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4)

1. 臂癰門(一則)

人有兩臂之間忽然生瘡而變成癰疽者,亦陰癰也。雖較頭面、對口、肩背上少輕,然治不得法,亦能殺人。故須辯陰陽之治,大約痛者陽症,癰者陰症,不難於治也。如陽症用三星湯,一、二劑便可立消。若陰症,三星湯又不可用,必須大補氣血,而佐之消痰化毒之劑,始能奏功。

不可謂手足非心腹之疾,不須補虛也。夫陰主靜,而兩手則至動者也,至動而生陰癰,則動變為靜矣,反常之道也,可不畏乎。況動變為靜,又趨陰之道也。陽趨於陰,非生近於死乎,欲陽返於陰則易,欲陰返於陽則難,誰謂兩手之癰而可小視之哉。治法仍宜慎重,方用消癰還陽丹:

人參(三錢),白朮(一兩),生甘草(三錢),天花粉(三錢),生黃耆(一兩),金銀花(二兩),肉桂(一錢),當歸(五錢),乳香末(一錢),水煎服。一劑而癢變為痛矣,二劑而痛如失,三劑而全消,不必四劑也。

此方與七聖湯相同,而意氣各異,七聖治已潰者也,此方治未潰者也。已潰者以生肉為先,未潰者以護肌為主,所以七聖湯內無乳香、天花粉者,正以二味之中有擁衛之功耳。

白話文:

有人在兩臂間突然長出瘡,最後轉變成膿腫,這也是屬於陰癰的一種。雖然比頭部、面部、肩背上的病狀稍微輕微些,但如果治療方法不正確,還是會危及生命。因此,判斷是陰癥還是陽癥,並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一般來說,疼痛的是陽癥,沒有痛感的則是陰癥,這並不是什麼難以處理的情況。如果是陽癥,服用三星湯,一到兩次就可以快速消退。但如果是陰癥,就不能再使用三星湯,必須大量補充氣血,同時輔以消除痰毒的藥物,這樣纔能有效治療。

不能因為手腳的疾病不在心臟或腹部,就認為不需要補充身體虛弱。陰癥本該靜態,但雙手卻是活動最頻繁的部位,活動的部分出現陰癰,就是由動轉靜了,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豈能不讓人害怕。況且,由動轉靜,這是在走向陰癥的道路。陽轉向陰,這不是等同於從生走向死嗎?讓陽回歸陰容易,但讓陰回歸陽就困難了,誰能說雙手的膿腫可以輕視呢?治療時仍需謹慎,可以使用消癰還陽丹。

藥方如下:人參三錢,白朮一兩,生甘草三錢,天花粉三錢,生黃耆一兩,金銀花二兩,肉桂一錢,當歸五錢,乳香末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服用一次後,癢感會轉變為痛感;服用兩次後,痛感會消失;三次後,病情就會完全好轉,不需要再服用第四次。

這個藥方和七聖湯相似,但意圖和功效各有不同。七聖湯適用於已經潰爛的情況,而這個藥方適用於尚未潰爛的情況。對於已經潰爛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肉體再生;對於未潰爛的,則主要保護肌肉。因此,七聖湯裡不包含乳香和天花粉,正是因為這兩種成分具有保護和增強防禦的作用。

2. 乳癰門(四則)

人有乳上生腫,先痛後腫,尋常發熱,變成瘍癰。此症男婦皆有,而婦人居多。蓋婦人生子,兒食乳時後偶爾貪睡,兒以口氣吹之,使乳內之氣閉塞不通,遂至生痛。此時即以解散之藥治之,隨手而愈。倘因循失治,而乳癰之症成矣。若男子則不然,乃陽明胃火熾盛,不上騰於口舌而中擁於乳房,乃生此病。

故乳癰之症,陽病也,不比他癰有陰有陽,所以無容分陰陽為治法,但當別先後為虛實耳。蓋乳癰初起多實邪,久經潰爛為正虛也。雖然邪之有餘,仍是正之不足,於補中散邪,亦萬全之道,正不必分先宜攻而後宜補也。方用和乳湯:

貝母(三錢),天花粉(三錢),當歸(一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二錢),穿山甲(土炒,一片,為末)

水煎服。一劑而乳房通,腫亦消矣,不必二劑。

此方用貝母、天花粉者,消胃中之壅痰也。痰壅而乳房之氣不通,化其痰則胃火失其勢。而後以蒲公英、穿山甲解其熱毒,利其關竅,自然不攻而自散矣。又恐前藥過於迅逐,加入當歸、甘草補正和解,正既無傷而邪又退舍矣,此決不致火毒不行而變為乳岩之病也哉。

人有先生乳癰,雖已收口,後因不慎房事,以致復行潰爛,變成乳岩,現成無數小瘡口,如管非管,如漏非漏,竟成蜂窩之狀,肉向外生,終年累月而不愈。服敗毒之藥,身愈狼狽,而瘡口更加腐爛,人以為毒深結於乳房也,誰知氣血之大虧乎。凡人乳房內肉外長,而筋束於乳頭,故傷乳即傷筋也。

此處生癰,原須急散,遲則有筋弛難長之虞。況又加泄精以損傷元氣,安得不變非常乎。當時失精之後,即大用補精填髓之藥,尚不至於如此之橫。今既因虛而成岩,復見岩而敗毒,不已虛而益虛乎。毋怪其愈敗愈壞也。治法必須大補其氣血,以生其精,不必再泄其毒,以其病原無毒之可泄耳。

