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二(元集) (4)
卷二(元集) (4)
1. 火證詳論(十)
火何自而起乎?氣之不得其平者為之也。立臟六腑皆有其氣,氣得其平,則榮衛沖和,臟腑舒暢,何火之有?苟一經之氣失其常度,故有沖逆搏擊乖隔成滯,此火之所由以起也。火在諸經,或一經之自病,或別經之見克,或二經之遺病,或數經之合病。然亦有虛火、有相火、有實火、有燥火、有濕火、有鬱火、有猛烈之火、有無名之火,皆不可不知也。
嘗見忿懥生肝火,憂慮生肺火,焦思生心火,勞倦生脾火,思想無窮生腎火,此五者皆本經之自病也。本經自病,則治在本經,尤防別經之相剋。心火太過,必克肺金,清肅之令衰矣;肺金太過,必克肝木,發生之氣萎矣;肝木太過,必克脾土,化生之源隳矣;脾土太過,必克腎水,津液之源涸矣;腎水太過,必克心火,君主之官奪矣。此五者別經之相剋者也。
別經相剋,則治在別經,尤加究本經之藥。
其二經之遺病者何也?如肺有火,咳嗽日久,必遺熱於大腸,則成瀉泄;如脾有火,則口渴,日久必遺熱於胃,則成脹滿;如心有火,炎灼日久,必遺熱於小腸,則成淋秘;如肝有火,脅痛日久,必遺熱於膽,則成汁溢而口苦;如腎有火,盜汗遺精,必遺熱於膀胱,則成白淫淋瀝。此則治在臟,而腑病自消焉。
又或有數經之合病,端緒難尋,攻伐未易。此則當擇其尤重者而切治之,審其先發者而專攻之,或上病而下取之。如目疾赤腫大痛,用防風通聖倍硝黃以瀉之,下焦類是也。或下病而上取之,如下焦寒瀉,灸百會穴以舉散下焦之寒是也。此精微之理,寓於其中,非深造者莫之悟也。
火證有實火者焉:心火燔灼,胃火助之,而元氣未損,真精未虧,或因醇醪之蘊熱,或因暴熱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滿氣喘,宜正治之,所謂祛熱不遠寒者是也,如黃連解毒、白虎、天水、導赤、左金、瀉白、承氣皆瀉實火。當審經而選用之,中病則止。無過劑以損真陽也。
有虛火者焉:東垣曰飲食所傷,勞損所傷。或氣急而喘,身熱而煩,或脈洪大而頭疼,或口發渴而身熱。證象白虎,但脈虛而不長也,以實火治之立殞,惟當以甘溫補其中,兼甘寒以瀉其火則愈。故立補中益氣湯以補之,調中益氣湯以調之,當歸活血湯以養之,皆善。
又有相火者焉:相火原無定位,寄與肝腎二經之間,乃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相火一動,便上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燥舌本,令人身熱、咳嗽、咯血、遺精、肌肉消削。此雷龍之火,非芩、連、梔子、硝、石所能治,必如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丹溪所謂滋陰則火自降,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此皆救本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
又有燥火者焉:燥火起於血衰,血衰則榮衛澀滯,臟腑不潤,腸胃行遲,大小便秘。茲時也,芩、連、梔、柏百劑無補,必也其潤之乎,急則治其標,通幽湯、八正散、潤腸丸潤之於先,緩則治其本,四物湯、桃仁、麻仁、郁李仁、白砂蜜潤之於後,庶幾血可生,燥可澤,而病可痊矣。
有濕火者焉:濕生乎熱,熱由於濕,濕熱相生,多成脹滿,或痿與臌從而生焉。故有大便久秘,及更衣則又溏甚。此何以故?蓋熱在腸胃之外故秘,濕在腸胃之中故溏。此當用東垣勝濕湯,重加芩、連,少加五苓,並二妙、香連,斯濕熱兼治之矣。
有猛烈之火:丹溪所謂火盛不可驟用寒涼,須以生甘草兼瀉兼緩。蓋恐撲之而愈張,抑之而愈揚,惟和以養之,則猖狂自定。此妙論也。
又有鬱火:抑遏於脾土之中,東垣用升陽散火以汗之,所謂「火鬱發之」者是也。若真元虛,真陰憊,皆不可發矣,慎之,慎之!
