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一(元集) (4)
卷一(元集) (4)
1. 蝦蟆瘟
丹溪曰:此病屬風熱。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搗汁,調火煉蚯蚓糞敷之。
白話文:
丹溪說:這病屬於風熱。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或者用小柴胡加入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用側柏葉搗碎取汁,調和火煉過的蚯蚓糞敷在患處。
2. 大頭瘟
丹溪曰:大頭病,乃溫熱在高巔之處,用羌活、酒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切不可用降氣藥。東垣曰:陽明邪熱太甚,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濕熱為腫,木盛為病。此邪見於頭,多在兩耳前後先出。治法大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不除,中寒復生,宜徐徐緩藥,當視其腫在何部分,隨經治之。陽明為邪者,首大腫;少陽為邪者,出於耳前後。
白話文:
丹溪與東垣對大頭病的論述:
丹溪說: 大頭病,是由於溫熱之邪聚集在頭頂所致。治療可用羌活、酒芩、酒蒸大黃,根據病情加減用藥,切忌使用降氣藥物。
東垣說: 陽明經的邪熱過盛,再加上少陽經相火的助長,就會導致大頭病。濕熱會造成腫脹,木氣過盛也是病因。這種病邪首先會出現在兩耳前後,之後才會蔓延到頭部。治療時切忌用藥過快,太快會加重病情,正如「上熱不除,中寒復生」的道理,應當慢慢用藥。治療時應觀察腫脹的部位,根據經絡進行治療。陽明經受邪者,頭部會腫大;少陽經受邪者,腫脹會先從耳前後開始。
3. 瘟疫方
九味羌活湯,治觸冒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痛、身疼、口渴。
羌活(太陽),白芷(陽明),黃芩(少陽),蒼朮(太陰),細辛(少陰),川芎(厥陰),生地(去少陰心熱,去血中之熱),甘草(和諸藥,去氣中之熱),防風(治一身疼痛)
易老自序云:此方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冬可治寒,乃諸路之應兵也。但於陰氣虛弱之人,宜消息用之,不可執一。
白話文:
九味羌活湯
功效: 治療因觸犯四時不正之氣而引起的感冒,症狀包括畏寒發熱、頭痛、全身疼痛、口渴。
藥材:
- 羌活(太陽經):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白芷(陽明經):祛風通竅,止痛消腫。
- 黃芩(少陽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蒼朮(太陰經):燥濕健脾,祛風止痛。
- 細辛(少陰經):溫經散寒,通鼻竅。
- 川芎(厥陰經):活血行氣,止痛開竅。
- 生地(去少陰心熱,去血中之熱):涼血滋陰,清熱生津。
- 甘草(和諸藥,去氣中之熱):調和藥性,緩解藥物的毒性。
- 防風(治一身疼痛):祛風解表,止痛。
易老自序:
這個方子春可治溫病,夏可治暑熱,秋可治濕邪,冬可治寒邪,可謂是對抗各種時節病邪的良藥。但對於陰氣虛弱的人,使用時應謹慎,不可一味執著,需根據病情調整藥量。
敗毒散,治四時瘟疫通用。
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柴胡,桔梗,白茯苓,枳殼,人參(各等分),甘草,黃芩(減半),姜(三片),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治瘟疫無汗,發熱口渴。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敗毒散,適用於四季瘟疫的一般治療。
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柴胡、桔梗、白茯苓、枳殼、人參(每味藥材份量相同)、甘草、黃芩(份量減少一半)、姜(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升麻葛根湯,適用於瘟疫引起的無汗、發熱和口渴症狀。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每味藥材份量相同)
柴葛解肌湯
柴胡,葛根,芍藥,甘草,黃芩,半夏,耳聾加人參,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小柴胡湯,治少陽經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
柴胡(二錢五分),黃芩,人參(各一錢),半夏(八分),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五苓散,治煩躁,小便不利而渴。
澤瀉(一錢五分),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熱甚者去桂加黃芩,姜一片、棗二枚,煎服。
白話文:
柴葛解肌湯用柴胡、葛根、芍藥、甘草、黃芩、半夏,耳聾者加人參,再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小柴胡湯用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再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主治少陽經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五苓散用澤瀉、白朮、赤茯苓、豬苓,肉桂五分,熱甚者去桂加黃芩,再加姜一片、棗二枚,煎服,主治煩躁,小便不利而渴。
