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五(利集) (4)
卷五(利集) (4)
1. 眩暈證(二十九)
眩暈者,目花黑暗旋倒也。其狀頭眩目閉,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之上。丹溪曰:無痰不作眩。此證屬痰居多,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故作眩暈。《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故治眩暈藥中當加制肝藥為佐使。然有氣虛、血虛挾痰而眩暈者,有傷風、傷寒挾痰而眩暈者,有痰厥眩暈者,有因嘔吐、衄衊、崩漏、便血,併產後失血過多而眩暈者,有火動其痰作眩暈者,宜各推類治之。
氣虛四君子、人參益氣,量加菊花、川芎、天麻;血虛四物加貝母、天麻、秦艽、陳皮、甘草;傷風寒,宜荊芥穗、防風、薄荷、天麻、白芷、川芎、南星、白附子、半夏;痰飲加減白朮半夏天麻湯、茶煎散;諸失血過多者,大補陰血自愈。吐血即眩暈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是宜行血清心自安;產後眩暈,即《要略》謂新產婦有三症,二曰病鬱冒是也。
初昏倒不知人,急燒舊漆器薰鼻竅即蘇,隨進十全大補倍參、耆,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義也。火動其痰者,二陳加黃芩、羌活、蒼朮;挾氣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加補氣降火藥;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為先,而兼補氣之劑;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兼抑肝之劑。此治眩暈之大旨也。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而芤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虛大必是久病。左手人迎脈緩而浮大者屬風。
白話文:
眩暈的情況,指的是眼前出現模糊或黑暗,甚至會有暈倒的感覺。症狀表現爲頭重腳輕,眼睛閉合,身體旋轉,耳朵聽不見,就像是站在行駛的船上或車上一樣。丹溪說過,沒有痰溼就不會引發眩暈。這個病症大多數與痰溼有關,痰溼在上,火氣在下,火氣上升激發了痰溼,所以導致眩暈。古籍記載,各種風病引起的搖晃和眩暈,都屬於肝木的問題。因此,在治療眩暈的藥物中,應該加入控制肝部的藥物作爲輔助。
然而,有因爲氣血虛弱夾雜痰溼而引起眩暈的,有因爲傷風、傷寒夾雜痰溼而引起眩暈的,有因爲痰厥而引起的眩暈,有因爲嘔吐、鼻出血、子宮出血、便血,以及產後失血過多而引起眩暈的,也有因爲火氣激發痰溼而引起的眩暈,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進行治療。
對於氣虛的,可以用四君子湯、人參補氣,適當添加菊花、川芎、天麻;對於血虛的,可以用四物湯加貝母、天麻、秦艽、陳皮、甘草;對於受風寒的,宜用荊芥穗、防風、薄荷、天麻、白芷、川芎、南星、白附子、半夏;對於痰飲的,可以加減使用白朮、半夏、天麻湯、茶煎散;對於大量失血的,大劑量補充陰血即可自行恢復。如果在吐血後出現眩暈,那可能是胸中有淤血,封閉了心竅,這時應該清除淤血,清心安神;對於產後眩暈,就是《要略》所說的產後婦女有三種疾病,其中一種是病鬱冒。
剛開始暈倒失去意識時,應迅速燒舊漆器燻鼻子喚醒,然後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倍人參、黃芪,補充失血,增強氣血,這是陰陽平衡的道理。對於火氣激發痰溼的,可以使用二陳湯加黃芩、羌活、蒼朮;對於氣虛的,也應該以治療痰溼爲主,同時加入補氣降火的藥物;對於肥胖白皙的人出現眩暈,治療應以清痰降火爲首要,同時加入補氣的藥物;對於瘦弱黝黑的人出現眩暈,治療應以滋養陰液降火爲關鍵,同時加入抑制肝火的藥物。這就是治療眩暈的大致原則。
左手脈象數熱,脈澀且芤表示可能有死血存在。右手脈實表示有痰積,脈虛大表示可能是長期疾病。左手人迎脈緩而浮大,這通常是由風邪引起的。
2. 眩暈方
四君子(見中風),治氣虛眩暈。
人參益氣湯
人參,生甘草,柴胡(各一錢二分),黃耆,炙甘草(各五分),升麻(四分),五味(十粒),白芍(七分)
四物湯(見中風),治血虛眩暈。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眩暈。
白朮,神麯(各一錢),黃柏,茯苓,澤瀉,天麻,黃耆,人參,蒼朮,麥冬,半夏,陳皮(各五分),乾薑(三分)
十全大補(見中風),治產後眩暈。
川歸湯,治失血過多眩暈。
川歸,川芎(各等分),加人參
一方,治眩暈不可當者,,用大黃酒炒為末,茶清調下即愈。虛弱人不可輕用。
白話文:
【治療眩暈的處方】
四君子湯:原本用於治療中風,現在用來治療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眩暈。
人參益氣湯:由人參、生甘草、柴胡(各約4克)、黃耆、炙甘草(各約1.5克)、升麻(約1.2克)、五味子(10粒)、白芍(約2.1克)組成。
四物湯:同樣源自中風的治療,現用於治療因血液不足引發的眩暈。
白朮半夏天麻湯:用於治療因痰阻引起的眩暈。成分包括白朮、神麯(各約3克)、黃柏、茯苓、澤瀉、天麻、黃耆、人參、蒼朮、麥冬、半夏、陳皮(各約1.5克)、乾薑(約0.9克)。
十全大補湯:原本用於中風,現用於治療產後眩暈。
川歸湯:適用於失血過多導致的眩暈,主要成分是川芎和當歸(比例相同),並加入人參。
另有一方:對於嚴重眩暈無法承受的人,可使用大黃(經酒炒製後磨成粉末),用淡茶水送服可以迅速緩解。但身體虛弱的人不宜隨便使用。
3. 頭痛證(三十)
