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6)
卷二(元集) (6)
1. 濕證方
羌活勝濕湯,治濕從外受,一身盡痛,肩背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此足太陽不通行,此藥主之。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食前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中有寒濕也,加酒炒漢防己(五分)
二陳湯,治脾胃虛,濕從內生者。本方加羌活、蒼朮、酒芩、木通,散風行濕最妙。(方見中風門)
平胃散,治濕生於內,水瀉,小便不利。
蒼朮,陳皮,甘草,厚朴
五苓散,治飲食內傷,停濕胸滿,腫脹發黃,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本方加羌活,名加味五苓散。(方見瘟疫門)
二妙散,治濕熱,腰膝疼痛。
黃柏(乳浸一宿),蒼朮(米泔水浸七日)
各等分為末,或丸。空心酒下,或米飲下三錢。
四逆湯,治獨傷寒症。
甘草(二錢),乾薑,附子(各五分)
加羌活、蒼朮溫以散之,煎成涼服。
茯苓滲濕湯,治濕鬱成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不能安臥。
黃芩,黃連,蒼朮,白朮,陳皮,青皮,梔子,防己,枳實(各四分),澤瀉,茵陳(各五分),豬苓(一錢),赤茯(五分)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周身疼痛。
防己,黃耆(各三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金不換正氣散,治山嵐瘴氣,出外不服水土,吐瀉下利。
陳皮,蒼朮,厚朴,甘草,藿香,半夏
甘草附子湯,風濕,骨節疼痛,不欲去衣,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此方主之。
甘草(炙),白朮(炒,各二錢),附子(炮,一錢五),桂枝(炒,四錢)
風濕相搏,故骨節疼煩;傷風惡風,故不欲去衣;小便不利,而大便燥者為熱,今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快,則濕可知矣。附子之熱,可以散寒濕;桂枝之辛,可以解風濕;甘草健脾,則濕不生;白朮燥脾,則濕有制。是方也,以桂附之辛熱而治濕,猶之淖潦之地,得太陽暴之,不終朝而濕去,亦治濕之一道也。
神朮散,人受山谷瘴霧,濕土敦阜之氣,憎寒壯熱,一身盡痛者,此方主之。
蒼朮(制),厚朴(制,各一兩),陳皮(二兩),石菖蒲,甘草(炙),藿香(各一兩五錢)
濕氣蒸騰,由鼻而入,呼吸傳變,邪正分爭。陰勝則憎寒,陽勝則壯熱,流於百節,則一身盡痛。蒼朮之燥,制其瘴霧之邪;厚朴之苦,平其敦阜之氣;菖蒲、藿香辛香物也,能匡正而辟邪;甘草、陳皮調脾物也,能補中而泄氣。《內經》曰:「穀氣通於脾」,故山谷之氣感之,則壞人脾。
白話文:
【濕證方】
【羌活勝濕湯】:治療因外界濕氣影響,全身疼痛,肩背僵硬到無法轉頭。這是手太陽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利用風藥來散去濕氣。如果脊椎疼痛、頸部僵硬、腰部像被折斷一樣,這是足太陽經的氣血運行不暢,這藥能對症治療。
主要成分:羌活,獨活(各約3克),藁本,甘草(炙),川芎(各約1.5克),蔓荊子(約0.9克)。飯前溫服。若身體沉重,腰痛深沉,這是體內有寒濕,可添加酒炒漢防己(約1.5克)。
【二陳湯】:治療脾胃虛弱,內生濕氣。在此基礎上加入羌活、蒼朮、酒芩、木通,能極好地散風行濕。(詳情請參閱中風門)
【平胃散】:治療體內產生濕氣,水瀉不止,小便不順暢。
主要成分:蒼朮,陳皮,甘草,厚朴。
【五苓散】:治療飲食過量,濕氣停留胸中,導致胸脹滿、浮腫發黃。在原方上添加茵陳,稱為茵陳五苓散。濕氣過重導致全身疼痛,小便不順暢,身體沉重,口渴,添加羌活,稱為加味五苓散。(詳情請參閱瘟疫門)
【二妙散】:治療濕熱,腰膝疼痛。
主要成分:黃柏(乳浸一夜),蒼朮(米泔水浸泡七天)。各等量研磨成末,或製成丸狀。空腹時以酒或米飲送服約9克。
【四逆湯】:治療單純寒症。
主要成分:甘草(約6克),乾薑,附子(各約1.5克)。添加羌活、蒼朮溫和地散去寒氣,煮好後冷卻服用。
【茯苓滲濕湯】:治療濕氣鬱結,形成黃疸,寒熱交錯,噁心嘔吐且口渴,全身包括臉和眼睛都呈黃色,小便不順暢,食慾不振,無法安睡。
主要成分:黃芩,黃連,蒼朮,白朮,陳皮,青皮,梔子,防己,枳實(各約1.2克),澤瀉,茵陳(各約1.5克),豬苓(約3克),赤茯(約1.5克)。
【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濕導致的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怕風,或全身疼痛。
主要成分:防己,黃耆(各約9克),白朮(約6克),甘草(約4.5克),生薑(3片),大棗(2個),煎服。
【金不換正氣散】:治療山間瘴氣,外出水土不服,嘔吐下瀉。
主要成分:陳皮,蒼朮,厚朴,甘草,藿香,半夏。
【甘草附子湯】:治療風濕導致的骨節疼痛,不想脫衣服,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通暢。
主要成分:甘草(炙),白朮(炒,各約6克),附子(炮,約4.5克),桂枝(炒,約12克)。
【神朮散】:人體受到山間谷地瘴霧,濕土敦阜之氣影響,寒戰高熱,全身疼痛,可用此方。
主要成分:蒼朮(制),厚朴(制,各約30克),陳皮(約60克),石菖蒲,甘草(炙),藿香(各約4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