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元集) (7)

1. 痰證(十二)

痰者,津液所結,火煉成痰。蓋無火之人,津液四布,布於心分,變化而赤,則成血矣。惟有火薰蒸,則津液煉而成痰。輕者治之,火漸降,痰漸消,血漸生,猶可安矣。重者不生血而生痰,勞病是也。

然痰證不同,有濕痰、有燥痰。濕者燥之,南星、半夏、蒼朮、枳實之類;燥者潤之,瓜蔞、杏仁、貝母、天花粉、海石、海粉之類。大法:痰在上焦宜湧吐,中焦宜解化,下焦宜攻利,當分虛實為急。虛者可補,如六君子湯,通治氣虛生痰;四物湯去地黃,加貝母,通治陰虛生痰。

白話文:

痰的成因與治療

痰,是由津液凝聚而成,火氣煉化津液才能形成痰。如果體內沒有火氣,津液就能順暢地分布全身,流到心臟部位,轉化成紅色,就變成血液了。只有當火氣蒸灼津液,才會將津液煉化成痰。

輕微的痰症,只要治療得當,火氣逐漸下降,痰也會逐漸消散,血液也漸漸生成,身體就能恢復健康。嚴重的情況則無法生成血液,反而形成痰,這就是勞病的表現。

然而,痰症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有濕痰和燥痰。濕痰需要燥化,常用南星、半夏、蒼朮、枳實等藥物;燥痰需要潤澤,常用瓜蔞、杏仁、貝母、天花粉、海石、海粉等藥物。

治療痰症的大原則是:痰在上焦宜用湧吐法,痰在中焦宜用解化法,痰在下焦宜用攻利法,還要區分虛實症狀,才能對症下藥。虛證可以補虛,比如六君子湯適合治療氣虛生痰;四物湯去除地黃,加入貝母,適合治療陰虛生痰。

實痰可攻,如瓜蔞散吐風痰,益元散治酒痰、熱痰,保和丸攻食積痰,神術丸救痰飲是也,滾痰丸、化痰丸下諸痰從幽門泄去,惟實人宜用,虛者誤服立死。外又有婦人鬱怒,心火亢甚,津液生痰不生血,致肌爍不肉,《要略》謂昔肥今瘦者痰也。亦宜四物湯加開鬱清心順氣之劑,稍兼化痰。

總之治痰者,必以健脾為主,順氣為先。蓋脾健則痰運,氣順則痰行。健脾補中,用參苓白朮散、八味丸,是治其本也;然須看痰與火孰急,火盛先治火,痰盛先治痰,但不可虧損中氣,致難收功。

白話文:

痰實證可以攻治,例如瓜蔞散可以吐出風痰,益元散可以治療酒痰和熱痰,保和丸可以攻治食積痰,神術丸可以救治痰飲。滾痰丸、化痰丸可以將各種痰從幽門排出,但僅適合體質實的人使用,虛弱者誤服會立刻死亡。此外,有些婦女因鬱怒導致心火過盛,津液化痰而不生血,造成肌膚消瘦,如《要略》所說「昔肥今瘦者痰也」。這類情況也需要使用四物湯,加入開鬱清心順氣的藥物,並適當加入化痰藥物。

總之,治療痰證必須以健脾為主,順氣為先。因為脾臟健旺則痰液能運化,氣機通暢則痰液能運行。健脾補中,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八味丸等,這是治本之法。但需根據痰火孰急而定,火盛先治火,痰盛先治痰,但不可損傷中氣,否則難以收效。

丹溪云:「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行。「脈浮者,當吐」。「二陳湯管一身之痰」。咸至論也。又曰:「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虛弱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以養,不可攻盡,盡攻則愈虛而愈劇」。此又不可不知。其他痰變多端,王隱君議論悉備,學者最宜詳玩。

枳實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功;黃芩治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頑痰能消。師云:「痰火日久,脈氣漸虛,醫家用參耆以助元氣,脈愈虛澀,甚至加促,倦弱益甚」。此其故何哉?細思之,脈屬於血,氣以鼓之。「衇」字以血字在傍,意可想見。

