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元集) (6)

1. 內傷證(六)

內傷者,傷諸內者也,凡飲食、勞倦、七情六慾之傷是也。外傷者,傷諸外者也,凡霜雪、雨露、風寒、暑濕之傷是也。但內外之證治雖不一,而見證多同,使診脈者恍惚難辨,惟東垣《內外傷辨》載之詳悉。予撮其大旨,擇其緊要者言之。

均之寒熱也,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均之惡寒也,外傷則厚衣烈火而不除,內傷一得溫暖而即解;均之頭痛也,外傷則連痛而不休;內傷則乍痛而乍止。外傷則鼻塞而不通,內傷則口變而無味;外傷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傷則言語壯健,先輕而後重,內傷則言語怯弱,先重而後輕;外傷則人迎脈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三倍,內傷則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

又按「陰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之邪,傷形而不傷氣,有餘之證也,當瀉而不當補。又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傷氣而不傷形,不足之證也,當補而不當瀉。故凡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凡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

辨別明白,免臨證有惑。

白話文:

[內部受傷的情況(六)]

內部受傷,指的是身體內部受到傷害,包括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情緒波動以及各種慾望所導致的傷害。外部受傷,則是指身體外部受到傷害,如遭受霜雪、雨露、風寒、酷熱或濕氣等影響。

雖然內外傷的治療方法不同,但他們的症狀往往相似,這使得醫生在診斷時難以明確區分。只有李杲的《內外傷辨》詳細地記載了這些差異。我將在此概述其中的核心觀點,並挑選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來講解。

對於發燒和畏寒的症狀,外部受傷會同時出現且持續不減,而內部受傷則會交替出現且程度不一。對於畏寒的表現,外部受傷即使穿上厚重衣物或靠近火源仍無法緩解,內部受傷則在獲得溫暖後能迅速得到改善。對於頭痛,外部受傷會持續疼痛,而內部受傷則會時痛時停。外部受傷會導致鼻子不通,內部受傷則會讓口中的味道發生變化。外部受傷的手背會發熱,而內部受傷的是手心發熱。外部受傷的人說話聲音洪亮,病情會由輕轉重,內部受傷的人則說話聲音微弱,病情會由重轉輕。外部受傷的人迎脈會比氣口脈大一至三倍,而內部受傷的則相反。

根據《陰陽應象論》所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這是因外界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傷害,這種傷害主要影響形體而非氣血,屬於實證,應該用瀉法而非補法。另一種情況是「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這是飲食不節制導致的疾病,這種傷害主要影響氣血而非形體,屬於虛證,應該用補法而非瀉法。因此,所有發汗、導瀉、催吐、剋制的方法都屬於瀉法,而所有溫暖、和諧、調理、滋養的方法都屬於補法。

清楚瞭解這些差異,就能避免在臨牀診療中產生混淆。

2. 飲食所傷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故凡受傷者,皆原中氣不足,宜以補益為要,但治法有先後,不可倒施。故物傷之際,積食未行,遽用補益,則滋其壅塞,增其病苦,勢反增劇,必先用消食化痰行氣之藥,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待食行,或吐或瀉,或暗消,宿食盡行,然後用六和湯以蕩其未盡之邪,調中益氣以回其散失之氣,健脾丸以復其本體之常,斯調治有序而獲寧矣。

大抵此症輕重有三等:輕者,因痰裹食停滯頗多,不痛不嘔,只胸膈不快,中宮不清,久則有塊,或致嘈雜腸鳴。重者,食填太陰,壓住肝氣,致用氣不得上升。肝者,將軍之官。其性猛烈,故中脘大痛,胃氣上升,肝氣助烈,載食而吐,痛隨吐減,或飲食過膈,遂痛在中焦,延及下焦,則成瀉矣。《經》云「痛隨利減」,因而獲寧。

其至重者,食積甚多,濁氣載食,下不得瀉,胃氣虛衰,上不得吐,陰陽乖隔,榮衛不通,須臾危矣。王冰所謂「濕霍亂者生,乾霍亂者死」,以無吐瀉故也。

白話文:

【飲食過量導致的傷害】

經典中曾提到:「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因此,凡是身體受到傷害的人,大多是因為體內元氣不足,應以補充元氣為首要之務。然而,治療的方法有先後順序,不能顛倒進行。所以,在食物造成傷害時,如果積食尚未消化,就急著使用補品,反而會加重腸胃的堵塞,增加病人的痛苦,情況可能更嚴重。應該先使用有助於消化、化解痰液和促進氣血運行的藥物,例如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到食物被消化,無論是透過嘔吐、排泄,或是自然消失,當舊的食物完全排出後,再使用六和湯來清除殘餘的邪氣,調節中氣並補充流失的元氣,使用健脾丸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如此一來,治療過程有條不紊,身體就能恢復健康。

