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十三 (1)
卷之十三 (1)
1. 卷之十三
2. 背癰門(七則)
人有背心間先發紅瘰,後漸漸紅腫,此發背之兆也,最為可畏。古人云:外大如豆,內大如拳;外大如拳,內大如盤。言其外小而內實大也。然而癰疽等毒,必須辨其陰陽:有先陰而變陽者,有先陽而變陰者;有前後俱陽者,有前後俱陰者。陽症雖重而實輕,陰症雖輕而實重;先陰而變陽者生,先陽而變陰者死。
病症既殊,將何以辨之?陽症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陽症之色純紅,陰症之色帶黑;陽症之初起必痛,陰症之初起必癢;陽症之潰爛,必多其膿;陰症之潰爛,必多其血;陽症之收口,身必輕爽;陰症之收口,身必沉重。至於變陰變陽,亦以此消息斷斷不差也。
倘見紅腫而高突,乃陽症之癰也。乘其肉腫初發,毒猶未化,急以散毒之藥治之,可隨手愈也。發背而至橫決者,皆因循失治,以致破敗而不可救,陽變陰者多矣。救癰如救火,宜一時撲滅,切勿見為陽症無妨,而輕緩治之也。方用急消湯:
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三錢),貝母(二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消,不必四劑也。
此方消陽毒之初起極神。既無迅烈之虞,大有和解之妙。世人不知治法,謂陽毒易於祛除,孟浪用虎狼之藥,雖毒幸消散,而真氣耗損於無形,往往變成別病,乃醫者成之也。
人有背心發瘰,癢甚,已而背如山重,悠悠發紅暈,如盤之大,此陰癰初起之形象也,最為可畏,尤非前症陽癰可比。乃一生罪孽,鬼祟纏身,必然譫語胡言。如見此等症候,本不可救。然而人心善惡成於一念之遷悔,求生無術,亦見醫道無奇。蓋陽症有可救之術,陰症豈無可生之理,總在救之得法耳。
大約陰癰之症,雖成於鬼祟之纏身,然必正氣大虛,邪得而入之也。設正氣不虛,邪將安入。故救陰癰之症,必須大用補氣補血之藥,而佐之散郁散毒之品。則正旺而邪自散矣。方用變陽湯:
人參(二兩),黃耆(二兩),金銀花(半斤,煎湯代水),附子(一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白芍(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井花水煎汁二碗服,渣再煎,服後陰必變陽而作痛。再一劑而痛亦消,再服一劑而全愈,竟消滅無形也。
然人不致皮破血出,斷不肯信,雖然先用此等之藥以治發背,毋論病人不肯服,即醫生亦不肯用,或醫生知用此治療,而病人之家亦不肯信。往往決裂潰爛,瘡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始悔參、耆之遲用矣。予既論此症,又多戒辭,勸人早服此方,萬不可觀望狐疑,喪人性命。
蓋陽毒可用攻毒之劑,而陰毒須用補正之味。用人參、黃耆以補氣,氣旺則幽陰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間。而金銀花性補,善解陰毒,得參、耆而其功益大,然非得附子則不能直入陰毒之中而又出於陰毒之外。毒深者害深,又益之生甘草以解其餘毒。然毒結於背者,氣血之壅也,壅極者郁之極也。
白話文:
背癰門(七則)
人的背部心窩處,一開始出現紅色腫塊,之後漸漸紅腫,這是發背的徵兆,非常危險。古人說:「外如豆,內如拳;外如拳,內如盤。」意思是說,外表看起來很小,但內部卻很大。然而癰疽等毒,必須分辨其陰陽:有的先陰轉陽,有的先陽轉陰;有的前後都是陽症,有的前後都是陰症。陽症雖然看起來嚴重,實際上較輕;陰症雖然看起來輕微,實際上卻很嚴重;先陰轉陽者能活,先陽轉陰者則會死亡。
疾病症狀不同,該如何辨別呢?陽症的外觀,必定高聳腫起;陰症的外觀,必定低平凹陷;陽症的顏色是純紅色,陰症的顏色帶黑色;陽症初期必定疼痛,陰症初期必定發癢;陽症潰爛,膿液會很多;陰症潰爛,血液會很多;陽症癒合後,身體會輕鬆舒適;陰症癒合後,身體會沉重。至於陰陽轉變,也可用這些跡象來判斷,絕不會錯。
如果看到紅腫且高聳隆起,那就是陽症的癰疽。趁著腫塊剛開始出現,毒素還未化開時,趕快使用散毒的藥物治療,可以很快痊癒。發背一直到橫向潰爛,都是因為拖延治療,導致潰爛無法挽救,多半是陽症轉變成陰症。治療癰疽就像救火一樣,應該立即撲滅,千萬不要看到是陽症就掉以輕心,而延誤治療。方劑用「急消湯」:
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三錢)、貝母(二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一劑藥效輕微,二劑藥效更輕,三劑藥效完全消散,不需要用到第四劑。
這個方劑治療陽毒初期非常有效。它沒有猛烈的副作用,卻有很好的調和作用。世人不知道正確的治療方法,認為陽毒很容易去除,便輕率地使用劇烈峻猛的藥物,雖然毒素也許消散了,但真氣卻在不知不覺中受損,往往轉變成其他疾病,都是醫生造成的。
如果背部心窩處出現腫塊,非常癢,然後背部感覺像背負大山一樣沉重,慢慢地出現紅暈,像盤子一樣大,這就是陰癰初期的樣子,非常危險,更甚於陽癰。這是因為一生作孽,鬼祟纏身,必然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如果看到這種症狀,本不可救。但是人心善惡轉變在一念之間,求生的慾望使得醫道也顯得神奇。既然陽症有可以救治的方法,陰症豈能沒有可以活命的道理,關鍵在於治療方法得當。
總之,陰癰的症狀,雖然是由於鬼祟纏身而導致,但一定是正氣大虛,邪氣才能入侵。如果正氣不虛,邪氣又怎麼能入侵呢?所以治療陰癰,必須大量使用補氣補血的藥物,並輔以疏散鬱氣和毒素的藥物,這樣正氣旺盛,邪氣自然就會散去。方劑用「變陽湯」:
人參(二兩)、黃耆(二兩)、金銀花(半斤,煎湯代水)、附子(一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白芍(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用井水煎成兩碗藥汁服用,藥渣再煎一次服用,服用後陰症必定轉變為陽症而疼痛。再服用一劑藥,疼痛也會消失,再服用一劑藥就完全痊癒,最終徹底消失。
然而,人不見血,就不肯相信。雖然一開始就用這些藥物治療發背,不論病人不肯服用,還是醫生不肯使用,或是醫生知道用此藥治療,但病人家屬也不肯相信。往往等到潰爛穿孔,傷口像碗一樣大而無法癒合,才後悔當初沒有及時使用人參、黃耆。我既已闡述此症,又多加勸誡,勸告人們及早服用此方,千萬不要猶豫觀望,以免喪失性命。
總而言之,陽毒可以用攻毒的藥物,陰毒則需要用補益正氣的藥物。用人參、黃耆來補益元氣,氣旺盛了,幽陰的毒氣就不敢侵入心肺之間。而金銀花性味平和,善於化解陰毒,配合人參、黃耆,其功效更加顯著,但如果沒有附子,就不能直接進入陰毒之中,並將其排出體外。毒性越深,危害越大,因此再加入生甘草來解其他的毒素。然而毒素積聚在背部,是氣血瘀滯造成的,瘀滯到極點就會導致氣機鬱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