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八(貞集) (13)
卷八(貞集) (13)
1. 產後諸證(六十六)
《要略》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曰病痓。病痓者,發熱惡寒,或口眼歪邪,角弓反張等症。此是氣血大虛使然。參、耆、歸、朮、炙甘草、陳皮、肉桂、炒黑乾薑、熟地,大劑溫補。左手脈不足,補血藥重;右手脈不足,補氣藥重,切不可用小續命發表之劑作中風治。
二曰病鬱冒。鬱冒者,或浴身沐發,離褥太早,致感冒風寒濕氣而然。宜參、朮、歸、芎為君,加荊芥、紫蘇、防風、羌活等藥選用,切不可大發表致損元氣;鬱冒者,清魂散加歸身、陳皮。
三曰大便難。大便難者,以氣血虛,亡津液,故腸胃燥澀也,雖五七日不解無妨。治宜八物去芍藥,倍歸尾、地黃,使之漸潤流通,切禁疏利之藥,惟血氣未大虛者,方可少服麻仁丸。一法用芝麻一撮搗碎,入煎藥內服之,即流利也。
產後惡寒、發熱、腹痛者,當去惡血,有惡血腹必滿。若腹不滿者,非惡血也。治血刺痛,用當歸,乃和血之法。若因積血而刺痛者,宜桃仁、紅花、當歸頭之類。
惡露不盡,小腹作痛,名兒枕痛。用附、桂、五靈脂、紅花、炒蒲黃、當歸、白朮、乾薑、玄胡索有驗,或用醋炒桃仁、白芍、甘草、粟殼、香附者,醋以收之之義也。
新產後十日內,禁用自芍,以其酸寒能伐發生之氣也。產後補虛,用參、耆、歸、朮、陳皮、炙甘草、川芎。如發熱,加茯苓淡滲之,其熱自除,重則用乾薑。夫大熱而用乾薑何也?蓋此熱非有餘之邪熱,乃陰虛生內熱耳。乾薑能入肺分,利肺氣,又能入肝分,引眾藥生血,然必與補陰藥同用者。此造化之妙,非知者不足以語此也。
產後證候多端,或乍寒乍熱,似瘧非瘧;或大熱頭疼體痛,如傷寒狀;或卒中口噤,如痓如癇;或左癱右瘓,角弓反張;或妄言見鬼,心神恍惚;或耳目口鼻,忽覺黑氣如煙薰之狀;或腹中作痛,綿綿不已。以上諸症,若非惡露未盡,即是勞傷氣血,大虛之證。
丹溪曰:凡產前當清熱養血為主,產後宜大補氣血為要。雖有雜症,以末治之。此確論也。雖然亦有婦人體原壯盛,雖產後血猶未虛耗者,亦不可純用溫補重劑。善治者,診脈察候,合宜而行,斯得之矣。
《金匱要略》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蓋以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而更發熱者,此為胃熱氣實,承氣湯主之。
婦人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小腹堅痛,此為惡露不盡,四五日不大便,趺陽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譫語,不能食者,利之即愈,宜承氣湯。以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白話文:
產後的各種症狀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產後痙攣,表現為發燒怕冷,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口眼歪斜或是全身僵硬的症狀。這是因為生產後氣血大量流失所導致的。治療上,我們會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陳皮、肉桂、炒黑乾薑、熟地等藥材進行溫補。如果左脈較弱,就加重補血藥的份量;如果右脈較弱,就加重補氣藥的份量。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中風,而使用小續命湯來發汗。
