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偶錄》~ 卷一 (16)
卷一 (16)
1. 疳症
疳者,干也。久熱傷陰,津液乾涸之症,俗名童子癆。其症總因飲食不節,積滯化火,漸或生痞生蟲,致成骨蒸內熱,銷灼其陰。其症腹大青筋,髮直毛焦,肌膚枯燥,唇舌絳紅,而疳症成矣。此症陰血既槁,勢已難回,況又有熱未清,積未去乎?善治者,必乘其陰血未槁之時,清其火,消其積,育其陰,調其脾胃,尚克有濟。初治宜清熱導滯湯。
有蟲者,唇內起白點,以化蟲丸間服。若陰分既虛,則用理陰和中煎。胃口不開,則並用異功散調其胃,俾得陽生陰長,庶幾有救。大約此症,腹軟者雖虛可治,為其能受補也。腹硬者難治,為其不可消也。
白話文:
【疳症】
疳,就是乾燥的意思。長期的高熱損傷了體內的陰液,使得津液乾涸的病症,民間常稱之為兒童的消耗性疾病。這種病主要因為飲食沒有節制,食物積滯在體內轉化成火氣,慢慢的可能產生痞滿或寄生蟲,導致體內產生類似骨蒸的高熱,消耗體內的陰液。當這種病症出現,孩子的腹部會膨脹,皮膚下能看到青色的血管,頭髮直立且乾枯,肌膚乾燥無澤,嘴脣和舌頭呈現深紅色,這就形成了疳症。這種病一旦陰血已經乾涸,情勢就很難挽回,更何況還有餘熱未清,積滯未消呢?
擅長治療這種病的人,一定會在陰血尚未完全乾涸的時候,清掉體內的火氣,消除體內的食物積滯,滋養陰液,調理脾胃,這樣纔能有效治療。初期治療,適合使用清熱導滯湯。
如果體內有寄生蟲,口脣內會出現白色的小點,這時可以間歇性服用化蟲丸。如果陰分已經虛弱,則應該使用理陰和中煎來調理。如果胃口不佳,可以同時使用異功散調理胃部,讓身體能夠產生更多的陽氣,滋養陰液,這樣纔有可能挽救病情。大概來說,這種病,腹部柔軟的,即使虛弱也可以治療,因為他們的身體還能接受滋補。但腹部僵硬的,就比較難治,因為他們的體質無法消解積滯。
2. 盜汗自汗
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然亦有秉質如此,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冶也。若平日並無此症,又非夏秋暑月,而無端盜汗者,宜四物湯加龍骨、牡蠣、浮小麥、北五味之屬,以養其陰。無端自汗者,宜四君子湯加北五味、牡蠣,以養其陽,或加玉屏風散亦可。
白話文:
盜汗的情況通常代表陰虛,而自汗則多是陽虛的表現。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是這樣,整年下來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況,這種情況下其實不用特別治療。
但如果平常並沒有這樣的症狀,又不是在夏天或秋天這種炎熱的季節,卻無故出現盜汗,這時可以考慮服用四物湯,並加入龍骨、牡蠣、浮小麥、北五味這些成分,以滋養身體的陰分。
同樣地,如果無緣無故就自汗,可以考慮服用四君子湯,並加入北五味和牡蠣,以滋養身體的陽分,或者也可以選擇加入玉屏風散。
3. 咳嗽
小兒咳嗽,半由於風寒,初起以杏蘇煎散之。痰薄者,加半夏,生薑。痰濃者,加川貝、花粉、栝蔞仁之屬。肺有火邪,則瀉白散,此一定之治法也。若秋冬燥令,肺受火刑,則咳而無痰,甚者咳血,宜以貝母栝蔞散潤其肺,清肅之氣下行,則咳自止。
白話文:
【咳嗽】
小孩咳嗽,多半是因為受到風寒影響,剛開始可以使用杏蘇煎來治療。如果痰比較稀薄,可以再加入半夏和生薑。痰質較濃厚的話,則適合添加川貝、花粉、栝蔞仁等藥材。若是肺部有火熱的情況,則應使用瀉白散,這是固定的治療方式。
