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元集) (4)

1. 蝦蟆瘟

丹溪曰:此病屬風熱。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搗汁,調火煉蚯蚓糞敷之。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這種疾病是由風熱所導致的。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量來服用,或者使用小柴胡湯,再加入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來煎煮服用。另外,還可以將側柏葉搗碎取汁,混合經火煉過的蚯蚓糞,外敷於患處。

這就是[蝦蟆瘟]的治療方法。

2. 大頭瘟

丹溪曰:大頭病,乃溫熱在高巔之處,用羌活、酒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切不可用降氣藥。東垣曰:陽明邪熱太甚,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濕熱為腫,木盛為病。此邪見於頭,多在兩耳前後先出。治法大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不除,中寒復生,宜徐徐緩藥,當視其腫在何部分,隨經治之。陽明為邪者,首大腫;少陽為邪者,出於耳前後。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大頭瘟這種病症,是因為溫熱之氣積聚在人體的上半部。治療時應使用羌活、酒浸黃芩、酒蒸大黃等藥物,並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增減藥量,但千萬不要使用會降低氣血的藥物。

東垣先生則表示:這是因為陽明經脈中的邪熱太旺盛,實際上是由少陽經脈中的相火所導致的。濕熱之氣使身體發生腫脹,而肝氣過盛則導致疾病。這種邪氣在頭部表現出來,通常會先在兩耳前後出現症狀。治療這種病不宜過急,若治療太快,可能會使病勢超出控制範圍,即所謂的上半身的熱氣未除,下半身的寒氣又生。所以應該慢慢來,用緩和的藥物治療,同時要觀察病人的哪個部位出現腫脹,然後針對該經絡進行治療。如果是由陽明經脈的邪氣引起的,就會出現頭部腫大;如果是少陽經脈的邪氣引起的,就會在耳朵前後出現症狀。

3. 瘟疫方

九味羌活湯,治觸冒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痛、身疼、口渴。

羌活(太陽),白芷(陽明),黃芩(少陽),蒼朮(太陰),細辛(少陰),川芎(厥陰),生地(去少陰心熱,去血中之熱),甘草(和諸藥,去氣中之熱),防風(治一身疼痛)

易老自序云:此方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冬可治寒,乃諸路之應兵也。但於陰氣虛弱之人,宜消息用之,不可執一。

敗毒散,治四時瘟疫通用。

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柴胡,桔梗,白茯苓,枳殼,人參(各等分),甘草,黃芩(減半),姜(三片),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治瘟疫無汗,發熱口渴。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分)

柴葛解肌湯

柴胡,葛根,芍藥,甘草,黃芩,半夏,耳聾加人參,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小柴胡湯,治少陽經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

柴胡(二錢五分),黃芩,人參(各一錢),半夏(八分),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五苓散,治煩躁,小便不利而渴。

澤瀉(一錢五分),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熱甚者去桂加黃芩,姜一片、棗二枚,煎服。

香連丸,治瘟疫溏瀉。(方見痢疾)

白虎湯,治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陽明經病)。

石膏(一兩二錢),知母(六錢),甘草(二錢),粳米(五勺),煎米熟去渣,溫服。濕溫者加蒼朮。

五瘟丹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大黃,香附子,紫蘇,甘草梢,甲己之年甘草君,丙辛黃柏乙庚芩,丁壬梔子連戊癸,一年一君四為臣,香附、紫蘇為佐,大黃為丸,硃砂為衣,水吞下,初病可煎服。

三黃石膏湯,治溫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

石膏(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梔子(五個),麻黃(一錢),淡豆豉(半合),黃連(一錢五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衄血及吐紅。

犀角,赤芍,丹皮,生地(各等分),水煎食後服。

大承氣湯,治陽邪入里,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可服。並治少陰舌乾口燥,日晡發熱,脈息沉實者。

大黃(七錢五分),芒硝(半合),枳實,厚朴(各一兩),上水先煎枳、樸數沸,次入大黃、芒硝,煎一沸,溫服,以利為度。

小承氣湯,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陽明,無表證,汗後不惡寒,狂言潮熱而喘。

大黃(七錢),厚朴,枳實(各三錢五分),照前先煎枳、樸,次入大黃。一沸即服,以利為度。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胃實則作潮熱,陽乘於心則狂,熱干胃口則喘,除芒硝者,欲其無干下焦也。

謂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譫語嘔渴,日晡潮熱,脈實者。

大黃(六錢五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上水煎服,以利為度。去枳樸者,欲其無犯上焦也。

桃仁承氣湯,治外證已解,小腹急,大便黑,而小便利,其人如狂,此有蓄血者。

桃仁(去皮尖,二十個),桂枝(二錢),大黃(酒浸,六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上水煎服,血去為度。

葳蕤湯,治冬溫,憎寒壯熱,身痛頭疼,口渴面腫。

葳蕤(二錢五分),麻黃,白薇,青木香,羌活,杏仁,川芎,甘草(各五分),石膏(一錢五分),甘菊花(一錢五分),清水煎服。

大青龍湯(加黃芩見傷寒),寒疫頸痛,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本方加黃芩七錢。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抑遏陽氣不得泄越,至有上件諸證,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證,頭痛、身熱、無汗、惡風;里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榮衛;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漏蘆湯,疫癘積熱,時生疙瘩結毒,俗稱流注,面腫咽塞者,此方主之。

漏蘆,升麻,大黃,藍葉,黃芩,玄參,芒硝(各等分),甚者加倍芒硝

《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毒癰」。又曰:「熱盛則腫」。故疫癘之餘熱解未盡,逆留於分肉之間,則作上症。辛能解散,苦能勝熱,漏蘆、升麻、藍葉辛且苦,故足以解結熱;咸軟堅,苦瀉實,黃苦硝咸,故足以軟瀉;參苦潤,芩苦枯,潤去血熱,枯去氣熱,與蘆、麻同用,則走散無所不至矣。

二黃湯,治天行大頭瘟疫。

黃芩,黃連(俱酒炒),生甘草(各一兩),清水煎服。

消毒飲,治同前。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分),柴胡(五分),桔梗(三分),人參(三錢),陳皮,甘草,玄參(各一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殭蠶,升麻(各七分),便秘加大黃,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俱可。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此炎上作火之象也。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火,連翹、玄參、板藍、鼠黏、馬勃、殭蠶皆清喉利膈之物,緩以甘草之國老,載以桔梗之舟楫,則諸藥浮而不沉,升麻升氣於右,柴胡升氣於左,清陽升於高巔,則濁邪不能復居其位,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以補虛,陳皮用以利壅滯之氣,加大黃則從其實而瀉之,此灶底抽薪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