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四(亨集) (5)
卷四(亨集) (5)
1. 腫脹證(二十五)
論曰:腫者,肌肉之腫也;脹者,腹中之脹也。蓋腫屬脾,而脹屬肝,腫輕而脹重也。如單脹而不腫,則肝邪橫行,木專剋土,蠱斯成矣,不易治也。惟腫脹兼有之,則陽氣猶行,十可救五,但在分類而酌處之。
予以腫脹之症治在中宮,故有痰裹食積,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成之者;有痰裹汙血,以致榮衛不從,逆於肉理而成之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之者;有燥熱衝擊,秘結不行而成之者。此四者皆有餘之證也。
有服寒涼太過,飲食頻傷,以致中氣虛衰,郁遏不運而成之者;有痢疾之後,正氣衰憊,邪熱不息,以致通身浮腫肉硬而成之者;又有始則為氣,終則為水,小便不利,水液遊行,脾莫能制而為水腫者。此三者皆不足之證也。故有餘者清之、消之、降之,不足者補之、益之,毋混治也。
白話文:
論曰:腫者,肌肉之腫也;脹者,腹中之脹也。蓋腫屬脾,而脹屬肝,腫輕而脹重也。如單脹而不腫,則肝邪橫行,木專剋土,蠱斯成矣,不易治也。惟腫脹兼有之,則陽氣猶行,十可救五,但在分類而酌處之。
**論述:**腫是指肌肉腫脹,脹是指腹中脹滿。一般而言,腫屬於脾臟的病變,脹屬於肝臟的病變,腫症較輕,脹症較重。若單純腹脹而不腫,則表示肝臟的邪氣橫行,肝氣過旺剋制脾土,導致病情嚴重,不易治療。但若腫脹同時存在,則說明陽氣尚在運作,十個病人中有五個可以治癒,但需要根據腫脹的類型分別治療。
予以腫脹之症治在中宮,故有痰裹食積,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成之者;有痰裹汙血,以致榮衛不從,逆於肉理而成之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之者;有燥熱衝擊,秘結不行而成之者。此四者皆有餘之證也。
治療方面,腫脹的病因主要在中焦(脾胃),因此有以下幾種情況:
- 痰濕包裹著食物積滯,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而形成腫脹。
- 痰濕包裹著污濁的血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組織而形成腫脹。
- 濕熱交雜,導致經絡阻塞而形成腫脹。
- 燥熱襲擊,導致腸胃便秘,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腫脹。
上述四種情況皆屬於“有餘之證”,也就是身體機能過於旺盛,需要採取清熱、消腫、降氣等方法治療。
有服寒涼太過,飲食頻傷,以致中氣虛衰,郁遏不運而成之者;有痢疾之後,正氣衰憊,邪熱不息,以致通身浮腫肉硬而成之者;又有始則為氣,終則為水,小便不利,水液遊行,脾莫能制而為水腫者。此三者皆不足之證也。故有餘者清之、消之、降之,不足者補之、益之,毋混治也。
此外,還有以下幾種情況導致腫脹:
- 過度服用寒涼藥物,飲食不節,導致脾胃虛弱,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腫脹。
- 患過痢疾之後,正氣虛弱,邪熱未消,導致全身浮腫,肌肉硬化。
- 腫脹初期為氣滯,後期轉為水腫,小便不利,水液在體內停留,脾臟無法運化而導致水腫。
上述三種情況皆屬於“不足之證”,也就是身體機能虛弱,需要採取補氣、益氣、利水等方法治療。
總之,對於腫脹症,應根據病因、症狀,區分有餘與不足,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法,不可混淆。
大抵此症,初起易治,以正未虛而邪未旺也;久遂難痊,以邪已熾而正已衰也。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盧扁,亦莫能為。言此症之至惡也。故仲景治腫之大法,腰以上腫者可發汗,腰以下腫者可利小便。開鬼門,潔淨府。蓋氣從汗散,水向便通也。丹溪亦曰: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
男從下而上,女從上而下,皆難治也。丹溪又有陽水之說,不過燥熱為之;陰水之說,不過濕熱為之也。腫脹之證候不既悉諸此乎?
