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7)
卷三(亨集) (7)
1. 泄瀉(十七)
按人之身,賁門為胃上口,水穀自此入於胃;幽門為胃下口,水穀滓穢自此入於小腸。小腸一十六折,水穀賴以緩行,闌門為小腸下口,水穀自此泌別,分穢為濁入大腸,分水為清入膀胱。若水穢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大腸而成泄瀉。此泄瀉之由也。
《經》云:「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又有夏月受暑而為暑瀉者,亦熱之類也。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也。泄瀉亦是急症,但暴瀉為輕,久瀉為重,暴瀉元氣未衰。
白話文:
人體的賁門是胃的入口,食物和水從這裡進入胃部;幽門是胃的出口,食物和水分解後的殘渣從這裡進入小腸。小腸彎彎曲曲,有十六個摺疊,食物和水可以在其中慢慢消化,闌門是小腸的出口,食物和水在此分離,殘渣進入大腸,水分進入膀胱。如果水分和殘渣沒有分離,清濁不分,都會進入大腸,就會導致腹瀉。這就是腹瀉的原因。
古書上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又說:「突然的腹瀉,都是由於熱氣所致」,還說:「所有因水液失調引起的疾病,如果排泄物清澈冰冷,就是寒氣所致」。另外,夏天因為中暑而引起的腹瀉,也是屬於熱氣引起的。戴氏說:腹瀉時,肚子不痛的,是濕氣所致;食物消化不良的,是氣虛所致;肚子痛伴隨腹瀉,腸鳴聲響一陣就腹瀉一陣的,是火氣所致;腹瀉時有時無,量多量少不定的,是痰濕所致;肚子非常痛而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物所致。腹瀉也是急症,但突然的腹瀉比較輕,久瀉比較重,突然腹瀉元氣尚未衰竭。
濕者,散之,羌活勝濕湯、五苓散;火者,清之,香連丸、清六丸;寒者,溫之,理中丸,或加附子;虛者,實之,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痰者,化之,清氣化痰丸;食者,消之,保和丸、枳實導滯丸。辨之精治之當,其效易見,故暴瀉為輕也。若夫久瀉,上亡津液,下損脾胃,補之則熱增,澀之則脹劇,分利之則虛甚,甚則成脾泄,五更定瀉數次,衰老虛弱之人,多致不救,故久瀉為重也。遇斯病者,須急治之。
白話文:
濕氣重就散掉,可以用羌活勝濕湯或五苓散;火氣旺就清降,可用香連丸或清六丸;寒氣盛就溫暖,可以服用理中丸,也可以加附子;身體虛弱就補益,可用錢氏白朮散或參苓白朮散;痰多就化解,可用清氣化痰丸;飲食積滯就消導,可以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只要辨證精準,治療得當,效果就會很快顯現,因此急性腹瀉並不嚴重。但是慢性腹瀉,會導致津液流失、脾胃受損,如果補益就會加重熱症,收澀就會加重脹滿,通利就會加重虛弱,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變成脾虛洩瀉,每天凌晨必定要瀉肚子好幾次,老年體弱之人,大多難以治療,所以慢性腹瀉比較嚴重。遇到這種病症,必須及時治療。
凡治瀉多用丸藥,並用散藥,以實脾土,土實則能制水故也。
凡泄瀉脈緩微小者生,浮大急疾者死,與痢同看。《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者,死。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
白話文:
治療腹瀉大多使用丸劑和散劑,目的是增強脾胃的功能,因為脾胃功能強健可以控制水分的運行。如果腹瀉患者的脈搏輕鬆、微弱或較慢,表示病情尚可控制;但如果脈搏浮動、粗大且快速,就可能有生命危險,這跟患痢疾的情況相似。根據《黃帝內經》,若患者脈象細弱、皮膚寒冷、呼吸短促、腹瀉嚴重並且大小便失禁,而且不能進食,那麼就有死亡風險。對於腹瀉時排尿量大的情況,必須服用五苓散。
2. 泄瀉方
瀉有六,俱宜少加五苓散利小便。
濕瀉散之,羌活勝濕湯(見濕證),五苓散(見瘟疫)。
火瀉清之,香連丸(見痢證)。