方用化岩湯:

人參(一兩),白朮(二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忍冬藤(一兩),茜根(二錢),白芥子(二錢),茯苓(三錢),水煎服。連服二劑,而生肉紅潤。再服二劑,膿盡痛止。又二劑,漏管重長。又二劑全愈。再二劑永不再發。

此方全去補氣血,不去消毒,實為有見。雖忍冬藤乃消毒之藥,其性亦補,況同入於補藥中,彼亦純於補矣。惟是失精變岩,似宜補精,乃不補精,而止補氣血何也?蓋精不可以速生,補精之功甚緩,不若補其氣血,轉易生精。且乳房屬陽明之經,既生乳癰,未必陽明之經能多氣多血矣。

補其氣血,則陽明之經旺,自然生液生精以灌注於乳房,又何必復補其精,以牽掣參、耆之功乎,此方中所以不用生精之味耳。

人有左乳內忽大如桃,復又不痛,色亦不赤,身體發熱,形漸瘦損,人以為痰氣之鬱結,孰知肝氣之不舒。夫乳屬陽明,乳腫宜責之陽明胃經,而謂之肝病者,蓋陽明胃土最畏肝木之克,肝氣不舒,而胃氣亦不舒矣。蓋胃見肝木之郁,惟恐肝旺來克,於是胃亦畏首畏尾,伏而不揚。

白話文:

乳癰門(四則)

有人乳房上長腫塊,先痛後腫,伴隨發燒,最後形成膿瘍。這種病男女都會得,但女性居多。這是因為婦女哺乳時,孩子偶爾睡著,用口氣吹乳房,導致乳房內氣血閉塞不通,於是疼痛。此時用一些消散的藥物治療,就能很快痊癒。如果延誤治療,就會形成乳癰。男性則不同,是陽明胃火旺盛,沒有向上蔓延到口舌,而是積聚在乳房,從而發病。

所以,乳癰屬於陽性疾病,不像其他癰疽有陰陽之分,因此無需區分陰陽來治療,只需區分病情發展的先後和虛實即可。乳癰初期多為實邪,久而潰爛則為正氣虛弱。雖然邪氣有餘,但根本還是正氣不足,所以治療應在補益正氣的同時散邪,這是最完善的方法,不必先攻後補。方用和乳湯:

貝母三錢,天花粉三錢,當歸一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二錢,穿山甲(土炒,一片,研末)

水煎服。一劑就能讓乳房通暢,腫塊消退,不必服用第二劑。

此方使用貝母、天花粉,是為了消散胃中壅塞的痰濁;痰濁壅塞導致乳房氣血不通,化掉痰濁就能抑制胃火。然後用蒲公英、穿山甲清熱解毒,通利關竅,自然就能不攻而自散。又擔心藥效過於迅速,所以加入當歸、甘草補益正氣,調和藥性,既能保護正氣,又能驅除邪氣,這樣就不會因為火毒不去而變成乳癌。

有人患過乳癰,雖然已經痊癒,但後來因為房事不慎,又再次潰爛,變成乳癌,出現無數個小瘡口,像管子又不是管子,像漏孔又不是漏孔,呈現蜂窩狀,肉向外長,久治不愈。服用敗毒藥物,反而身體更虛弱,瘡口更加腐爛,人們以為毒素深結在乳房,其實是氣血嚴重虧損。人的乳房內部有肉,外部有筋膜束縛在乳頭,所以傷乳就是傷筋。

這裡生的癰疽,本來就應該迅速消散,延遲治療就會導致筋脈鬆弛難以修復。況且又因房事損傷元氣,怎能不變成嚴重的疾病?如果在當時失精之後,立即服用大補元氣的藥物,尚不至於如此嚴重。現在已經因為虛弱而形成乳癌,又用敗毒藥物治療,不是更加虛弱了嗎?怪不得病情越來越壞。治療方法必須大力補益氣血,以滋生精氣,不必再清泄毒素,因為這種病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毒素可清泄。

方用化岩湯:

人參一兩,白朮二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忍冬藤一兩,茜根二錢,白芥子二錢,茯苓三錢,水煎服。連服兩劑,生肉就會紅潤;再服兩劑,膿液排出,疼痛停止;再服兩劑,漏管重新長好;再服兩劑就完全痊癒;再服兩劑就永遠不再復發。

此方完全著重於補益氣血,而不著重於清熱解毒,確實很有見地。雖然忍冬藤是清熱解毒的藥物,但它也有補益的作用,況且與其他補藥一起服用,它的作用也轉向補益。為什麼失精導致乳癌,似乎應該補益精氣,卻不補益精氣,而只補益氣血呢?這是因為精氣不能快速生成,補益精氣見效很慢,不如補益氣血,從而間接滋生精氣。而且乳房屬於陽明經,既然生了乳癰,陽明經氣血未必充沛。

補益氣血,則陽明經旺盛,自然就能生津液、生精氣,灌注到乳房,又何必再補益精氣,而牽制人參、黃耆的功效呢?所以此方不用補益精氣的藥物。

有人左乳房內突然腫大如桃,但不疼痛,顏色也不紅,身體發熱,逐漸消瘦,人們認為是痰氣鬱結,其實是肝氣不舒。乳房屬於陽明經,乳房腫痛應該歸咎於陽明胃經,而認為是肝病,是因為陽明胃土最怕肝木克制,肝氣不舒,胃氣也就不舒。胃受到肝木鬱結的影響,害怕肝木旺盛來克制,於是胃氣就畏縮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