白話文:

丹溪先生談痰症

丹溪先生說:「痰積在脅肋下方,非白芥子莫能使其消散;痰阻於四肢,非竹瀝莫能使其通暢。」脈象浮者,應該採用吐法。二陳湯能治一身之痰,這都是非常合理的論點。

他又說:「治療痰症使用利藥過多,容易導致脾氣虛弱,反而容易生痰,痰反而更多。」還說:「體質虛弱的人,中焦積痰,胃氣也依靠痰來滋養,不可過度攻伐,攻伐過度反而會更加虛弱,病情更加嚴重。」這些道理也不可不知。

痰症變化多端,王隱君先生的論述十分詳盡,學者應細心研讀。

枳實瀉痰,有如推倒高牆般的功效;黃芩治療痰症,靠的是其清熱降火之效;天花粉能有效地降解上焦熱痰;海粉能降熱痰,能燥濕痰,還能消解頑固的痰。

師傅說:「痰火日久,脈氣漸虛,醫生會使用人參、黃芪來補益元氣,但脈象卻越來越虛弱、澀滯,甚至加快,體力更加衰弱。」這是為什麼呢?細心思考一下,脈象屬於血,氣是推動血液流動的動力。「衇」字旁是血字,其含義由此可見。

今痰火日久,血液漸衰,火助陽旺,陰氣將竭;久用參耆,則陽愈盛而陰愈虛,脈遂或澀或促或微或代。醫不察理,專用補陽之劑,危亡立待,縱有延捱歲月,終難收功。《明醫指掌》歌訣宜玩。

蓋痰為患,在心經則昏冒不知人,在肝經則脅脹眩暈,在脾經則成泄瀉,在肺經則喘而不休,在腎經則骨弱軟憊。

《要略》云: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虛;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又云: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其人短氣,四肢歷節走痛,脈沉者,有留飲。陳無擇云:飲脈皆弦微沉滑。或云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頑痰也,宜吐之而愈。

白話文:

長期痰火積聚,血液逐渐衰败,火气助长阳气,阴气将要耗尽;长期服用人参黄芪,会导致阳气更加旺盛,阴气更加虚弱,脉象就会变得涩滞、急促、微弱或代脉。医生如果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只用补阳的药物,病人就会很快陷入危险,即使能勉强延缓一段时间,最终也难以奏效。《明医指掌》的歌诀值得仔细玩味。

痰火在心经,会导致昏迷不醒,神志不清;在肝经,会导致胁肋胀痛,头晕目眩;在脾经,会导致腹泻;在肺经,会导致喘息不止;在肾经,会导致骨骼虚弱,疲乏无力。

《要略》中记载:脉象双弦,是寒邪入侵,多发生在腹泻后里虚;脉象偏弦,是饮邪入侵。肺部积饮不弦,只会出现喘促气短。又说:脉象浮而细滑,是伤寒饮邪入侵。脉象弦数,是寒饮入侵,春夏难治。脉象沉而弦,是悬饮内痛,患者会出现气短,四肢关节疼痛,脉象沉,是有留饮。陈无择说:饮邪入侵的脉象都是弦微沉滑。还有人说左右手关前脉象浮。弦大而实,是膈膜上有顽痰,应该用吐法治疗,才能痊愈。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煙薰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白話文:

病患吃了一百種藥都沒有效果,關上的脈搏沈且強勁,是因為有痰。眼睛的眼袋和眼袋下方像煤炭煙霧一樣黑色的人,也是因為有痰。 丹溪說:長時間出現粘稠的脈象,表示痰液黏附在身體內部,脈道受到堵塞。突然很難打開這種情況,必須花費一些時間來進行調理。

2. 痰證方

二陳湯,治濕痰。

六君子湯,治濕痰氣鬱。

四物湯,治陰虛生痰。

血蒂散,吐風痰。

(以上四方俱見中風門)