大體上,這種病症可以分為三個程度: 輕度的情況,因為食物和痰液在體內滯留較多,雖然不會疼痛或嘔吐,但是會感到胸口悶悶的,中焦部位不舒暢,時間久了可能會形成硬塊,或是引起腸胃的騷動。 重度的情況,食物大量堆積在太陰區(脾胃),壓迫到肝臟的氣息,使得肝氣無法上升。肝臟在人體中扮演著軍事指揮的角色,其性質強烈,因此中焦部位會非常疼痛。當胃氣上升,肝氣加劇,會帶動食物往上吐出,疼痛隨著嘔吐而減緩,或者食物通過膈膜後,疼痛轉移到中焦,甚至影響下焦,形成腹瀉。經典中提到「疼痛會隨著排泄而減輕」,因此病情得以緩解。

最嚴重的情況,食物積累非常多,混濁的氣息載著食物,向下無法排泄,胃氣虛弱,向上無法嘔吐,陰陽兩氣隔離,營養和防禦系統無法正常運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王冰曾經說過「有濕氣的霍亂能活,乾燥的霍亂則會死亡」,這就是因為缺乏嘔吐和排泄的緣故。

3. 勞倦內傷

《經》曰:「有所遠行,神氣衰少,穀氣不盛,上脘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薰蒸胸中,故胸中熱」。又曰:「勞者溫之,損者補之」。是知勞倦者,因勞而致倦也,《經》謂之「解㑊」。故人有勞心者,思慮無窮;有勞力者,筋骨憊軟。致元氣下流,心志慵懶,四肢怠惰,嗜臥怯行,飲食少味。

急以補中益氣湯,如杜仲、枸杞以溫補之,不比傷飲食者,先消之而後補之也。

白話文:

【勞累過度導致內傷】

根據古籍記載:「當一個人長途跋涉,會使得精神疲憊,體力衰弱,消化能力也會下降,食物在上部胃腸無法正常運作,下部胃腸也無法順利排空,進而使胃部產生熱氣,熱氣上騰至胸腔,所以會感到胸部熱烘烘的。」另外又說:「對於勞累的人,應該溫暖其身體,對於體力損耗的人,應該給予補充。」由此可知,所謂的勞累過度導致倦怠,就是因為勞動過度而感到疲倦,《黃帝內經》稱這種狀態為「解惰」。因此,有人因為過度用心思考,導致思緒無窮無盡;有人因為過度用力,使得筋骨疲憊軟弱。這樣會導致元氣向下流瀉,心態變得慵懶,四肢也變得怠惰,喜歡躺著不喜歡行走,對飲食也失去了興趣。

對於這種情況,應立即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例如使用杜仲和枸杞等溫補的藥材,這與因飲食不當導致的問題不同,不需要先消除病因再進行補充。

4. 七情六慾所傷

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也。六慾者,耳、目、口、鼻、心、意也。若是者,皆神思間病。治法:氣滯者行滯,痰積者開痰,有郁者舒郁,再看虛在何經,加救本經之藥,非若飲食勞倦之證,猶有可消、可溫、可調、可補者比也。故婦人得之鬱而不舒,多成勞病;男人得之蓄而不解,多成膈症。

雖然七情之中得禍至速者,惟怒為甚;六慾之中得患最大者,惟色為先。《經》曰:「大怒則令人暴絕,使血菀於上」,又云:「怒則氣逆」,常見人大怒之後,血大妄吐。得此患者,當以氣升血亦升,氣降血亦降為主,即用降氣制肝湯,庶氣得平而愈。《難經》云:「損其腎者補其精」,《素問》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凡人色欲無節者,內損真陰,如木之損其根,水之涸其源,陰精既盡,相火自動。故曰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腎脈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腎火一動,肝火乘之,入肺成肺嗽,入喉成喉痹,而潮熱、夢遺、盜汗,百病皆起矣。病勢未劇,猶可圖全,故制十味回生丸。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情緒與慾望對健康影響]。它提到的七情是:喜悅、憤怒、悲傷、快樂、愛慕、憎恨和慾望。六慾指的是: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心思和意志。這些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治療方法上,如果氣血不暢就應促進氣血流動,如果有痰積就要化痰,有鬱悶的情緒就要疏導。然後要判斷虛弱出現在哪個臟腑,再配合使用對應的藥物。不像飲食過量或疲勞過度那樣,可以透過消化、溫養、調節或補充來改善。

特別地,女性受到鬱悶情緒影響,容易形成勞累性疾病;男性如果長期壓抑情緒,容易形成胸膈疾病。

在七情中,憤怒對健康的影響最快最嚴重;在六慾中,性慾對健康的危害最大。古籍記載,大怒會導致血氣上衝,造成血壓升高;憤怒也會讓氣機逆亂,常見到人生氣後大量吐血。對於這種病人,應該知道氣血上升下降是相互關聯的,所以要用降氣制肝湯,幫助氣血平穩,從而康復。

