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8)
卷一(元集) (8)
1. 蝦蟆瘟
丹溪曰:此病屬風熱。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搗汁,調火煉蚯蚓糞敷之。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這種疾病是由風熱所導致的。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量來服用,或者使用小柴胡湯,再加入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來煎煮服用。另外,還可以將側柏葉搗碎取汁,混合經火煉過的蚯蚓糞,外敷於患處。
這就是[蝦蟆瘟]的治療方法。
2. 大頭瘟
丹溪曰:大頭病,乃溫熱在高巔之處,用羌活、酒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切不可用降氣藥。東垣曰:陽明邪熱太甚,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濕熱為腫,木盛為病。此邪見於頭,多在兩耳前後先出。治法大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不除,中寒復生,宜徐徐緩藥,當視其腫在何部分,隨經治之。陽明為邪者,首大腫;少陽為邪者,出於耳前後。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大頭瘟這種病症,是因為溫熱之氣積聚在人體的上半部。治療時應使用羌活、酒浸黃芩、酒蒸大黃等藥物,並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增減藥量,但千萬不要使用會降低氣血的藥物。
東垣先生則表示:這是因為陽明經脈中的邪熱太旺盛,實際上是由少陽經脈中的相火所導致的。濕熱之氣使身體發生腫脹,而肝氣過盛則導致疾病。這種邪氣在頭部表現出來,通常會先在兩耳前後出現症狀。治療這種病不宜過急,若治療太快,可能會使病勢超出控制範圍,即所謂的上半身的熱氣未除,下半身的寒氣又生。所以應該慢慢來,用緩和的藥物治療,同時要觀察病人的哪個部位出現腫脹,然後針對該經絡進行治療。如果是由陽明經脈的邪氣引起的,就會出現頭部腫大;如果是少陽經脈的邪氣引起的,就會在耳朵前後出現症狀。
3. 瘟疫方
九味羌活湯,治觸冒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痛、身疼、口渴。
羌活(太陽),白芷(陽明),黃芩(少陽),蒼朮(太陰),細辛(少陰),川芎(厥陰),生地(去少陰心熱,去血中之熱),甘草(和諸藥,去氣中之熱),防風(治一身疼痛)
易老自序云:此方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冬可治寒,乃諸路之應兵也。但於陰氣虛弱之人,宜消息用之,不可執一。
敗毒散,治四時瘟疫通用。
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柴胡,桔梗,白茯苓,枳殼,人參(各等分),甘草,黃芩(減半),姜(三片),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治瘟疫無汗,發熱口渴。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分)
柴葛解肌湯
柴胡,葛根,芍藥,甘草,黃芩,半夏,耳聾加人參,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小柴胡湯,治少陽經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
柴胡(二錢五分),黃芩,人參(各一錢),半夏(八分),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五苓散,治煩躁,小便不利而渴。
澤瀉(一錢五分),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熱甚者去桂加黃芩,姜一片、棗二枚,煎服。
香連丸,治瘟疫溏瀉。(方見痢疾)
白虎湯,治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陽明經病)。
石膏(一兩二錢),知母(六錢),甘草(二錢),粳米(五勺),煎米熟去渣,溫服。濕溫者加蒼朮。
五瘟丹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大黃,香附子,紫蘇,甘草梢,甲己之年甘草君,丙辛黃柏乙庚芩,丁壬梔子連戊癸,一年一君四為臣,香附、紫蘇為佐,大黃為丸,硃砂為衣,水吞下,初病可煎服。
三黃石膏湯,治溫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