益元散(見暑證),治酒痰、熱痰。

保和丸(見內傷),治內傷食積。

神術丸,治痰飲。

蒼朮(一斤,米泔水浸),生芝麻(半升,用水二小盅研末絞漿),南棗(大十五枚,去核研細)

白話文:

  1. 二陳湯:用於治療濕痰。

  2.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濕痰與氣滯。

  3. 四物湯:用於治療陰虛所引起的痰。

  4. 血蒂散:用於治療風痰,可以吐痰。

  5. 以上四種方子都在中風門中有詳細說明。

  6. 益元散:在暑證部分有詳細說明,用於治療酒痰及熱痰。

  7. 保和丸:在內傷部分有詳細說明,用於治療因內傷導致的食物積聚。

  8. 神術丸:用於治療痰飲。

  9. 蒼朮(一斤,米泔水浸):用於治療痰濕。

  10. 生芝麻(半升,用水二小盅研末絞漿):用於治療痰濕。

  11. 南棗(大十五枚,去核研細):用於治療陰虛所引起的痰。

蒼朮焙乾為末,麻漿、棗肉和勻搗成丸梧子大,白湯下五十丸。

滾痰丸,治食積成熱成痰,多年老疾。

大黃(酒蒸,半斤),黃芩(去朽,半斤),沉香(五錢),礞石(煅金色,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量人強弱加減。

化痰丸

南星,半夏,貝母,瓜蔞仁,杏仁,青黛,香附,蛤粉

白話文:

蒼朮烘乾磨成粉末,用麻漿、棗肉混合均勻,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五十丸。

此方名為「滾痰丸」,用於治療因飲食積滯而導致的熱痰,適用於多年陳舊的頑疾。

大黃(酒蒸過,半斤),黃芩(去掉腐朽部分,半斤),沉香(五錢),礞石(煅燒至金色,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增減藥量。

此方名為「化痰丸」,成分包括南星、半夏、貝母、瓜蔞仁、杏仁、青黛、香附、蛤粉。

前六味研細,再用去皮皂角槌碎煎濃汁,擂杏仁如泥,以薑汁和,蒸餅,丸綠豆大,用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潤下丸,治上而痰吐,下而痰瀉。

陳皮(一斤,去白鹽水洗),炙甘草(二兩)

共為末,白水丸。

參苓白朮散(見內傷)

八味丸,治腎經下體痰病。

地黃,山藥(各四兩),茯苓,澤瀉,丹皮(各一兩),山萸肉(四兩),附子,桂(各五錢)

白話文:

將前六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去皮的皂角槌碎後煎煮成濃汁,杏仁磨成泥狀,用薑汁混合,用蒸熟的餅包裹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外層裹上青黛。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這個方劑名為潤下丸,用於治療上半身痰多咳嗽,下半身痰多腹瀉的病症。另外,陳皮一斤,去白皮用鹽水清洗,甘草二兩炙烤後,一同研磨成粉末,用白水做成丸藥。這個方劑叫做參苓白朮散,詳見內傷篇。八味丸則用於治療腎經下體痰病,由地黃、山藥各四兩,茯苓、澤瀉、丹皮各一兩,山萸肉四兩,附子、桂枝各五錢組成。

煉蜜為丸。

三子養親湯,治年高痰盛氣實。

蘇子(沉水者),白芥子,卜子(各三錢)

清氣化痰丸,治痰火通用之藥。

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麩炒),黃芩(酒炒),茯苓(各一兩),瓜蔞仁(去油),製半夏,膽星(各兩半)

薑汁為丸,食後薑湯下五六十丸。

退熱祛痰枳朮丸,退胸中之熱,祛肺胃之痰。

白話文:

  1. 為了調和藥性,將蜂蜜煉制後製成藥丸。

  2. 「三子養親湯」,適用於年紀較大、痰多、氣息實壯的人羣。配方包括:

  • 沈水蘇子(3錢)
  • 白芥子(3錢)
  • 卜子(3錢)
  1. 「清氣化痰丸」,是一種通用的治療痰火的藥物。其成分包括:
  • 陳皮(去白)(1兩)
  • 杏仁(去皮尖)(1兩)
  • 枳實(麥麩炒)(1兩)
  • 黃芩(酒炒)(1兩)
  • 茯苓(1兩)
  • 瓜蔞仁(去油)(1兩半)
  • 制半夏(1兩半)
  • 膠星(1兩半)

