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四(亨集) (3)
卷四(亨集) (3)
1. 吞吐酸證(二十二)
大抵酸者,俱肝木之氣,而吞與吐不同。吞酸者,酸水攪出喉嚨而復自吞下,俗謂「醋心」是也,濕熱鬱於腸胃之間,乃寒包熱證也。治法遵河間解表之義,用防風、羌活、炒黃連、山梔、二朮、陳皮、半夏,少加吳茱萸為嚮導。
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挾痰居多,乃津液為火所爍,不化血而化痰,痰鬱木亦郁,自成酸矣。一遇上升之氣,則痰與酸水並出,蓋未有酸而無痰者也。治法當宗丹溪二陳湯,加山梔、姜炒黃連、二術之類,亦少加吳茱萸引經。
白話文:
大抵酸味物質,都屬肝木之氣,但吞與吐的表現方式不同。吞酸是指酸水在喉嚨中翻騰後又被吞回,這在民間俗稱為「醋心」,通常是因為腸胃間積聚了濕熱,呈現寒包熱的症狀。治療上遵循河間派的解表原則,使用防風、羌活、炒黃連、山梔、二朮、陳皮、半夏等藥物,並且加入少量的吳茱萸作為引導。
吐酸則是嘔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通常伴有痰,這是因為身體內的津液被火燒灼,沒有轉化為血液而是轉化為痰,痰積聚在木(肝)中,自然會產生酸味。一旦遇到上升的氣流,痰和酸水就會一同排出,因為很少有單純的酸味而不伴隨痰的情況。治療上應該根據丹溪的二陳湯原則,加入山梔、姜炒黃連、二朮等藥物,同樣可以加入少量的吳茱萸作為引導。
凡治酸必少加吳茱萸,蓋因其性而折之也,通用加味平胃散。老弱人久患吞酸,則津液耗散,漸成膈噎。又有老人胃氣虛弱,口吐酸水不止者,以六君子補之,其吐自愈,此挾虛之證也。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洪而遲。
胸中有寒飲,脈洪數者,痰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反胃也。
白話文:
治疗胃酸,通常要少加吴茱萸,因为它性燥,容易伤胃。一般可以用加味平胃散。老年体弱的人长期患有反酸,就会津液耗损,逐渐发展成吞咽困难。另外,一些老年人胃气虚弱,口吐酸水不止,可以用六君子汤来补益,吐酸的症状会自然痊愈,这是虚证引起的。
脉象弦而滑。两手或浮弦,或浮滑,或沉迟,或紧洪,或洪数,或洪迟。
胸中积聚寒饮,脉象洪数,说明痰热停滞于膈间,时常吐酸水,快要发展成呕吐了。
2. 吞吐酸方
二陳湯(見濕證)
平胃散(見濕證),治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關脈滑。
本方加神麯、麥芽,薑、棗同煎,名加味平胃散。
六君子湯(見中風)
藿香安胃散(見嘔吐)
吳茱萸丸,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
吳萸,黃芩,陳皮(各五錢),黃連(一兩),蒼朮(七錢)
白話文:
二陳湯適用於濕證。平胃散適用於濕證,可以治療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關脈滑。加神麴、麥芽、薑、棗同煎,稱為加味平胃散。六君子湯適用於中風。藿香安胃散適用於嘔吐。吳茱萸丸可以治療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配方包括吳茱萸、黃芩、陳皮(各五錢)、黃連(一兩)、蒼朮(七錢)。
吳萸天水散,治濕熱吞酸。
六一散加吳萸七錢。
又驗方
陳皮,蒼朮,川連,半夏,茯苓,甘草,白芍,神麯,吳萸,炒山梔
白話文:
【吳萸天水散】,用於治療濕熱所引起的吞酸症狀。
在六一散的基礎上加入吳萸七錢。
【又一驗方】
陳皮、蒼朮、川連、半夏、茯苓、甘草、白芍、神麯、吳萸、炒山梔。
3. 嘈雜噯氣證(二十三)
嘈雜者,俗謂之「心嘈」是也。其證乃由火動其痰,有餘之候也。老人嘈雜不止,則膈噎之漸也。治法宜南星、半夏之類消痰,片芩、炒梔子、姜炒黃連、知母、石膏、三補丸等以降火,二朮、白芍、茯苓、薏苡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源,更加慎口節欲,無不效者。
有噯氣者,即俗「攪氣」是也,與呃逆不同。其證有氣虛、有痰火。一屬不足,一屬有餘。治痰火宜二陳加白朮、炒芩、連、梔、貝,少加檳榔、卜子、枳實、厚朴、木香以降氣;治氣虛宜四君子加梔子、黃連、神麯、半夏、砂仁,亦少加降氣藥。通用三聖丸。