然而,如果是在秋冬乾燥季節,肺部受到火熱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乾咳無痰,嚴重時甚至會咳血,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貝母栝蔞散來滋潤肺部,讓清肅之氣下降,那麼咳嗽自然就會停止。
4. 解顱龜胸龜背
解顱者,腦蓋未滿,頭顱不合,中陷而四角起如古錢之形,此先天不足所致,暑月服六味地黃丸,冬春之月,補天大造丸,俟氣血漸充,則自合矣。龜胸者,肺熱作脹,胸骨高起,須白虎湯加瀉白散,以涼肺氣,若喘急者,難治也。龜背者,背骨高突如龜,此先天不足,督脈為病,補天大造丸加金毛狗脊治之。
白話文:
【對於解顱龜胸龜背的解釋】
「解顱」指的是嬰兒的腦蓋尚未完全長合,頭部中間凹陷而四周突起,形狀猶如古錢,這種情況多是由於先天發育不全導致。在炎熱的夏季,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調理;而在冬春季節,則應服用補天大造丸,待氣血逐漸充足,頭部自然會慢慢長合。
「龜胸」是指因肺部過熱導致胸部脹大,胸骨突出的情況。對此,需用白虎湯加上瀉白散來清涼肺氣。如果伴有呼吸急促的症狀,治療起來就會比較困難。
「龜背」是指背部脊椎高突,形狀猶如龜殼,這是因為先天不足,督脈出現問題所導致。這種情況可服用補天大造丸,並加入金毛狗脊來治療。
5. 兒科列方
三黃湯
黃芩,黃柏,川黃連,大黃(各一錢)
濃煎,將絲綿作乳頭狀,蘸藥時時令吮,每日五六回,不必盡劑。
益黃散
陳皮(一錢),青皮,訶子肉,炙草(各五分),丁香(三分)
荊防散
荊芥(一錢),防風,蘇梗,川芎,陳皮(各八分),杏仁(二錢),甘草,姜皮(各三分)
保和丸
山楂炭,茯苓,萊菔子(各一錢五分),神麯,半夏,陳皮,連翹(各一錢)
和中丸
白朮(二兩),扁豆,茯苓,砂仁,半夏(各一兩),枳實,神麯,炒麥芽,楂炭,香附,丹參(各一兩五錢),陳皮,五穀蟲(各二兩)
共為末,每服三錢。
貝母栝蔞散
川貝(二錢),栝蔞仁(一錢五分),山梔,黃芩,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
熱甚,加川連八分,痰多,加膽星五分。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各二錢),生甘草(一錢)
蒿皮四物湯
生地(三錢),北沙參,炙鱉甲(各二錢),歸身,白芍,青蒿(各一錢),地骨皮(一錢五分),丹皮(八分),甘草(五分)
四君子湯
人參,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大棗(三枚)
通關散
細辛,皂角(各三錢),生半夏(二錢)
共研末,吹入鼻孔取嚏。
利火降痰湯
黃連(八分),連翹(一錢五分),山梔,滑石(各二錢),木通,黃芩,枳實,栝蔞霜,車前(各一錢),鉤藤(四錢),柴胡(六分),甘草(三分)
清膈煎
制膽星,木通(各一錢),白芥子,川貝(各二錢),海石(三錢),陳皮(一錢五分)
抱龍丸
膽星(二錢),天竺黃(一錢五分),雄黃,辰砂(各一錢),麝香(三分)
共為末,糊丸,燈心湯下。
清熱養血湯
細生地(三錢),丹參(一錢五分),黑山梔,青蒿,丹皮(各一錢),赤芍(八分),生甘草(五分)
異功散,即前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
附子理中湯
人參,白朮(各二錢),附子,乾薑,炙草(各一錢)
七福飲
人參,熟地(各三錢),歸身,棗仁(各二錢),白朮(二錢五分),炙草(一錢),遠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人參,棗仁,茯神,製半夏(各二錢),歸身,炒白芍,橘紅(各一錢五分),北五味,炙草(各五分),生薑(三片)