使用薑汁製成藥丸,於餐後用姜湯送服約50-60粒。

  1. 「退熱祛痰枳朮丸」,用於消除胸部的熱症及清淨肺胃的痰液。

白朮(土炒,八兩),枳實(麩炒,四兩),神麯(炒,二兩),黃芩(炒,四兩),橘紅(三兩),瓜蔞仁(去油,四兩)

荷葉打陳皮糊為丸梧子大,每日下午茶下七八十丸。

利膈化痰丸

黃芩(生三兩,煮三兩五錢),貝母,半夏(制),明礬(各一兩二錢五分),澤瀉(一兩二錢五分),南星(礬湯煮),枳殼(浸炒),白朮(炒,各三錢)

白話文:

白朮土炒八兩,枳實麩炒四兩,神麯炒二兩,黃芩炒四兩,橘紅三兩,瓜蔞仁去油四兩,以荷葉打陳皮糊為丸,梧子大小,每日下午茶下七八十丸。

黃芩生三兩,煮三兩五錢,貝母、半夏制、明礬各一兩二錢五分,澤瀉一兩二錢五分,南星礬湯煮,枳殼浸炒、白朮炒,各三錢。

薑湯泡,炊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白湯下七八十丸。

千緡湯,痰涎上壅,喉中有聲,不渴者,此方主之。

半夏(七枚),皂角(一寸,炙),甘草(一寸,炙)

濕土生痰,故用半夏以燥濕;氣塞則痰滯,故用皂角以利氣;肺苦氣急上逆,故用甘草以緩急;又甘草能益脾,皂角能去垢,半夏能破逆。曰千緡者,重其效也。

導痰湯,風痰湧盛者,此方主之。

二陳加膽星(炒),枳殼(各一錢。)

蒸術散,濕痰腹痛者,此方主之。

蒼朮一味九蒸九曬,研極細末,每服漿水下一錢。

白話文:

  1. 取生薑煮成的湯,與炊餅一起製成丸狀,每個大約梧桐子大小,每次以白湯送服七八十顆。

  2. 千緡湯:針對痰涎上湧,喉中有聲音,且不口渴的情況,此方適用。

  • 半夏(七個),皁角(長一寸,炙烤),甘草(長一寸,炙烤)

由於濕氣生痰,因此使用半夏來消濕;氣塞則痰液阻塞,因此使用皁角來通暢氣道;肺部氣急上逆,因此使用甘草來緩解緊張;另外,甘草能增強脾臟功能,皁角能清除污垢,半夏能消除逆流。

「千緡」表示其療效重大。

  1. 導痰湯:針對風痰旺盛的症狀,此方適用。
  • 二陳湯加膽星(炒),枳殼(各一錢)
  1. 蒸術散:對於濕痰引起的腹部疼痛,此方適用。
  • 蒼朮(一味),經過九次蒸煮九次曝曬後,研磨至極細粉末,每次以漿水送服一錢。

消食順氣化痰丸,飲食生痰,胸膈膨悶,此方主之。

製半夏,膽南星(各一斤),神麯(炒),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山楂肉(炒),青皮(去穰炒),蘇子(沉水者),卜子(生用),葛根,香附(醋炒),麥芽(各一兩)

星、夏之辛,能燥濕熱;葛根之清,能解酒熱;山楂、麥芽、神麯之消,能療飲食之痰;青皮、陳皮、蘇子、杏仁、卜子、香附之能行氣滯之痰,痰去則胸膈之膨悶亦去矣。

指迷茯苓丸,中脘停痰、伏飲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消食順氣化痰丸適合用於飲食生痰導致胸膈膨悶的情況。藥方包括半夏、膽南星、炒神麴、去皮尖杏仁、去白陳皮、炒山楂肉、去穰炒青皮、沉水蘇子、生卜子、葛根、醋炒香附、麥芽。半夏和膽南星的辛味能燥濕熱,葛根的清涼能解酒熱,山楂、麥芽、神麴能消食化痰,青皮、陳皮、蘇子、杏仁、卜子、香附能行氣化痰,痰去則胸膈膨悶自然消失。指迷茯苓丸則適用於中脘停痰、伏飲的情況。