天水散,一料加紅曲五錢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寒瀉溫之,理中丸加附子(見霍亂)。
虛瀉實之,錢氏白朮、參苓白朮、補中益氣俱見內傷。
白話文:
瀉肚子有六種情況,都應該適量添加五苓散來幫助排尿。濕氣引起的瀉肚子,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如果是瘟疫引起的,則用五苓散。火氣引起的瀉肚子,可以用香連丸來清熱。天水散則在一料中添加五錢紅曲,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服用。寒氣引起的瀉肚子,可以用理中丸加附子來溫暖。虛弱引起的瀉肚子,可以用錢氏白朮、參苓白朮、補中益氣來補益身體。
痰瀉化之,二陳湯(見中風)、清氣化痰丸(見痰證)。
食瀉消之,保和湯、枳實導滯丸(見內傷)、六和湯(見霍亂)加消藥。
治痛瀉方
白朮(炒),白芍(炒,各二錢),陳皮(一錢二分),防風(一錢)
戊己丸,治胃經受熱,泄瀉不止,糞色黃黑,肛門斂澀,乃熱瀉也。
白話文:
對於痰多的情況,可以使用二陳湯或清氣化痰丸進行治療(詳細見於痰症相關文獻)。
若遇到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可服用保和湯、枳實導滯丸或者在六和湯的基礎上加入具有消食作用的藥物進行治療(詳細見於霍亂相關文獻)。
針對疼痛性腹瀉,使用以下方劑:
- 白朮(炒):二錢
- 白芍(炒):二錢
- 陳皮:一錢二分
- 防風:一錢
此外,「戊己丸」用於治療胃部受熱導致的持續腹瀉,其特徵為糞便顏色黃黑,且肛門感覺收縮不舒適,這類情況被認為是熱性腹瀉。
黃連(十兩),吳茱萸,白芍(各二兩)
麵糊丸梧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胃苓湯,治夏秋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純瀉水者,小便赤澀。此濕勝泄瀉。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
薑、棗煎,空心服。
朮附丸,或湯亦可。
白話文:
黃連十兩,吳茱萸、白芍各二兩,製成麵糊丸,丸如梧子大小,米湯送服,每次三十丸。這是胃苓湯,主治夏季和秋季脾胃受寒,水谷不分,腹瀉不止,純粹是瀉水,小便赤澀的情況,屬於濕邪過盛導致的泄瀉。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薑、大棗煎湯,空腹服用。這是朮附丸,也可以用湯劑服用。
白朮(二錢),甘草(一錢),附子(五分)
姜三(片)、棗三(枚),空心服。
桂苓甘露飲(見霍亂),治夏月暑瀉。
香薷飲(見暑證),治同。
五味散,治腎虛,子後泄瀉。腎主二便,開竅於二陰,受時於亥子。腎臟虛,故令子後泄瀉。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五錢)
上為末,每服陳米湯下二錢。
二神散,治脾腎二臟俱虛,泄瀉不止。
白話文:
白朮兩錢、甘草一錢、附子五分,再加上三片薑、三枚棗,空腹服用。這是桂苓甘露飲,適用於霍亂,以及夏季暑熱引起的腹瀉。另外,香薷飲也適用於暑熱引起的腹瀉。五味散則用來治療腎虛導致的產後腹瀉,因為腎臟主導大小便,並與二陰(肛門和尿道)相通,而腎臟虛弱就會導致產後腹瀉。五味子炒製後兩兩,吳茱萸五錢,研磨成粉,每次用陳米湯送服兩錢,這是二神散,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引起的長期腹瀉。
破故紙(炒,四兩),肉豆蔻(煨,二兩)
上為末,用棗肉四十九枚、姜四兩,切片同棗煮爛,去姜取棗肉,研膏入藥,為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白芍黃芩湯,治協熱下利。
黃芩(二錢),白芍(一錢),甘草(八分)
水煎,溫服。
制白朮散,治脾泄。
白朮一斤,米泔水浸軟,咀片,分作四分,每分四兩;一分用白蔻仁同炒,一分用廣陳皮同炒,一分用破故紙同炒,一分用五味子同炒,俱如式炒,以乾燥為度;揀去同炒之藥,止用白朮一味研極末,用陳倉米或蓮子粉打糊為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二三十丸。
白話文:
將破故紙炒至四兩,肉豆蔻煨至二兩,研磨成粉末。用四十九枚棗肉和四兩薑切片,一起煮至軟爛,去薑取棗肉,研磨成膏狀,加入藥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鹽湯服用五十丸。
黃芩湯用黃芩二錢、白芍一錢、甘草八分,水煎溫服,可治療協熱下利。
白朮散用白朮一斤,浸泡米泔水至軟,咀嚼成片,分成四份,每份四兩。分別用白蔻仁、廣陳皮、破故紙、五味子各一份與白朮同炒,炒至乾燥,去除同炒的藥材,只取白朮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陳倉米或蓮子粉打成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米飲服用二三十丸,可治療脾泄。
雄豬肚丸,治脾泄。
土白朮四兩,蓮肉一斤去心,雄豬肚一具不下水者。先將白朮同陳土炒過,同蓮肉研為末,量豬肚大小,洗淨裝藥入內,以線縫之,文武火煮極爛,搗為丸中樣大,每空心或上午米湯送下二三錢。亦治婦人崩漏有效,以脾能統血故也。又方去白朮,用黃連、花粉各四兩,蓮肉半斤,如前法制,入豬肚煮爛,搗為丸,能治消渴,止渴生津極效。
白朮茯苓湯,治脾胃虛弱,不能剋制水穀,濕盛作痛。
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七錢五分)
白話文:
【雄豬肚丸】,用於治療脾虛所致的腹瀉。
- 土白朮四兩(約120公克),蓮子一斤(約300公克)去心,雄豬肚一具(約1.5公斤,不需去除內臟)。
- 首先,將白朮與陳土一同炒過,再與蓮子一起研磨成粉末。根據豬肚的大小,先將豬肚清洗乾淨,然後填入適量的藥粉,以線縫合,接著使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烹煮至非常軟爛,最後將其搗碎成為大小與正常丸狀藥物相仿的丸狀物。每天在空腹時或上午搭配米湯食用約二至三錢(約6-9公克)。此方法也適用於婦女崩漏的治療,因為脾可以統領血液。另外一種配方則是去除白朮,改用黃連、花粉各四兩(約120公克),蓮子半斤(約150公克),按照前述方法製成丸狀物,能有效治療消渴症,並能止渴生津。
【白朮茯苓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無法有效消化食物,導致濕氣積聚而引起的疼痛。
- 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各為七錢五分,約22.5公克)。
益黃散,胃寒泄瀉,脈遲者,此方主之。
丁香(麵煨),木香,青皮(炒),陳皮,訶子(麵裹微煨)
腸胃熱,則大便燥結;腸胃寒,則洞泄不禁,大都然也。脈遲則驗其為寒矣。是方也,二香之辛熱,所以溫中;二皮之辛利,所以快脾;訶子之固澀,所以止瀉。
訶黎勒散,腸胃虛寒,滑泄腹痛者,此方主之。
訶子仁,肉豆蔻(麵煨),青皮(各四兩),附子(一兩),肉桂(五錢)
白話文:
益黃散
適用症狀: 胃寒導致的腹瀉,脈搏遲緩者,此方為主要治療方案。
藥物組成:
- 丁香(麵煨):用麵粉包裹丁香,微火煨製。
- 木香
- 青皮(炒):用油炒製。
- 陳皮
- 訶子(麵裹微煨):用麵粉包裹訶子,微火煨製。
藥理分析:
腸胃熱則導致大便乾燥便秘;腸胃寒則容易腹瀉,這是普遍的道理。脈搏遲緩就驗證了患者體內寒氣較重。此方中,丁香和木香的辛熱之性可以溫暖中焦,驅散寒氣;青皮和陳皮的辛辣特性可以促進脾胃運化;訶子的收斂作用可以止瀉。
訶黎勒散
適用症狀: 腸胃虛寒,導致腹瀉、腹痛者,此方為主要治療方案。
藥物組成:
- 訶子仁
- 肉豆蔻(麵煨):用麵粉包裹肉豆蔻,微火煨製。
- 青皮(各四兩)
- 附子(一兩)
- 肉桂(五錢)
注:
- 括號內的文字為藥物的炮製方法。
虛寒者,中氣虛而生內寒也;滑泄者,土虛不足以防水也;腹痛者,濕淫而木氣抑也。寒者溫之,故用附子、肉桂;滑者澀之,故用訶仁、肉蔻;抑者疏之,故用青皮。
漿水散,水瀉澄徹清冷者,此方主之。
半夏(制,一兩),甘草(炙),附子,乾薑,肉桂(各五錢),良薑(二錢五分),每服三錢。
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寒者溫之,故多用辛溫之劑。半夏、炙草可使健脾,脾健則能防水;乾薑、附子可使回陽,陽回則氣上升;良薑、肉桂可使化氣,氣化則能泌別清濁。
白話文:
