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十四 (10)
卷之十四 (10)
1. 疹症門(三則)
玄參(三錢),甘草(五分),黃芩(一錢),茯苓(三錢),白果(十個),白薇(一錢),青蒿(三錢),麥冬(三錢),陳皮(三分),荊芥(五分),生地(三錢),乾葛(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乃和干之味,而不用大涼之藥者,以疹病既愈,其勢雖盛而火毒實輕,正不可以外證之重,而即用重瀉之味以劫奪之也。世人一見此等之病,輕用苦寒瀉藥,往往輕變重,重變死,不可不慎。
白話文:
玄參(九克),甘草(一點五克),黃芩(三克),茯苓(九克),白果(十個),白薇(三克),青蒿(九克),麥冬(九克),陳皮(一點克),荊芥(一點五克),生地(九克),乾葛(三克),加水煎煮後服用。服用一劑病情減輕,服用兩劑病情又減輕,服用三劑就完全康復。
這個藥方是調和體內氣機的藥物,而沒有使用大量寒涼的藥材,是因為疹病雖然看起來來勢洶洶,但實際上火毒並不嚴重,不能因為外在症狀看起來嚴重,就立刻使用大量寒涼的藥物來強行驅散,這樣會過度耗損身體的能量。世人一旦看到這類疾病,就輕易使用苦寒瀉火的藥物,常常會導致病情由輕轉重,由重轉死,不得不謹慎小心。
2. 吃泥門(一則)
小兒數歲後,好吃泥土,人謂胃氣熱也,誰知是肝木之旺耶。肝木過旺來克脾胃之土,而土虛不能敵肝,思得土以助脾胃,故見泥土而思食也。治之法,平其肝木之旺,補其脾胃之虛,則土氣無虧,自然見土而不嗜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錢),黃芩(五分),白芍(五錢),黃土(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肝氣平,二劑而脾胃之氣轉,四劑不思食泥也。
此方原是健脾胃之聖藥,加入黃芩以清肝火,白芍以平肝,肝平火清,而脾胃自得其養矣。尤妙加入黃土者,借土氣以安脾,投其所好。而六君子湯諸藥,益足以展其健運之功耳。
白話文:
[吃泥現象(一則)]
有個小孩在幾歲大之後,竟然開始喜歡吃泥土,人們都以為這是因為胃部有熱氣,但實際上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可能是肝臟功能過於旺盛所導致的。當肝臟功能過度旺盛時,會抑制到脾胃的功能,而脾胃虛弱,無法抵擋肝臟的影響,因此孩子會想藉由攝取泥土來增強脾胃的力量。治療的方法是平衡肝臟的過度活躍,並補充脾胃的虛弱,一旦脾胃的功能恢復正常,孩子自然就不會再對泥土有異常的渴望了。治療方式是使用六君子湯,根據情況進行加減調配。
藥方如下: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錢,黃芩五分,白芍五錢,黃土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服用一次後,肝氣就能得到平和,兩次後脾胃的功能就會有所改善,四次後孩子就不會再想吃泥土了。
這個方子本來就是強化脾胃的良藥,加入黃芩可以清除肝火,白芍則能調節肝臟,當肝臟功能平穩且肝火被清除,脾胃自然能得到良好的滋養。更妙的是加入黃土,利用土的性質來穩定脾胃,滿足脾胃的需求。而六君子湯中的其他藥材,更能發揮其強化脾胃運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