半夏(制,二兩),茯苓(二兩),風化硝(二錢五分),枳殼(五錢),薑汁糊丸。

半夏燥濕,茯苓滲濕,濕去則飲不生;枳殼削堅,化硝軟堅,堅去則痰不固。

控涎丹,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頸項、腰膝引痛;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此方主之。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

甘遂直達涎結之處,大戟能攻胸脅之涎,芥子能散支痛之飲,此攻痰之厲劑也。又曰:驚痰加硃砂,痛者加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川山甲、鱉甲、玄胡索、蓬莪朮,臂痛加木鱉霜、桂心,痰熱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因其症而加焉。

白話文:

控涎丹 方劑組成與功效說明

藥方:

  • 半夏(制,二兩)
  • 茯苓(二兩)
  • 風化硝(二錢五分)
  • 枳殼(五錢)

以上藥材用薑汁糊丸。

功效:

  • 半夏燥濕,茯苓滲濕,濕氣去除,則飲邪不生。
  • 枳殼削堅,化硝軟堅,堅硬之痰消散,則痰液不再凝聚。

主治:

控涎丹專治痰涎停滯於心膈上下,導致胸背、手足、頸項、腰膝引發疼痛;手足寒痺,氣血流通不暢者。

附方:

  • 攻痰方:

  •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

  • 甘遂直達痰結處,大戟能攻治胸脅之痰,芥子能散解四肢疼痛的飲邪,此為攻治痰濁的猛烈藥方。

  • 加味方:

  • 驚痰加硃砂

  • 疼痛加全蠍

  • 酒痰加雄黃、全蠍

  • 驚氣成塊者加川山甲、鱉甲、玄胡索、蓬莪朮

  • 臂痛加木鱉霜、桂心

  • 痰熱加盆硝

  • 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

依據實際病症加减藥材,針對性治療。

三花神佑丸,痰飲變生諸病,風熱鬱燥,肢體麻痹,走注疼痛,痰嗽,氣血壅滯,不得宣通,人壯氣實者,此方主之。

甘遂(麵包煨),大戟(拌濕炒),芫花(炒,各半兩),輕粉(一分),大黃(一兩),黑醜(一兩)

上共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以利為度。服後痞悶更甚者,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轉加痛悶,即初服三丸,每加二丸,日三服,至快利止。

甘遂能達痰涎窠匿之處,大戟、芫花能下十二經之飲,黑醜亦逐飲之物,大黃乃推蕩之劑,佐以輕粉,取其無竅不入,且逐風痰積熱,而解諸藥之辛烈耳。大毒類聚為丸,在善用,否則損人真氣,不可不慎。

白話文:

三花神佑丸專治痰飲引起的各種疾病,如風熱鬱燥、肢體麻痺、走注疼痛、痰嗽、氣血壅滯等。適合身體壯實、氣力充沛的人服用。

藥方包括:甘遂(用麵包煨)、大戟(拌濕炒)、芫花(炒,各半兩)、輕粉(一分)、大黃(一兩)、黑醜(一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初次服用五丸,每次服用的劑量逐漸增加五丸,溫水送服,以通便為度。如果服用後感到腹脹、悶痛加重,說明痰涎壅塞,需減輕劑量,初服三丸,每次增加兩丸,每日三次,直到通便為止。

甘遂能深入痰涎積聚的地方,大戟、芫花能排出十二經脈中的痰飲,黑醜也能驅逐痰飲,大黃則具有推動藥力作用,輕粉則能無孔不入,並能驅除風痰、積熱,同時緩解其他藥物的辛辣性。這些劇毒藥材合在一起製成丸藥,需謹慎使用,否則會損害人體的真氣,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