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首卷 (11)

回本書目錄

首卷 (11)

1. 里證

少陽之證亦有標本,在膽則入本也。耳聾、口苦、咽乾而嘔,脈弦而沉。

《黃帝針經》曰:「膽脹者,脅下痛,口中苦,善太息。」此不在經而在裡,膽中之受邪也明矣。又口中苦,膽汁溢於口而然,此亦可以驗熱之在膽矣。宜以,黃連清膽湯,主之。

黃連,陳皮,半夏,竹茹,枳殼,甘草,生薑,枳實

足太陰脾經

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咽乾,手足溫。脈:沉而細。

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胃中,邪氣壅而為腹滿。上不得降者,嘔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寒在內者,則為常痛,此陽邪干里,故不常痛而時痛也。絡於咽,故咽乾也;手足溫者,三陰手足必微冷,若手足溫者屬太陰也,以脾主四肢,脾受邪熱,故四肢溫也。脈沉細者,病至三陰俱沉,而脾為陰中之太陰,故沉而細。

如有浮,即在表,桂枝湯主之。《經》云:「三陰脈沉,為欲愈。」

白話文:

[裏證]的部分內容如下:

少陽證狀也有輕重之分,當它影響到膽的時候,就是病情較重的情況。病人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口苦、咽喉乾燥且惡心嘔吐,脈搏呈現出弦且沉的特徵。

根據《黃帝針經》記載:「膽囊發炎時,病人會感到脅部疼痛,口中有苦味,並常常深呼吸。」這表示疾病已經深入臟腑,而非僅僅停留在經絡層面,膽囊受到邪氣侵擾的事實已非常明顯。另外,口苦是因為膽汁溢出到口腔造成的,這也可以驗證膽囊存在熱邪。對於這種情況,應使用黃連清膽湯來治療。

黃連清膽湯的成分包括:黃連、陳皮、半夏、竹茹、枳殼、甘草、生薑和枳實。

再來是足太陰脾經的問題,

症狀:腹部脹滿且伴有嘔吐,食物難以下嚥,自行排泄,偶爾腹部會自行疼痛,咽喉乾燥,手腳溫暖。脈象:脈搏呈現出沉且細的特徵。

太陰脾經是三陰之首,其脈絡分佈於胃部,當邪氣阻塞,就會造成腹部脹滿。往上無法順暢運行,就會導致嘔吐且食物不易吞嚥;往下無法順利提升,就會產生更嚴重的自行排泄;體內有寒氣,就會產生持續的疼痛,這是因為陽邪幹擾了裏臟,所以不是一直疼痛而是時時疼痛。由於脈絡連接咽喉,所以會有咽喉乾燥的現象;手腳溫暖,通常三陰的手腳會稍微冰冷,如果手腳溫暖,就屬於太陰脾經的問題,因為脾臟主管四肢,當脾臟受到邪熱影響,四肢就會保持溫暖。脈搏沉細,當疾病發展到三陰階段,脈搏都會呈現出沉的特徵,而脾臟作為陰臟中的太陰,脈搏會呈現出沉且細的特徵。

如果出現浮脈,表示病在表面,可用桂枝湯來治療。根據古籍記載:「當三陰的脈象呈現出沉的特徵,表示病情正在恢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