第二類是產後鬱冒,可能是因為產婦洗澡洗頭後,過早離開暖牀,受到風寒濕氣所致。治療上,會以人參、白朮、當歸、川芎為主要藥材,並視情況加入荊芥、紫蘇、防風、羌活等藥材。如果產婦出現鬱冒,可以使用清魂散,加上當歸、陳皮。
第三類是產後便祕,這是因為生產後氣血虛弱,體內津液流失,導致腸胃乾燥。即便五六天沒有排便,也不必過於擔心。治療上,可以使用八物湯去掉白芍,增加當歸、熟地的份量,讓腸胃逐漸恢復潤滑。千萬不要使用瀉藥,只有當氣血並未大量流失時,纔可適量服用麻仁丸。另一種方法是,取一些芝麻搗碎,加入煎好的藥汁中服用,也可達到通便的效果。
如果產婦感到寒冷、發燒、腹痛,這可能是因為惡露未完全排出。如果腹部飽滿,代表確實有惡露;反之,則不是。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痛,常用當歸來調和血液。如果因為血塊引起刺痛,可以使用桃仁、紅花、當歸頭等藥材。
惡露未完全排出,小腹持續疼痛,這種症狀稱為兒枕痛。可以使用附子、肉桂、五靈脂、紅花、炒蒲黃、當歸、白朮、乾薑、玄胡索等藥材治療,或者使用醋炒桃仁、白芍、甘草、粟殼、香附,醋有收斂的作用。
產後十天內,禁止使用白芍,因為它的酸寒性質會抑制身體生長的能量。產後補虛,常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炙甘草、川芎。如果發燒,可以加入茯苓淡滲,就可以退燒了。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使用乾薑。為何在高燒時還使用乾薑呢?因為這種高燒並非由過剩的邪熱所導致,而是因為陰虛產生的內熱。乾薑可以進入肺部,利肺氣,也能進入肝臟,引導其他藥材生成血液,但是必須和滋陰藥材一同使用。
產後的症狀多種多樣,可能忽冷忽熱,像瘧疾卻又不是;可能高燒頭痛,像是得了風寒;可能突然中風,口齒不清,像痙攣或癲癇;可能左半身或右半身癱瘓,全身僵硬;可能胡言亂語,看到鬼怪,心神恍惚;可能耳目口鼻突然感覺到像被煙霧燻烤一樣的黑氣;可能腹部持續疼痛。以上這些症狀,如果不是惡露未盡,就是勞損了氣血,是大虛的症狀。
丹溪先生說:產前應以清熱養血為主,產後應以大補氣血為要。即使有其他症狀,也應把這兩點放在首位。這是明確的理論。然而,也有部分體質強健的婦女,即使產後,氣血也未大量流失,對她們來說,不應該一味使用溫補重劑。一位好的醫生,應該根據脈象和病情,合理選擇治療方式。
《金匱要略》提到,產婦常見的三大疾病是產後痙攣、鬱冒、便祕。因為體內津液流失,腸胃乾燥,所以會便祕。產婦鬱冒,脈象微弱,噁心不能進食,大便反而變得堅硬,只會出汗,這是因為血虛導致氣厥,氣厥後必然會出現鬱冒。鬱冒的情況要改善,一定會有大量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血虛導致氣血下陷,孤獨的陽氣上升,所以頭部會出汗。產婦容易出汗的原因,是因為陰血流失,陽氣過盛,所以會出汗,這樣才能平衡陰陽。
大便堅硬,噁心不能進食,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病癒後能夠進食,但在七八天後再次發燒,這是由於胃熱氣實,可用承氣湯來治療。
產婦在產後七八天,沒有太陽證,小腹堅硬疼痛,這是因為惡露未盡。四、五天沒有排便,趺陽脈微弱而實,再次發燒,下午時分煩躁不安,無法進食,利尿後就會好轉,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因為熱氣在體內,結石在膀胱。
丹溪先生說:產前脈象細小,產後脈象洪數,都是死亡的徵兆。他又說:產前脈象應該洪數,產後脈象仍舊洪數,怎麼可能活下來?這也是大致上的說法,但我也曾見過產後脈象洪數卻能活下來的產婦。
產後傷害陰血,出血不止,尺脈不能上升到關節,這代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