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三 (25)
卷二十三 (25)
1. 治齒病方三十四
升麻石膏湯,〔腫痛〕升麻,石膏,防風,荊芥,歸尾,赤芍,連翹,桔梗,甘草,薄荷,黃芩,燈心,熱甚加酒大黃。
滋陰抑火湯,〔齦腫〕,當歸,生地,荊芥,防風,黃柏,知母,丹皮,甘草,燈心,白蒺藜,火甚加丹參。
疏風散,〔不腫〕,防風,荊芥,薄荷,黃芩,歸尾,赤芍,甘草,燈心,白蒺藜
清胃散,〔胃熱〕,黃芩,黃連,丹皮,生地,升麻,石膏
薑黃散,〔風熱蟲〕,薑黃,細辛,白芷,為末,擦牙,須臾吐涎,鹽湯漱口。
安腎丸,〔腎虛〕,蓯蓉,白朮,山藥,桃仁,川烏,萆薢,巴戟,石斛,蒺藜,補骨脂,蜜丸。
細辛散,〔風蛀〕,荊芥,細辛(各一錢),砂仁,鶴蝨(各五分),白芷,川椒,草烏(各二分),皂角(五錢),蓽撥(錢半),為末,揩牙。
蘆薈丸,〔胃火〕,蘆薈,銀柴胡,川連,胡黃連,元參,牛蒡子,桔梗,山梔,石膏,薄荷,升麻,甘草,羚羊角
人中白散,〔又〕,人中白(二錢),兒茶(一錢),黃柏末,薄荷葉,青黛(各六分),冰片(二釐),漱淨口吹之。若走馬疳吹此藥,涎從外出者吉,入里者凶。
玉女煎,〔陰虧〕,熟地,麥冬,牛膝,知母,生石膏
柴金散,〔風熱〕,大黃瓶內燒存性,為末,早晚揩牙漱去,神效無比。
黃連消毒飲,〔牙癰〕
宣通絡痹方,〔又〕,羚羊角,白姜蠶,川桂枝尖,煨明天麻,炒丹皮,黑山梔,鉤藤鉤
消風散,〔風痛〕,甘草,荊芥(各一錢),人參,茯苓,川芎,姜蠶,防風,藿香,羌活,蟬退(各五分),陳皮,厚朴(各三分),細茶葉(二分),煎服。或為末,每二錢茶下。
冰硼散,〔火痛〕
犀角地黃湯,〔齦爛〕,犀角,生地,赤芍,山梔,丹皮,甘草,黃芩,燈心,口渴加麥冬。
兒茶散,〔白泡〕兒茶一味為末,加冰片少許吹。
膽礬散,〔牙疳〕,胡黃連(五分),膽礬,兒茶(各五釐),為末敷。
秘方,〔又〕皂角用片瓦刮去外皮,每二錢,入鹽錢二分,瓦上炙乾,研末吹立效。
犀角升麻湯,〔風熱〕,犀角(一錢半),升麻,羌活,防風(各一錢),川芎,白芷,白附子(各五分),日二服。
溫風散,〔風冷〕,當歸,川芎,細辛,白芷,蓽撥,藁本,蜂房(各一錢),煎服,仍含漱吐之。
開笑散,〔又〕,白芷,細辛,良薑,蓽撥,川椒,香附,蜂房,等末,每末二錢,水煎,含漱或擦之。
涼膈散,〔熱痛〕,桔梗,黃芩,防風,荊芥,花粉,山楂,赤芍,枳殼,甘草
當歸龍薈丸,〔又〕,龍膽草,當歸,蘆薈,甘草,黃芩,荊芥,生地,赤芍,菊花
白話文:
治齒病方三十四
-
升麻石膏湯 (腫痛): 升麻、石膏、防風、荊芥、川芎、赤芍、連翹、桔梗、甘草、薄荷、黃芩、燈心草;熱盛者加酒大黃。
-
滋陰抑火湯 (齦腫): 當歸、生地黃、荊芥、防風、黃柏、知母、丹皮、甘草、燈心草、白蒺藜;火盛者加丹參。
-
疏風散 (不腫): 防風、荊芥、薄荷、黃芩、川芎、赤芍、甘草、燈心草、白蒺藜。
-
清胃散 (胃熱): 黃芩、黃連、丹皮、生地黃、升麻、石膏。
-
薑黃散 (風熱蟲): 薑黃、細辛、白芷研末,擦牙,片刻吐涎,鹽水漱口。
-
安腎丸 (腎虛): 蓯蓉、白朮、山藥、桃仁、川烏、萆薢、巴戟天、石斛、蒺藜、補骨脂,蜜丸。
-
細辛散 (風蛀): 荊芥、細辛、砂仁、鶴蝨、白芷、川椒、草烏、皂角、蓽撥研末,擦牙。
-
蘆薈丸 (胃火): 蘆薈、銀柴胡、川連、胡黃連、玄參、牛蒡子、桔梗、山梔子、石膏、薄荷、升麻、甘草、羚羊角。
-
人中白散 (走馬疳): 人中白、兒茶、黃柏末、薄荷葉、青黛、冰片,漱淨口吹之。走馬疳涎從口出者吉,入里者凶。
-
玉女煎 (陰虧): 熟地黃、麥冬、牛膝、知母、生石膏。
-
柴金散 (風熱): 大黃燒存性研末,早晚擦牙漱口。
-
黃連消毒飲 (牙癰): (組成未列出)
-
宣通絡痹方 (不明症狀): 羚羊角、白僵蠶、川桂枝尖、煨制天麻、炒丹皮、黑山梔子、鉤藤。
-
消風散 (風痛): 甘草、荊芥、人參、茯苓、川芎、白僵蠶、防風、藿香、羌活、蟬蛻、陳皮、厚朴、細茶葉,煎服或研末沖服。
-
冰硼散 (火痛): (組成未列出)
-
犀角地黃湯 (齦爛): 犀角、生地黃、赤芍、山梔子、丹皮、甘草、黃芩、燈心草;口渴加麥冬。
-
兒茶散 (白泡): 兒茶加冰片少許研末吹之。
-
膽礬散 (牙疳): 胡黃連、膽礬、兒茶研末敷。
-
秘方 (不明症狀): 皂角刮去外皮,加鹽,炙乾研末吹之。
-
犀角升麻湯 (風熱): 犀角、升麻、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白附子。
-
溫風散 (風冷): 當歸、川芎、細辛、白芷、蓽撥、藁本、蜂房,煎服並含漱。
-
開笑散 (不明症狀): 白芷、細辛、良薑、蓽撥、川椒、香附、蜂房,研末煎服或擦之。
-
涼膈散 (熱痛): 桔梗、黃芩、防風、荊芥、花粉、山楂、赤芍、枳殼、甘草。
-
當歸龍薈丸 (不明症狀): 龍膽草、當歸、蘆薈、甘草、黃芩、荊芥、生地黃、赤芍、菊花。
注意:以上翻譯僅供參考,並不構成醫療建議。 實際用藥需遵從專業中醫師的指導。 部分藥方成分未完全列出,僅供了解古代醫方組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