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偶錄》~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兒科論治

小兒之病,百倍難於方脈,其疾痛疴癢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醫家以意揣之。揣之不合,殺人易於反掌。即揣得其當,而小兒純陽之體,易虛易實,藥一過分,變幻百端。此非絕頂聰明,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未易勝任也。至於護惜之深,姑息之至,則飽暖失宜,果物恣食,畏苦廢藥,或求速雜投,則又非醫家之咎矣。然揣之之法,不過辨其表裡虛實寒熱。

其法與方脈無異,其症亦與方脈同,方脈中之病,小兒亦無不有也,故不能兒科者或能治方脈,不能方脈者必不能治兒科。

白話文:

【兒科治療討論】

在處理兒童的疾病上,其困難度遠超過一般成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由於孩子無法清楚表達他們的疼痛或不適,周遭的人也無法完全理解他們的感受,這時就完全仰賴醫生憑藉經驗和判斷力來揣摩病情。若揣測不準確,可能輕易地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即便診斷正確,但考慮到孩子是純陽的體質,身體狀況容易虛弱也容易實證,一旦藥物使用過量,可能會引發各種複雜的情況。除非是極為聰明、好學、深入思考且能領悟醫學精髓的人,否則很難勝任兒科醫生的工作。

然而,對於家長過度溺愛、放縱孩子,導致飲食失調、過度保暖、因怕苦不吃藥,或是急功近利亂用藥物等情況,這些就不能全怪罪於醫生了。然而,醫生在揣摩病情的方法上,主要就是分辨孩子的病在表層還是在內臟,是虛證還是實證,是寒性還是熱性。

這種診斷方法和成人疾病診斷無異,兒童的病症也與成人相似,成人會有的疾病,兒童也同樣會有。因此,有些醫生雖然不擅長兒科,但可能擅長成人疾病的診療;然而,如果醫生不熟悉成人疾病的診療,那他肯定無法勝任兒科醫生的工作。

2. 初生保治

初生三朝,即用三黃湯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後,每日投金銀花湯,至彌月而止,可保其痘稀而少瘡疹之患。若遇寒冬之月,或小兒體寒質薄,則專用金銀花湯亦可。彌月間,聲直髮搐,撮口臍風,是胎風也,俗名腹裡驚,因其母肝氣素郁,兒稟受之,再浴時斷臍時或有進風,得外風則內風動。此症發之太早,泣不出聲,泣而無淚者皆難治。

治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先清火,或用益黃散治之。視其牙齦有泡,急以綿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切片,略塗口內為妙。至三歲以前,形質微弱,無脈可憑,但察其脈之強弱緩急而已。須更審其食指寅卯辰三關,男左女右。食指近手,第一節為寅關,次節為卯關,上節為辰關。

凡兒有病,必有脈紋外現,如現紋在寅關,不過卯關者易治,過卯關者難治,過辰關者更難治。若一條紋從寅關直透卯透辰者必死。其紋青色為風,紫為瀉利,青紫為肝木乘脾,紅則為熱,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其大概也。三歲後,六七至為平脈,四五至為寒,九十至為困。

脈弦急為氣不和,沉緩為傷食,促結為虛驚,浮為風,沉細為寒,脈亂者不治。

白話文:

【新生兒護理與治療】

新生兒出生的前三天,應立即給予三黃湯,以清除胎中的毒素,服用三到四天後,每天再餵以金銀花湯,直至滿月,這樣能確保寶寶長痘少,減少皮膚疾病。如果在寒冷的冬季,或是寶寶體質偏寒,單純使用金銀花湯亦可。在滿月期間,如果出現聲音嘶啞、抽搐、口脣緊閉、臍部風濕等症狀,這通常是由於胎風引起,俗稱為腹裡驚,是因為母親肝氣鬱結,寶寶遺傳所得,加上洗澡或剪臍帶時不慎吸入冷風,導致內部風邪被激發。這種症狀若發作太早,哭泣無聲,哭而不見淚水,通常較難治療。

治療方法:若痰多,應先處理痰液;若火氣旺盛,應先清火。可用益黃散來治療。如果發現寶寶牙齦上有泡泡,應迅速用布包裹手指,輕輕擦破泡泡,並使用青黛片稍微塗抹在口腔內,效果更佳。在三歲前,寶寶的體質比較脆弱,無法依賴脈象診斷,只能觀察脈搏的強弱緩急。然而,仍需仔細檢查寶寶食指的「三關」,男孩看左手,女孩看右手。食指靠近手掌的第一節為寅關,第二節為卯關,第三節為辰關。

通常,寶寶生病時,脈絡會在外顯現。若脈紋只出現在寅關,未超過卯關,病情較易治療;若超過卯關,病情較難治療;若脈紋直接從寅關穿透卯關到辰關,病情非常嚴重,可能致命。脈紋顏色也有其意義:青色代表風邪,紫色表示瀉利,青紫色表示肝木剋脾,紅色則代表熱症。配合觀察寶寶的脣色、舌色和麪色,也能大體判斷病情。三歲後,每分鐘脈搏跳動六七十次為正常脈象,四五次為寒症,九十次以上為危急。

