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四(亨集) (8)
卷四(亨集) (8)
1. 腫脹蠱脹不同論
腫蠱二證,本不相同。至於用藥,亦甚懸絕。腫脹者,中宮有食積、有濕熱、有稠痰阻滯中宮,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榮衛不得疏暢,水道不得條通,氣遂妄行,不循故道,水又妄漬,不得成溺,氣水相搏,腫脹不自是而生乎?然而脾胃元氣猶未衰憊也,特為中宮有積病,故遍身浮腫耳,而元氣猶能旁通四達,苟能祛其食積,或清其濕熱,或治其痰氣,內邪一行,外腫隨散,效之臻也,亦甚捷矣。
乃若蠱證者,先因脾氣傷損頻仍,久則漸成衰憊,胃雖少納,脾不運化,兼有積熱留注於脾胃,橫行於中焦,所謂正者衰,邪者旺,清濁不分,遂成脹滿。此則陽氣為邪氣所遏,不能周流一身,而邪氣單攻腹肚者也。脹極則臍中突出,青筋暴起,糞滑溺赤,喘急食阻,此大不足之證也。
斯時將大補脾之正氣歟?然正氣未受補,而邪熱先熾,脹猶故矣。將清熱以伐邪歟?然邪未退聽,而正愈虛弱,脹益增矣。將補伐兼施歟?然著者未見,而損者愈損矣。雖有盧扁,將安施乎?故得此症者,或脾雖損而真氣猶存,且無流連之邪熱,或腹稍脹,而邪熱未熾,尚有可為之真機,即當大補真元為主兼消導,清肺次之,氣不運者行氣,痰積滯者行痰,中和調養,則庶乎有可救者矣。
或謂水腫固為可治,然亦有多不治者。如賈洛陽所謂「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盧扁,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今何視之易耶?予謂:凡病已至危篤,咸莫能療,豈獨腫脹然哉?故《內經》云「過時者不治」。予所謂可治者,亦指治之早者言之也。若積久不治,或治不中節,至於滑泄唇黑,臍突肉硬,缺盆、手足掌背俱平,其危篤之勢較之真蠱一律而已。仲景有云:凡人有病,不時即治,隱忍冀差,必成痼疾。
旨哉言乎!
白話文:
在討論腫脹與蠱脹兩種症狀時,我們必須明白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在治療上,方法也有極大的差異。腫脹的情況,通常是由於消化系統存在食物積聚、濕熱、或是濃厚的痰液阻塞,導致身體的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血液和衛氣的運行受阻,水分代謝失常,氣血運行紊亂,水分無法正常排出,形成腫脹。但此時脾胃的元氣尚未耗盡,只是因為消化系統有積累的問題,所以全身才會出現浮腫。只要消除食物積聚,或清除濕熱,或治療痰氣,內部的病因一消失,外部的腫脹也會隨之消散,效果相當迅速。
然而,對於蠱脹的患者,他們的脾氣長期受到傷害,久而久之造成衰竭,胃雖然可以接受少量的食物,但是脾臟卻無法進行正常的消化與吸收。同時,體內的熱量積聚,影響脾胃功能,使身體的正氣衰弱,邪氣旺盛,導致清濁不分,形成腹部脹滿。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被邪氣抑制,無法在全身流動,邪氣只在腹部肆虐。腹部脹到極點,肚臍會凸出,青筋暴現,排泄物顏色異常,呼吸急促,食慾受阻,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症。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補充脾臟的元氣,可能還沒來得及補充,邪熱就先一步擴散,腹部的脹痛依然。如果想要清除邪熱,但邪氣未除,正氣反而更為虛弱,腹部脹滿的情況反而會更嚴重。如果想要同時進行補氣和清除邪氣,但往往效果不明顯,反而會讓原本健康的部分更受損。即使是最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應付。因此,如果得了這種病,如果脾臟雖然受損,但元氣還在,而且沒有邪熱持續侵擾,或者腹部雖然有些脹,但邪熱尚未完全佔據,還有可以調整的機會,應該以補充元氣為主,輔以消食導滯,清肺其次,如果氣血運行不順,就該調理氣血,如果有痰積滯,就該清除痰液,綜合調理,這樣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有人認為,水腫雖然可以治療,但也有很多情況是無法治療的。就像賈洛陽所說的「腫病如果不治療,必然會變成痼疾,就算有盧扁再世,也束手無策」,這說明腫脹的嚴重性,遠超過其他疾病。那麼,為什麼現在有些人會輕視腫脹呢?我的看法是,任何疾病到了危急時刻,大多數醫生都無能為力,並非只有腫脹如此。所以,《內經》中有句話「過了治療的時機,就無法治療」。我所說的可以治療,是指那些及早治療的人。如果長時間不治療,或者治療的方法不正確,等到病情加重,例如出現口脣發黑,腹部凸出,皮膚硬化,胸骨凹陷,手掌腳掌背面平滑,那種危急的程度,跟蠱脹的嚴重性是一樣的。仲景曾說:「人有病,如果不馬上治療,隱忍希望病情會自然好轉,必然會成為痼疾。」
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啊!