石膏(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梔子(五個),麻黃(一錢),淡豆豉(半合),黃連(一錢五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衄血及吐紅。
犀角,赤芍,丹皮,生地(各等分),水煎食後服。
大承氣湯,治陽邪入里,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可服。並治少陰舌乾口燥,日晡發熱,脈息沉實者。
大黃(七錢五分),芒硝(半合),枳實,厚朴(各一兩),上水先煎枳、樸數沸,次入大黃、芒硝,煎一沸,溫服,以利為度。
小承氣湯,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陽明,無表證,汗後不惡寒,狂言潮熱而喘。
大黃(七錢),厚朴,枳實(各三錢五分),照前先煎枳、樸,次入大黃。一沸即服,以利為度。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胃實則作潮熱,陽乘於心則狂,熱干胃口則喘,除芒硝者,欲其無干下焦也。
白話文:
瘟疫方
九味羌活湯:治療感冒引起的四季不正之氣,症狀包括畏寒、高熱、頭痛、身痛、口渴。藥物組成:羌活(治太陽經),白芷(治陽明經),黃芩(治少陽經),蒼朮(治太陰經),細辛(治少陰經),川芎(治厥陰經),生地(清少陰心熱,清血熱),甘草(調和藥性,清氣熱),防風(治全身疼痛)。
易老自序:此方春天可治溫病,夏天可治熱病,秋天可治濕病,冬天可治寒病,能應對各種瘟疫。但陰氣虛弱的人,應酌量使用,不可一概而論。
敗毒散:治療四季瘟疫。藥物組成: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柴胡、桔梗、白茯苓、枳殼、人參(各等分)、甘草、黃芩(減半)、薑(三片),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治療瘟疫導致無汗、發熱、口渴。藥物組成: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分)。
柴葛解肌湯:藥物組成:柴胡、葛根、芍藥、甘草、黃芩、半夏,耳聾者加人參,薑三片、棗二枚,煎服。
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經往來寒熱,胸悶脅痛,心煩想吐。藥物組成:柴胡(二錢五分)、黃芩、人參(各一錢)、半夏(八分)、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二枚),煎服。
五苓散:治療煩躁,小便不利且口渴。藥物組成:澤瀉(一錢五分)、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熱症嚴重者去桂加黃芩,薑一片、棗二枚,煎服。
香連丸:治療瘟疫導致的腹瀉。(詳細配方見痢疾篇)
白虎湯:治療畏寒、高熱、口渴、全身疼痛(陽明經病)。藥物組成:石膏(一兩二錢)、知母(六錢)、甘草(二錢)、粳米(五勺),煎米熟去渣,溫服。濕溫者加蒼朮。
五瘟丹:藥物組成: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大黃、香附子、紫蘇、甘草梢。甲己年甘草為君藥,丙辛年黃柏為君藥,乙庚年黃芩為君藥,丁壬年梔子、黃連為君藥,戊癸年大黃為君藥,一年一主藥,其餘四藥為臣藥,香附、紫蘇為佐藥,大黃為丸劑基藥,硃砂為丸衣,水送服,初期可煎服。
三黃石膏湯:治療溫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眼睛充血,鼻乾面赤,口渴舌燥。藥物組成:石膏(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梔子(五個)、麻黃(一錢)、淡豆豉(半合)、黃連(一錢五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療鼻出血及吐血。藥物組成:犀角、赤芍、丹皮、生地(各等分),水煎服,飯後服用。
大承氣湯:治療陽邪入裡,上中下三焦皆病,腹部痞滿、乾燥、堅硬,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可服用。也治療少陰經舌乾口燥,午后發熱,脈沉實者。藥物組成:大黃(七錢五分)、芒硝(半合)、枳實、厚朴(各一兩),先用水煎枳實、厚朴至沸騰,再加入大黃、芒硝,煎一沸,溫服,以通便為度。
小承氣湯:治療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陽明經,無表證,汗出後不畏寒,神志不清、潮熱喘息。藥物組成:大黃(七錢)、厚朴、枳實(各三錢五分),先煎枳實、厚朴,再入大黃,一沸即服,以通便為度。邪在上焦則表現為滿,邪在中焦則表現為脹,胃實則表現為潮熱,陽氣乘於心則神志不清,熱邪傷及胃則喘息,此方去掉了芒硝,是為了避免傷及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