脈象緊繃表示氣血不調,脈象深沉緩慢表示消化不良,脈象促結表示虛弱驚嚇,脈象浮起表示風邪,脈象沉細表示寒症,脈象混亂則表示病情已無法治療。

3. 外熱內熱辨

外熱與內熱不同。外熱者身終日發熱,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頭痛鼻塞之象,內則脈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涼藥,宜荊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內熱者如夜熱潮熱,晝輕夜重,病最纏綿,或口渴,或腹脹,或盜汗,其症有因傷食停痞,伏燥伏火,陰虛陽虛等異,宜分別而治,此內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藥,傷食者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

停痞者和中丸,加鱉甲,牡蠣消之。伏燥者貝母栝蔞散潤之。伏火者黃芩芍藥湯加山梔、丹皮等清之。陰虛者蒿皮四物湯退之。陽虛者四君子湯養之。此等熱,久必傷陰,日漸削瘦,成為疳癆,慎勿忽視。

白話文:

[區別外感熱與內在熱]

外感熱與內在熱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外感熱指的是整天身體都在發燒,可能伴隨四肢冰冷的現象,外表上會有流清鼻涕、咳嗽、頭痛及鼻塞等感冒的症狀,而在體內的表現為脈搏浮動但不感到口渴,這是外感疾病所呈現的特徵。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使用性寒涼的藥物,而是應當用荊防散來疏散表邪,一旦出汗,病情就會有所改善。

而內在熱,像是夜晚發燒,且晚上比白天更嚴重,病情往往纏綿難愈,可能出現口渴、腹部脹滿、或是半夜出汗等症狀。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的痞滿,或是燥氣積累、火氣鬱結,或是陰虛、陽虛等不同原因所引起,應當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這是內在疾病所呈現的特徵。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使用疏散表邪的藥物。

對於消化不良導致的痞滿,可以服用保和丸,並加入地骨皮來促進消化。 對於痞滿,可以服用和中丸,並加入鱉甲和牡蠣來調理中焦。 對於燥氣積累,可以服用貝母栝蔞散來滋潤。 對於火氣鬱結,可以服用黃芩芍藥湯,並加入山梔和牡丹皮來清熱。 對於陰虛,可以服用蒿皮四物湯來滋陰。 對於陽虛,可以服用四君子湯來補益元氣。

這類的熱症,如果持續太久,必然會傷害到體內的陰液,人會逐漸消瘦,甚至發展成為疳癆,千萬不要忽視。

4. 非驚論

方脈中有中寒中暑諸症,時醫混以為中風,東垣、景岳以非風別之善矣。兒科有急驚風、慢驚風二症,不惟驚字全無干涉,即風字亦未可混稱。乃自有驚風之名,而濫以丸子相投,從此小兒之遭其劫者,不知萬萬矣。試思驚字何解?凡受嚇者謂之驚嚇,則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悸動,唯心虛者易犯,此在方脈中亦有之。兒科中大驚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驚也。

故用藥以人參、五味、棗仁、丹參等安神定魂為主,斷無有攻痰散風而能治驚症者。且風字亦有二義,在外感則為風邪,宜用表散,在內病則為肝風,宜用鎮息。今混言之曰風,究竟外風乎內風乎?治外風之藥,不可以治肝。治肝風之藥,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蓋時俗所謂急驚風者,痰火閉也。

小兒受暑熱則生火,乳積則生痰,痰火相搏,則血虛而肝失所養。肝主筋,筋脈乾熱則抽搐,故外作拘攣,面現青色,是肝燥而風內動,非外風也。是痰火閉其竅而目竄牙緊發厥,非嚇驚也。但利其竅,清其火,降其痰,則神醒矣。此症即不醫亦能自醒,而漫以驚風名之可乎?世俗所謂慢驚風者,脾虛生風也。

小兒或吐或瀉,久則脾虛,肝木乘之,手足微搐,是內風侮土,非外風也。陽衰神怠,氣息短促,是中氣脫乏,非嚇驚也。宜補其脾,回其陽,則土振而木靜矣。此症不補必死,而謬以驚風名之可乎?且急驚為實火症,慢驚為虛寒症,如水火然,治急驚藥不可以治慢驚,治慢驚藥不可以治急驚,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丸名之曰治急慢驚風,欺人乎欺天乎?茲特並揭之曰非驚,而分為痰火閉症,木侮土症,則為實為虛,當各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兒庶不至於枉死?