白話文:
這種病症,初期容易治療,因為正氣未虛,邪氣未盛;時間久了就難以痊癒,因為邪氣已盛,正氣已衰。賈洛陽認為病腫不治,必是久病,即使是像盧扁這樣的名醫也無能為力,可見這病症的嚴重性。因此張仲景治療腫病的大原則是,腰部以上腫脹的可以用發汗法,腰部以下腫脹的可以用利尿法。打開鬼門,清潔府庫,這是因為氣可以透過汗液散發,水可以透過小便排出。朱丹溪也說,由心腹散向四肢的預後較好,由四肢進入心腹的預後較差。
男性從下往上,女性從上往下,這兩種情況都難以治療。朱丹溪還有陽水和陰水的說法,不過陽水是由於燥熱引起,陰水是由於濕熱引起。腫脹的症狀都包含在這些說法中。
2. 治腫脹大法
食積腫脹,凡見病者肚腹脹大,通身浮腫,即尋中脘有微塊,按之微痛,或喘急咳嗽,飲食不快,小便不通,大便或溏或秘,此痰裹食積滯中宮也。即用大順丸、和中湯,消積化痰順氣,以攻治之,數劑知,半月一月愈矣。
此徵醫書俱未言及,予經歷已多,十愈八九,故立此方,以救世耳。大抵腫證為食積而成,食滯中焦,故清濁不分,漸成脹滿。世之醫者得此說而存之,百發百中,活人多矣。
濕熱腫脹,濕熱者,中焦濕生乎熱,熱生乎濕,濕熱相生,隧道壅塞,遂成腫脹。治宜清熱燥濕健脾,尤所以固本也,清中湯治之。如浮腫太甚,肚腹脹急,小便不行,喘急難息,宜服增味五皮飲、加減分消丸。
白話文:
食積腫脹
凡是見到患者肚子脹大,全身浮腫,並且在中脘穴(位於胸骨下端與肚臍之間)摸到微微的硬塊,按壓時感到輕微疼痛,或者伴有喘不過氣、咳嗽、食慾不振、小便不通、大便時而稀軟時而便秘的症狀,這就是痰裹食積滯留在中焦(胃腸)所致。
可以使用大順丸和和中湯,消食化痰順氣,以攻克病症。通常服用幾劑藥後就會見到效果,半個月到一個月便可痊癒。
這個症狀在醫書中沒有記載,但我親身經歷過很多次,十次有八九次都能治癒,所以才特地寫下這個方子,希望能救治更多人。總之,腫脹的病症大多由食積引起,食物滯留在中焦,導致清濁不分,逐漸形成脹滿。希望世上的醫生們都能記住這個道理,運用到實踐中,一定能治好更多病人。
濕熱腫脹
濕熱者,是指中焦由於濕氣過重而產生熱氣,或熱氣過盛而導致濕氣加重,濕熱交織,堵塞了經絡,最終造成腫脹。治療方法應該清熱燥濕健脾,特別要注重固本。可以使用清中湯。如果浮腫過於嚴重,肚子脹得厲害,小便不通,呼吸急促,可以服用增味五皮飲和加減分消丸。
痰氣腫脹,凡中焦有稠痰,氣為痰阻,遂成鬱熱,痰熱相搏,日積月累,阻滯飲食,中氣不得上通,榮衛不得疏暢,漸成腫脹。上見喘急,小便不利,始則為氣,終則為水,通身水泡,病斯危矣。治之不可不早,宜服導痰流氣丸飲。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其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
丹溪曰: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脈沉而滑為風水,脈浮而遲、弦而緊,皆為腫也。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劇,脈小疾者死。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緊而榮衛俱絕,面浮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
白話文:
當身體中焦積聚了稠密的痰液,氣機被痰所阻礙,便會形成鬱熱。痰熱相互搏鬥,日積月累,阻礙飲食消化,中氣無法上升,氣血運行不暢,逐漸形成腫脹。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小便不利等症狀,初期表現為氣滯,後期則會發展成水腫,全身出現水泡,病情十分危險。治療應及早進行,服用導痰流氣丸等藥物。
《針經》中提到,脈象大而堅硬且澀,就是腫脹的表現。
《脈經》中記載,脈象虛弱則內部腫脹,脈象遲緩而滑利、脈象盛實而緊緊、脈象虛弱而緊澀,以及脈象弦緊而遲緩或浮而數,都是腫脹的表現。
丹溪先生認為,水腫患者的脈象多沉伏。如果患者患有陽水兼陽證,脈象必然沉而數;如果患者患有陰水兼陰證,脈象必然沉而遲。脈象沉而滑,是風水的表現;脈象浮而遲、弦而緊,都是腫脹的表現。水病患者腹部膨脹如鼓,脈象實則生,虛則死;洪大則生,微細則死。腹部腫脹伴隨便血,脈象大而時而消失,時而劇烈,脈象小而疾速則死。中惡導致腹部腫脹、四肢滿漲,脈象大而緩則生,浮而緊則死。脈象緊而氣血運行皆消失,面部浮腫則死。脈象消失,口張開,雙腳腫脹則死。
3. 腫證餘論挾水腫說
