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元集) (6)

1. 內傷證(六)

內傷者,傷諸內者也,凡飲食、勞倦、七情六慾之傷是也。外傷者,傷諸外者也,凡霜雪、雨露、風寒、暑濕之傷是也。但內外之證治雖不一,而見證多同,使診脈者恍惚難辨,惟東垣《內外傷辨》載之詳悉。予撮其大旨,擇其緊要者言之。

均之寒熱也,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均之惡寒也,外傷則厚衣烈火而不除,內傷一得溫暖而即解;均之頭痛也,外傷則連痛而不休;內傷則乍痛而乍止。外傷則鼻塞而不通,內傷則口變而無味;外傷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傷則言語壯健,先輕而後重,內傷則言語怯弱,先重而後輕;外傷則人迎脈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三倍,內傷則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

白話文:

所謂內傷,指的是傷及內部的病症,包括飲食不節、過度勞累、七情六慾過度等因素引起的傷害。而外傷指的是傷及外部的病症,包含風寒暑濕、霜雪雨露等外在因素引起的傷害。儘管內外傷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不同,但臨床表現卻常有重疊,容易讓診脈者混淆不清。東垣先生的《內外傷辨》一書詳細闡述了內外傷的區分,我將擷取其中精華,重點說明如下:

從寒熱表現來看,外傷多半是寒熱並作,沒有明顯間隔;內傷則是寒熱交替出現,沒有規律。從怕冷程度來看,外傷即使穿厚衣、烤烈火也無法解除寒意;內傷只要稍微溫暖一下就能緩解。從頭痛狀況來看,外傷的頭痛會持續不斷;內傷的頭痛則時痛時止。從鼻塞狀況來看,外傷的鼻塞完全不通;內傷則嘴巴變得無味。從手部溫度來看,外傷的手背會發熱;內傷則手心會發熱。從說話狀況來看,外傷的聲音洪亮,一開始較輕,後來越來越重;內傷的聲音微弱,一開始較重,後來越來越輕。從脈象來看,外傷的人迎脈搏跳動的幅度會比氣口脈大一倍、兩倍或三倍;內傷則氣口脈搏跳動的幅度會比人迎脈大一倍、兩倍或三倍。

又按「陰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之邪,傷形而不傷氣,有餘之證也,當瀉而不當補。又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傷氣而不傷形,不足之證也,當補而不當瀉。故凡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凡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

辨別明白,免臨證有惑。

白話文:

根據「陰陽應象論」的說法,天上的邪氣入侵會傷害人的五臟,這是八益之邪,會傷害形體但不傷氣,屬於有餘之證,應該採取瀉法而不是補法。另外,水穀的寒熱入侵會傷害人的六腑,這是七損之病,會傷氣但不傷形,屬於不足之證,應該採取補法而不是瀉法。因此,汗法、下法、吐法、克法都是瀉法;溫法、和法、調法、養法都是補法。

要清楚分辨這些方法的性質,以免在臨床治療時產生困惑。

2. 飲食所傷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故凡受傷者,皆原中氣不足,宜以補益為要,但治法有先後,不可倒施。故物傷之際,積食未行,遽用補益,則滋其壅塞,增其病苦,勢反增劇,必先用消食化痰行氣之藥,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待食行,或吐或瀉,或暗消,宿食盡行,然後用六和湯以蕩其未盡之邪,調中益氣以回其散失之氣,健脾丸以復其本體之常,斯調治有序而獲寧矣。

大抵此症輕重有三等:輕者,因痰裹食停滯頗多,不痛不嘔,只胸膈不快,中宮不清,久則有塊,或致嘈雜腸鳴。重者,食填太陰,壓住肝氣,致用氣不得上升。肝者,將軍之官。其性猛烈,故中脘大痛,胃氣上升,肝氣助烈,載食而吐,痛隨吐減,或飲食過膈,遂痛在中焦,延及下焦,則成瀉矣。《經》云「痛隨利減」,因而獲寧。