白話文:

在方脈學裡,有因寒冷或酷暑導致的各種病症,時下的醫生常誤認為是中風。東垣和景嶽兩位醫家卻能分辨這些不是由風引起的病症,這點他們做得很好。在兒科中,有所謂的急驚風和慢驚風兩種病症,但實際上,這些病症與“驚”或“風”完全無關。自從有了驚風這個名詞,人們就隨意地使用丸藥來治療,結果導致無數兒童受到無辜的傷害。

讓我們來思考一下,“驚”到底是什麼意思?當一個人受到驚嚇,我們說他受到了驚嚇,這時候他的精神會變得恍惚,心神不安,只有心臟虛弱的人才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在方脈學中也有這樣的描述。在兒科中,大驚猝恐的症狀,就是指這種情況,這是真正的驚嚇。

因此,治療這種病症主要使用的藥物有人參、五味子、酸棗仁、丹參等,用以安撫神魂。絕對不會有能通過化痰和散風來治療驚嚇的藥物。此外,“風”這個字有兩層含義。如果是由外界影響造成的,那就是風邪,應該使用發汗的藥物;如果是體內疾病引起的,那就是肝風,應該使用鎮靜的藥物。現在,把所有情況都統稱為“風”,那麼,到底指的是外風還是內風呢?用來治療外風的藥物不能用來治療肝風,而治療肝風的藥物也不能用來發汗。這種混淆是非的做法實在太過分了!

一般來說,所謂的急驚風,實際上是痰火閉塞的問題。兒童受到暑熱就會生火,哺乳過多會產生痰,痰火相交,導致血虛,肝臟得不到養護。肝臟主管肌肉,肌肉乾燥且熱,就會引起抽搐,所以外面看起來像是肌肉僵硬,臉色發青,這是由於肝臟乾燥,風從體內產生,而不是由外界的風引起的。這是因為痰火堵塞了孔道,眼睛突出,牙齒緊咬,導致昏厥,這並不是由於驚嚇。只要疏通孔道,清除火氣,降低痰量,就能使神智清醒。即使不治療,這種病症也能自行恢復,但我們可以隨便把它稱為驚風嗎?

再來,所謂的慢驚風,實際上是脾虛生風。兒童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脾虛,肝臟的功能就會過度活躍,手腳輕微抽搐,這是體內的風在侵蝕脾臟,而不是由外界的風引起的。陽氣衰弱,精神疲憊,呼吸短促,這是中氣耗盡,而不是由於驚嚇。應該補充脾臟,回復陽氣,這樣脾臟功能就會恢復,肝臟也會平靜下來。如果不補充,這種病症會致命,我們可以隨便把它稱為驚風嗎?而且,急驚風是實火的病症,慢驚風是虛寒的病症,就像水和火一樣,治療急驚風的藥物不能用來治療慢驚風,治療慢驚風的藥物也不能用來治療急驚風,但現實中竟然有人把一種丹藥命名為治療急慢驚風,這是欺騙人還是欺騙天呢?

現在,我要明確指出,這些病症並不是驚風,而是痰火閉塞和肝風侵脾的病症。對於急驚風和慢驚風,一個是實證,一個是虛證,應該根據病情的根源進行治療。這樣,兒童就不會無辜死亡了。

5. 痰火閉症

痰火之症,即俗所謂急驚風也。小兒或感風寒,或積乳食,皆能生痰,痰積則化火。或受暑熱亦生火,失於清解則火升而痰亦升,痰火上壅閉其肺竅,則諸竅皆閉。其症目直氣喘,昏悶不醒,且火甚則肝燥筋急,為搐搦掣顫,反引竄視,而八候生焉。總因痰火鬱結,肝風內動而成。

當其拘攣弓仰之時,但以手扶,勿可用力抱緊,傷其筋絡,致成廢疾。初起以通關散開其嚏,得嚏則醒。輕者利火降痰湯,重者清膈煎加石菖蒲、竹茹,或抱龍丸,醒後清熱養血湯。

白話文:

【痰火閉症】

痰火的病症,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小兒急驚風。小兒可能因為感受風寒,或是消化不良(如過量飲食奶類食物)導致產生痰,痰積聚久了就會轉化為火。或者,受到酷熱天氣影響也會產生火氣,如果沒有及時清解,火氣就會上升,痰也會跟著上升,痰火向上壅塞肺部,進而使全身各部位的功能都受到阻礙。病狀表現為眼睛直瞪、呼吸困難、精神混亂、失去意識,而且火氣過盛會導致肝臟乾燥、筋絡緊繃,引起抽搐、顫抖,以及眼神遊移、四肢抽搐等症狀,這些就是所謂的「八候」。總體來說,是因為痰火在體內鬱結,加上肝風內動所導致的。

在孩子出現痙攣、身體弓背的情況下,只需輕輕扶住他,千萬不要用力摟抱,以免傷害到他的筋絡,造成長期殘疾。剛開始可以使用通關散來刺激打噴嚏,一旦打噴嚏,孩子就可能清醒。病情較輕者,可以服用利火降痰湯;病情嚴重者,則需服用清膈煎,並添加石菖蒲、竹茹,或者使用抱龍丸,甦醒後再服用清熱養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