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元集) (5)

1. 癍疹證(五)

癍疹外症,悉由中出。潔古云:瘡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癍;小紅靨行皮膚之中,或不出者,或出而隨沒又隨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蓋癍重而疹輕也。凡顯癍症而自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小兒癍疹並出身溫者吉,身冷者逆。癍疹首尾俱不可下,秘則微疏之。

大抵此證有陰有陽。陽證發癍有四症,有傷寒、有時氣、有熱病、有溫毒。斑斑如錦紋,點大,如色赤,此外感熱證也。陰證發癍色雖微紅,而出則稀少,若作熱證治之,死生反掌,宜調中溫胃,稍兼解散。陰陽二證,雖當辨明,又有內傷證,亦出癍疹,但微見微紅,此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當補益氣血,則中有主而氣不外遊,榮有養而血不外散,此證尤當慎之。或謂古云:癍色紅赤者,胃熱也,五死五生;紫黑者,胃爛也,九死一生。

白話文:

疹子和斑疹這些外在症狀,都是因為體內的病邪從內部向外發散而引起的。古人說,瘡瘍發炎腫脹在外面的,屬於少陽三焦相火,稱為斑;小紅點在皮膚上移動,有的不冒出來,有的冒出來又馬上消失,屬於少陰君火,稱為疹。斑的症狀比疹重,疹的症狀較輕。如果出現斑疹並且伴隨嘔吐腹瀉,要小心不要亂治,通常預後良好,這是因為邪氣從上下兩方面都排出體外了。小兒出現斑疹同時伴隨發燒,預後良好,身體冰冷則預後不佳。斑疹的初期和末期都不應該服用瀉藥,如果便秘則可以輕微緩解一下。

總的來說,這種疾病有陰陽之分。陽證發斑有四種症狀,包括傷寒、時氣、熱病、溫毒。斑點如同錦緞的紋理,點狀較大,顏色偏紅,這是外感熱證。陰證發斑顏色雖然偏紅,但出現的斑點很少,如果用治療熱證的方法,生死難料,應該調和脾胃,溫暖胃氣,並稍微配合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陰陽兩種證狀雖然要區分清楚,但還有一種內傷證也會出現斑疹,只是顏色偏紅,這說明胃氣極度虛弱,身體的火氣遊走在外,應該補益氣血,這樣內部有主導力量,氣就不會外散,血也不至於流失,這種症狀尤其要注意。有人說古人認為斑色紅赤者,是胃熱,五死五生;顏色紫黑者,是胃潰爛,九死一生。

又云:下之早,則熱乘虛入胃;下之遲,則胃熱不得泄。此以癍疹悉屬之胃矣。而潔古以癍屬少陽,疹屬少陰,不幾於背馳與?予曰:胃者,總司也。五臟六腑之氣皆由胃發,故胃熱失下,熱氣薰蒸,衝入少陽,則助相火而成癍,衝入少陰,則助君火而成疹。苟胃熱被下,則胃火一息,二經之火亦息,癍疹二症亦隨泯矣,何背馳之有?

或又云:癍疹首尾忌下,今欲下之何也?予曰:治病當隨時變通,不可執一。若熱未入腑,大便得通,此忌下之時,宜用升麻葛根、化癍、白虎等劑,消其邪熱。如陽明結實,七八日不大便,此正火氣盛發,上衝二經,癍出猛烈,輕則紅赤,重則紫黑,此時不下,猶得全命乎?三一承氣莫之疑矣。古云:「藥不拘方,合宜而用」。善夫!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瀉下過早,熱氣就會趁虛而入胃部;瀉下太遲,胃熱又無法排出。他們認為癍疹都屬於胃病。但古人卻認為癍屬於少陽,疹屬於少陰,這不就互相矛盾了嗎?我說:胃是主宰全身氣機的器官,五臟六腑的氣都由胃發散出來,所以胃熱不能瀉下,熱氣就會向上蒸騰,衝入少陽,助長相火,形成癍;衝入少陰,助長君火,形成疹。只要將胃熱瀉下,胃火一消,二經之火也會消滅,癍疹兩種病症也會隨之消失,哪裡有矛盾呢?

