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1)

1. 卷二十九

2.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按《銅人圖》,膝上曰髀,膝上骨曰髀骨,髀骨與髖骨接處曰骨髀樞(穴名),髀內曰股,髀外曰腿,腿下脛上接處曰膝,膝之蓋骨曰臏,膝下曰脛(一名曰骭),膝下之骨曰䯒骨,䯒骨之外曰輔骨,脛之後魚腹曰腨,脛下跗上相接處曰腕,腕骨曰踝,足通謂之腳。據此,則腿股膝臏踝等,皆屬於足。

凡腿股膝臏踝之病,以足居下部,皆當從下部治之也。夫足之為病,其大端有三。曰厥,厥者,氣逆上之名,不論寒厥熱厥,皆從手足逆起,雖厥之因不一,大約由於腎虛,經故曰腎虛則清厥意不藥。又曰下虛則厥也,另詳諸厥篇,茲不贅。曰痿,痿者,手足痿弱,不能運動,足為尤甚,五臟雖各有痿,由於下焦虛冷,以致腳膝無力,陽事不行者實多(宜羊腎一枚,煮熟,和米粉六兩,煉成乳粉,空腹食之)。

並有新娶後得軟腳病,且痛甚者(宜杜仲切一兩,酒、水各半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愈矣)。至如感受寒濕,亦能令腳痿,行步不穩(宜萆薢二十四兩,杜仲八兩,搗末,每旦酒服三錢,忌牛肉)。其詳在諸痿篇中,茲亦不贅。曰腳氣,腳氣者,全由受濕成病,其間又有風濕、寒濕、濕熱之別,並有食積、流注之因。

東垣以為有南北之異,南方多外感寒濕,北方多內傷濕熱是也。《千金方》云:腳氣初起甚微,飲食如故,人多不覺,惟卒然腳屈弱,或腫痛,發則經旬累月,往來寒熱,大似傷寒瘧疾,此可見腳氣之為病矣。而其為病,又有干有濕。筋脈跼縮攣痛,枯細不腫,為乾腳氣,干即熱也,當潤血清燥。

筋脈弛張而軟,或浮腫,或生臁瘡,為濕腳氣,當利濕疏風。而其腫處,則又分屬諸經,前廉屬陽明(宜白芷、升麻、葛根),後廉屬太陽(宜羌活、防風),外廉屬少陽(宜柴胡),內廉屬厥陰(宜青皮、川芎、吳萸),內前廉屬太陰(宜蒼朮、白芍),內後廉屬少陰(宜萆薢、牛膝)。腳氣之候,必身痛發熱,惡食嘔逆。

或腹痛下利,或少腹不仁,或二便閉,或驚悸昏潰,或壯熱,或身冷疼,或轉筋,或上腫下不腫,或頑痹,或緩縱,或攣急,或兩脛腫赤,便當以腳氣治。其風寒暑濕所勝,亦各有症狀宜辨。風勝者,必自汗,走注,脈浮弦(宜越婢加朮湯)。寒勝者,必無汗,攣急掣痛,脈沉澀(宜牛膝丸)。

暑勝者,必身熱煩渴,脈洪數(宜清暑益氣湯)。濕勝者,必腫痛重著,脈濡細(宜除濕湯)。至腳氣為壅疾,當疏下,然太過則損脾,不及則病不去。如腳氣初發,一身皆痛,便溺阻隔,當先用導氣之法(宜羌活導氣湯),再用方藥以除之(宜當歸拈痛湯)。腳氣飲食不消,心下痞悶,必以開解為主(宜開結導飲丸)。

白話文: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根據《銅人圖》,膝蓋以上稱之為髀,膝蓋以上骨頭叫做髀骨,髀骨與髖骨相接的地方稱為骨髀樞(穴位)。髀骨內側叫做股,外側叫做腿;腿的下端與脛骨上端相接的地方叫做膝蓋,膝蓋的蓋骨叫做臏;膝蓋以下叫做脛(也叫骭),膝蓋以下的骨頭叫做䯒骨,䯒骨的外側叫做輔骨;脛骨後方像魚肚子一樣的部分叫做腨;脛骨下端與跗骨上端相接的地方叫做腕,腕骨叫做踝;腳的總稱叫做足。由此可見,腿、股、膝、臏、踝都屬於足的一部分。