古籍還提到,如果腎功能受損,要補充精氣;如果精氣不足,要用滋補品來補充。

人如果縱慾無度,會傷害體內的真陰,就像樹木失去根部,水源枯竭一樣。真陰耗盡,相對的火氣就會旺盛。因此說,腎臟本屬水,虛弱時就會發熱;心臟本屬火,虛弱時就會感到寒冷。腎臟的經絡貫穿肝臟和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咽喉,連接舌根。一旦腎火旺盛,肝火就會跟隨,進入肺部會形成咳嗽,進入咽喉會形成喉炎,並且會出現潮熱、夢遺、盜汗等各種病症。如果病情還不是很嚴重,還是有可能完全康復的,所以製作了十味回生丸。

5. 飲食內傷方

保和丸,治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多服日漸消散。脾胃虛弱者,以補藥下之,四君子等湯皆可用。

山楂肉(五兩),神麯,半夏(各三兩),茯苓,陳皮(去白),卜子,連翹,麥芽(各一兩)

別用生神麯五兩為末,入薑汁一小盞,水調打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滾湯、清米湯俱可下。

大安丸,健脾消食最效,即保和丸加白朮二兩。

小保和丸,助脾胃,消腹脹,克化飲食。

白朮(五錢),山楂,神麯(各二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滾湯下五十丸。

枳朮丸,治痞滿,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

上為末,泡清荷葉少頃,去葉用湯,打老米糊為丸,白湯下五六十丸。

本方加橘紅一兩,名橘紅枳朮丸,治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心下痞滿。本方加炒神麯一兩,名曲櫱枳朮丸,治飲食太過,心腹飽悶不快。本方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本方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冷食內傷。本方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麯、橘紅各二兩,名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枳實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痞滿悶亂。

大黃(一兩),枳實,神麯(各五錢),茯苓,黃芩,黃連,白朮,澤瀉(各三錢)

上為末,酒浸蒸餅為丸,白湯下六七十丸,食遠服,量強弱加減丸數,以利為度。加木香、檳榔各二錢,即名木香檳榔丸。

六和丸

白朮(四兩),山楂,神麯(各二兩),白芍(酒炒,二兩),陳皮(二兩),砂仁(五錢)

上為末,老米糊為丸。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利,及大病後,補助脾胃,此藥有功。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苡仁,蓮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棗湯調下。一方有砂仁一兩。

備急大黃丸,治心腹諸暴卒痛,因飲食自倍,或冷熱不調。

大黃,巴豆,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小豆大,每下一二丸,以利為度。

白話文:

[飲食內傷方]

  • 保和丸:用於治療飲食造成的身體損傷,如胸腹感到飽脹不適,或是腹部有食物積累形成的痞塊,多服用可逐漸讓這些問題消散。若是脾胃虛弱者,則需配合補益藥物一同使用,例如四君子湯等。

成分包括山楂肉五兩,神麯、半夏各三兩,茯苓、陳皮(去白)、卜子、連翹、麥芽各一兩。

另外,需要將生神麯五兩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薑汁與水調成糊狀,製成丸狀。每次服用約三五十丸,可用熱水或清米湯送服。

  • 大安丸:強健脾胃,有效促進消化,是保和丸加上白朮二兩。

  • 小保和丸:幫助脾胃運作,消除腹部脹氣,有助於消化飲食。

成分為白朮五錢,山楂、神麯各二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細粉,再用蒸餅製成糊狀,做成丸狀,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滾湯送服。

  • 枳朮丸:治療腹部痞滿,有助於消化,增強胃功能。

成分為白朮二兩,枳實一兩。

將成分研磨成粉,用清荷葉浸泡片刻,然後去掉荷葉,用荷葉湯調成糊狀,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白湯送服。

  • 枳實導滯丸:治療濕熱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造成腹部痞滿不適。

成分為大黃一兩,枳實、神麯各五錢,茯苓、黃芩、黃連、白朮、澤瀉各三錢。

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用酒浸泡蒸餅製成丸狀,每次服用六七十丸,飯前服用,根據個人體質調整丸數,以能排便為標準。

  • 六和丸:

成分為白朮四兩,山楂、神麯各二兩,白芍(酒炒)二兩,陳皮二兩,砂仁五錢。

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用老米糊製成丸狀。

  • 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佳,或有嘔吐、腹瀉症狀,以及大病後恢復期,此藥可輔助脾胃功能。

成分為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苡仁、蓮肉各一兩。

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棗湯調和送服。另有一個配方中包含砂仁一兩。

  • 備急大黃丸:治療心腹突發的劇烈疼痛,因飲食過量或冷熱不調引起。

成分為大黃、巴豆、乾薑各等分。

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一二丸,以能排便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