頭者,身之元首。一有痛楚,無論標本,宜先治之。但經絡有三陰三陽之不同,見證有血虛、氣虛之不一;然又有風寒、有暑熱、有痰火、痰厥、有內傷、有傷寒,有偏頭痛、有眉稜骨痛、有真頭痛,症各不同,治之者宜各推類求之。
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痛在巔頂兩額角,宜川芎、羌獨活、麻黃、藁本主之。少陽頭痛,往來寒熱,脈弦,痛連耳根,宜小柴胡主之。陽明頭痛,發熱自汗,脈浮長大,痛連目眥頰齒,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陰頭痛,有痰,體重腹痛,脈沉頭重,蒼朮、半夏、南星主之。
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脈沉細,宜麻黃附子細辛主之。厥陰頭痛,吐痰沫,厥冷,脈浮緩,痛引口系,吳萸湯主之。此六經頭痛兼挾外邪也。
氣虛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痛在清晨,治宜補中益氣,倍參、耆、川芎、藁本。血虛頭痛者,自魚尾上攻頭痛,多在日晚,治宜四物倍芎、歸,加芷、辛。氣血兩虛者,調中益氣加川芎、蔓荊、細辛。痰厥頭痛眩暈,白朮半夏天麻湯。風濕熱頭痛,清空膏。
風寒感冒頭痛,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內傷頭痛,乍痛乍止,補中益氣加川芎、蒼朮、山楂、神麯。傷寒頭痛而不止,治見傷寒門。
偏頭痛者,頭半邊痛是也。在左屬風及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虛芎、歸、柏、芍。在右屬痰與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炒芩、連。有眉稜骨痛不可忍者,此屬風熱與痰,用選奇湯。若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冷至節,此火炎水減也,死不治。
凡治頭痛,通用茶煎散、茶調散、二陳湯。治頭痛皆用風藥者,以高巔之上,惟風藥可到故也。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用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萸,巔頂痛宜藁本、防風,酒炒柴胡、升麻。
《內經》曰:寸口脈中短者,頭痛也。《脈經》曰:陽弦則頭痛。又曰: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脈緊頭痛是傷寒。脈緊上寸口者,傷風頭痛。《脈訣》云: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皆易除。
白話文:
頭部是身體的主宰。一旦出現疼痛,無論是表面的問題還是根本的問題,都應該優先處理。但是,經絡有三陰三陽的區別,症狀也有血虛和氣虛的不同;而且還有風寒、暑熱、痰火、痰厥、內傷、傷寒,以及偏頭痛、眉棱骨痛、真頭痛等,各種症狀各不相同,治療時應分別根據各類病症來尋找治療方法。
太陽經的頭痛,會怕風怕冷,脈象浮緊,痛在頭頂兩側額頭,可用川芎、羌活、獨活、麻黃、藁本來治療。少陽經的頭痛,會交替出現寒熱,脈象弦,痛連到耳朵根部,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陽明經的頭痛,會發燒出汗,脈象浮大,痛連到眼睛、面頰和牙齒,可用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來治療。太陰經的頭痛,會有痰,身體沉重,腹部疼痛,脈象沉,頭感沉重,可用蒼朮、半夏、南星來治療。
少陰經的頭痛,三陰三陽經絡不通暢,腳冷氣逆,脈象沉細,可用麻黃、附子、細辛來治療。厥陰經的頭痛,會嘔吐痰沫,四肢厥冷,脈象浮緩,痛牽連到口周,可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六種經絡的頭痛,都是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
氣虛的頭痛,會耳鳴,九竅不通利,是由腸胃引起的,痛通常在清晨,治療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使用人參、黃耆、川芎、藁本。血虛的頭痛,會從魚尾上攻到頭痛,多在傍晚,治療宜用四物湯,加倍使用川芎、當歸,再加入白芷、辛夷。氣血兩虛的,宜用調中益氣湯,加入川芎、蔓荊、細辛。痰厥的頭痛眩暈,可用白朮、半夏、天麻湯。風濕熱的頭痛,可用清空膏。
風寒感冒的頭痛,可用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內傷的頭痛,痛時痛時停,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川芎、蒼朮、山楂、神麯。傷寒的頭痛不止,治療請參考傷寒相關的內容。
偏頭痛,就是頭的一半邊痛。在左邊的,可能是風邪或血虛引起,風邪可用荊芥、薄荷,血虛可用川芎、當歸、柏子仁、白芍。在右邊的,可能是痰或熱引起,痰可用蒼朮、半夏,熱可用黃芩、黃連。有眉棱骨痛無法忍受的,可能屬於風熱和痰,可用選奇湯。若是真頭痛,嚴重時整個腦袋都會痛,手腳冷到關節,這是火旺水虧,這種情況無法治療。
治療頭痛,一般會用茶煎散、茶調散、二陳湯。治療頭痛大多用風藥,因為頭部最高的地方,只有風藥能到達。頭痛必須用川芎,如果沒好轉,就要用引經藥。太陽經用川芎,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茱萸,頭頂痛宜用藁本、防風,酒炒柴胡、升麻。
《內經》說:寸口脈象短促,是頭痛的表現。《脈經》說:陽脈弦硬,會頭痛。又說:寸口脈象浮,是中風、發燒、頭痛的表現。脈象緊固頭痛是傷寒。脈象緊固上寸口,是受風頭痛。《脈訣》說:頭痛脈象短澀,預示病情危急,脈象浮滑,是風痰,比較容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