體質虛寒的人,是因中氣虛弱導致內寒;容易腹瀉的人,是因脾土虛弱無法固攝水液;腹痛的人,是因濕邪入侵,導致肝木氣被抑制。因此,對於寒症,要溫暖它,所以用附子、肉桂;對於滑瀉症,要收澀它,所以用訶仁、肉蔻;對於抑鬱症,要疏通它,所以用青皮。
漿水散,適用於水瀉清澈冰冷的患者。
方劑組成:法半夏(制,一兩)、甘草(炙,五錢)、附子(五錢)、乾薑(五錢)、肉桂(五錢)、良薑(二錢五分),每服三錢。
水瀉清澈冰冷,皆屬寒性。寒症需溫暖,所以方中多用辛溫之劑。半夏、炙草可健脾,脾健則能固攝水液;乾薑、附子可回陽,陽回則氣上升;良薑、肉桂可化氣,氣化則能分清濁。
劉草窗痛瀉要方,痛瀉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朮(炒,三兩),白芍(炒),防風(各二兩),陳皮(炒,兩半)
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炒術所以健脾,炒芍所以瀉肝,炒陳所以醒脾,防風所以散肝。不責之於食者,以食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
椒附丸,腎臟虛寒滑瀉者,此方主之。
椒紅,桑螵蛸(炙),龍骨(煅存性),山萸(炒),鹿茸(酒蒸焙),附子(炮)
白話文:
劉草窗《痛瀉要方》
痛瀉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朮(炒,三兩),白芍(炒),防風(各二兩),陳皮(炒,兩半)
這方藥主要用於治療痛瀉不止的症狀。
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炒術所以健脾,炒芍所以瀉肝,炒陳所以醒脾,防風所以散肝。不責之於食者,以食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
瀉是指大便稀溏,責之脾,是說瀉的原因在於脾虛;痛是指腹痛,責之肝,是說痛的原因在於肝實。肝實責之脾虛,脾虛又反過來加重肝實,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痛瀉不止。
方中白朮炒制後可以健脾,白芍炒制後可以瀉肝,陳皮炒制後可以醒脾,防風則可以散肝。
不責之於食者,是因為通常情況下,飲食不當會導致腹痛,並伴隨著腹瀉,瀉後腹痛會減輕。而現在瀉後痛卻不止,說明不是食物原因,而是因為脾虛土敗,所以才用木賊來補益脾土。
椒附丸
腎臟虛寒滑瀉者,此方主之。
椒紅,桑螵蛸(炙),龍骨(煅存性),山萸(炒),鹿茸(酒蒸焙),附子(炮)
這方藥主要用於治療腎臟虛寒引起的滑瀉。
方中椒紅溫腎散寒,桑螵蛸固腎止遺,龍骨煅存性,補腎固精,山萸炒制後溫腎固精,鹿茸酒蒸焙後溫腎壯陽,附子炮制後溫腎助陽。六味合用,溫腎壯陽,固腎止瀉,適用於腎虛寒滑瀉之症。
簡單來說,椒附丸主要透過溫腎壯陽、固腎止瀉來治療腎臟虛寒所導致的滑瀉。
虛者,腎虛不足也。寒者,命門火衰也。腎主二便,虛寒則不能禁固,故令大便滑瀉。味厚為陰中之陰,故用山萸、鹿茸以益腎家之陰;辛熱為陽中之陽,故用椒紅、附子以壯命門之火;味澀可以固脫,故用桑螵蛸、龍骨以治滑瀉之脫。
木香豆蔻丸,治脾泄不止。
肉豆蔻,青木香
棗肉為丸梧子大,每下二十丸。
青木香能伐肝,肉豆蔻能溫中,棗肉能健脾。久泄脾虛,中氣必寒,肝木乘其虛而剋制之。此方之用,宜其取效。
補中益氣湯(去當歸見內傷),滑瀉痞悶者,此方主之。
青州白丸子(見哮喘),積痰滑瀉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身體虛弱,指的是腎氣不足;身體寒冷,指的是命門之火衰微。腎臟主宰大小便,虛寒則無法固攝,因此導致大便滑瀉。味厚屬於陰中之陰,所以使用山茱萸、鹿茸來滋補腎臟的陰氣;辛熱屬於陽中之陽,所以使用花椒、附子來壯盛命門之火;味澀可以收斂固脫,所以使用桑螵蛸、龍骨來治療滑瀉的脫症。
木香豆蔻丸,專治脾臟泄瀉不止。
方中青木香可以伐肝,肉豆蔻可以溫中,棗肉可以健脾。久泄導致脾虛,中氣必然寒冷,肝木乘虛而剋制脾土。此方用藥,恰到好處,效果顯著。
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專治滑瀉、痞悶。
青州白丸子,專治積痰滑瀉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