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1)
卷二(元集) (1)
1. 卷二(元集)
2. 暑證(七)
暑證,脈虛身熱,背惡寒,面垢,身多汗。甚者,悶亂不寧,然亦有輕重之別,故有冒暑、有傷暑、有中暑。
冒暑,黃連香薷飲、益元散,瀉者,五苓散;傷暑,清暑益氣湯;中暑,人參白虎湯或清肺湯,隨其輕重而調治之,鮮有不效者。昔潔古以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陰證也,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使周身之陽氣不得發越,大順散熱藥主之;動而得之為中熱,中熱,陽證也,其病必大發熱,大渴引飲,汗大泄,乃為熱傷肺氣,白虎、蒼朮等湯,涼藥主之。
噫!暑之與熱,一病也。奈何分動靜,又分陰陽哉?彼所謂深堂大廈而受寒涼,使形體拘急,此正四時傷寒,稍一解表,則陽氣自伸,身熱自退,安得以中暑名之?況大順散本為夏月人多食涼水瓜果,用此以治中寒嘔逆者耳,於中暑何與?若予所謂中暑者,即《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惟其人中氣已虛,故邪熱得以深入,是熱傷氣分也。
氣分熱傷則脈虛,邪陽橫行則身熱,壅上則面垢、背惡寒,是宜以傷暑、中暑名之,而以重劑治之也。其感之輕者,則為冒暑,而以輕劑調之也。若中熱之人,中氣不虛,身雖受大熱,此但肌肉受之,甚則延入腸胃,或渴或泄,身雖燥熱,而無倦怠,脈必強盛而不虛弱,是有餘之證也,當用白虎、黃連解毒清涼之劑治之,非若傷暑不足之證,當清當補者比也。故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蓋寒傷形而不傷氣也,其即避暑深堂大廈而受寒涼之謂歟。
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暑傷氣而不傷形也,其即氣虛之人,暑邪深入之謂歟。
外夏月有中暍證,即中暑也。但中暍太陽膀胱受之,中暑心與小腸經受之,少有異耳。脈弦細芤遲(許學士云:傷暑脈弦細芤遲何也?《內經》曰:「寒傷形,熱傷氣。」暑傷氣而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所謂弦細芤遲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朱肱亦曰中暑脈虛細弱。暑脈可知矣),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而不見,微弱隱大皆虛類也。
白話文:
[暑證(七)]
談到暑證,其特徵包含脈搏虛弱、身體發熱,背部感到寒冷,臉部污垢,以及全身多汗。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感到混亂不安,然而,暑證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所以我們有冒暑、傷暑和中暑三種情況。
冒暑的情況下,可用黃連香薷飲或益元散治療,如果出現腹瀉,則使用五苓散。傷暑則適用清暑益氣湯。對於中暑,則可以選擇人參白虎湯或清肺湯,依病情輕重來調整治療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都能見效。古時潔古認為,在靜止狀態下遭受暑熱是中暑,這是陰證的表現,其症狀包括頭痛、怕冷,身體僵硬,這導致了全身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大順散熱藥是主要的治療方式;而在活動中遭受暑熱則被稱為中熱,這是陽證的表現,症狀通常包括高燒、極度口渴,大量出汗,這是肺氣受到損傷的表現,白虎湯和蒼朮湯等涼性藥物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哎呀!暑熱和熱病,其實是一種疾病。為什麼要區分動靜,再區分陰陽呢?他們所說的在室內遭受寒涼,導致身體僵硬,這實際上是四季中的感冒,稍微發汗就能讓陽氣自行恢復,身體的熱度自然下降,怎麼能叫它中暑呢?況且,大順散主要是夏季人們過量食用冷水和水果,導致寒氣入侵,引起嘔吐反胃,用這個來治療中寒的症狀,和中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所說的中暑,就是《黃帝內經》所描述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人體的中氣已經虛弱,因此邪熱得以深入,這就是熱氣損傷了氣分。
氣分受到熱氣的傷害,脈搏就會變得虛弱,邪陽肆虐導致身體發熱,向上壅塞會導致臉部污垢,背部感到寒冷,這應該被歸為傷暑和中暑,並且需要用較重的劑量來治療。如果是輕微的感染,則被稱為冒暑,可以使用較輕的劑量來調理。至於中熱的人,他們的中氣並未虛弱,即使身體遭受高溫,也只是肌肉受到影響,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擴散到腸胃,引發口渴或腹瀉,儘管身體燥熱,但不會感到疲倦,脈搏強勁而不虛弱,這是過剩的症狀,應使用白虎湯和黃連解毒清涼劑來治療,不像傷暑那樣,需要清補的治療方式。所以說「脈盛身寒得之傷寒」,寒氣損傷的是形體而不是氣,這大概就是在避暑時,待在室內受寒涼的狀況吧。
另一方面,「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暑熱損傷的是氣而不是形體,這大概就是氣虛的人,暑邪深入的狀況吧。