又有無名之火:一發即不識人,或狂言失志,或直視聲鳴,或手足瘈瘲,或閉目無言,或發數日而終者,或一發便脫者,或臥枕而逝,人不及知者,既無經絡之可尋,又無脈證之可據,即《內經》所謂暴病暴死,皆屬於火者,非是之謂歟?或問諸證皆敷明其理,而火證獨諄諄然,千言不置,此何以故?予曰:江南之地,惟火十居八九。醫者視為泛常,朦朧處治,乖謬殊甚。
余經歷此證數十年,故以躬行實踐,詳著此論,以為後學引進云爾。有志深造者,自有《素問》《難經》在焉。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見於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以其陰火盛也。
2. 火證諸方
實火方
黃連解毒湯(見暑證)
白虎湯(見瘟疫)
導赤散,治心熱,小便黃赤。
生地,木通(去粗皮),甘草,等分為末。
二黃瀉心湯,治心膈實熱,狂躁面赤。
黃連,黃芩,大黃,等分酒浸。
左金丸,治肝臟實火,左脅作痛。
黃連(六兩),吳茱萸(湯泡過,一兩)
二共為末,米糊丸,白朮、陳皮煎湯送下。
瀉白散,治肺火為患,氣急喘滿。
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甘草(一錢)
瀉黃散,治脾家伏火,唇口乾燥。
藿香(二錢),山梔(炒,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
益元散(即天水散,見暑證),治六腑中伏火,止煩渴,小便閉澀。
涼膈散(見中風),治火鬱上焦,火熱面赤。
三補丸,治三焦有火,嗌喉乾燥,小便赤澀,大便閉結。
黃連,黃芩,黃柏,俱酒潤各等分。
二黃丸,治三焦火盛,消渴。
大黃,黃連,黃芩,等分水丸,白湯下。
虛火方
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俱見內傷)。
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降煩熱,定驚悸,療嗌乾口苦,養育心血。
人參,玄參,杜仲,天冬,麥冬,遠志,熟地,百部,桔梗,丹參,五味,柏子仁,茯苓,茯神,石菖蒲,甘草,酸棗仁
各等分,蜜為丸彈子大,硃砂為衣,白湯下。一方有當歸、生地,無杜仲、茯苓、百部。
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硃砂(一錢),甘草(炙,五分),歸身(五分),生地(五分)
上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小米大,每服一十五丸,食後津液嚥下。
硃砂安神丸,前方除地黃、當歸,用甘草。
茯苓補心湯
當歸,川芎,白芍,地黃,白茯苓
相火方
大補丸,治腎火從臍下起者,腎水衰也。
黃柏(一斤,泡褐色)
為末水丸。氣虛者,用四君子湯下;血虛者,四物湯下。
滋腎丸,治腎火起於湧泉之下。
黃柏(酒浸,十兩),知母(酒浸、六兩),肉桂(五錢)
水丸,白湯下。
坎離丸,生津益血,升水降火,明目清心。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枸杞,菊花,黃柏,知母
蜜丸梧子大,空心淡鹽湯下。
燥火方
八正散,治大小便閉。
瞿麥,滑石,大黃,萹蓄,木通,車前子,甘草,梔子仁
各等分,加燈芯七節。
通幽湯,潤腸丸(見燥證)
四物湯(見中風)內加桃仁、麻仁、郁李仁。
白話文:
[火證各種處方]
實火處理方法
黃連解毒湯:可用於處理暑熱情況。(詳見暑證部分)
白虎湯:可用於瘟疫的情況。(詳見瘟疫部分)
導赤散:用於治療心火旺盛導致的小便黃赤。 成分包括生地、木通(去除粗皮)、甘草,將它們等量混合磨成粉末。
二黃瀉心湯:用於治療心膈實熱造成的狂躁及面色紅赤。 成分有黃連、黃芩、大黃,等量並用酒浸泡。
左金丸:適用於肝臟實火引起左脅疼痛。 成分有黃連(六兩)、吳茱萸(用水泡過,一兩)。將兩種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米糊製成藥丸,服用時需配以白朮、陳皮煎煮的湯汁。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火所引起的呼吸困難和喘息。 成分有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甘草(一錢)。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臟潛藏的火氣造成的口脣乾燥。 成分有藿香(二錢)、山梔(炒,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
益元散(即天水散,詳見暑證部分):用於處理六腑中潛藏的火氣,能止渴,改善小便閉澀。
涼膈散(詳見中風部分):用於治療上焦鬱積的火氣,以及面紅火熱。
三補丸:用於治療三焦有火,咽乾燥,小便赤澀,大便閉結。 成分有黃連、黃芩、黃柏,均用酒潤濕,各取等量。
二黃丸:用於治療三焦火旺導致的消渴。 成分有大黃、黃連、黃芩,等量製成水丸,用白湯送服。
虛火處理方法
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詳見內傷部分)。
天王補心丹:用於安定心神,保護精神,增強血液,鞏固精氣,增加力量,強化意志,使人記憶力提高,清潔三焦,化解痰涎,降低煩熱,平定驚悸,治療咽喉乾燥、口苦,培養心血。 成分有人參、玄參、杜仲、天冬、麥冬、遠志、熟地、百部、桔梗、丹參、五味、柏子仁、茯苓、茯神、石菖蒲、甘草、酸棗仁。將所有成分等量混合,用蜂蜜製成彈子大的丸子,外層裹上硃砂,用白湯送服。另一個配方則包含當歸、生地,但沒有杜仲、茯苓、百部。
安神丸 成分有黃連(一錢五分)、硃砂(一錢)、甘草(炙,五分)、歸身(五分)、生地(五分)。將所有成分磨成粉,用湯浸泡,再用蒸餅製成小米大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粒,飯後以口水吞服。
硃砂安神丸:以上方的基礎去掉地黃、當歸,改用甘草。
茯苓補心湯 成分有當歸、川芎、白芍、地黃、白茯苓。
相火處理方法
大補丸:用於治療腎火從肚臍下方開始的病症,表示腎水衰弱。 成分有黃柏(一斤,泡至呈褐色)。將其磨成粉末,製成水丸。氣虛的人應使用四君子湯來送服;血虛的人則應使用四物湯來送服。
滋腎丸:用於治療腎火從湧泉穴下方開始的病症。 成分有黃柏(酒浸,十兩)、知母(酒浸,六兩)、肉桂(五錢)。製成水丸,用白湯送服。
坎離丸:用於生成津液,增益血液,提升水分,降低火氣,明目清心。 成分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枸杞、菊花、黃柏、知母。製成蜜丸,梧桐子大小,空腹時以淡鹽湯送服。
燥火處理方法
八正散:用於治療大小便閉塞。 成分有瞿麥、滑石、大黃、萹蓄、木通、車前子、甘草、梔子仁。將所有成分等量混合,再添加七節燈芯。
通幽湯,潤腸丸(詳見燥證部分)
在_四物湯_(詳見中風部分)中加入桃仁、麻仁、郁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