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六(利集) (4)
卷六(利集) (4)
1. 腳氣證(三十八)
《內經》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病生矣。然有因外而得者,有自內而生者,其為病不同,見症則一。惡寒發熱,狀若傷寒,但足脛紅腫,筋攣掣痛,舉步艱難,此為別耳。輕者止於足痛;重者由足痛入陰器,抵少腹,歷脅肋,上頭;又重者則腳氣衝心,誤治立死。
治法:以防己飲為主方,兩臂痛加威靈仙,兩脅痛加龍膽草,風加川萆薢,濕加木瓜、薏苡,食積流注加山楂、神麯、麥芽,足氣衝心,防己飲合四物湯,或東垣健步丸。外有足跟痛者,屬腎虛,又非腳氣論,宜防己飲內用犀角、生地,以心火下流與濕熱相搏,故用之耳。治腳氣通用當歸拈痛湯、獨活寄生湯,忌用補氣藥及淋洗。
腳氣自外而得者,山嵐、卑濕、涉水、驟雨及濕熱之地,咸有濕熱寓焉。凡受濕者,足先受之,濕鬱為熱,故發動而為痛。自內而生者,瓜果、茶水、酒漿、油麵及煎炙之物,有濕有熱,先入於胃,上輸於脾,脾流濕熱,直行於足,以脾脈主四肢也。故腫為濕,痛為熱,不易之論也。以上議論,乃腳氣之原,不可不知。
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澀者寒,微滑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白話文:
【腳氣病(三十八)】
根據《內經》所述:當人受到濕氣影響時,身體下方會先被影響。因為脾臟主管四肢,腳位於下方,因此易受濕氣影響。濕氣鬱積形成熱氣,濕熱相互作用,疾病就產生了。然而,有的是外部因素導致,有的是內部生成,雖然病因不同,但病症表現相同。病人會感到惡寒發熱,類似感冒,但其特徵在於腳部紅腫,肌肉抽搐疼痛,行走困難。較輕的僅僅是腳痛,嚴重的可能從腳痛擴散到生殖器,小腹,脅肋,甚至頭部;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腳氣沖心的情況,如果治療錯誤,即刻就會死亡。
治療方法:主要使用防己飲,如兩臂疼痛可加入威靈仙,兩側脅肋疼痛可加入龍膽草,風邪可加入川萆薢,濕氣可加入木瓜、薏苡,消化不良可加入山楂、神麴、麥芽,腳氣沖心可使用防己飲加上四物湯,或者東垣健步丸。對於腳跟疼痛的情況,屬於腎虛,並非腳氣病,應使用防己飲加入犀角和生地,因為心火下降與濕熱相互作用,所以使用這些藥材。治療腳氣通常使用當歸拈痛湯、獨活寄生湯,避免使用補氣藥以及淋洗。
腳氣病如果是外部因素導致,可能由於山間霧氣、低窪潮濕地區、涉水、突降暴雨,以及濕熱環境等因素,其中都存在濕熱。凡是受濕氣影響的人,腳部最先受到影響,濕氣鬱積轉化為熱氣,因而導致疼痛。如果是內部生成,可能是由於過量食用瓜果、茶水、酒漿、油麵及煎炸食物等,這些食物含有濕氣和熱氣,首先進入胃部,再輸送至脾臟,脾臟將濕熱直接傳導至腳部,因為脾臟的脈絡主管四肢。因此,腳部腫脹是由於濕氣,疼痛是由於熱氣,這是一個不變的理論。以上的討論,就是腳氣病的根本原因,必須瞭解。
脈象弦是風,濡弱是濕,洪數是熱,遲澀是寒,微滑是虛,牢堅是實;脈象結是因為氣滯,脈象散是因為憂鬱,脈象緊是因為憤怒,脈象細是因為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