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首卷 (13)

回本書目錄

首卷 (13)

1. 里證

前證悉具者是也。或見數症而不具。《黃帝針經》曰:「邪在肝,則兩脅痛。」不言經而言肝,則傷寒邪熱有入用明矣。

三承氣湯,三陽選而用之。

黃連竹葉石膏湯,邪未入腑為輕者用之。

白話文: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所有症狀都顯現的情況。但有時候可能只會出現幾個症狀,而不是全部。根據《黃帝針經》所記載:「如果邪氣影響到肝臟,就會感到兩側肋骨疼痛。」這裡並非描述經絡問題,而是直接提及肝臟,這就顯示出感冒引發的邪熱有可能進入體內並影響臟器。

對於_三承氣湯_,這是針對三陽病選用的治療方式。

而_黃連竹葉石膏湯_,則適用於邪氣尚未深入腑臟,病情較輕的患者。

2. 寒證

寒中厥陰,與傳經熱證不同。四肢厥冷,唇青,面黑,囊縮,遺溲,脈則緩而微欲絕。

四逆湯

附子湯

麻黃附子吳萸湯,仍當用艾火灸丹田氣海,或用薑蔥作為餅子,熨於臍下。若藥不便,用胡椒火酒,皆可應急用。

蓋三陰三陽雖各有表裡,然三陽終表多而里少,三陰終里多而表少。此人不可不知也。詳考三陰三陽皆有入腑,則再無所傳,以萬物同歸於土,則終於土而已,將復奚變哉?

師曰:陽經無腹痛,陰經少頭疼。

白話文:

[寒冷症狀]

這類由寒冷影響到厥陰經的情況,和經絡傳導的熱病不一樣。患者會出現四肢冰冷,嘴脣發青,面色發黑,男性可能會有睪丸收縮,也可能會有尿失禁的現象,脈搏緩慢且微弱,幾乎摸不到。

治療上,可以使用「四逆湯」、「附子湯」或是「麻黃附子吳萸湯」。同時,還應該使用艾灸在丹田和氣海穴位置進行溫灸,或者使用薑和蔥做成餅狀,敷在肚臍下方的位置。如果藥物不方便取得,也可以使用胡椒和火酒,都可以應急使用。

雖然三陰三陽各有表裡之分,但三陽的特性偏表,三陰的特性偏裡。這是每個人必須瞭解的。深入研究後,我們發現三陰三陽都有進入腑臟的路徑,但並無進一步的傳導。如同萬物最終都歸於大地,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此,不再有其他變化。

老師說:陽經的病不會有腹痛,而陰經的病則很少會有頭痛。

3. 附感冒諸方

《和劑》不換金正氣散,治四時感冒傷寒,瘟疫時行,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利赤白,及出遠方不伏水土,並皆治之。

厚朴(薑汁製炒),陳皮(去白),藿香(洗),半夏(薑製),蒼朮(米泔浸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藿香正氣散(方見中風),治四時感冒,頭痛,憎寒,壯熱,或風濕氣,霍亂吐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九味羌活湯,《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誤服,則其變不可勝數,故立此法,不犯三陽禁忌。解利神方,此易老之法也,名曰九味羌活湯。

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藥也。然非無為主也,乃能撥亂反正之主,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關節痛非此不能除。

防風,治一身盡痛,乃軍卒中卑下職也。一聽軍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

蒼朮,別有雄壯之氣,上行能除濕,下行能安太陰,使邪氣不傳之於足太陰脾也。

細辛,治足少陰腎苦頭痛。

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

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

生地,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

甘草,能緩裡急,協和諸藥。

已上九味,雖為一方,然亦不可執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輕重冷熱之多寡增減用之,其效如神。姜二片、蔥二根,水煎服。若無內熱,去生地、黃芩;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羹粥不用投也。脈浮而不解者,宜先急而後緩;脈沉而不解者,宜先緩而後急。

此藥不獨解利傷寒,治雜病亦有效。中風行經者,加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中風並三氣合而成痹等證,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或四時感冒風熱,發熱憎寒,頭疼身痛,無汗。此藥不問陰陽兩感,並宜服之。

川芎,甘草,麻黃,白芷,乾葛,紫蘇,升麻,陳皮,赤芍藥,香附(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三個。如中滿氣實者,加枳殼一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渣熱服。

消風百解散,治四時感冒頭疼,發熱咳嗽,鼻塞聲重,喘急等證。

荊芥穗,白芷,陳皮,麻黃(去節),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熱服。咳嗽甚者,加烏梅一個同煎服。

張子和六神通解散,治夏月傷寒,得太陽陽明二經病,汗不出,頭項痛,腰脊強,目痛鼻乾不得臥。代麻黃、葛根等湯,發表藥也。

蒼朮,石膏,滑石,黃芩(各一錢五分),麻黃(七分半),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服。春加防風一錢。

白話文:

附感冒諸方

不換金正氣散:治療四季感冒、傷寒、瘟疫流行、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痢(赤白痢)、遠行水土不服等症。藥材包括厚朴(用薑汁炒)、陳皮(去白)、藿香(洗淨)、半夏(用薑汁制)、蒼朮(米泔水浸泡)、甘草。將藥材切碎,每劑用量為:蒼朮、厚朴、陳皮、藿香、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方劑詳見中風篇)治療四季感冒、頭痛、惡寒、發熱,或風濕氣、霍亂吐瀉。常服可預防山嵐瘴氣。

九味羌活湯:此方源於經書記載,針對服用麻黃或桂枝不當的狀況,避免服用後產生難以預料的變化。此方為解表利水良方,藥材包括羌活(主治太陽經肢節疼痛)、防風(主治全身疼痛)、蒼朮(具有雄壯之氣,能除濕)、細辛(主治足少陰腎經頭痛)、川芎(主治厥陰經頭痛)、白芷(主治陽明經頭痛)、生地(主治少陰經心熱)、黃芩(主治太陰經肺熱)、甘草(緩和藥性)。用量需根據患者經絡、寒熱輕重等情況加減。服藥時可加薑片、蔥段。若無內熱,可去除生地黃芩;若發汗多且熱,可與粥同服;若發汗少且溫和,則不必與粥同服。脈浮而不解者,宜先急治後緩治;脈沉而不解者,宜先緩治後急治。此藥不僅能治療傷寒,對其他雜病也有效。若為中風伴行經者,可加附子;若為中風便秘者,可加大黃;若為中風兼夾其他證候,則需根據十二經脈、寒熱溫涼等情況加減藥物。

十神湯:治療時令不正、瘟疫流行,或四季感冒風熱,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症。此方無論陰陽虛實皆可服用。藥材包括川芎、甘草、麻黃、白芷、葛根、紫蘇、升麻、陳皮、赤芍藥、香附。如氣機阻滯者,可加枳殼。加生薑、蔥白同煎。

消風百解散:治療四季感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症。藥材包括荊芥穗、白芷、陳皮、麻黃(去節)、蒼朮、甘草。咳嗽嚴重者,可加烏梅同煎。加生薑、蔥白同煎。

張子和六神通解散:治療夏季傷寒,太陽陽明二經病證,無汗、頭項痛、腰脊僵硬、目痛鼻乾、不能臥睡等症。此方可代替麻黃、葛根等湯劑,具有發表作用。藥材包括蒼朮、石膏、滑石、黃芩、麻黃、甘草。春季服用可加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