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中滿門(四則)
人有飲食之後,胸中倒飽,人以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實等丸消導之,似覺少快,已而又飽,又用前藥,久久不已,遂成中滿之症。腹漸高大,臍漸突出,肢體漸浮脹,又以為臌脹,用牽牛、甘遂之藥,以逐其水。內原無水濕之邪,水未見出,而正氣益虛,脹滿更急,又疑前藥不勝,復加大黃、巴豆之類下之。
仍然未愈,又疑為風邪固結於經絡,用龍膽、茵陳、防風、荊芥之類,紛然雜投,不至於死不已。猶然開鬼門、泄淨府,持論紛紜,各執己見,皆操刀下石之徒也。誰知中滿之症,實由於脾土之衰,而脾氣之衰,又由於腎火之寒也。倘用溫補之藥,早健其脾氣,何至如此之極哉。
方用溫土湯: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蘿蔔子(一錢),薏仁(三錢),芡實(五錢),山藥(五錢),肉桂(三分),穀芽(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覺少飽,二劑而覺少寬矣,數劑之後,中滿自除。
此方但去補脾,絕不消導以耗其氣。蓋中滿之病,未有不因氣虛而成者。不補脾胃之氣,則脹從何消?況方中加入蘿蔔子最妙,助參、術以消脹,不輔參、術以添邪;又有茯苓、薏仁、芡實、山藥之類,益陰以利水,水流而正氣不耗,自然下澤疏通,而上游無阻滯之虞矣。
第恐水寒冰凍,則溪澗斷流,又益以肉桂,於水中生火,則土氣溫和,雪消冰泮,尤無壅塞之苦也。奈何惟事於消導,遂成不可救藥之病哉。
此症用術苓加桂湯:
白朮(一兩),茯苓(五錢),肉桂(一錢),水煎服。
人有未見飲食則思,既見飲食則厭,乃勉強進用,飽塞於上脘之間,微微脹悶,此不止胃氣之虛。而心包之火正衰也。心包為胃土之母,母氣既衰,何能生子,心包之火不足,又何能生胃哉。故欲胃之能食。必須補胃土,而兼補心包之火也。方用生胃進食湯: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炒棗仁(五錢),遠志(八分),山藥(三錢),茯苓(三錢),神麯(五分),良薑(五分),蘿蔔子(一錢),枳殼(五分),乾薑(炒黑,一錢),水煎服。
此方治胃,無非治心包也。心包與胃,原是子母,何必分治之乎?不治中滿而中滿自除,此補火之勝於補土也。
此症用調飢散亦妙。
人參(五分),山藥(一兩),白芍(三錢),甘草(五分),肉桂(一錢),菖蒲(五分),肉豆蔻(一枚),炒棗仁(三錢),水煎服。十劑愈。
人有中心鬱郁不舒,久則兩脅飽滿,飲食下喉,即便填脹,不能消化,人以為臌脹之漸也,而不知皆氣滯之故。倘用逐水之藥,必且更甚;用消食之藥,亦止可取一時之快,而不能去永久之脹也。法宜開鬱為主。然而氣鬱既久,未有不氣虛者也,使僅解其鬱,而不兼補其氣,則氣難化食,脹何以消?方用快膈湯:
白話文:
中滿門(四則)
有些人飯後胸腹飽脹,以為吃太多消化不良,便服用香砂、枳實等消導藥物,雖然暫時覺得舒服些,但不久又再次飽脹,於是又服用之前的藥物,如此反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滿症。腹部漸漸膨大,肚臍突出,四肢浮腫,又誤以為是臌脹,便服用牽牛、甘遂等瀉水藥物。但原本就沒有水濕之邪,水液未排出,反而耗傷了正氣,脹滿更加嚴重。又懷疑之前的藥物療效不足,於是又加大黃、巴豆等峻下藥物。
仍然不見好轉,又懷疑是風邪阻滯經絡,於是服用龍膽、茵陳、防風、荊芥等藥物,亂投亂用,險些喪命。甚至有人採取瀉下等極端方法,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都像是在亂砍亂殺一樣。殊不知中滿症的根本原因是脾土虛衰,而脾氣虛衰又是由於腎陽不足造成的。如果及時服用溫補藥物,早早調理脾氣,又何至於如此嚴重呢?
溫土湯方:人參、蘿蔔子各一錢,白朮、茯苓、薏仁各三錢,芡實、山藥各五錢,肉桂三分,穀芽三錢,水煎服。服用一劑就能感覺稍微好轉,二劑就能感覺舒緩許多,幾劑之後,中滿症便能痊癒。
此方只補益脾胃,絕不使用消導藥物耗傷元氣。因為中滿病,沒有不是因為氣虛引起的。如果不補益脾胃之氣,脹滿又從何而消?況且方中加入蘿蔔子最妙,它能幫助人參、白朮消脹,且不助邪;又有茯苓、薏仁、芡實、山藥等藥物,滋陰利水,水液通暢,正氣不耗,自然下焦通利,上焦無阻滯之虞。
唯恐水液寒凝,則經脈不通,因此又加入肉桂,在水中生火,使脾土溫和,寒邪消融,便無壅塞之苦。為何只一味使用消導藥物,反而導致病情不可救藥呢?
術苓加桂湯方:白朮一兩,茯苓五錢,肉桂一錢,水煎服。
有些人未進食就感到飢餓,但一旦進食又感到厭惡,勉強進食後,上腹部飽脹、悶痛,這不僅僅是胃氣虛,更是心包火衰。心包為胃土之母,母氣衰弱,又怎能滋養其子,心包火衰,又怎能溫養胃土呢?所以,要想胃能正常進食,必須補益胃土,同時也要補益心包的火。
生胃進食湯方:人參、白朮各三錢,炒棗仁五錢,遠志八分,山藥三錢,茯苓三錢,神麴五分,良薑五分,蘿蔔子一錢,枳殼五分,乾薑(炒黑)一錢,水煎服。
此方治療胃病,其實是在治療心包。心包與胃本來就是母子關係,何必分別治療呢?不直接治療中滿,中滿卻自愈,這是因為補益心火勝於單純補益脾土。
調飢散方亦有效:人參五分,山藥一兩,白芍三錢,甘草五分,肉桂一錢,菖蒲五分,肉豆蔻一枚,炒棗仁三錢,水煎服。十劑可愈。
有些人心中鬱悶不舒,時間久了,兩脅飽脹,飲食入口即感飽脹,難以消化,以為是臌脹的初期,卻不知是氣滯所致。如果使用瀉水藥物,病情必將加重;如果使用消食藥物,也只可能暫時緩解,無法根治脹滿。治療應以疏肝解鬱為主。然而,氣鬱日久,必然伴隨著氣虛,如果只解鬱而不補氣,則氣機難以化食,脹滿又怎能消除呢?
快膈湯方:(方劑內容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