2. 臌證方
臌證效驗方,治脾胃虛損,脹大日加者,急宜服此。
白朮,赤茯,苡仁(各錢半),人參(一錢二分),蒼朮(八分),枳實,厚朴,川連(各五分),陳皮(七分),卜子(四分),白蔻仁(二分,冬月用)
臨服磨木香一分,渴加麥冬,痰加半夏,無熱去黃連。
驗用丸方
人參,白朮(各兩半),枳實,山楂,陳皮(各五錢),茯苓(一兩),卜子(三錢),白蔻仁(四錢)
蒸餅為丸。
加減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坐臥不寧,二便赤澀,上氣喘促,通身虛腫。
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半夏(七分),黃芩,黃連,當歸(各五分),厚朴(四分),廣茂,柴胡,澤瀉,神麯,青皮(各三分),益智,草蔻,升麻,紅花,甘草(各二分),吳萸(二分),姜(三片)
中滿分消丸,照東垣原方,即前丸方中去卜子、山楂、蒼朮,加知母。
葶藶木香散,治濕熱太甚,水腫浮脹,小便赤澀,大便溏瀉。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
葶藶子,茯苓,豬苓,白朮(各二錢七分),木通,木香(各三分),澤瀉,甘草(各五錢),滑石(三錢),桂(三分)
又方,治臌脹。
白芍(錢半),陳皮,枳實,黃連,卜子,厚朴(各七分),蘇子,香附(各一錢)
又方,治氣蠱。
青皮,陳皮,枳殼,枳實,厚朴,卜子(苦以瀉之),砂仁,木香,香附,藿香,紫蘇(辛以散之),木通,葶藶,赤茯,豬苓,澤瀉(淡以滲之),烏藥(順氣),檳榔(墜氣),牛膝(消腳腿腫),半夏(消痰),莪朮(消積)
煎服。間服黑牽子丸瀉五六次。
十臌通症散
大戟取膀胱水,甘遂取肝水,麻黃取膚水,烏梅取腹水,胡蘆巴取腎水,葶藶取心水,芫花取遍身水,細辛取氣水,防己取胃水,檳榔取血水,海蛤取肺水,黑醜取遍身水,桑皮取腸水,陳皮去白取牙水
上為細末,每薑湯下一錢或二三錢,量人虛實加減,忌鹽百日。
加減濟生腎氣丸,治脾腎虛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膨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乃補命門相火,以生脾土之劑也。
熟地(酒拌搗碎,四兩),茯苓(三兩),川皮(一兩),山萸,山藥,澤瀉,牛膝(各二兩),肉桂,附子(各五錢),車前子(一兩)
蜜丸梧子大,空心白湯下七八十丸。
治血蠱方
桃仁,紅花,香附,莪朮,蘇木,青皮,白芷,歸尾,茯苓皮,赤芍,薑黃,丹皮,枳實,川芎,玄胡(各八分),劉寄奴(三錢)
上十六味,水二盅,煎一盅,止可二帖或四帖,不可多服。
冒雨黃胖方
皂礬(二兩,炒褐色),灰面(半斤,炒)
二味和勻,黑砂糖為丸,米飲下。
消脹丸
木香,黑醜,卜子(炒),檳榔
各等分,為末水糊丸,每服白湯下三十丸。
單腹虛脹驗方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澤瀉,木香,半夏,青皮
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入臌脹方
白朮,茯苓,砂仁,半夏,厚朴,豬苓,澤瀉,片芩,薑黃,陳皮,蒼朮,大腹皮
薑、棗煎服,虛加人參。
治水臌方
先用甘遂一錢,或七八分,看人虛實。為末,入灰面做成麵條,淡煮與食,候小便下水淨,再用附子理中丸,後用濟生腎氣丸。如水未下淨,又用甘遂法,復用補藥。
又方,治婦人血臌。
四物湯加蘇木、紅花,以馬鞭草為主用二錢。
白話文:
[臌證方],現代翻譯如下:
這是一些治療由脾胃虛弱引起,腹部逐漸脹大的症狀的有效驗方,應儘快服用。
使用白朮、赤茯苓、薏仁(各15克)、人參(12克)、蒼朮(8克)、枳實、厚朴、黃連(各5克)、陳皮(7克)、車前子(4克)、白豆蔻仁(2克,冬季使用)。在服用時,磨入木香(1克)。若口渴則加入麥冬,有痰則加入半夏,沒有熱象則去掉黃連。