白話文:

古書上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所以凡是受傷的人,都因為元氣不足,需要補益。但治療方法有先後順序,不能顛倒。因此,剛受傷的時候,如果積食未消,就急著補益,反而會加重阻塞,讓病情更加嚴重。必須先用消食化痰、行氣的藥物,比如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食物消化完畢,吐了、瀉了,或者慢慢消掉,宿食全部排乾淨後,再用六和湯來清除殘餘的邪氣,調和脾胃,補益元氣,用健脾丸來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這樣治療才能有條理,才能恢復健康。

總的來說,這種疾病的輕重程度分為三種:輕微的,是因為痰裹食物停滯過多,不痛不嘔,只是胸膈不舒服,中焦不暢,時間久了會形成塊狀物,或者出現胃部灼熱,腸鳴。嚴重的,是食物積聚在脾胃,壓迫肝氣,導致氣機無法上升。肝臟是將軍之官,性情猛烈,所以會出現中脘劇痛,胃氣上逆,肝氣助長,食物逆流而上,嘔吐,痛隨嘔吐減輕。或者食物過度積聚在胃中,就會疼痛蔓延至中焦,甚至下焦,導致腹瀉。《經》書上說「痛隨利減」,因此通過腹瀉獲得緩解。

其至重者,食積甚多,濁氣載食,下不得瀉,胃氣虛衰,上不得吐,陰陽乖隔,榮衛不通,須臾危矣。王冰所謂「濕霍亂者生,乾霍亂者死」,以無吐瀉故也。

白話文:

最嚴重的情況是食物堆積很多,污濁之氣承載著食物,無法向下排泄,而胃氣虛弱衰退,又無法向上嘔吐,這樣就會造成陰陽不和、營衛之氣不能通暢,瞬間就有危險了。王冰曾說過:「溼性霍亂可以生存下去,乾性霍亂則會死亡」,這是因為沒有嘔吐或拉肚子的原因啊!

3. 勞倦內傷

《經》曰:「有所遠行,神氣衰少,穀氣不盛,上脘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薰蒸胸中,故胸中熱」。又曰:「勞者溫之,損者補之」。是知勞倦者,因勞而致倦也,《經》謂之「解㑊」。故人有勞心者,思慮無窮;有勞力者,筋骨憊軟。致元氣下流,心志慵懶,四肢怠惰,嗜臥怯行,飲食少味。

急以補中益氣湯,如杜仲、枸杞以溫補之,不比傷飲食者,先消之而後補之也。

白話文:

經書記載:「當要遠行時,人體神氣容易衰弱,飲食精華不足,上腹部無法運作,下腹部也不通暢,而胃氣卻很熱,熱氣熏蒸胸腔,所以胸部感到熱。」

經書又說:「勞累的人要溫補,損傷的人要補益。」

由此可知,勞倦的人是因為勞累而導致疲倦,經書稱之為「解㑊」。所以,有人因為過度勞心,思慮過度,無法停止;有人因為過度勞力,筋骨疲憊軟弱。導致元氣下沉,精神意志疲倦,四肢無力,喜歡臥床,害怕行走,飲食寡淡無味。

此時,應當服用補中益氣湯,例如杜仲枸杞等溫補藥物來進行溫補。與傷食者不同,傷食者需要先消食再補,而勞倦者則可以直接溫補。

4. 七情六慾所傷

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也。六慾者,耳、目、口、鼻、心、意也。若是者,皆神思間病。治法:氣滯者行滯,痰積者開痰,有郁者舒郁,再看虛在何經,加救本經之藥,非若飲食勞倦之證,猶有可消、可溫、可調、可補者比也。故婦人得之鬱而不舒,多成勞病;男人得之蓄而不解,多成膈症。

