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回本書目錄

1. 卷五(利集)

2. 積聚痞塊癥瘕痃癖腸覃石瘕(二十七)

血之所積名曰積,取鬱積久而發之義也。積有五,皆五臟所生,陰氣也。陰脈沉而伏,其症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終始,左右有定處,皆痰飲、食積、死血所為也。

氣之所聚名曰聚,取聚散不常之義也。聚有六,皆六腑所成,陽氣也。陽脈浮而動,其始終無根本,痛發無定位,上下無留止。積與聚屬脾,俱系氣病。

痞者,否也,猶《易》所謂天地不交之否,濁氣在上,凝結而成也。然痞塊有癥瘕痃癖之不同。癥者,徵也,因物而成質,有塊可徵,即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或上下,或左或右,移易能動者。癥瘕屬肝部,俱系血病。

痃癖者,懸掛偏僻之意也。但痞與痃癖,乃胸膈間之候;積與聚,為肚腹之候,俱在上中二焦主病,故多見於男子。癥與瘕,獨見臍下,是為下焦之疾,故常得於婦人。外有腸覃、石瘕二證,亦自婦人得之。

腸者,大腸也;覃者,延也。大腸以傳道為事,乃肺之腑。肺主衛氣,氣溫則泄,氣寒則凝。今寒氣客於大腸,故衛氣不榮,而結瘕在內。其始發也,大如雞卵;至其成,如懷子狀,久久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氣病而血未病也,故月事未斷,猶以時下,是其候也。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夫膀胱為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矣。今寒氣客於子門,則氣塞不通,惡血當瀉不瀉,日以益大,狀如懷子,結硬如石,故名石瘕。此氣先病而血亦後病,故月事不來也。

丹溪曰:痞塊者,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又曰:凡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之熔化,塊去須大補。大抵脾胃乃聚痞塊之根,宜以大補脾胃為主,脾胃之氣一旺,則邪氣自消。故潔古有養正積自除之說,譬之滿座皆君子,其中有小人,自無容地而去。

斯言信也。治法:痰宜二陳加瓦壟子,食積保和丸,死血用破血行血順氣藥,通用大七氣湯,貼藥用三聖膏、琥珀膏。《難經》所載五積見症,及東垣五積丸宜參究。

白話文:

血液長時間累積所形成的稱作「積」,這個詞取自於長期鬱結而最終爆發的意思。總共有五種「積」,都與五臟相關,屬於陰性氣質。陰性脈象呈現為沉而隱伏,這種病症在初發時會有固定的部位,疼痛感也不會離開該部位,上下有起點和終點,左右有固定的位置,都是由痰濕、食物殘渣、陳舊血液所引起的。

氣體聚集形成的叫做「聚」,這個詞取自於氣體聚集與分散無常的意思。總共有六種「聚」,全是由六腑生成,屬於陽性氣質。陽性脈象浮動而活躍,病癥的開始和結束沒有根深蒂固的位置,疼痛發生的部位不定,上下沒有停留的限制。「積」和「聚」都和脾臟有關,都屬於氣病的範疇。

「痞」,代表的是閉塞,如同《易經》所說的天地不相交的閉塞狀態,混濁的氣體位於上方,凝結而成。然而,痞塊有癥、瘕、痃、癖等不同的表現。癥,是徵兆的意思,因為物質的累積形成實質性的物質,有可以摸到的塊狀物,即是積聚成塊,無法移動的。瘕,是借鑒的意思,借用其他物質形成形狀,可能在上下、左或右移動,能夠改變位置。癥和瘕都屬於肝臟的問題,全都是血病。

痃癖,有懸掛偏僻的意味。但是,痞與痃癖,是胸膈之間的問題;積與聚,是腹部的問題,都出現在上中兩焦,所以多見於男性。癥和瘕,只出現在肚臘下方,是下焦的疾病,所以常見於女性。此外,還有腸覃和石瘕兩種病症,也是女性特有的。

腸是指大腸,覃表示延續。大腸負責傳遞食物,是肺臟的腑。肺臟控制著保護身體的氣,當氣溫高時,便會排泄,氣溫低時,則會凝結。現在,寒氣侵入大腸,導致保護身體的氣無法正常運轉,因此在內部形成了結瘕。剛開始,大小像雞蛋,等到完全形成,就像懷孕一樣,長時間按壓會感覺堅硬,推一推可以移動。這是氣病,血液尚未受影響,所以月經還會正常來潮,這就是它的特徵。

