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十四 (1)
卷之十四 (1)
1. 卷之十四
2. 驚疳吐瀉門(七則)
兒科之病,驚、疳、吐、瀉為多,四者又相為終始。大約因疳而成吐,因吐而成瀉,因瀉而成驚。故小兒口內流涎,乃疳之兆也。起首即治疳,而吐瀉之症不作,又何致驚症之生也。惟其失治疳症,而胃氣受傷矣。小兒純陽,原無損於陰氣。傷胃氣者傷陽氣也,陽傷陰亦傷矣。
傷陰者,傷脾氣也。人生後天以脾胃之氣為主,脾胃兩傷,無氣以養心,而驚之症起矣。是驚乃虛病,而非有外風之入也。然則吐、瀉、驚俱脾胃之虛寒,而疳乃脾胃之實熱也。不知小兒因多食水果,以致口熱而成疳。口熱似乎陽旺也,然而陽極則變為陰矣。故疳症既久而作吐,正陽變為陰之驗也。
可見驚、疳、吐、瀉俱是虛症,補脾胃而四病皆易愈也。世醫分驚為風,分疳為熱,分吐、瀉為寒,亦未深知小兒之症耳。孰知單治脾胃之虛,而四症不必治而自愈也。方用活兒丹: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甘草(一分),茯苓(二錢),陳皮(一分),巴戟天(一錢),白芍(一錢),柴胡(二分),當歸(五分),山楂(五分),神麯(三分),水煎服。一劑而驚、疳、吐、瀉無不即安,二劑全愈,三劑不再發也。
此方健脾開胃,又能平肝,使肝亦無鬱滯之患,自能疏通土氣,變剋土之肝反為益土之肝矣。脾胃無非生氣,而吐瀉自止,何至四肢無養,變成角弓反張之急慢驚風哉。
小兒生疳,上下牙床盡腫,口角涼涎,咳嗽不已,咽喉腫痛,人以為疳症脾熱也,誰知是胃火之上升乎。夫既是胃火,宜用泄火之藥,瀉火而不效者,以火過於盛,將陽變為陰矣。故用降火之藥以瀉火而火不降,轉至困憊者,正《內經》所謂壯火食氣也。蓋少火宜瀉,而壯火宜補。
不補胃以治火,反瀉火以損胃,安得而不加困憊哉。治之法,補其胃氣之虛,少加息火之味,則疳症不治而自愈矣。方用平肝湯:
茯苓(三錢),白朮(一錢),陳皮(二分),神麯(五分),麥冬(二錢),元參(二錢),桔梗(一錢),蘇葉(三分),人參(三分),枳殼(二分),黃芩(三分),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而疳症愈,不必四劑也。
此方補胃以散火而火自平者,以火出於土之中也。土健而火藏,土衰而火現,故補其土而火藏於下,又何至上升於口頰之間乎。況方中有解火之味在於補之內,則土引火而自歸,火亦隨土而自息矣。
小兒生疳之後,飲茶水則吐,後則不飲茶水而亦吐,困弱之極,人以為熱吐也,誰知是熱變為寒而吐乎。夫疳症本熱也,疳久則寒者,以胃土之傷,土衰則火旺,火旺則土亦衰,土益衰而前火之旺自減,火土兩衰,安得不寒乎。況小兒最喜者,生冷也。土衰又加生冷,自然作吐矣。
白話文:
兒科疾病中,驚、疳、吐、瀉最為常見,且四者之間互相影響,環環相扣。通常是先有疳積,繼而導致嘔吐,嘔吐後又引起腹瀉,最後則出現驚癇。小兒口中流口水,就是疳積的徵兆。所以治療應從一開始就治疳積,如此嘔吐、腹瀉就不會發生,驚癇自然也不會產生。之所以會產生這些症狀,是因為疳積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胃氣受損。
小兒體質屬純陽,本不損傷陰氣,傷胃氣就是傷陽氣,陽氣受損,陰氣也會跟著受損。傷陰即傷脾氣,人體生後,主要依靠脾胃之氣,脾胃兩傷,則無氣血以養心,驚癇的症狀就會出現。因此,驚癇是虛症,並非外邪入侵所致。所以,嘔吐、腹瀉、驚癇都是脾胃虛寒所致,而疳積則是脾胃實熱。有些小兒因食用太多水果,導致口熱而產生疳積。口熱看似陽氣旺盛,但陽氣過盛則會轉化為陰寒。所以,疳積久了會導致嘔吐,正是陽氣轉化為陰氣的表現。
由此可見,驚、疳、吐、瀉都是虛症,只要補益脾胃,四種病症就能很容易痊癒。世俗醫生將驚癇歸為風證,疳積歸為熱證,嘔吐腹瀉歸為寒證,並沒有真正了解小兒疾病的根本。殊不知,只要單純調理脾胃虛弱,四種症狀便可自行痊癒。
治療方劑為活兒丹:人參三錢、白朮一錢、甘草一分、茯苓二錢、陳皮一分、巴戟天一錢、白芍一錢、柴胡二分、當歸五分、山楂五分、神麴三分,水煎服。一劑即可使驚、疳、吐、瀉症狀得到緩解,二劑痊癒,三劑則不再復發。
此方能健脾開胃,又能平肝,使肝氣不再鬱滯,疏通脾土之氣,使肝木不再克脾土,反而能益脾土。脾胃功能恢復,則生氣充足,嘔吐腹瀉自然停止,四肢得到濡養,就不會出現角弓反張等驚風症狀。
小兒患疳積,上下牙床都會腫脹,嘴角流口水,咳嗽不止,咽喉腫痛,人們以為是脾胃積熱,殊不知這是胃火上逆。既然是胃火,應該用瀉火之藥,但瀉火無效的原因,是火過於旺盛,陽氣轉化為陰氣。所以,用降火之藥瀉火卻無效,反而導致身體更加虛弱,這正是《內經》中所說的「壯火食氣」。少火宜瀉,而壯火則宜補。
不補益胃氣而去瀉火,反而損傷胃氣,怎麼可能不加重病情呢?治療方法,應補益胃氣,少加清熱之藥,則疳積自會痊癒。治療方劑為平肝湯:茯苓三錢、白朮一錢、陳皮二分、神麴五分、麥冬二錢、元參二錢、桔梗一錢、蘇葉三分、人參三分、枳殼二分、黃芩三分,水煎服。一劑藥力輕,二劑藥力更輕,三劑疳積即可痊癒,不必服用四劑。
此方通過補益胃氣來散火,火氣自然平息,因為火氣源於脾土。脾土健旺,則火氣內斂;脾土虛弱,則火氣外現。因此,補益脾土,火氣自然下降,又何至於上逆於口頰之間呢?而且方中含有清熱之藥,又包含補益之藥,則脾土引火下行,火氣也隨之自行平息。
小兒患疳積後,喝茶水就吐,後來即使不喝茶水也吐,身體極度虛弱,人們以為是熱證嘔吐,殊不知這是熱證轉化為寒證而嘔吐。疳積本是熱證,久則轉寒,這是因為胃土受損,土衰則火旺,火旺則土亦衰,土越來越虛弱,之前的旺盛火氣自然減弱,火土兩虛,自然就寒了。況且,小兒最喜歡吃生冷食物,土虛又加上生冷,自然就會嘔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