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5)
卷二(元集) (5)
1. 濕證(九)
濕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內而生者,有風濕相搏者,有濕熱相搏者,有獨傷於寒濕者。《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為中濕」。東垣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故卑濕之地,濁氣薰蒸,坐臥其上,身體感傷,此自外而得之者也。《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故人酒水過多,生冷無節,脾土頻傷,遂成腫脹,此自內而生者也。先傷於風,後傷於濕,而為風濕相搏者,當先微汗以散其風,後用五苓、二妙以利其濕。若大發其汗,則風去而濕不去,濕愈沉著而入腑臟矣。又有先傷於濕,後傷於熱,而為濕熱相搏者。蓋熱勝則傷血,血不養筋,故大筋短軟而為拘攣;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當先用清涼以撤其熱,後用疏利以行其濕,斯有次第而獲愈矣。
又有冬月春初,人居寒濕之地,寒氣襲人,濕乘機入。《經》曰「寒濕之中人也,令人皮膚不收,筋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急宜以四逆湯加羌活、蒼朮,溫以散之,否則與中寒相等,而患不小矣。此五症者,皆究濕家之所不容廢也。
《脈經》曰:濕家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似薰黃也。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白話文:
[濕證(九)]
濕氣的來源有多種,可能是從外界環境得到,也可能由體內產生,有的是風濕兩種因素交織,有的是濕熱互相作用,還有的是單純受到寒濕的傷害。《要略》這本書提到:「如果太陽病患者出現關節疼痛和煩躁,且脈象呈現沉而細,這就是被濕氣所困。」東垣先生曾說:「地上的濕氣一旦影響到人,就會傷害到人的皮膚、肌肉和筋脈。」因此,在低窪潮濕的地方,空氣混濁,如果長期坐在或躺在這種地方,身體很容易受傷,這是從外界得到濕氣的例子。
《經》這本書中提到,各種因濕氣導致的水腫和腹脹,都跟脾臟功能有關。
所以,如果一個人飲酒或喝水過量,常吃生冷食物,脾臟功能就會受到反覆的傷害,最終形成水腫和脹氣,這是體內產生濕氣的例子。如果先受到風邪的侵襲,然後又被濕氣纏繞,形成風濕兩種邪氣相互作用的情況,應先用輕微的發汗法去除風邪,再使用五苓散、二妙散等藥物幫助排濕。如果過度發汗,風邪雖去,但濕氣仍存,甚至會深入腑臟。
還有一種情況,先受到濕氣影響,後又受到熱邪的傷害,導致濕熱兩種邪氣相互作用。一般來說,熱邪過盛會傷害血液,使血液無法滋養筋絡,因此會造成筋絡縮短,形成拘攣;濕氣過重會傷害筋絡,使筋絡無法束縛骨骼,因此會造成筋絡鬆弛,形成萎縮。對此,應先用清涼的藥物降低體內熱度,再使用疏利的藥物幫助排濕,按部就班地治療才能痊癒。
另外,冬季或初春時,人在寒冷潮濕的地方,寒氣容易侵襲人體,濕氣也會趁機進入體內。《經》這本書提到,「寒氣和濕氣侵入人體,會讓人皮膚緊繃,肌肉僵硬,營養不良,氣血不暢,因此被稱為虛弱。」應立即服用四逆湯,並加入羌活、蒼朮等草藥,以溫暖身體並幫助排濕,否則病情會跟中寒一樣嚴重,不能輕視。
以上五種症狀,都是濕氣相關疾病中不能忽視的。
《脈經》這本書中提到,濕氣相關疾病的患者,全身都會感到疼痛,體溫升高,皮膚呈現出像被燻黃的顏色。如果脈象浮而緩,表示濕氣在體表;如果脈象沉而緩,表示濕氣在體內;如果脈象弦而緩或緩而浮,表示風濕兩種邪氣相互作用。
2. 濕熱相生論
