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六(利集) (5)
卷六(利集) (5)
1. 腳氣方
防己飲
黃柏,蒼朮,防己(各七分),生地,檳榔,川芎,木通,黃連(各五分),白朮(七分),犀角梢(四分),甘草節(三分)
上水煎,食前服。熱加黃芩,熱甚及時令暄熱加石膏,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赤澀加牛膝或木瓜、薏苡,如常腫者,專主於濕熱,肥人加痰藥。
健步丸
蒼朮,歸尾(各一兩),陳皮,白芍,生地(各兩半),吳茱萸,牛膝,條芩(各五錢),桂枝(二錢),大附子(三錢)
蒸餅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朮木通湯下,食前服。
四物湯(見中風),治血熱轉筋。
本方加酒芩、紅花煎服。
白話文:
【腳氣方】
【防己飲】
配方包含:黃柏,蒼朮,防己各七分;生地,檳榔,川芎,木通,黃連各五分;白朮七分;犀角梢四分;甘草節三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飯前服用。如果病情伴有熱象,可以加入黃芩;若熱象嚴重或季節溫暖熱度高,可再添加石膏;若有痰多情況,可以加竹瀝、薑汁或南星;若是便祕,則應加入桃仁、紅花;若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可加牛膝或木瓜、薏苡;對於經常性水腫,主要考慮是濕熱引起,肥胖的人還需加一些化痰的藥物。
【健步丸】
配方為:蒼朮,歸尾各一兩;陳皮,白芍,生地各兩半;吳茱萸,牛膝,條芩各五錢;桂枝二錢;大附子三錢。
將這些藥材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粒,用白朮木通湯送服,飯前服用。
【四物湯】
此方可用於治療血熱導致的轉筋。在原本的方子基礎上,再加入酒芩、紅花煎煮服用。
2. 痛風證(三十九)
夫痛風者,遍身骨節走痛是也。其證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加之涉冷受濕取涼,熱血得寒,汙濁凝滯,不得運行,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於陰也。治以辛溫,兼以清涼,疏散寒濕,開通鬱結,使血行氣通,更節厚味,痛自愈矣。
其肢節大痛如虎咬,晝靜夜劇,古名白虎歷節風。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兼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痛無已也。若痛有常處,赤腫灼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主之。
治痛風大要,當分新久。新痛多屬寒,宜辛溫藥;久痛多屬熱,宜清涼藥。河間謂「暴病非熱,久病非寒」是也。丹溪曰:痛風有風熱、有濕痰、有風濕、有血虛、有氣虛,統宜散濕疏風,消痰順氣,導瘀血,補新血為要。大法:風熱加減小續命、小柴胡、九味羌活等湯;風濕蒼白朮兼行氣藥;痰宜二陳加南星、酒芩、竹瀝;血虛倍芎、歸、芍藥,佐以桃仁、紅花;氣虛人參益氣、補中益氣。頭目痛加川芎、細辛、白芷,肩背痛加桔梗、防風、羌活,手臂痛加靈仙、薄桂。
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引南星、蒼朮等藥至痛處。腰以下痛,加防己、黃柏、檳榔、蒼朮、獨活、木通;足痛加木瓜、桑寄生、川萆薢、牛膝、苡仁;筋脈急痛,加秦艽、紅花。通用獨活寄生湯、舒筋湯、丹溪腫痛方、大羌活湯、定痛丸,通用蒼朮、南星、川芎、白芷、酒芩諸藥味。
《脈經》曰:脈澀而緊者痹。《金匱要略》曰: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而黃汗出,故曰歷節風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味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風,疼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痛風證(三十九)]
痛風這種病症,特徵是全身關節會移動式的疼痛。這是由於血液受到熱氣影響,變得沸騰,如果再加上接觸冷水、受潮或貪涼,原本熱的血液遇冷後,就會變得混濁凝滯,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產生疼痛。夜晚疼痛加劇,是因為血液在夜間流動於陰經。治療上,使用辛溫的藥物,同時輔以清涼的藥物,用以驅散寒濕,打開鬱結,讓血液和氣流通暢,再避免過量攝取重口味的食物,疼痛自然就能痊癒。
當肢體關節疼痛如被猛獸撕咬,白天平靜夜晚卻劇烈,古人稱之為「白虎歷節風」。肢體關節出現腫痛,疼痛多由火熱造成,腫脹則多由濕氣引起,加上風寒侵襲,使得疾病在經絡中被激發,濕熱邪氣在肢體關節間流動,因而持續疼痛。如果疼痛位置固定,且伴隨紅腫和灼熱感,這可能是風毒正在形成,應使用敗毒散來治療。
治療痛風的大原則,要區分新舊病患。新發病患多由寒氣引起,適合使用辛溫藥物;舊病患多由熱氣造成,適合使用清涼藥物。正如河間所言:「突然發病的,病因通常不是寒氣;長時間患病的,病因通常不是熱氣。」丹溪曾說:痛風可能由風熱、濕痰、風濕、血虛、氣虛等不同原因造成,總體上應著重於散濕疏風,消除痰濕,順暢氣血,導引瘀血,補充新血。大致上,風熱型患者可調整小續命湯、小柴胡湯、九味羌活湯等藥物;風濕型患者可用蒼朮搭配行氣藥;痰濕型患者可用二陳湯加南星、酒芩、竹瀝;血虛型患者應增加芎、歸、芍藥,並輔以桃仁、紅花;氣虛型患者可用人參益氣湯、補中益氣湯。頭部和眼睛疼痛,可加川芎、細辛、白芷;肩背疼痛,可加桔梗、防風、羌活;手臂疼痛,可加靈仙、薄桂。
薄桂味道淡,能在手臂間橫向行走,能帶領南星、蒼朮等藥物到達疼痛部位。腰部以下的疼痛,可加防己、黃柏、檳榔、蒼朮、獨活、木通;腳部疼痛,可加木瓜、桑寄生、川萆薢、牛膝、薏仁;筋脈急痛,可加秦艽、紅花。通用獨活寄生湯、舒筋湯、丹溪腫痛方、大羌活湯、定痛丸,常用蒼朮、南星、川芎、白芷、酒芩等藥材。
根據《脈經》所述:脈象緊澀,代表有痹症。《金匱要略》中提到:少陰脈浮弱,弱表示血氣不足,浮表示風邪,風與血相互搏擊,導致像抽搐般的疼痛。身體健壯的人脈象緊澀且短,容易喘氣,會自發性出汗,關節疼痛無法彎曲。這些都是因為飲酒後出汗,受風所導致的。
寸口脈象沉弱,沉表示與骨相關,弱表示與筋相關;沉表示腎的問題,弱表示肝的問題。在出汗後進入水中,就像水傷害了心臟,關節疼痛且會有黃色汗液流出,因此稱為歷節風。
食用過酸的食物會傷害筋,筋傷後會變得鬆弛,這稱為「泄」。食用過鹹的食物會傷害骨,骨傷後會導致萎縮,這稱為「枯」。枯泄相結合,稱為「斷泄」。營氣無法流通,衛氣不能單獨運行,營衛兩氣都微弱,三焦無法保護,四肢關節斷裂,身體消瘦,只有腳部腫大,黃色汗液流出,小腿冰冷。如果再發燒,就會成為歷節風,疼痛到無法彎曲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