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六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0)

1. 消渴門(五則)

消渴之症,口乾舌燥,吐痰如蠏涎白沫,氣喘不能臥,但不甚大渴,渴時必須飲水,然既飲之後,即化為白沫,人亦以為下消之病也,誰知是腎火上沸之消症乎。夫腎中有火,乃水中之火也。火生水中,亦火藏於水內。火無水不養,亦無水不藏,明是水之制火也。然而水之不足,必至火之有餘,而火反勝水,火欺水之不能相制,於是越出於腎宮,上騰於咽喉、口齒之間。火與水原不能離者也,火既上升,水必隨之而上升矣。

水即不欲上升,釜底火燃,安得不騰沸哉。惟是水涸以致沸騰,而烈火日炊,自成焦釜,不以外水濟之得乎。然焦釜而沃之以水,仍沸騰而上,故吐如蠏之涎沫耳。治法不必瀉火,而純補其水,使陰精之寒,自足以制陽光之熱也。方用寧沸湯:

麥冬(三兩),山茱萸(三兩),茯苓(一兩),水煎服。一劑渴少止,再劑渴又止,飲半月全愈。

此方用山茱萸三兩,以大補腎水,盡人知之。更加入麥冬三兩者,豈滋肺以生腎乎。不知久渴之後,日吐白沫,則熬干肺液。使但補腎水,火雖得水而下降,而肺中乾燥無津,能保肺之不告急乎。肺癰肺痿之成未必不始於此。故補其腎而隨滋其肺,不特子母相生,且防禍患於未形者也。

加入茯苓者,因飲水過多,膀胱之間,必有積水,今驟用麥冬、山萸至六兩之多,不分消之於下,則必因補而留滯,得茯苓利水之藥,以疏通之,則補陰而無膩隔之憂,水下趨而火不上沸,水火既濟,消渴自除矣。

此症用解沫散亦神。

熟地(二兩),麥冬(二兩),山萸,丹皮(各一兩),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人有素健飲啖,忽得消渴疾,日飲水數斗,食倍而溺數,服消渴藥益甚,人以為蟲消也,誰知是脾氣之虛熱乎。夫消渴之症,皆脾壞而腎敗。脾壞則土不勝水,腎敗則水難敵火。二者相合而病成。倘脾又不壞,腎又不敗,宜無消渴之症矣。不宜消渴而消渴者,必脾有熱乘之,得之飲啖酒果而致之者也。

夫酒能生熱,熱甚則飢,非飽餐則不能解其飢,然多食則愈動其火矣。火盛非水不能相濟,飲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此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治法平脾中之虛熱,佐之解酒消果之味,則火毒散,而消渴之病自除。方用蜜香散:

木蜜(二錢),麝香(三分),酒為丸。更用:黃連(一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神麯(一錢),人參(三錢),煎湯送丸藥。日用三丸,丸盡而愈。

此丸用麝香者,取麝能散酒也。且麝香最克瓜果,瓜果聞麝香之氣,即不結子,非明驗耶。木蜜乃枳枸也,釀酒之房,苟留木蜜,酒化為水。故合用二味,以專消酒果之毒也。酒果之毒既消,用參、苓、連、曲之類,以平脾中之虛熱,則腹中清涼,何消渴之有哉。

白話文:

這個病症,會口乾舌燥,吐的痰像螃蟹的口沫一樣是白色泡沫狀,呼吸急促,沒辦法躺平睡覺,雖然很渴,但也不是非常口渴,想喝水的時候就必須要喝,但是喝了之後,馬上又變成白色泡沫吐出來,大家就認為這是下消的病,卻不知道這是腎火過旺引起的消渴症。

腎裡面有火,其實是水中之火,火在水裡面產生,也藏在水裡面,火沒有水就沒辦法滋養,也沒辦法藏身,很明顯是水在控制火。然而當水不足的時候,一定會導致火過旺,火反而壓制水,欺負水沒辦法制衡它,於是就從腎跑出來,往上跑到咽喉、口腔牙齒之間。火和水本來就不能分離,火既然往上跑,水也一定跟著往上跑。

水不是自己想往上跑,而是鍋底的火在燒,怎麼可能不沸騰呢?只是因為水乾涸了才導致沸騰,而且火勢越來越大,自然就會把鍋子燒焦,如果沒有水來救火,怎麼行呢?但是鍋子都燒焦了,就算加水進去,還是會沸騰冒泡,所以才會吐出像螃蟹口沫的白色泡沫。治療方法不是瀉火,而是純粹補充水分,讓陰液的寒涼,自然可以壓制陽火的熱。可以用寧沸湯:

麥門冬(三兩),山茱萸(三兩),茯苓(一兩),用水煎服。喝一帖,口渴就會稍微停止,再喝一帖,口渴就會停止,喝半個月就會完全康復。

這個方子用山茱萸三兩,大家都知道是為了大補腎水。再加入麥門冬三兩,難道是為了滋養肺部來生腎嗎?其實是因為長期口渴,每天吐出白色泡沫,會把肺部的津液都熬乾了。如果只補腎水,火雖然因為得到水而下降,但是肺部乾燥沒有津液,怎麼能保證肺部不出問題呢?肺癰、肺痿的發生,很可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補腎的同時也要滋養肺部,不僅能讓母子互相滋養,也能防患於未然。

加入茯苓的原因,是因為喝水太多,膀胱之間一定會有積水,現在突然使用麥門冬、山茱萸這麼多,如果沒有把水向下排出去,一定會因為滋補而產生停滯,有了茯苓這種利水的藥,可以疏通水道,這樣補陰才不會有黏膩的擔憂,水往下走,火就不會往上跑,水火既濟,消渴自然就會消除。

這個症狀用解沫散也很有效果。

熟地(二兩),麥門冬(二兩),山茱萸、丹皮(各一兩),車前子(五錢),用水煎服。

有的人平時身體很健康,飲食正常,突然得了消渴病,每天喝好幾斗的水,吃得很多,小便也很多,吃了治療消渴的藥反而更嚴重,大家以為是蟲造成的,卻不知道這是脾氣虛弱引起的虛熱。消渴症,都是因為脾和腎出了問題。脾壞了,土就不能控制水;腎壞了,水就難以抵抗火。這兩種情況加在一起就會產生疾病。如果脾和腎都沒有問題,就不應該有消渴症。不應該有消渴卻有消渴的人,一定是脾有熱邪侵擾,通常是因為喝酒吃水果引起的。

酒會產生熱,熱嚴重就會感到飢餓,如果不吃飽就不能止餓,然而吃太多又會更加助長火氣。火盛的時候,必須要有水才能相互協調,喝水既然多,小便自然也多。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消渴,但不是真正的消渴。治療方法應該平息脾中的虛熱,輔以解酒、消果的藥,這樣火毒就會散去,消渴病自然就會消除。可以用蜜香散:

木蜜(二錢),麝香(三分),用酒做成藥丸。再用:黃連(一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神麯(一錢),人參(三錢),煎湯送服藥丸。每天服用三次,把藥丸吃完就好了。

這個藥丸用麝香,是因為麝香可以散解酒毒。而且麝香最能抑制瓜果,瓜果聞到麝香的氣味,就不會結果,這不是很明顯的證據嗎?木蜜就是枳椇,釀酒的地方,如果放有木蜜,酒就會變成水。所以把這兩種藥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專門消除酒和水果的毒。酒和水果的毒消除之後,再用人參、茯苓、黃連、神麯之類的藥,來平息脾中的虛熱,肚子裡就會清涼,自然就不會有口渴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