丹溪曰:「濕土生痰,痰生熱」。又曰:「濕生熱,熱傷血」。是熱亦有因濕而生者。《醫林類集》云:「熱氣薰蒸,水液不行,日久成濕」。是濕亦有生於熱者。故治濕者,見大便奔急,小便淋澀,胸腹燥滿,此濕中有熱也,治濕而宜兼治熱者也;治熱者,見有脈細而首如裹,後重而糞稀溏,此熱中有濕也,治熱而宜兼治濕者也。外有燥證者,目赤口乾,便秘煩躁,又當用潤藥以潤其燥,非治濕熱者論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濕氣過盛會生成痰,痰多會產生熱能。」他又說:「濕氣會產生熱能,過熱會損傷血液。」由此可見,熱能也有因為濕氣過盛而產生的情況。
《醫林類集》提到:「熱氣燻蒸,使身體水分無法正常運行,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濕氣。」這說明瞭濕氣也有因為熱能而產生的可能性。
因此,治療濕氣時,如果出現大便急迫、小便不暢、胸腹燥滿的症狀,這表示濕氣中夾雜著熱能,治療濕氣時應該同時治療熱能。
同樣地,治療熱能時,如果脈搏細弱且頭部有被包裹的感覺,或者感到排便困難且糞便稀軟,這表示熱能中夾雜著濕氣,治療熱能時應該同時治療濕氣。
另外,如果出現眼睛紅、口乾、便祕、煩躁等燥熱的症狀,應使用滋潤的藥物來滋潤身體,這並不屬於治療濕熱的範疇。
3. 燥熱濕熱不同論
病有燥熱、有濕熱,夫熱一也,而有燥與濕之不同。何哉?《易》曰:「水流濕,火就燥」。然則燥濕之義,其來遠矣。今按燥熱多屬心火而成,濕熱多屬脾濕而致。河間曰:「將息失宜,心火暴盛」。然暴盛之後,雖或眩僕,而暴盛之勢橫行,腸胃津液消亡,遂成秘結。
茲時也,芩連梔柏百劑何補必也?其潤之乎?故輕則通幽湯、潤腸丸,重則三一承氣湯,不一二劑而即愈矣。丹溪曰:「濕生痰,痰生熱」。熱在腸胃之外,濕在腸胃之中,故大便稀溏,而後重下迫。茲時也,八物、十全百劑無益必也,其燥之乎?故輕則茯苓滲濕湯,倍加蒼朮、羌活,重則羌活勝濕湯,倍加芩、連、梔子,亦可數服而愈矣。
由是觀之,則知燥者潤之,譬火燔盛而有水以制之也;濕者燥之,譬水濡滲而有土以制之也。五行之理不精,別之可乎?雖然燥者潤之固也,不有養血以為之本乎?蓋養血則陰日生,陽不獨旺;血液流行,腸胃滋潤,何燥結之有哉?濕者燥之固也,不有健脾以為之本乎?益健脾則宗氣日舉,榮衛流通,熱化為汗,濕化為溺,又何濕熱之有哉?
白話文:
【燥熱濕熱的不同探討】
疾病中有燥熱和濕熱兩種,熱是一樣的,但燥熱和濕熱卻有所不同。為什麼呢?《易經》提到:「水流向濕處,火則趨向於燥地」。由此看來,燥和濕的概念源遠流長。
現在來說,燥熱多是由心火旺盛所導致,濕熱則多是由脾臟濕氣過重引起。河間先生曾說:「如果生活作息不當,心火會突然旺盛」。然而,心火一旦突然旺盛,即使可能出現頭暈或倒下,但旺盛的心火仍會橫行,消耗腸胃中的津液,最終形成便祕。
這時,就算使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仁等藥材配製的百種藥方也無濟於事,必須用滋潤的藥物。所以,輕微的可以使用通幽湯、潤腸丸,嚴重的則需使用三一承氣湯,通常不用服用太多劑量就能痊癒。丹溪先生則指出:「濕氣能生成痰,痰又能產生熱」。熱在腸胃外層,濕在腸胃內層,因此大便會變得稀軟,且排便後仍有便意。這時,使用八物湯、十全大補湯等百種藥方也無效,必須使用燥性的藥物。所以,輕微的可以使用茯苓滲濕湯,並加倍使用蒼朮、羌活,嚴重的則需使用羌活勝濕湯,並加倍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通常服用幾次就能痊癒。
由此看來,燥熱的情況要使用滋潤的藥物,就像火勢熾烈時用水來控制一樣;濕熱的情況要使用燥性的藥物,就像水分滲透時用地土來控制一樣。如果不精通五行的原理,又如何區分燥熱和濕熱呢?
雖然燥熱的情況要使用滋潤的藥物,但不能忽略養血的重要性,因為養血能滋養身體的根本。只有養血,陰才能日漸充盈,陽纔不會單獨旺盛;血液流動,腸胃得到滋潤,又何來燥結呢?濕熱的情況要使用燥性的藥物,但不能忽略健脾的重要性,因為健脾能強化身體的根本。只有健脾,宗氣才能日漸興旺,營衛才能流通,熱氣會轉化為汗水,濕氣會轉化為尿液,又何來濕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