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八 (1)
卷二十八 (1)
1. 卷二十八
2. 腹少腹病源流
腹痛,五臟俱有病也。脾胃內舍心腹,肺心內舍胸膺兩脅,肝內舍胠脅少腹,腎內舍少腹,腰脊大小腸衝任脈皆在少腹,此臟腑所舍之部位也。後世醫者,都以腹分三部,大腹屬太陰脾,臍腹屬少陰腎,少腹屬厥陰肝。竊按臟腑部位,膈下即為胃上口,曰賁門,胃下口曰幽門,傳入小腸處,計胃長二尺六寸,則當臍正屬胃之地分。
又考十二經筋脈所到,心脾筋結臍,胃筋脈亦挾臍,至腎之筋脈從腰貫脊,並不及臍,則以大腹少腹屬脾肝,猶未盡然,而以臍腹屬腎,尤不可解。然則臍腹何屬?屬之胃而已。胃與脾表裡,屬胃仍屬之脾而已。故《難經》曰:臍上痛,心症也。臍下痛,腎症也。臍右痛,肺症也。
臍左痛,肝症也。臍之上下左右,《難經》既分屬心腎肺肝,土居中央,則臍腹非屬之脾與胃乎。臍腹者,當臍也,當臍痛而用腎藥,大謬。蓋以腹痛而分屬五臟,猶厥心痛,五邪相乘,而病亦異也。衝任大小腸亦屬腹,每部各有氣血虛實,內傷外感,當細察之。更有五臟之疝,不於睪丸,止在腹痛者,亦宜察之。
總之,腹痛之病,先分寒熱虛實,再詳蟲血食痰,治法備矣。腹痛多寒,亦有因熱者。寒痛脈必沉遲,或伏,痛綿綿無增減,得寒愈甚,得熱稍緩(宜乾薑、肉桂、吳萸、草蔻仁、木香、厚朴、陳皮、甘草、香附、麥酒炒白芍,方用厚朴溫中湯、桂香散)。
熱痛脈必洪數,腹中常覺有熱,時痛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口乾舌燥,小便赤澀,肛門如燒,此為積熱(宜白芍、黃連、山梔、甘草、滑石、木通,方用調胃承氣湯下之,或四順清涼飲)。辨虛實之法不一,而總以可按屬虛,不可按屬實為準。故有按之似痛,重按之卻不痛,大便利者,為虛寒症(宜理中湯、桂香散)。
其或按之痛甚,手不可近,大便堅者,為實熱症(宜調胃承氣湯)。今人但知諸痛屬實,宜破結疏利,因用枳實、青皮、檳榔、大黃等,苟其得當,亦驗。若遇虛寒,必更甚矣。故惟稔知壯實與初病,當下之。虛弱與久病,當和之。而治虛之法,又必分氣血。痛時常覺虛豁,似飢非飢,呼吸無力,屬氣虛也(宜六君子湯加廣木香)。
若偎偎作痛,如細筋抽引不寧,又如芒刺牽引,屬血虛也(宜四物湯加陳皮、木香)。以上寒熱虛實之辨也。若食痛者,脈必弦,食得寒則滯,得熱則行,宜用溫散法,如乾薑、蒼朮、白芷、川芎、香附、薑汁之類,不可妄用攻下峻利藥,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自愈。或面黃腹痛,宿食不消,吞酸腹痛,痰滯傷食,法亦同之(宜丁香脾積丸,平胃散加草蔻、枳實、半夏)。
痰痛者,脈必滑,小便必不利,飽則暫止,餓則又痛,宜導痰解鬱法(宜二陳湯加香附、蒼朮、川芎、枳實、薑汁)。蓋清痰能作痛,必胸腹有聲(宜芎術散)。濕痰亦作痛,由阻塞氣道之故(宜四合湯)。
白話文:
腹少腹病源流
腹部疼痛,可能是五臟的疾病引起的。脾胃位於心腹之中,肺和心位於胸膺兩脅,肝位於脅肋和少腹,腎位於少腹,腰脊、大小腸、衝脈和任脈也都位於少腹,這些都是臟腑所在的部位。後世的醫生,都將腹部分為三部分:上腹部屬脾(太陰脾),臍部屬腎(少陰腎),下腹部屬肝(厥陰肝)。