也有人說,癍疹發病初期和末期都不應該瀉下,現在為什麼要瀉下?我說:治病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應變,不能固執己見。如果熱氣還未進入腑臟,大便通暢,這時候就不應該瀉下,應該用升麻葛根、化癍、白虎等藥劑,消除邪熱。如果陽明經結實,七八天沒有大便,這說明火氣盛烈,向上衝擊二經,癍疹出現得非常猛烈,輕則紅赤,重則紫黑,此時不瀉下,還能保住性命嗎?三一承氣湯不用懷疑了。古人說:「藥不拘方,合宜而用」。這句話真是說得太好了!

癮疹者,隱隱在皮膚之中,多屬於脾,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濕;色紅者,兼火化也。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火盛在表,故陽脈浮數;下焦實熱,故陰脈實大。

脈多沉伏,或細而散,或絕無。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瀾。發癍者,血散於肌膚,是以脈伏。

白話文:

蕁麻疹隱藏在皮膚裡,大多屬於脾臟失調,發作時會很癢。如果沒有痛感,可能是風寒濕氣入侵;如果皮膚發紅,則是火氣上炎。脈象表現為陽脈浮而數,陰脈實而大。表層火氣旺盛,所以陽脈浮而數;下焦實熱,所以陰脈實而大。

脈象多沉伏,或細而散,或完全摸不到。滑伯仁說:「脈象就像血流的波浪。」出疹子時,血液散佈到皮膚表面,所以脈象會沉伏。

2. 癍疹方

陽毒發癍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陽明實熱,發癍、麻疹已出未出皆可服。(方見瘟疫門)

玄參升麻湯,治發癍咽喉疼痛,煩躁譫語。

玄參,升麻,甘草

白虎化斑湯,治胃熱發癍。

知母(二錢),甘草(二錢),粳米(五勺),石膏(一兩二錢),虛加人參。

白話文:

陽毒發疹時,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治療,無論是麻疹已出或未出都可以服用。如果發疹伴隨咽喉疼痛、煩躁譫語,可以使用玄參升麻湯。玄參升麻湯的藥材包括玄參、升麻和甘草。胃熱發疹則可以用白虎化斑湯,藥材包括知母、甘草、粳米、石膏,虛弱者可加人參。

陽毒梔子湯,治傷寒壯熱,百節煩痛,身發癍爛。

升麻,梔子仁,黃芩,白芍(各一錢),柴胡(一錢),石膏(二錢),知母(一錢五分),杏仁(七分),甘草(五分),姜(三片),香豉(一百粒),煎服。

陰毒發癍

調中湯,治內傷外感所發陰癍。

蒼朮(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砂仁,藿香,桔梗,甘草,白芍,半夏,羌活,白芷,枳殼(各七分),川芎(五分),麻黃(三分),桂枝(三分),姜(三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陽毒梔子湯】,用於治療傷寒引發的高燒,全身關節疼痛,以及皮膚出現疹狀紅斑。

升麻、梔子仁、黃芩、白芍(各1錢)、柴胡(1錢)、石膏(2錢)、知母(1錢5分)、杏仁(7分)、甘草(5分)、薑(3片)、香豉(100粒),煮後飲用。

【陰毒癍癥】,用於治療因內傷與外感共同作用而引發的陰癍。

蒼朮(1錢5分)、陳皮(1錢)、砂仁、藿香、桔梗、甘草、白芍、半夏、羌活、白芷、枳殼(各7分)、川芎(5分)、麻黃(3分)、桂枝(3分)、薑(3片),加水煮後溫服。

大建中湯,治中氣不足,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成癍者。

人參,黃耆(炙),白芍(炒),當歸,桂心,甘草(炙),半夏,黑附子,姜(三片),煎服。

升麻鱉甲湯,治陰癍。

升麻(三錢),當歸(一錢二分),甘草(一錢二分),蜀椒(二十五粒),鱉甲(炙,一錢),雄黃(另研,四分)