另外有丸劑驗方:
人參、白朮(各30克)、枳實、山楂、陳皮(各15克)、茯苓(30克)、車前子(9克)、白豆蔻仁(12克)。
蒸餅製成丸劑。
還有一種"加減潰堅湯",用於治療中滿腹脹,內有堅硬如石的積塊,坐臥不安,大小便赤澀,上氣喘促,全身虛腫的症狀。
陳皮、白朮、茯苓(各3克)、半夏(2.1克)、黃芩、黃連、當歸(各1.5克)、厚朴(1.2克)、廣茂、柴胡、澤瀉、神曲、青皮(各0.9克)、益智、草蔻、升麻、紅花、甘草(各0.6克)、吳茱萸(0.6克)、生薑(3片)。
對於中滿的情況,可以參照東垣原方,即在上述丸劑中去掉車前子、山楂、蒼朮,加入知母。
葶藶木香散,用於治療溼熱過盛,水腫浮脹,小便赤澀,大便溏瀉。此藥能排溼去水,消腫脹,止瀉,利尿。
葶藶子、茯苓、豬苓、白朮(各27克)、木通、木香(各0.9克)、澤瀉、甘草(各5錢)、滑石(9克)、桂枝(0.9克)。
另一方,用於治療腹脹。
白芍(15克)、陳皮、枳實、黃連、車前子、厚朴(各7克)、蘇子、香附(各10克)。
另一方,用於治療氣蠱。
青皮、陳皮、枳殼、枳實、厚朴、車前子(以苦味瀉下)、砂仁、木香、香附、藿香、紫蘇(以辛味散寒)、木通、葶藶、赤茯苓、豬苓、澤瀉(以淡味滲溼)、烏藥(順氣)、檳榔(降氣)、牛膝(消除腳腿腫)、半夏(化痰)、莪術(消積)。
煎服。間歇性服用黑牽子丸,瀉下五六次。
十臌通症散:
大戟用於排除膀胱水,甘遂用於排除肝水,麻黃用於排除膚水,烏梅用於排除腹水,葫蘆巴用於排除腎水,葶藶用於排除心水,芫花用於排除全身水,細辛用於排除氣水,防己用於排除胃水,檳榔用於排除血水,海蛤用於排除肺水,黑醜用於排除全身水,桑皮用於排除腸水,陳皮用於排除牙水。
以上藥物研爲細末,每次用薑湯送服1至3錢,根據人體質強弱增減用量,忌鹽百日。
加減濟生腎氣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膨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經形成蠱證。其效果神奇,是補充命門相火,以滋養脾土的藥劑。
熟地(酒拌搗碎,120克)、茯苓(90克)、川皮(30克)、山萸、山藥、澤瀉、牛膝(各60克)、肉桂、附子(各15克)、車前子(30克)。
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空腹時用白湯送服70-80丸。
治療血蠱方:
桃仁、紅花、香附、莪術、蘇木、青皮、白芷、歸尾、茯苓皮、赤芍、薑黃、丹皮、枳實、川芎、玄胡(各3克)、劉寄奴(9克)。
以上十六種藥材,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只可服兩劑或四劑,不可過多服用。
冒雨黃胖方:
皁礬(60克,炒至褐色)、灰面(250克,炒)。
將兩種藥物混合均勻,用黑砂糖製成丸劑,用米湯送服。
消脹丸:
木香、黑醜、車前子(炒)、檳榔。
各等份,研末後用水糊製成丸劑,每次用白湯送服30丸。
單腹虛脹驗方: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澤瀉、木香、半夏、青皮。
加入三片姜和兩枚紅棗,煎服。
入臌脹方:
白朮、茯苓、砂仁、半夏、厚朴、豬苓、澤瀉、片芩、薑黃、陳皮、蒼朮、大腹皮。
加入姜和紅棗煎服,虛弱者可加人參。
治療水臌方:
先用甘遂(1錢,或7-8分,視人身體狀況而定)。將其研末,加入灰面製成麪條,煮淡後食用,待小便排淨水分後,再用附子理中丸,然後用濟生腎氣丸。如果水分未完全排出,再次使用甘遂方法,然後使用補藥。
另一方,用於治療婦女血臌。
在四物湯基礎上,加蘇木、紅花,以馬鞭草爲主,使用2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