但我認為,根據臟腑的位置,膈膜以下就是胃的上口,叫做賁門,胃的下口叫做幽門,食物從幽門進入小腸。胃長二尺六寸,那麼應該正對著肚臍。
再考究十二經筋脈的走向,心經和脾經的筋脈交會於肚臍,胃經的筋脈也經過肚臍,而腎經的筋脈則從腰部貫穿脊椎,並沒有到達肚臍。因此,將上腹部和下腹部歸屬於脾和肝,還不夠確切,而將臍部歸屬於腎,更是無法理解。那麼,臍部應該屬於哪裡呢?它只屬於胃。胃與脾是表裡關係,屬於胃也就屬於脾。所以《難經》說:肚臍上方疼痛,是心臟的病;肚臍下方疼痛,是腎臟的病;肚臍右側疼痛,是肺部的病;肚臍左側疼痛,是肝臟的病。肚臍的上下左右,《難經》已經分別歸屬於心、腎、肺、肝,而脾胃居於中央,那麼,臍部豈不就屬脾胃嗎?肚臍部位疼痛而用腎藥治療,是大錯特錯。
總之,腹部疼痛歸屬於五臟,就像厥陰心痛一樣,邪氣互相影響,病情也各不相同。衝脈、任脈、大小腸也位於腹部,每一部分都有氣血虛實、內傷外感的情況,需要仔細觀察。還有五臟的疝氣,不限於睾丸,只在腹部疼痛的,也應該仔細辨別。
總而言之,治療腹部疼痛,首先要區分寒熱虛實,然後詳細辨別蟲積、血瘀、食積、痰飲,治療方法就齊全了。腹部疼痛大多是因為寒邪,也有因為熱邪引起的。寒邪引起的疼痛,脈象必定沉遲或伏,疼痛綿綿不斷,沒有增減,遇寒加重,遇熱減輕(可用乾薑、肉桂、吳萸、草蔻仁、木香、厚朴、陳皮、甘草、香附、麥芽炒白芍,藥方可用厚朴溫中湯、桂香散)。
熱邪引起的疼痛,脈象必定洪數,腹部經常感覺發熱,時痛時止,疼痛部位也發熱,手不能靠近,口乾舌燥,小便赤澀,肛門灼熱,這是積熱(可用白芍、黃連、山梔、甘草、滑石、木通,藥方可用調胃承氣湯,或者四順清涼飲)。辨別虛實的方法不一,但總是以按壓疼痛屬實證,按壓不痛屬虛證為準。所以,按壓時感覺疼痛,重按卻不痛,大便溏瀉的,是虛寒症(可用理中湯、桂香散)。
如果按壓時疼痛劇烈,手不能靠近,大便乾燥的,是實熱症(可用調胃承氣湯)。現在的人只知道一切疼痛都屬於實證,應該破結通利,因此使用枳實、青皮、檳榔、大黃等藥物,如果用得恰當,也會有效果。但如果遇到虛寒症,就會加重病情。所以必須明辨體質強壯與初發病症,應該攻下;體質虛弱與久病,應該調和。而治療虛證的方法,又必須區分氣虛和血虛。疼痛時經常感覺虛弱,似飢非飢,呼吸無力,屬於氣虛(可用六君子湯加廣木香)。
如果疼痛隱隱作痛,像細筋抽搐一樣不安,又像芒刺一樣牽引,屬於血虛(可用四物湯加陳皮、木香)。以上是寒熱虛實的辨別方法。如果因為飲食而引起疼痛,脈象必定弦細,吃了寒涼食物則停滯,吃了溫熱食物則流通,應該使用溫散的方法,例如乾薑、蒼朮、白芷、川芎、香附、薑汁等,不能胡亂使用攻下峻利藥物,再配合行氣、快氣的藥物,就能自愈。或者面色萎黃、腹部疼痛、宿食不消化、吞酸腹痛、痰飲停滯傷食,治療方法也相同(可用丁香脾積丸,平胃散加草蔻、枳實、半夏)。
痰飲引起的疼痛,脈象必定滑數,小便必定不利,飽腹時暫時停止,飢餓時又疼痛,應該導痰解鬱(可用二陳湯加香附、蒼朮、川芎、枳實、薑汁)。因為清痰能引起疼痛,必定胸腹有聲響(可用芎術散)。濕痰也能引起疼痛,是由於阻塞氣道造成的(可用四合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