凡是腿、股、膝、臏、踝的疾病,因為足部在下,都應該從下部進行治療。足部疾病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是厥證。厥證是氣逆上衝的表現,無論是寒厥還是熱厥,都是從手足逆行而起。雖然厥證的原因不一,但大多是因為腎虛,經書上說:「腎虛則清厥」。也說「下虛則厥」。詳細內容請參考《諸厥篇》,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種是痿證。痿證是指手足痿弱,不能活動,以足部尤甚。雖然五臟都有可能導致痿證,但大多是因為下焦虛冷,導致腳膝無力,性功能障礙的情況很多。(治療方法:可用羊腎一個,煮熟後,與米粉六兩混合,熬成乳狀粉末,空腹服用。)

有些新婚女子會患上軟腳病,且疼痛劇烈。(治療方法:可用杜仲切片一兩,用酒、水各半盞煎服,三天就能行走,再過三天就能痊癒。)此外,感受寒濕也能導致腳痿,行走不穩。(治療方法:可用萆薢二十四兩,杜仲八兩,搗碎成粉末,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錢,忌食牛肉。)詳細內容請參考《諸痿篇》,在此不再贅述。

第三種是腳氣。腳氣完全是由於受濕邪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又分為風濕、寒濕、濕熱,還有一些是因飲食積滯、水液流注所致。

東垣先生認為腳氣有南北之分,南方多為外感寒濕,北方多為內傷濕熱。 《千金方》中記載:腳氣初期症狀很輕微,飲食如常,很多人不察覺,只是突然腳部屈弱,或腫痛,發病時間可持續數十天甚至數月,反覆寒熱交替,很像傷寒或瘧疾,由此可見腳氣的病症。腳氣的病理又分為乾、濕兩種。筋脈拘攣疼痛,乾枯細小不腫,稱為乾腳氣,乾即熱也,應潤血清燥。

筋脈鬆弛軟弱,或浮腫,或生臁瘡,稱為濕腳氣,應利濕疏風。腫脹部位又分屬不同經絡:前側屬陽明經(宜用白芷、升麻、葛根);後側屬太陽經(宜用羌活、防風);外側屬少陽經(宜用柴胡);內側屬厥陰經(宜用青皮、川芎、吳萸);內前側屬太陰經(宜用蒼朮、白芍);內後側屬少陰經(宜用萆薢、牛膝)。腳氣的症狀必然伴隨身痛發熱,惡心嘔吐;或腹痛泄瀉;或少腹不仁;或大小便閉塞;或驚悸昏厥;或壯熱;或身冷疼痛;或抽筋;或上腫下不腫;或頑痹;或肢體鬆軟;或肌肉攣急;或兩脛腫赤,都應該按照腳氣來治療。風寒暑濕邪氣盛衰各有不同症狀,需仔細辨別。風邪盛者,必自汗,遊走竄痛,脈浮弦(宜用越婢加朮湯)。寒邪盛者,必無汗,肢體攣急掣痛,脈沉澀(宜用牛膝丸)。暑邪盛者,必身熱煩渴,脈洪數(宜用清暑益氣湯)。濕邪盛者,必腫痛沉重,脈濡細(宜用除濕湯)。如果腳氣屬於壅塞不通的疾病,應當疏通下泄,但若過度則傷脾,不及則病不能痊癒。如果腳氣初發,全身疼痛,大小便不通,應當先用導氣的方法(宜用羌活導氣湯),然後再用方藥治療(宜用當歸拈痛湯)。腳氣患者飲食不消化,心下痞悶,必須以通利為主(宜用開結導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