香連丸,治瘟疫溏瀉。(方見痢疾)
白虎湯,治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陽明經病)。
石膏(一兩二錢),知母(六錢),甘草(二錢),粳米(五勺),煎米熟去渣,溫服。濕溫者加蒼朮。
五瘟丹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大黃,香附子,紫蘇,甘草梢,甲己之年甘草君,丙辛黃柏乙庚芩,丁壬梔子連戊癸,一年一君四為臣,香附、紫蘇為佐,大黃為丸,硃砂為衣,水吞下,初病可煎服。
白話文:
香連丸可以治療瘟疫引起的腹瀉,詳細方劑請參考痢疾部分。白虎湯用來治療怕冷、發熱、口渴、全身疼痛的症狀,屬於陽明經病。石膏一兩二錢、知母六錢、甘草二錢、粳米五勺,先煮米至熟,去渣,溫服。如果是濕溫症,還要加蒼朮。五瘟丹由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大黃、香附子、紫蘇、甘草梢組成。其中,甲己年以甘草為君藥,丙辛年以黃柏為君藥,乙庚年以黃芩為君藥,丁壬年以梔子為君藥,戊癸年以黃連為君藥,每年一君,四味為臣,香附、紫蘇為佐藥,大黃做成丸藥,硃砂包裹,用水吞服。如果是初發病,可以煎服。
三黃石膏湯,治溫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
石膏(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梔子(五個),麻黃(一錢),淡豆豉(半合),黃連(一錢五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衄血及吐紅。
犀角,赤芍,丹皮,生地(各等分),水煎食後服。
大承氣湯,治陽邪入里,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可服。並治少陰舌乾口燥,日晡發熱,脈息沉實者。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用於治療溫熱之毒在體內和體外均嚴重,表現為五心煩熱,雙眼紅腫如同火焰,鼻腔乾燥,臉色紅潤,口渴舌頭乾燥。配方包括:石膏(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梔子(五個),麻黃(一錢),淡豆豉(半合),黃連(一錢五分),加水煎煮後服用。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鼻出血和吐血的情況。配方包括:犀角,赤芍,丹皮,生地(各等分),加水煎煮,飯後服用。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陽邪進入體內,影響上、中、下三焦,導致腹脹、乾燥、堅硬等症狀。適應於胃部有實熱,幾天未排便的人羣。同時也適用於少陰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時段發熱,脈搏沈實的患者。
大黃(七錢五分),芒硝(半合),枳實,厚朴(各一兩),上水先煎枳、樸數沸,次入大黃、芒硝,煎一沸,溫服,以利為度。
小承氣湯,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陽明,無表證,汗後不惡寒,狂言潮熱而喘。
大黃(七錢),厚朴,枳實(各三錢五分),照前先煎枳、樸,次入大黃。一沸即服,以利為度。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胃實則作潮熱,陽乘於心則狂,熱干胃口則喘,除芒硝者,欲其無干下焦也。
白話文:
服用大黃七錢五分、芒硝半合、枳實、厚朴各一兩。先用清水煮枳實、厚朴至沸騰,再加入大黃、芒硝,煮沸後趁溫服下,以通便為度。此方名為小承氣湯,適用於病患連續六七天未排便,腹脹滿悶,屬於陽明經病症,無表證,出汗後不畏寒,神志恍惚、口乾舌燥並伴有喘息。
另有一種簡化版本,大黃七錢、厚朴、枳實各三錢五分,同樣先煮枳實、厚朴,再加入大黃,煮沸即可服用,以通便為度。滿腹脹滿是邪氣在上焦所致,腹脹是邪氣在中焦所致,胃實則會出現潮熱,陽氣過盛於心則會神志不清,熱氣耗傷胃氣則會喘息。省略芒硝,目的是避免過度瀉下,以免傷及下焦。
謂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譫語嘔渴,日晡潮熱,脈實者。
大黃(六錢五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上水煎服,以利為度。去枳樸者,欲其無犯上焦也。
桃仁承氣湯,治外證已解,小腹急,大便黑,而小便利,其人如狂,此有蓄血者。
桃仁(去皮尖,二十個),桂枝(二錢),大黃(酒浸,六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上水煎服,血去為度。
葳蕤湯,治冬溫,憎寒壯熱,身痛頭疼,口渴面腫。
白話文:
意思是胃承氣湯用來治療太陽陽明經病症,患者不畏寒反而畏熱,大便祕結,神志不清,嘔吐口渴,下午出現潮熱,脈象實數。方劑用大黃六錢五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用水煎服,以大便通暢為度。去枳樸是为了避免药物犯上焦。
桃仁承氣湯用來治療外證已解,但小腹脹痛,大便黑,小便利,病人神志恍惚,疑似有瘀血。方劑用桃仁去皮尖二十個、桂枝二錢、大黃酒浸六分、芒硝半合、甘草二錢,用水煎服,以排出瘀血為度。
葳蕤湯用來治療冬溫病,患者怕冷、發熱、全身疼痛、頭疼、口渴、面部腫脹。
葳蕤(二錢五分),麻黃,白薇,青木香,羌活,杏仁,川芎,甘草(各五分),石膏(一錢五分),甘菊花(一錢五分),清水煎服。
