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元集) (9)

1. 瘟疫方

謂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譫語嘔渴,日晡潮熱,脈實者。

大黃(六錢五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上水煎服,以利為度。去枳樸者,欲其無犯上焦也。

桃仁承氣湯,治外證已解,小腹急,大便黑,而小便利,其人如狂,此有蓄血者。

桃仁(去皮尖,二十個),桂枝(二錢),大黃(酒浸,六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上水煎服,血去為度。

葳蕤湯,治冬溫,憎寒壯熱,身痛頭疼,口渴面腫。

葳蕤(二錢五分),麻黃,白薇,青木香,羌活,杏仁,川芎,甘草(各五分),石膏(一錢五分),甘菊花(一錢五分),清水煎服。

大青龍湯(加黃芩見傷寒),寒疫頸痛,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本方加黃芩七錢。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抑遏陽氣不得泄越,至有上件諸證,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證,頭痛、身熱、無汗、惡風;里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榮衛;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漏蘆湯,疫癘積熱,時生疙瘩結毒,俗稱流注,面腫咽塞者,此方主之。

漏蘆,升麻,大黃,藍葉,黃芩,玄參,芒硝(各等分),甚者加倍芒硝

《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毒癰」。又曰:「熱盛則腫」。故疫癘之餘熱解未盡,逆留於分肉之間,則作上症。辛能解散,苦能勝熱,漏蘆、升麻、藍葉辛且苦,故足以解結熱;咸軟堅,苦瀉實,黃苦硝咸,故足以軟瀉;參苦潤,芩苦枯,潤去血熱,枯去氣熱,與蘆、麻同用,則走散無所不至矣。

二黃湯,治天行大頭瘟疫。

黃芩,黃連(俱酒炒),生甘草(各一兩),清水煎服。

消毒飲,治同前。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分),柴胡(五分),桔梗(三分),人參(三錢),陳皮,甘草,玄參(各一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殭蠶,升麻(各七分),便秘加大黃,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俱可。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此炎上作火之象也。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火,連翹、玄參、板藍、鼠黏、馬勃、殭蠶皆清喉利膈之物,緩以甘草之國老,載以桔梗之舟楫,則諸藥浮而不沉,升麻升氣於右,柴胡升氣於左,清陽升於高巔,則濁邪不能復居其位,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以補虛,陳皮用以利壅滯之氣,加大黃則從其實而瀉之,此灶底抽薪之法也。

白話文:

瘟疫方

  • 胃承氣湯:適用於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發病,症狀為不畏寒反而怕熱,大便不通,胡言亂語,口渴想喝水,午後發熱,脈搏強勁有力。

  • 藥材:大黃(24克)、芒硝(半合)、甘草(8克),用水煎服,以排便通暢為度。方中去除枳實和厚朴,是為了避免藥力過於向上影響上焦(胸腔)。

  • 桃仁承氣湯:適用於外表症狀已經解除,但出現小腹急痛,大便呈黑色,小便順暢,精神狂躁,這表示體內有瘀血積聚。

  • 藥材:桃仁(去皮尖,20個)、桂枝(8克)、大黃(用酒浸泡過,2.4克)、芒硝(半合)、甘草(8克),用水煎服,以排除瘀血為度。

  • 葳蕤湯:適用於冬天發生的溫病,症狀為怕冷發熱,全身疼痛,頭痛,口渴,面部浮腫。

  • 藥材:葳蕤(10克)、麻黃、白薇、青木香、羌活、杏仁、川芎、甘草(各2克)、石膏(6克)、甘菊花(6克),用水煎服。

  • 大青龍湯(在傷寒病中加入黃芩):適用於寒疫,症狀為頸部疼痛,發熱,沒有汗,怕風,煩躁。

  • 藥材:本方加入黃芩28克。春分以後到秋分之前,天氣突然變冷,陽氣被壓制而無法發散,導致出現上述症狀,都屬於時行寒疫。外表有風寒,所以出現太陽經的症狀,如頭痛、發熱、無汗、怕風;內里有溫熱,所以出現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是辛甘的藥物,辛味可以解風寒,甘味可以調和營衛(氣血運行);石膏、黃芩是寒苦的藥物,寒味可以清除溫熱,苦味可以治療煩躁。

  • 漏蘆湯:適用於疫病遺留的熱毒,導致皮膚出現結節和毒瘡,俗稱「流注」,症狀為面部腫脹、咽喉堵塞。

  • 藥材:漏蘆、升麻、大黃、藍葉、黃芩、玄參、芒硝(各等量),嚴重者加倍芒硝。

  • 《黃帝內經》說:「營氣不順,反逆到肌肉紋理之間,就會產生毒瘡。」又說:「熱毒過盛就會腫脹。」所以,疫病遺留的熱毒沒有完全清除,滯留在肌肉間隙,就會產生上述症狀。辛味可以解散,苦味可以勝過熱毒,漏蘆、升麻、藍葉性辛且苦,因此可以解散結聚的熱毒;鹹味可以軟化堅硬,苦味可以瀉除實邪,黃芩苦味、芒硝鹹味,因此可以軟化和瀉下;玄參苦味滋潤,黃芩苦味乾燥,滋潤可以去除血熱,乾燥可以去除氣熱,與漏蘆、升麻一起使用,藥力就能夠到達全身各處。

  • 二黃湯:適用於流行性的大頭瘟疫。

  • 藥材:黃芩、黃連(都用酒炒過)、生甘草(各40克),用水煎服。

  • 消毒飲:適用於與「二黃湯」相同的症狀。

  • 藥材:黃芩(炒)、黃連(炒,各2克)、柴胡(2克)、桔梗(1.2克)、人參(12克)、陳皮、甘草、玄參(各4克)、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殭蠶、升麻(各2.8克),大便不通加用大黃,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一半用湯調服,隨時慢慢飲用;另一半用蜂蜜製成丸藥,含在口中慢慢融化。

  • 東垣(李杲)說:身體上半部屬於天的氣機。邪熱侵入心肺之間,向上侵襲頭面而導致腫脹。開始感覺怕冷發熱、身體沉重,接著頭面腫脹,眼睛睜不開,氣喘、咽喉不利、舌頭乾燥、口渴,這是火熱向上燃燒的現象。黃芩、黃連味苦性寒,可以瀉心肺的火熱;連翹、玄參、板藍根、鼠黏、馬勃、殭蠶都是清咽利膈的藥物,再用甘草來調和藥性,以桔梗作為引導藥,就能使藥力向上而不下沉。升麻可以提升右邊的氣機,柴胡可以提升左邊的氣機,清陽之氣上升到頭頂,濁邪就無法停留。然而「邪氣侵入的地方,必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所以用人參來補虛,用陳皮來疏通壅滯的氣機,加用大黃則是從實邪方面瀉下,這就是釜底抽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