石瘕在子宮中生成,寒氣進入了子宮門口。膀胱是控制身體液體的腑,氣體運轉正常,液體就能排出。現在,寒氣進入了子宮門口,導致氣體堵塞,無法正常運轉,應該排出的血液無法排出,逐漸增大,形狀像懷孕,結成的硬塊像石頭一樣,所以被稱為石瘕。這是先氣病,然後血液也受到影響,所以月經不再來潮。

丹溪說:痞塊,如果在中焦就是痰濕,如果在右邊就是食物殘渣,如果在左邊就是陳舊血液。他又說:對於積塊,不能單純使用下藥,這樣只會損傷真正的氣,病也不會好,應該使用消導的方式使其融化,積塊消失後要進行大補。基本上,脾胃是形成痞塊的根源,應該以大補脾胃為主要治療方式,脾胃的氣一強壯,那麼邪氣自然就會消失。所以,潔古有養正積自除的理論,就像一屋子的君子中有一個小人,小人自然會無立足之地而離開。

這句話確實如此。治療方法:痰濕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瓦壟子,食物殘渣可以用保和丸,陳舊血液可以用破血行血順氣藥,通常用大七氣湯,外敷藥物可以用三聖膏、琥珀膏。《難經》記載的五種積的症狀,以及東垣的五積丸,都值得深入研究。

3. 五積見症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不喘逆,骨痿少氣。

凡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先須斷厚味為要。

凡婦人腹中有塊,多屬死血。

凡木香、檳榔去氣積,神麯、麥芽去酒積,虻蟲、水蛭去血積,礞石、巴豆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雄黃、膩粉去涎積,硇砂、水銀去肉積,各從其類也。

《脈經》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在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在關,積在小腸。尺微,積在氣衝。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也。

脈來小沉而實,若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

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

肝積脈弦而細。

腎積脈沉而急。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癥,積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也。

白話文:

[五種積聚病的症狀]

肝臟的積聚,稱作肥氣,它會出現在左側的肋骨下方,形狀就像反扣的杯子,有頭和腳的模樣,如果長時間未得到治療,可能會引發咳嗽、瘧疾,並且可能持續好幾年都不停歇。

心臟的積聚,被叫做伏梁,這會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小如同手臂,一直延伸到心臟下方,如果長期未能治癒,可能會讓人感到心情煩躁。

脾臟的積聚,被稱作痞氣,位於胃脘的右側,覆蓋的面積像一個盤子那麼大,如果長時間未得到治療,可能會導致四肢無法自由活動,出現黃疸,飲食無法滋養肌膚。

肺部的積聚,被叫做息奔,會出現在右側的肋骨下方,形狀像反扣的杯子,如果長時間未得到治療,可能會導致冷熱交錯的症狀,喘息咳嗽,甚至引發肺部疾病。

腎臟的積聚,被稱作奔豚,會從小腹部往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一樣,可能時上時下,沒有固定的時間,如果長時間未得到治療,可能會讓人呼吸困難,骨頭虛弱,氣短。

對於皮膚下肌肉外的痞塊,應該使用補氣藥物,以及香附來幫助消除,同時還可以服用二陳湯,但首要的是必須減少攝入重口味的食物。

通常女性腹中的硬塊,大多是由於死血造成的。

通常木香、檳榔可以去除氣積,神麯、麥芽可以去除酒積,虻蟲、水蛭可以去除血積,礞石、巴豆可以去除食積,牽牛、甘遂可以去除水積,雄黃、膩粉可以去除涎積,硇砂、水銀可以去除肉積,這些都是根據不同類型的積聚選擇相應的藥物。

根據《脈經》的描述,脈搏細小且緊貼骨骼,這表示有積聚。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寸口,那表示積聚在胸中;如果稍微超出寸口,那表示積聚在喉嚨。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關上,那表示積聚在肚臍旁邊;如果在關上的位置更高,那表示積聚在心臟下方;如果這種脈象稍微在關的位置,那表示積聚在小腸。如果脈象在尺的位置微弱,那表示積聚在氣衝。脈象出現在右手,那表示積聚在右側;脈象出現在左手,那表示積聚在左側;脈象在雙手都出現,那表示積聚在身體的中心,這些都可以根據脈象的部位來判斷。

如果脈象細小、沉實,這表示脾胃中可能有積聚,可能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進食後可能出現嘔吐。

肺部的積聚,脈象會浮動且輕微,用手按壓會有明顯的反應。

心臟的積聚,脈象會沉陷且虛弱,位置不固定。

肝臟的積聚,脈象會緊繃且細微。

腎臟的積聚,脈象會沉陷且急促。

脈象沉重但在中間散開,這可能是由於寒冷食物造成的積聚。

脈象向左轉且沉重,這表示氣癥,積聚在胸中。

脈象向右轉且未能達到寸口,這表示內部有肉癥。

4. 積聚方

肥氣丸,治肝積。

黃連(七錢),厚朴(五錢),柴胡(一兩),川椒(四錢),廣朮(三錢),人參,昆布(各三錢五分),炙甘草(三錢),皂角,茯苓(各錢半),巴霜,乾薑(各五錢)