大青龍湯(加黃芩見傷寒),寒疫頸痛,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本方加黃芩七錢。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抑遏陽氣不得泄越,至有上件諸證,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證,頭痛、身熱、無汗、惡風;里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榮衛;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白話文:
葳蕤二錢五分,麻黃、白薇、青木香、羌活、杏仁、川芎、甘草各五分,石膏一錢五分,甘菊花一錢五分,清水煎服。此為大青龍湯,若患者寒疫頸痛,伴隨身熱、無汗、惡風、煩躁等症狀,則可服用此方。若患者症狀明顯,可加黃芩七錢。春分過後至秋分之前,若天氣突然轉寒,抑制陽氣無法發散,導致上述症狀,即為時行寒疫。患者表層有風寒,因此出現太陽證,表現為頭痛、身熱、無汗、惡風;內有溫熱,因此出現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辛甘性,辛能解風寒,甘能調和營衛;石膏、黃芩寒苦性,寒能清熱,苦能治煩躁。
漏蘆湯,疫癘積熱,時生疙瘩結毒,俗稱流注,面腫咽塞者,此方主之。
漏蘆,升麻,大黃,藍葉,黃芩,玄參,芒硝(各等分),甚者加倍芒硝
《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毒癰」。又曰:「熱盛則腫」。故疫癘之餘熱解未盡,逆留於分肉之間,則作上症。辛能解散,苦能勝熱,漏蘆、升麻、藍葉辛且苦,故足以解結熱;咸軟堅,苦瀉實,黃苦硝咸,故足以軟瀉;參苦潤,芩苦枯,潤去血熱,枯去氣熱,與蘆、麻同用,則走散無所不至矣。
白話文:
漏蘆湯方解
適用症狀: 瘟疫熱毒積聚,導致皮膚出現疙瘩,毒素聚集,民間稱之為「流注」,伴隨面部腫脹、咽喉阻塞者,此方主治。
藥物組成: 漏蘆、升麻、大黃、藍葉、黃芩、玄參、芒硝(各等分),病情嚴重者可加倍芒硝。
方義:
《經》書中記載:「榮氣不順暢,逆行於肌理,就會產生毒瘡。」又說:「熱盛則腫。」因此,瘟疫熱毒餘熱未盡,逆流停留在肌肉之間,就會出現上述症狀。
辛味能散結,苦味能清熱,漏蘆、升麻、藍葉辛且苦,故能解結熱毒;鹹味能軟堅,苦味能瀉實,黃芩、芒硝鹹苦,故能軟堅瀉實;玄參苦潤,黃芩苦枯,潤去血熱,枯去氣熱,與漏蘆、升麻同用,則藥力能散至全身各處。
二黃湯,治天行大頭瘟疫。
黃芩,黃連(俱酒炒),生甘草(各一兩),清水煎服。
消毒飲,治同前。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分),柴胡(五分),桔梗(三分),人參(三錢),陳皮,甘草,玄參(各一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殭蠶,升麻(各七分),便秘加大黃,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俱可。
白話文:
【二黃湯】,治療天行大頭瘟疫。
黃芩、黃連(皆需以酒炒),生甘草(各一兩),清水煎後服用。
【消毒飲】,同樣適用於治療天行大頭瘟疫。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分)、柴胡(五分)、桔梗(三分)、人參(三錢)、陳皮、甘草、玄參(各一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殭蠶、升麻(各七分)。若出現便祕現象,則可增加大黃用量。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一半可用湯調和,隨時飲用;另一半可以用蜂蜜製成丸狀,含在口中慢慢化開,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此炎上作火之象也。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火,連翹、玄參、板藍、鼠黏、馬勃、殭蠶皆清喉利膈之物,緩以甘草之國老,載以桔梗之舟楫,則諸藥浮而不沉,升麻升氣於右,柴胡升氣於左,清陽升於高巔,則濁邪不能復居其位,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以補虛,陳皮用以利壅滯之氣,加大黃則從其實而瀉之,此灶底抽薪之法也。
白話文: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此炎上作火之象也。
東垣說:人體上半身,屬天之氣。邪熱侵犯心肺之間,向上攻擊頭面而導致腫脹。一開始感到怕冷、發熱、身體沉重,接著頭面腫脹加劇,眼睛睜不開,呼吸急促、咽喉不舒服,舌頭乾燥口渴,這是火氣上炎的表現。
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火,連翹、玄參、板藍、鼠黏、馬勃、殭蠶皆清喉利膈之物,緩以甘草之國老,載以桔梗之舟楫,則諸藥浮而不沉,升麻升氣於右,柴胡升氣於左,清陽升於高巔,則濁邪不能復居其位,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以補虛,陳皮用以利壅滯之氣,加大黃則從其實而瀉之,此灶底抽薪之法也。
黃芩、黃連性苦寒,可以瀉去心肺之火;連翹、玄參、板藍根、鼠粘、馬勃、僵蠶都是清喉利膈的藥物。用甘草調和諸藥,如同國老一般;以桔梗作為舟楫,讓藥物浮而不沉。升麻升氣於右側,柴胡升氣於左側,清陽之氣上升到頭頂,使濁邪無法再停留。但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要用人參補虛;用陳皮疏通壅滯之氣;加大黃則從根本上瀉去邪氣,這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