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24)
卷二十九 (24)
1. 附錄一切癰疽兼症方
此方主五更泄瀉,大便不實,不應,乃命門火衰,急佐以八味丸,補火生土。
四神丸,〔又〕,破故紙(四兩),肉豆蔻,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二兩),紅棗百枚,生薑八兩煮丸,食前白湯下。
此方主脾氣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健,小腹痛。
姜附湯,〔又〕,人參,附子(各五錢),炮姜,白朮(各二錢半)
此方專主瘡家真陽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於補托,以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
參附湯,〔又〕,人參,附子(各五錢),姜五片,水煎服。
五淋散,〔淋瀝〕,甘草,當歸(各錢半),山梔,赤芍(各二錢),赤苓(二錢半),煎加燈心。
此方專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或小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如凍膏,或溲熱便血。
黃芩清肺飲,〔又〕
滋腎丸,〔又〕,酒知母,酒黃柏(各一兩),肉桂(二錢),水丸。
此方主腎陰虛,發熱作渴,便赤,足熱腿軟。凡不渴而小便秘者,熱在下焦血分,最宜此藥。
犀角地黃湯,〔出血〕,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各錢半),升麻,黃芩(炒各一錢),如怒傷,加柴胡、山梔。如脾虛不能攝血,用歸脾湯。如肝脾火動而妄行,用加味逍遙散。如血虛有火,用四物湯加炮姜。如腎經有火,用六味丸。
歸脾湯,〔又〕
加味逍遙散,〔又〕,白芍,白朮(各錢二分),知母,當歸,地骨皮(各一錢),茯苓,麥冬,生地(各八分),山梔,黃柏(各五分),桔梗,生甘草(各三分),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五更時分腹瀉,大便不成形,沒有排便感覺的情況,這是因為命門的火氣衰弱,需要趕快用八味丸來幫助補充火氣,以產生土氣。
四神丸,(另一個方子),包含破故紙(四兩)、肉豆蔻、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二兩),加上一百顆紅棗,以及八兩生薑煮成藥丸,在飯前用白開水服用。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脾氣虛弱,大便不成形,食慾不佳,以及小腹疼痛的情況。
姜附湯,(另一個方子),包含人參、附子(各五錢),加上炮薑、白朮(各二錢半)。
這個方子特別針對瘡瘍患者真陽之氣虧損,或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發汗或瀉下的藥物,或是因為膿血流失過多,而沒有及時補充體力,導致出現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
參附湯,(另一個方子),包含人參、附子(各五錢),加上五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五淋散,(治療小便淋漓不盡),包含甘草、當歸(各一錢半),加上山梔、赤芍(各二錢),以及赤苓(二錢半),煎煮時加入燈心草。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膀胱有熱,導致小便不暢通,或是小便像豆汁、砂石、或像凝固的膏狀,或是小便時有熱感並帶血絲的情況。
黃芩清肺飲,(另一個方子)
滋腎丸,(另一個方子),包含酒製知母、酒製黃柏(各一兩),以及肉桂(二錢),製成水藥丸。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腎陰虛,導致發熱口渴、小便發紅、腳熱腿軟的狀況。凡是不口渴但小便不順暢的,表示熱在下焦血分,最適合使用這個藥。
犀角地黃湯,(治療出血),包含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各一錢半),加上升麻、黃芩(炒過,各一錢),如果因為生氣而受傷,就加入柴胡、山梔。如果因為脾虛不能攝血,就使用歸脾湯。如果肝脾火氣旺盛導致出血,就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血虛又有火氣,就使用四物湯加上炮薑。如果腎經有火,就使用六味丸。
歸脾湯,(另一個方子)
加味逍遙散,(另一個方子),包含白芍、白朮(各二錢二分),加上知母、當歸、地骨皮(各一錢),以及茯苓、麥冬、生地(各八分),再加山梔、黃柏(各五分),以及桔梗、生甘草(各三分),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