上除茯苓、皂角、巴霜另研末外,諸藥共研成細末,入前藥和勻,蜜丸梧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又從二丸加起服之,周而復始,減至大半,即勿服。

伏梁丸,治心積。

黃連(兩半),厚朴(五錢),黃芩(三錢),桂枝,丹參,茯苓(各一錢),乾薑,菖蒲,巴霜,川烏(各五分),紅豆蔻(二分)

上除巴霜另研,余俱共研為末,旋入巴霜和勻,蜜丸梧子大。服如上法,淡黃連湯下。

痞氣丸,治脾積。

黃連(八錢),厚朴(四錢),茱萸(三錢),黃芩(二錢),茵陳,乾薑,砂仁(各錢半),人參,茯苓,澤瀉(各一錢),川烏,川椒(各五分),桂皮,巴霜(各四分),白朮(二分)

上研末,服法俱如前,淡甘草湯下。

息奔丸,治肺積。

黃連(一兩三錢),厚朴(八錢),青皮(五錢),川烏,白豆蔻,桔梗,陳皮,三稜,天冬,人參(各二錢),乾薑,白茯,川椒,紫菀(各錢半),巴霜(五分)

上研末,服法亦如前,淡薑湯下。

以上四方如秋冬月服,加厚朴減黃連四分之一。

奔豚丸,治腎積。

黃連(五錢),苦楝(三錢),茯苓,澤瀉,菖蒲(各二錢),玄胡(錢半),全蠍,附子,獨活(各一錢),厚朴(七分),川烏,丁香,巴霜(各五分),肉桂(一分)

上研末,服法亦如前,淡鹽湯下。

導氣枳殼丸,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逆氣上攻。

枳殼,木通,青皮,陳皮,桑皮,卜子,白醜,黑醜,三稜,莪朮,茴香

上等分為末,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橘皮湯下三十丸。

血塊丸,治婦人血塊如盤,有孕難服峻藥。

香附(四兩),桃仁,白朮(各一兩),海石(二兩)

上末,神麯糊丸。

積塊丸,治血積。

海石,三稜,莪朮,香附(以上醋煮),桃仁,紅花,五靈脂

米糊為丸,白朮湯下。

《三因》散聚湯,治聚氣在六腑,隨其上下,發作有時,令人心腹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二便不利。

半夏,檳榔,川歸(各四分),陳皮,杏仁,桂心,茯苓(各一錢),甘草,附子,川芎(各五分),枳殼,厚朴,吳萸(各錢半),大黃(一錢,大便利即去之)

姜三片,煎服。

二陳湯(見中風)

保和丸(見內傷)

大七氣湯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藿香,桔梗,肉桂,益智,香附,甘草

姜三片,煎服。

小溫中湯,治食積成痞塊,面色痿黃,肌膚虛腫,飲食無味。

香附(四兩),蒼朮,半夏(各二兩),青皮,陳皮,黃連,針砂(各一兩),白朮,苦參(各五錢)

神麯糊為丸。

又方

針砂,香附(各四兩),山楂,神麯(各二兩),黃連(兩半),山梔,厚朴,蒼朮,半夏(各一兩),臺芎(五錢)

一方加人參、炒白朮(各一兩五錢),有苦參用白朮,用苦參不用黃連。

三聖膏,貼積塊。

用未化石灰半斤為末,瓦上炒黃,提出候熱稍減,入大黃末一兩;炒熱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錢,略炒,以米醋熬成膏,厚紙攤患處。

琥珀膏

大黃,朴硝(各一兩)

共為末,大蒜搗膏,和貼。

香積丸,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檳榔(各六兩),青皮,陳皮,莪朮,枳實,枳殼,卜子,香附(各三兩),黃連,神麯,麥芽,鱉甲,牛膝,桃仁,硇砂,砂仁,歸尾,木香,炙甘草(各一兩),山楂(四兩)

上為末,醋糊丸,白湯下三四十丸。

大溫中丸,一名清痞丸,治法同小溫中。

黃連,黃芩(各六錢),薑黃,白朮(各一兩),枳實(五錢),半夏(四錢),人參,陳皮,澤瀉,甘草,砂仁,乾薑,炒曲(各二錢),川椒,豬苓(各三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

驗方

砂仁,青皮,陳皮,三稜,草果,赤茯,半夏,蒼朮,檳榔

神麯

姜三片,煎服。如大便不潤,加卜子、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