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
1. 卷二十五 身形門
2. 身形病源流
人之生也,得天地之氣化以成形,是故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四肢象四時,五臟六腑象五行六極,八節九竅象八風九星,十二經二十四俞象十二時二十四氣,三百六十五骨節象三百六十五度。推之眼目象日月,寤寐象晝夜,喜怒象雷電,涕泣象雨露,寒熱象陰陽,血脈象水泉,毛髮象草木,齒骨象金石。
凡人所以備具於一身者,莫不與天地假合以成形,故前人屢申其旨,而人自不之察,故渺視其身,而不能與天地為昭也。惟其然,故天有陰陽寒暑之愆,人因有百疾之作,亦於是而相應。
而百疾之作,由於氣血之失常,其明者,能法陰陽,和術數,節飲食,慎起居,謹作勞,保精存液,以充其形,故能形與神俱,而百疾不作,否則一失其常,而或傷乎氣,或傷乎血,氣傷則餒,血傷則槁,種種病根,悉因乎此。又況風寒暑濕之感於外者,在可御不可御之間,飢飽勞役之傷於內者,在或知或不知之際,其來無端,其始無跡,又豈可以智計定哉。
然而疾之未作,思有以預防之,疾之既作,必有以調治之,是故醫者,可以通神明而扶造化。欲通神明而扶造化,則必先於身形大概,以知其故,而審其原。《靈樞》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始通,真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盛,肌肉堅固,血脈充滿,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鬢髮斑白,氣血平盛而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故目視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解墮,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故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離,故言善誤。
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乃去,形骸徒具而已。《素問》又曰:人生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聽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和,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此人身氣血盛衰之原也。臞仙曰: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故神太用則歇,精太用則竭,氣太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形耗,欲長生者未之聞也。《類纂》曰: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穀氣,其人瘦而壽。
《悟真篇》注曰:一身之中,以精氣神為主,神生於氣,氣生於精,修真之士,不過煉治精氣神三物而已,此人身形存滅之故也。夫苟洞徹乎盛衰之原,以無戾乎生滅之故,則即身形之內,亦何至有疾病之乘,偶或乘之,亦何不可以治之哉。
【養生療病要法】,太乙真人七禁文曰: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神;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人由氣生,氣由神旺,養氣全神,可得真道。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
白話文:
[身形病源流]
人的生命,是藉由天地間的氣息化育而成形體,因此我們的頭部圓潤象徵著天空,腳掌方正象徵著大地,四肢代表四季,五臟六腑則象徵五行與六極,八節九竅象徵八風九星,十二經脈和二十四俞穴象徵十二時辰和二十四節氣,全身三百六十五個骨節象徵三百六十五度的天空。更進一步推衍,我們的眼睛象徵日月,清醒與睡眠象徵日夜,喜怒象徵雷電,涕泣象徵雨露,寒熱象徵陰陽,血液脈絡象徵水流,毛髮象徵草木,牙齒和骨骼象徵金石。
人的身體之所以能具備這些特徵,都是因為與天地的氣息相互結合,形成我們的形體。古人曾多次強調這一點,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它,因此無法真正理解自己的身體,也就無法與天地同輝。正因為如此,當天氣出現陰晴寒暑的異常,人體也會隨之產生各種疾病,這種反應是相互的。
各種疾病的產生,主要源於氣血的失衡。明白這一點的人,會遵循陰陽之道,調整生活作息,節制飲食,謹慎起居,適度勞動,保存精氣,滋養身體,讓身體和精神保持平衡,從而避免各種疾病。反之,一旦失去平衡,可能會傷害到氣或血,氣傷會使人虛弱,血傷會讓人憔悴,種種病根由此而生。再加上外界風寒暑濕的侵襲,以及內部的飢餓、過飽、勞累,這些因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身體,使得疾病的來臨沒有預兆,也沒有徵兆,難以用智慧預測。
然而,我們可以在疾病尚未發生之前,設法預防;一旦疾病發生,必須尋找方法調理治療。因此,醫生能夠洞察生命的奧祕,協助身體恢復健康。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首先需要了解身體的基本構造,理解其運作機制。根據《靈樞》的記載,人在十歲時,五臟開始定型,血氣開始流通,真氣集中在下部,因此喜歡奔跑。二十歲時,血氣旺盛,肌肉開始成長,因此喜歡快速行走。三十歲時,五臟成熟,肌肉堅固,血脈充盈,因此偏好步行。
到了四十歲,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處於旺盛且穩定的狀態,皮膚開始鬆弛,外貌逐漸衰老,鬢髮出現白髮,氣血雖然仍然充沛,但不再波動,因此偏好靜坐。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退,肝葉變薄,膽汁分泌減少,視力逐漸模糊。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退,容易感到憂鬱和悲傷,血氣逐漸衰退,因此偏好躺臥。七十歲時,脾氣虛弱,導致皮膚乾燥。八十歲時,肺氣衰退,魂魄開始分離,因此說話容易出錯。
九十歲時,腎氣枯竭,其他四臟的經脈變得空虛。一百歲時,五臟全部虛弱,神氣消散,只剩下一副空殼。《素問》也提到,人在四十歲時,陰氣減半,生活能力開始衰退。五十歲時,身體開始沉重,耳目不再清晰。六十歲時,性功能衰退,氣血大幅度下降,九竅功能不協調,下部虛弱,上部實滿,淚水和鼻涕一同流出。這些都是人體氣血盛衰的根本原因。
臞仙指出,精氣是身體的根本,氣是精神的主宰,形體是精神的居所。因此,精神過度使用會疲憊,精氣過度消耗會枯竭,氣過度勞累會斷絕。人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有精神支撐,形體依賴氣維持。如果氣衰弱,形體就會消耗,想要長生的人還未聽聞過。《類纂》提到,穀氣超過元氣的人,身材肥胖但壽命不長;元氣超過穀氣的人,身材瘦削但壽命較長。
《悟真篇》注釋指出,人體中,精氣神是最重要的,神由氣生成,氣由精生成,修煉者不過是在鍛煉精氣神三者而已,這是身體存亡的原因。如果能深刻理解盛衰的根源,並且不違背生命消長的規律,那麼在身體內部,就不會有疾病趁虛而入。即使疾病偶爾發生,也可以找到治療的方法。
【養生療病要法】
太乙真人提出了七項禁令:一是少說話,養護內氣;二是遠離色慾,養護精神;三是少吃辛辣食物,養護血氣;四是吞嚥唾液,養護臟腑之氣;五是避免生氣,養護肝氣;六是享受美食,養護胃氣;七是少思考,養護心氣。人由氣生成,氣由精神旺盛。養護氣和精神,就能獲得真正的道。在萬物之中,最重要的是保護元氣。
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治療心靈。必須端正心態,才能獲得道的指引。讓病人去除心中的疑慮和妄想,拋開一切不公平和自我中心的想法,悔悟過去的錯誤行為。放下身心,將自己的天性與大自然的天性相融合。久而久之,精神會凝聚,心靈會平靜,性情會和諧。意識到世間萬事皆空虛,每天忙碌的事物都是妄想。認識到身體只是虛幻的存在,禍福都是空洞的,生死只是一場夢。一旦領悟到這一點,頓時放下,心靈自然變得純淨,疾病自然痊癒。如果能做到這樣,即使還沒吃藥,疾病已經消失了。這是真人以道治心療病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