短則頭痛。《脈經》說:陽弦則頭痛。又說: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脈緊頭痛是傷寒。脈緊上寸口者,傷風頭痛。《脈訣》說:頭痛脈短澀,預示凶險,浮滑脈則風痰引起的,容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