白話文:
"嘈雜",俗稱為"心嘈"。這種症狀是因為熱動痰而引起,是過剩的狀態。老人如果嘈雜不停,則表示喉嚨有阻塞的跡象。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南星、半夏這類藥物來消除痰,片芩、炒梔子、姜炒黃連、知母、石膏、三補丸等藥物來降火,二朮、白芍、茯苓、薏苡這類藥物來強健脾臟,排除濕氣,壯大根本,同時要謹慎飲食和節制慾望,這樣就能收到療效。
有噯氣的人,就是俗稱的"攪氣",它和呃逆不同。這種症狀可以分為氣虛和痰火兩種情況。一種是不足,一種是有餘。治療痰火時,可以使用二陳湯加白朮、炒芩、連、梔、貝,再稍微加入檳榔、卜子、枳實、厚朴、木香等藥物來降氣;對於氣虛的情況,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梔子、黃連、神麯、半夏、砂仁,同時也要加入一些降氣的藥物。總體來說,可以用三聖丸來通用治療。
右寸關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反胃,難治。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描述診脈的情況和判斷病人的病情。
簡而言之:
如果右手的「寸」、「關」部位脈搏強勁且流暢(即「緊而滑」),同時在「寸」的位置上又出現了「弦滑」的現象,那麼就表示病人胸部有痰濕停留(即「胸中有留飲」)。
若果「寸」部位的脈搏呈現水平狀(即「寸脈橫者」),則代表隔膜上方有橫行的腫塊或阻礙物存在(即「膈上有橫積也」)。
另外,如果右手的「關」部位脈搏非常緊張、快速(即「右關弦急甚者」),那就可能是肝臟功能異常影響到脾胃運化(即「木乘土位」),進而出現胃逆吐酸等症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反胃」病症;這種情況較為棘手,治療起來相對困難。
4. 嘈雜噯氣方
加味三聖丸,治嘈雜吐酸痞滿屢效。
白朮(二兩),黃連(一兩),陳皮,白芍,半夏曲(各七錢)
上末,老米糊為丸。
噯氣效方,有氣虛、有痰火。
白朮(二兩),茯苓(一兩五錢),半夏曲(一兩二錢),黃連(九錢,火盛者加用),陳皮,扁豆,貝母,神麯(各一兩),卜子(八錢),枳實(七錢),木香,砂仁(各五錢)
白話文:
加味三聖丸
加味三聖丸,用於治療嘈雜、吐酸、痞滿等症,效果顯著。
藥方:
- 白朮(二兩)
- 黃連(一兩)
- 陳皮、白芍、半夏曲(各七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老米糊製成丸劑。
噯氣效方
對於噯氣,可根據氣虛或痰火不同情況,使用以下方劑:
氣虛:
- 白朮(二兩)
- 茯苓(一兩五錢)
- 半夏曲(一兩二錢)
- 黃連(九錢,火盛者加用)
- 陳皮、扁豆、貝母、神麴(各一兩)
- 卜子(八錢)
- 枳實(七錢)
- 木香、砂仁(各五錢)
註釋:
- 以上藥方中的藥材份量以兩、錢為單位,現代常用克或毫克為單位,需要換算。
- 現代醫學對中藥的認識和應用更加精細,以上僅供參考,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上末,老米為丸。若胃脘上下有塊,加三稜、莪朮以消其堅。
痰火越鞠丸,治痰因火動,令人嘈雜。
海石,膽星,梔子,青黛,香附,瓜蔞仁,蒼朮,撫芎
加味三補丸,治鬱火嘈雜。
黃芩,黃連,黃柏,香附,蒼朮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丸藥。如果胃脘部位有硬塊,可以加入三稜、莪朮來消解堅硬。痰火越鞠丸用於治療痰火上炎導致的嘈雜不適。海石、膽星、梔子、青黛、香附、瓜蔞仁、蒼朮、撫芎等藥材,用於治療鬱火造成的嘈雜。加味三補丸用於治療鬱火引起的嘈雜。黃芩、黃連、黃柏、香附、蒼朮等藥材,可以清熱解鬱,緩解嘈雜症状。
二陳加黃連梔子湯,治嘈雜。
本方加連、梔。又方加苡仁、白芍、川連、梔子、卜子、山楂、砂仁。
姜三片,煎服,極效。
二陳湯(見中風)
白話文:
二陳湯加黃連和梔子,可以治療胃部嘈雜。這個方子還可以加苡仁、白芍、川連、梔子、卜子、山楂和砂仁。用三片生薑煎服,效果非常顯著。二陳湯在中風治療中也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