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16)

1. 附錄楊氏咽喉十八症名目及咽喉看法

錢仲陽曰:大病後,及虛勞病,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進藥,此非失音,乃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當補腎,失音乃感風寒而卒病耳。(以上言腎怯與失音相似)。《內經》曰: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靈樞》曰:病人語聲寂寂然善驚呼者,骨節間病。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胸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回春》曰:肝病聲悲,肺病聲促,心病聲雄,脾病聲慢,腎病聲沉,大腸病聲長,小腸病聲短,胃家聲速,膽病聲清,膀胱病聲微。東垣曰:濕勝則聲音如甕中出矣。(以上言聽音辨症)。《靈樞》曰: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故無音也。

《得效》曰:醉臥當風,使人卒失音。丹溪曰:風冷,能令人卒失音。(以上言卒然無音)。《綱目》曰:喑者,邪入陰分也,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喑,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喉喑,但喉中聲嘶,而舌本能轉運言語也。

(以上言喑啞有二)。《得效》曰:五臟久咳則聲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門病。《入門》曰:用力顫掉聲嘶,乃氣虛衛冷甚也。丹溪曰:咳嗽聲嘶,乃血虛受熱之故也。(以上言聲嘶)。《內經》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本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以上言息有音)。扁鵲曰: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入門》曰:內傷虛損,因瘡失音者不治。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矣。

(以上言聲音不治症。)

白話文:

錢仲陽說:大病之後,或是虛勞病的人,雖然有聲音卻不能說話,但還能吃藥,這不是失音,而是腎氣虛弱,無法向上接續陽氣的緣故,應該要補腎。失音是因為感受風寒而突然發病的。(以上說明腎虛和失音的相似之處)。《黃帝內經》說:體內氣機旺盛,腹部脹滿,氣強盛到損傷恐懼的人,說話聲音像是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這是體內中氣濕氣太重的緣故。《靈樞經》說:病人說話聲音很小聲,而且容易驚嚇呼叫的,是骨節之間有病。

說話聲音含糊不清,不響亮的,是心胸之間有病。說話聲音細小而長的,是頭部有病。《回春》書中說:肝臟有病說話聲音會悲傷,肺臟有病說話聲音會急促,心臟有病說話聲音會洪亮,脾臟有病說話聲音會緩慢,腎臟有病說話聲音會低沉,大腸有病說話聲音會長,小腸有病說話聲音會短,胃有病說話聲音會快,膽有病說話聲音會清脆,膀胱有病說話聲音會微弱。東垣說:體內濕氣太重,說話聲音就像從甕裡發出來一樣。(以上說明從聽聲音來辨別疾病)。《靈樞經》說:寒氣侵入會厭部位,會厭就無法打開,打開也無法向下,所以發不出聲音。

《得效》書中說:喝醉酒後躺在風中,會讓人突然失音。丹溪說:受風寒也會讓人突然失音。(以上說明突然失音的原因)。《本草綱目》說:喑啞,是邪氣侵入陰分。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舌頭喑啞,像是中風導致舌頭無法轉動的情況;一種是喉嚨喑啞,像是勞累咳嗽導致失音的情況。舌頭喑啞,只是舌頭本身無法轉動說話,但喉嚨發出的聲音還是正常的。喉嚨喑啞,只是喉嚨聲音沙啞,但舌頭轉動說話沒有問題。(以上說明喑啞有兩種)。《得效》書中說:五臟長期咳嗽會導致聲音沙啞,沙啞是喉嚨破裂,不是咽喉的疾病。《醫學入門》說:用力過度、顫抖導致聲音沙啞,是因為氣虛、衛氣虛寒太嚴重的緣故。丹溪說:咳嗽聲音沙啞,是因為血虛、受熱的緣故。(以上說明聲音沙啞的原因)。《黃帝內經》說:不能躺臥休息,而且呼吸有聲音的,是陽明經氣逆行的緣故。足三陽經脈本來向下運行,現在卻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有聲音。

陽明經指的是胃經,陽明經氣逆行,不能順著原本的運行方向,所以無法躺臥。如果作息正常,但呼吸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逆行的緣故。絡脈的疾病比較輕微,所以作息正常,但呼吸有聲音。(以上說明呼吸有聲音的原因)。扁鵲說:病人五臟功能衰竭,精神渙散,聲音沙啞的,會死亡。《醫學入門》說:內傷虛損,因為長瘡而失音的,無法治癒。病人陰陽之氣都衰竭,失音不能說話的,三天半就會死亡。(以上說明聲音方面的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