雖然七情之中得禍至速者,惟怒為甚;六慾之中得患最大者,惟色為先。《經》曰:「大怒則令人暴絕,使血菀於上」,又云:「怒則氣逆」,常見人大怒之後,血大妄吐。得此患者,當以氣升血亦升,氣降血亦降為主,即用降氣制肝湯,庶氣得平而愈。《難經》云:「損其腎者補其精」,《素問》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白話文:

七情六慾與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哀、樂、愛、惡、欲,六慾是指耳、目、口、鼻、心、意。這些情緒和慾望,如果過於強烈或長期壓抑,都可能導致身心疾病。

治療方法

  • 氣滯者,應以行氣藥物治療。
  • 痰積者,應以化痰藥物治療。
  • 心胸鬱悶者,應以舒郁藥物治療。
  • 根據虛弱的經絡,加入補益該經絡的藥物。
  • 與飲食勞倦導致的疾病不同,七情六慾導致的疾病更難以治療,需要更細緻的調養。

婦女容易因壓抑情緒而導致勞病,男人則容易因長期積壓而導致膈症。

七情中,怒氣最容易導致疾病六慾中,色慾最容易導致疾病

《內經》指出,大怒會導致血管破裂,血壓升高怒氣還會導致氣逆,常見怒火攻心後,會吐血。

治療怒氣引起的疾病,應該以降氣降血為原則,可以用[降氣制肝湯]治療,以平息怒氣,恢復健康。

《難經》說:「腎臟虛弱,就要補精氣」,《素問》說:「精氣不足,就要以滋補之物來補充」。

凡人色欲無節者,內損真陰,如木之損其根,水之涸其源,陰精既盡,相火自動。故曰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腎脈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腎火一動,肝火乘之,入肺成肺嗽,入喉成喉痹,而潮熱、夢遺、盜汗,百病皆起矣。病勢未劇,猶可圖全,故制十味回生丸。

白話文:

凡是性生活過度的人,會傷害身體中的真陰(即陰精),就像樹木失去根部,水源枯竭一樣。當陰精耗盡時,就會出現自發性的燥熱感。因此說腎原本屬於水,但虛弱了就容易產生熱症;心臟原本屬於火,但虛弱了就容易產生寒症。腎經通過肝臟和隔膜進入肺部,沿著咽喉到達舌頭底部。一旦腎火被引燃,肝火也會跟隨起來,進而出現咳嗽、喉嚨痛等病症,還可能伴隨著高燒、做噩夢、出汗等各種疾病。如果病情不嚴重,還有機會完全康復,所以製作了「十味回生丸」這個藥方。

5. 飲食內傷方

保和丸,治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多服日漸消散。脾胃虛弱者,以補藥下之,四君子等湯皆可用。

山楂肉(五兩),神麯,半夏(各三兩),茯苓,陳皮(去白),卜子,連翹,麥芽(各一兩)

別用生神麯五兩為末,入薑汁一小盞,水調打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滾湯、清米湯俱可下。

白話文:

保和丸

功效: 治療飲食不當造成胸腹飽脹、悶悶不適,或腹中積食形成痞塊,長期服用可逐漸消散。

適用人群: 脾胃虛弱者,可配合補益藥物服用,如四君子湯等。

藥方:

  • 山楂肉:五兩
  • 神麴:三兩
  • 半夏:三兩
  • 茯苓:一兩
  • 陳皮 (去白):一兩
  • 卜子:一兩
  • 連翹:一兩
  • 麥芽:一兩

製法:

  1. 將生神麴五兩研磨成粉末。
  2. 加入薑汁一小碗,用水調和成糊狀。
  3. 將上述藥材混合成丸。

用法: 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滾水或清米湯送服。

大安丸,健脾消食最效,即保和丸加白朮二兩。

小保和丸,助脾胃,消腹脹,克化飲食。

白朮(五錢),山楂,神麯(各二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滾湯下五十丸。

枳朮丸,治痞滿,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

上為末,泡清荷葉少頃,去葉用湯,打老米糊為丸,白湯下五六十丸。

白話文:

大安丸,對於健脾和消化食物非常有效,其配方是將保和丸加入二兩白朮。

小保和丸,能幫助調理脾胃、消除腹部脹氣,並能消化食物。

白朮(五錢)、山楂、神麯(各二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以上成分研磨成細末,與蒸熟的麵團混合成糊狀,做成丸子,然後用熱水吞服五十個丸子。

枳朮丸,用於治療腹脹,並有消食和強化胃部功能的效果。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

以上成分研磨成細末,用清荷葉浸泡一段時間後,去掉荷葉,使用荷葉的水,與老米混合成糊狀,做成丸子,然後用白開水吞服五六十個丸子。

本方加橘紅一兩,名橘紅枳朮丸,治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心下痞滿。本方加炒神麯一兩,名曲櫱枳朮丸,治飲食太過,心腹飽悶不快。本方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本方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冷食內傷。本方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麯、橘紅各二兩,名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白話文:

這方子原本叫做枳朮丸,可以用來治療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化、心下痞滿等症狀。

以下是對原方子的幾個加味變化:

  • 加一兩橘紅,名為「橘紅枳朮丸」,專治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化、心下痞滿。
  • 加一兩炒神麯,名為「曲櫱枳朮丸」,專治飲食過度、心腹飽脹不適。
  • 加一兩木香,名為「木香枳朮丸」,主要功能是破除滯氣,幫助消化飲食,促進食慾。
  • 加一兩半夏,名為「半夏枳朮丸」,專治因食用冰冷食物而引起的內傷。
  • 加二兩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麯、橘紅,名為「三黃枳朮丸」,專治因食用肉類、油膩、辛辣厚味的食物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導致胸口悶脹、身體不適。

枳實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痞滿悶亂。

大黃(一兩),枳實,神麯(各五錢),茯苓,黃芩,黃連,白朮,澤瀉(各三錢)

上為末,酒浸蒸餅為丸,白湯下六七十丸,食遠服,量強弱加減丸數,以利為度。加木香、檳榔各二錢,即名木香檳榔丸。

六和丸

白朮(四兩),山楂,神麯(各二兩),白芍(酒炒,二兩),陳皮(二兩),砂仁(五錢)

上為末,老米糊為丸。

白話文:

【枳實導滯丸】,用於治療因傷及濕熱之物,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腹脹、不適的情況。

  • 大黃(一兩),
  • 枳實,
  • 神麯(各五錢),
  • 茯苓,
  • 黃芩,
  • 黃連,
  • 白朮,
  • 澤瀉(各三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酒浸泡蒸餅後製成丸狀,空腹時服用,根據個人體質強弱調整藥丸數量,直至達到通便的效果。若需進一步增加功效,可加入木香、檳榔各二錢,此方則稱為「木香檳榔丸」。

【六和丸】

  • 白朮(四兩),
  • 山楂,
  • 神麯(各二兩),
  • 白芍(酒炒,二兩),
  • 陳皮(二兩),
  • 砂仁(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老米糊為輔料製成丸狀。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利,及大病後,補助脾胃,此藥有功。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苡仁,蓮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棗湯調下。一方有砂仁一兩。

備急大黃丸,治心腹諸暴卒痛,因飲食自倍,或冷熱不調。

大黃,巴豆,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小豆大,每下一二丸,以利為度。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無力,或者嘔吐拉肚子,以及大病恢復後,補充脾胃功能,這藥方有很好的療效。

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苡仁、蓮子(各一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棗子湯調和服用。另外一個配方還有一兩的砂仁。

備急大黃丸,用於治療心腹部位突然的疼痛,由於飲食過量,或是冷熱食物混雜食用所引起的。

成分包括:大黃、巴豆、乾薑(各等份)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一到二丸,以達到通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