吾人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谷而已。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脾為運化之司。今脾胃兩虛,不能傳化,則不能制水,故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浸於脾胃,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眼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手舉即滿,此水腫之病也。
然腫有五證: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四君子加升麻、蒼朮、防風、羌活。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弱,腹脅膨脹,六君子加木香、木通。血腫者,皮間有血縷赤痕,四物加桃仁、紅花。婦人懷孕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既產而腫自消。水有十,有心水、脾水、肝水、肺水、腎水、膽水、大腸水、風水、皮水、里水、石水之不同。丹溪亦云水腫脈必沉伏。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保全性命,靠的只有水和食物。水由腎臟主宰,食物則由脾臟主宰。胃和脾氣息相通,胃是水穀的匯聚之處,脾負責運化食物。如今脾胃虛弱,無法運化食物,便無法控制水分,導致腎水泛濫,反過來浸泡脾土,於是三焦阻塞,經絡不通,水分浸潤脾胃,流注肌肉,而造成水腫。症狀表現為眼皮上下微微腫起,肢體沉重,咳嗽心悸,大腿內側冰冷,小便澀黃,皮膚薄而光滑,用手按壓會留下凹陷,抬高手臂就覺得滿脹,這就是水腫病。
水腫可分為五種:風腫,皮膚粗糙麻木無知覺,移動時疼痛,治療用四君子湯加升麻、蒼朮、防風、羌活;氣腫,皮膚厚實,四肢瘦弱,腹部兩側膨脹,治療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木通;血腫,皮膚中有血絲和紅色痕跡,治療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婦女懷孕也有因氣機阻滯水道而虛腫的,只需順氣安脾,待產後腫脹自然消退。水也有十種,分別是心水、脾水、肝水、肺水、腎水、膽水、大腸水、風水、皮水、里水、石水。丹溪翁也說水腫的脈象必定沉伏。
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其症頻滿,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治用五皮、五苓,重者疏鑿飲子;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其症不煩滿,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治用實脾飲、木香流氣飲。
腰以上腫及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發汗;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濕,此治水之良法也。丹溪曰:水病以健脾為主,使脾氣得實而氣運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禹功之行水也,宜以參苓為君,視所挾症加減,無不效者。若苟徒用快利,用行水藥,多致不救,信哉!
白話文:
陽水症狀伴有陽證,脈象沉而數,病人會感到腹脹,小便赤澀排尿困難,大便乾燥難解,可用五皮湯、五苓散治療,病情嚴重的則可服用疏鑿飲子。陰水症狀伴有陰證,脈象沉而遲,病人不會感到腹脹,大便稀溏,小便量少且不赤澀,可用實脾飲、木香流氣飲治療。
如果腫脹部位在腰部以上,且伴隨發熱,表示水氣停留在表層,可以發汗治療。如果腫脹部位在腰部以下,則應該利尿治療。針對不同部位分別消散濕氣,這是治療水腫的良方。丹溪先生說,治療水病以健脾為主,只要脾氣充足,氣血運行順暢,水氣自然消退,這比單純服用五苓散、神佑散、禹功散等利水藥物更有效。因此,治療水病應該以參苓湯為主,根據病症加減其他藥物,效果必然顯著。若僅追求快速利水,濫用利水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難以挽回,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