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七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22)

1. 腰臍病源流

其為症也,有結塊者,有漫腫者,有腫硬作痛者,方其未潰,急急消之,先服行氣散血之劑(宜瘡科流氣飲),一兩帖,隨服消散藥(宜沈氏流注散),則自愈矣。若已成者,當潰,宜托之(宜托裡消毒散)。久而不斂者,當益氣補血(宜人參養榮湯)。內有膿管而不斂者,必腐化其管(宜針頭散)。

一切流注,皆如此治法,不獨腰間流注也。臍膀紫黑,先厥後熱,少腹痛如刀刮,二便皆澀,兩足筋縮者,有腸癰之慮。至於臍瘡,已詳上篇不贅。

【流注之屬】,薛之齋曰:有馬𤷍串者,名走散流注,外形微腫,骨內疼痛,因風熱走散四肢,治當疏風散熱,不可針烙。繆仲淳曰:馬𤷍串,名不一種,但有熱者用去熱散,有表者用荊防敗毒散,有里者用內疏黃連湯,有表又有里者用追疔奪命湯。又曰:馬𤷍,有熱未成,服藥退之。

已成者,但出膿,其熱方退。若生堆核四五,必盡出膿方退。若潰爛者,依潰瘍法治之。

白話文:

這種病症,有的會形成結塊,有的會呈現一大片腫脹,有的則是腫脹且堅硬疼痛。在還沒潰爛的時候,要趕緊消除它,先服用能疏通氣血的藥劑(可以用瘡科的流氣飲),服用一兩帖後,再接著服用能消腫散結的藥(可以用沈氏流注散),這樣就會自然痊癒。如果已經化膿,就要讓膿液排出,用托裡藥(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久久不收口,就要補益氣血(可以用人參養榮湯)。內部有膿管且不收口,一定要使其腐蝕化解(可以用針頭散)。

所有的流注病症,都應該用這種方法治療,不只是腰部的流注。肚臍周圍呈現紫黑色,先是發冷接著發熱,小腹疼痛像刀割一樣,大小便都不順暢,兩腳筋也抽縮,要小心可能是腸癰。至於肚臍的瘡瘍,前面已經詳細說明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關於「流注」這類的疾病,薛之齋說:有一種像馬𤷍一樣串連的,叫做「走散流注」,外表稍微腫脹,骨頭內部疼痛,是因為風熱之邪在四肢游走散開所導致,治療時應該疏散風熱,不可以針灸或烙傷。繆仲淳說:「馬𤷍串」的名稱不只一種,只要有發熱現象的,就用清熱散,有表證的,就用荊防敗毒散,有裡證的,就用內疏黃連湯,表裡都有問題的,就用追疔奪命湯。他又說:「馬𤷍」如果還沒形成膿腫,可以服藥讓它消退。

如果已經化膿,只要膿液排出,熱就會消退。如果長出四、五個堆積的膿核,一定要等膿全部排出才會消退。如果潰爛了,就按照治療潰瘍的方法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