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27)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27)

1. 治頸項瘡瘍方八十六

宣熱丹〔又〕,何首烏,薄荷,皂角,連翹,三稜,荊芥,蔓荊子(各一兩),共作末,用熱醋浸淡豆豉二兩半,搗膏丸。每三十丸,熟水下,日一服。解瘰癧風熱之毒自小便出。宣毒之後,病雖愈,常宜服之。

瓜蔞散〔又〕,瓜蔞仁,青皮(各一錢),石膏(二錢),甘草,沒藥,歸尾,角刺,金銀花(各五分),青橘葉取汁二匙水、酒煎,空心服。

玉燭散,〔又〕,酒大黃,當歸,白芍,熟地,甘草,芒硝,黃芩,川芎,等分,每末三錢,薑湯下,七八日見效,

清肝益榮湯,〔又〕,山梔,當歸,茯苓,木瓜(各一錢),柴胡,川芎,炒白芍(各七分),白朮(二錢),炙草(五分),龍膽草(八分),熟地(錢半),薑、水煎服。

此方治肝膽小腸經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耳項胸乳脅肋作痛。

薄荷丹,〔又〕,即宣熱丹。

十六味流氣飲,〔癭瘤〕,人參,黃耆,當歸(各一錢),川芎,肉桂,厚朴,白芷,甘草,防風,檳榔,烏藥,白芍,枳殼,木香(各五分),桔梗(三分),紫蘇葉(一錢半),水煎,食後服。若由忿怒者,加青皮一錢。

此方乃通行十二經藥,病在一經者不用。

蠟礬丸,〔又〕,黃蠟(二兩),入明礬末(四兩),眾手和勻作丸,每三十丸,酒水任下,日二服。

此方專治癰疽發背,瘰癧瘻瘡,一切惡瘡,衛護內膜,驅解諸毒,自然內消。如因藥毒發疽,非此莫治。內疽腸癰尤妙。

南星膏〔又〕,南星大者(一枚),細研,入醋調膏,先將小針刺腫處,令氣通,卻以膏攤紙上,如瘤大小貼之,覺癢則頻貼取效。

此方治頭面瘤大如拳,小如慄,或軟或硬,不癢不痛,宜用此藥,切不可用針灸。

白話文:

宣熱丹(又名):何首烏、薄荷、皂角、連翹、三稜、荊芥、蔓荊子各取一兩,一起磨成粉末。用熱醋浸泡淡豆豉二兩半,搗成膏狀,再搓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一次。此藥能解瘰癧風熱的毒素,使其從小便排出。即使病癒後,也應該常服此藥。

瓜蔞散(又名):瓜蔞仁、青皮各取一錢,石膏二錢,甘草、沒藥、當歸尾、角刺、金銀花各取五分。再加入青橘葉汁兩匙,用水和酒一起煎煮,空腹服用。

玉燭散(又名):酒製大黃、當歸、白芍、熟地、甘草、芒硝、黃芩、川芎各取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湯送服,大約七八天可見效。

清肝益榮湯(又名):山梔、當歸、茯苓、木瓜各取一錢,柴胡、川芎、炒白芍各取七分,白朮二錢,炙甘草五分,龍膽草八分,熟地一錢半。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可治療肝膽和小腸經的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耳朵、頸項、胸部、乳房、脅肋等部位的疼痛。

薄荷丹(又名):即為宣熱丹。

十六味流氣飲(癭瘤):人參、黃耆、當歸各取一錢,川芎、肉桂、厚朴、白芷、甘草、防風、檳榔、烏藥、白芍、枳殼、木香各取五分,桔梗三分,紫蘇葉一錢半。用水煎煮後,於飯後服用。如果是因生氣引起的,可加青皮一錢。

此方可通行全身十二經脈,若疾病僅在某一經脈則不適用。

蠟礬丸(又名):黃蠟二兩,加入明礬粉末四兩,混合均勻後搓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可搭配酒或水服用,每日兩次。

此方專門治療癰疽、發背、瘰癧、瘻瘡等一切惡瘡,能保護體內膜,驅除各種毒素,使其自然消散。若因藥物中毒引發的癰疽,非此藥不能治癒。對於內部的腸癰尤其有效。

南星膏(又名):取大的南星一顆,磨成細粉,用醋調成膏狀。先用小針刺破腫脹處,使其通氣,然後將藥膏塗在紙上,根據腫瘤的大小貼敷。若感覺搔癢,可頻繁更換貼敷,以達到療效。

此方可治療頭面部腫瘤,無論大小如拳頭或栗子,或軟或硬,不癢不痛。宜用此藥,切不可用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