另外,夏季還有一種暍證,也就是中暑。只是暍證影響的是太陽膀胱,而中暑影響的是心臟和小腸,兩者之間有些許差異。脈搏呈現弦細芤遲的特徵(許學士說:為何傷暑的脈象會是弦細芤遲?根據《內經》:「寒傷形,熱傷氣。」暑熱損傷的是氣而不是形體,那麼氣就會消耗,脈象也就會變虛,所謂的弦細芤遲都是虛弱的脈象)。脈搏虛弱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而不見,這些微弱、隱蔽和大的脈象都屬於虛弱的一類。
3. 中暑中熱辨
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東垣云:「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形體拘急。若行人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頭痛發熱,大渴而引飲。」予觀此而疑之者。已歷年矣。及觀《溯洄集》而得王氏之論,深合予心。
其言深堂大廈而得頭痛惡寒等症者,非暑邪也,身中陽氣受陰寒所遏而作也。此正四時傷寒之論,安可以中暑名之乎?夫暑熱者,夏令之天行也。人或飢餓勞動,元氣虧乏,暑氣乘虛而人,名曰中暑;其人元氣不虛,但酷熱侵傷,名曰中熱。其實一也。今以動靜所得分之何哉?是論也,實王氏心得之言。
惜於中暑中熱二義尚欠明悉,予復補其遺意。《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以其人,元氣本虛,暑氣乘虛而入心脾二經,故有脈虛身熱,面垢燥渴,背惡寒,小便秘澀等症,皆不足之證也。若其人元氣不虛,而遇此亢極之陽,先侵肌膚,漸入肺胃,故成壯熱頭痛,肢節重痛,大渴引飲,脈洪而實,此皆有餘之證也。
故治不足者,清暑益氣湯、清燥湯、人參白虎湯,皆補虛清熱之劑,而發表通里之治不得而與焉。治有餘者,仲景用麻黃、桂枝、石膏、知母、黃芩知母湯,麻黃雖不宜於夏,而治法大意可見;丹溪用黃連香薷飲、黃連解毒湯,此皆發表清裡之劑,而補益調養之治不得而與焉。故《活人書》云:「夏月得病有四症: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中熱,疑似難明。
脈盛壯熱,謂之中熱;脈虛身熱,謂之中暑」。此以脈之或虛或盛,身之壯熱微熱辨之也。合而觀之,則知中暑中熱,惟有虛實之分,斷無動靜之別,其不可以受寒涼而名中暑也益明矣。
或曰:「夏月又有中暍,此又何別也」?予曰:「仲景云『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痛者』,成氏謂『表中暍也』。脈弦細芤遲者,成氏謂『暑脈虛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成氏謂『太陽經氣虛也』。是可見暍與暑皆以虛而受熱。其證二而一者也。但暑中少陰心經,暍中太陽膀胱經,為少異耳。
至於用藥,皆以人參白虎湯,暑暍二證,豈相遠乎哉?」
白話文:
[區分中暑與中熱]
古人潔古說:“在靜止狀態下得到的是中暑,在活動狀態下得到的是中熱。中暑是陰證,中熱則是陽證。”東垣則說:“在大廈深處逃避暑熱而得到的病症,叫做中暑,這種病症一定會頭痛怕冷,身體僵硬。如果在烈日下勞作的人得到的病症,叫做中熱,這種病症一定會頭痛發熱,極度口渴想喝水。”我對此一直存疑。直到我閱讀了《溯洄集》,並讀到了王先生的觀點,深感認同。
他說在大廈深處得頭痛怕冷等症狀,並不是暑邪,而是體內陽氣被陰寒阻礙而產生的症狀。這正是四季傷寒的理論,怎麼能稱作中暑呢?暑熱是夏季的自然現象。人們可能因爲飢餓和勞動,元氣虧損,暑氣趁虛而入,這就叫中暑;如果人的元氣並不虛弱,只是被酷熱傷害,就叫中熱。其實它們是一樣的。現在卻根據動靜來區分,這是什麼道理?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王先生的心得。
可惜關於中暑和中熱兩種病症的定義還不夠明確,我在此補充一些遺失的觀點。《經》上說:“脈虛身熱,是因爲受暑所致。”這是因爲人體元氣原本就虛弱,暑氣趁虛而入心脾二經,因此會有脈虛身熱,面部污垢乾燥口渴,背部怕冷,小便短澀等症狀,這些都是元氣不足的表現。如果人體元氣並不虛弱,卻遭遇極端的陽熱,首先侵犯肌膚,逐漸進入肺胃,因此會形成壯熱頭痛,肢體關節疼痛,大渴想喝水,脈洪而實,這些都是元氣有餘的症狀。
因此,治療元氣不足的情況,清暑益氣湯、清燥湯、人參白虎湯,都是補虛清熱的藥劑,而發表通裏的治療方法並不適用。治療元氣有餘的情況,仲景使用麻黃、桂枝、石膏、知母、黃芩知母湯,雖然麻黃不適合夏天使用,但治療方法的大意可見;丹溪使用黃連香薷飲、黃連解毒湯,這些都是發表清裏的藥劑,而補益調養的治療方法並不適用。所以《活人書》說:“夏天得病有四種症狀:傷寒、傷風,脈象和症狀互相出現;中暑、中熱,相似難以分辨。
脈盛壯熱,稱爲中熱;脈虛身熱,稱爲中暑”。這是通過脈象的虛實,身體的壯熱微熱來辨別。綜合來看,就知道中暑中熱只有虛實的區別,沒有動靜的分別,不能因爲受寒涼而稱之爲中暑的道理更加明顯了。
有人問:“夏天還有中暍,這又是怎麼回事?”我說:“仲景說‘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體沉重且疼痛’,成氏認爲‘表中暍’。脈象弦細芤遲,成氏認爲‘暑脈虛’。小便後,渾身發抖,手腳冰冷,成氏認爲‘太陽經氣虛’。可以看出,暍和暑都是因爲虛弱而受熱。這兩種病症雖然表面上不同,但實際上是一個問題。只是暑中影響的是少陰心經,暍中影響的是太陽膀胱經,稍有不同。
至於用藥,都用人參白虎湯,暑暍兩種病症,難道相差很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