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人參,龍齒(各一錢),遠志(五分)
七味安神丸
黃連,當歸,麥冬,茯苓,甘草(各二錢),硃砂(三錢),冰片(二分)
共研末,為丸,燈心湯下一錢。
六味地黃湯
熟地(四錢),山藥,萸肉(各二錢),丹皮,澤瀉,茯苓(各一錢五分)
藿香和中湯
藿香(八分),厚朴,砂仁,陳皮,炙草(各五分),生薑(二片)
白話文:
兒科列方
三黃湯:黃芩、黃柏、川黃連、大黃(份量相同),濃煎後,用棉花做成乳頭狀,沾藥讓孩子吮吸,每日五六次,不必喝完藥汁。
益黃散:陳皮、青皮、訶子肉、炙甘草(份量比例為2:1:1:1),丁香(份量少)。
荊防散:荊芥,防風、蘇梗、川芎、陳皮(份量比例為1.25:1:1:1:1),杏仁,甘草、姜皮(份量少)。
保和丸:山楂炭、茯苓、萊菔子(份量比例為1:1:1),神麴、半夏、陳皮、連翹(份量相同)。
和中丸:白朮,扁豆、茯苓、砂仁、半夏(份量比例為2:1:1:1:1),枳實、神麴、炒麥芽、山楂炭、香附、丹參(份量比例為1.25:1:1:1:1:1),陳皮、五穀蟲(份量相同)。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
貝母栝蔞散:川貝,栝蔞仁,山梔、黃芩、橘紅(份量比例為1.33:1:1:1:1),炙甘草。若發熱嚴重,可加川連;痰多,可加膽星。
黃芩芍藥湯:黃芩、白芍,生甘草(份量比例為2:2:1)。
蒿皮四物湯:生地,北沙參、炙鱉甲(份量比例為1.5:1:1),歸身、白芍、青蒿(份量比例為1:1:1),地骨皮,丹皮,炙甘草(份量少)。
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份量比例為1:1:1.25:0.5),大棗。
通關散:細辛、皂角,生半夏(份量比例為1.5:1.5:1),磨成粉末,吹入鼻孔,使其打噴嚏。
利火降痰湯:黃連,連翹,山梔、滑石(份量比例為0.4:1.25:1:1),木通、黃芩、枳實、栝蔞霜、車前(份量相同),鉤藤,柴胡,炙甘草(份量少)。
清膈煎:制膽星、木通,白芥子、川貝(份量比例為1:1:1:1),海石,陳皮。
抱龍丸:膽星,天竺黃,雄黃、辰砂(份量比例為1.33:1:1:1),麝香(份量少),磨成粉末,做成丸藥,用燈心湯送服。
清熱養血湯:生地,丹參,黑山梔、青蒿、丹皮(份量比例為1.5:1.25:1:1:1),赤芍,生甘草(份量少)。
異功散:四君子湯加陳皮。
附子理中湯:人參、白朮,附子、乾薑、炙甘草(份量比例為2:2:1:1:1)。
七福飲:人參、熟地,歸身、棗仁(份量比例為1.5:1.5:1:1),白朮,炙甘草,遠志(份量少)。
秘旨安神丸:人參、棗仁、茯神、制半夏(份量比例為1:1:1:1),歸身、炒白芍、橘紅(份量比例為1:1.25:1.25),北五味、炙甘草(份量少),生薑。
安神定志丸:茯苓、茯神、人參、龍齒(份量比例為1:1:1:1),遠志(份量少)。
七味安神丸:黃連、當歸、麥冬、茯苓、甘草(份量比例為1:1:1:1:1),硃砂,冰片(份量少),磨成粉末,做成丸藥,用燈心湯送服一錢。
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藥、萸肉(份量比例為2:1:1),丹皮、澤瀉、茯苓(份量比例為1:1:1)。
藿香和中湯:藿香,厚朴、砂仁、陳皮、炙甘草(份量比例為1.6:1:1:1:1),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