水煎去渣,調雄黃末服。

白話文:

大建中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內火無根而外洩,形成疹子的情況。

人參、黃耆(炙)、白芍(炒)、當歸、桂心、甘草(炙)、半夏、黑附子、薑(三片),煎煮後服用。

升麻鱉甲湯,用於治療陰癍。

升麻(三錢)、當歸(一錢二分)、甘草(一錢二分)、蜀椒(二十五粒)、鱉甲(炙,一錢)、雄黃(研磨後,四分)。

加水煎煮後,濾去渣滓,加入研磨好的雄黃末服用。

內傷發癍

補中滋榮湯

人參,砂仁,陳皮,川芎,柴胡,白朮,茯苓,當歸,神麯,升麻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

葛根橘皮湯,治冬月肌中癍爛,咳而心悶者。

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麻黃,黃芩,甘草

消毒犀角飲,治皮膚癍疹,無里證者。

白話文:

內傷發癍

補中滋榮湯

此方藥材包含:人參、砂仁、陳皮、川芎、柴胡、白朮、茯苓、當歸、神麴、升麻。

補中益氣湯

此方詳見內傷門。

葛根橘皮湯

此方用於治療冬月皮膚出現癍爛,且伴隨咳嗽和心悶的症狀。

藥材包含: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麻黃、黃芩、甘草。

消毒犀角飲

此方用於治療皮膚出現癍疹,但沒有裡證(內熱)的患者。

牛蒡子(六錢),荊芥(二錢),防風(三錢),甘草(一錢),方無犀角,而名犀角飲者,其功同乎犀角也。

三一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甘草(各五分),姜(三片),煎服。

紅癍驗方

葛根,陳皮,片芩,知母,石膏,柴胡,甘草

白話文:

【牛蒡子(六錢),荊芥(二錢),防風(三錢),甘草(一錢),方無犀角,而名犀角飲者,其功同乎犀角也。】

三一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甘草(各五分),姜(三片),煎服。】

紅癍驗方

葛根,陳皮,片芩,知母,石膏,柴胡,甘草】

紫癍驗方

犀角,白芍,牛蒡子,甘草,荊芥,片芩,柴胡,石膏,防風,枳殼

癮疹

丹溪加減通聖散,本方除防風、芒硝。

川芎,川歸,麻黃,連翹,黃芩,石膏,桔梗(各一錢),滑石(三錢),白朮(二錢),甘草,身痛加蒼朮、羌活,有痰加半夏,或貝母。

消風散,治風熱丹疹。

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厚朴(姜炒),藿香,蟬退,白殭蠶(炒),人參,茯苓,防風,川芎,羌活

白話文:

紫癍驗方

方劑:

犀角、白芍、牛蒡子、甘草、荊芥、片芩、柴胡、石膏、防風、枳殼

主治:

癮疹

加減:

丹溪加減通聖散,本方除防風、芒硝。

川芎、川歸、麻黃、連翹、黃芩、石膏、桔梗(各一錢)、滑石(三錢)、白朮(二錢)、甘草。

身痛加蒼朮、羌活,有痰加半夏,或貝母。

消風散,治風熱丹疹。

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厚朴(姜炒)、藿香、蟬退、白殭蠶(炒)、人參、茯苓、防風、川芎、羌活

說明:

以上列舉了兩個驗方,分別用於治療紫斑和癮疹。第一個驗方主要由犀角、白芍等中藥組成,第二個驗方則以丹溪加減通聖散為基礎,根據病人的不同症狀進行加減。消風散則專治風熱丹疹。

注意:

治一切癮疹、斑毒、火丹,煩躁瘙癢。

綠豆(五錢),大黃(二錢),二味為末,生薄荷汁同蜜調塗。

白話文:

治療所有皮膚病如癬疹、斑毒和火丹等,以及因這些病症引起的煩躁不安和癢痛。

用五兩綠豆和二兩大黃磨成粉末,再加入新鮮薄荷葉榨出的汁液和蜂蜜一起攪拌均勻後塗抹在患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