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二 面部門 (1)
卷二十二 面部門 (1)
1. 卷二十二 面部門
2. 面部病源流
人身之有面,猶室之有大門,人未入室,先見大門,人相對,先見其面。惟先見大門,故即其門之景象,可以知其家之貴賤貧富。惟先見面,故即其面之形色,可以知其病之虛實淺深。其理一也。何言之?面部地分,分隸五臟。額為天庭,屬心。頰為地閣,屬腎。左頰屬肝。
右頰屬肺。鼻居面中,屬脾。故察其色,可以辨其病之所在,此分隸而不可易者也。然而五色又可獨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兩目內眥,又精明穴,就其穴而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參互決死生之變。
又天中、天庭、司空、印堂、額角、方廣,皆命門部位,可以占病之吉凶,此於分隸不易之外,又可相參而得者也。總之,面為諸陽之會,非他處可比。《靈樞》曰: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竊考銅人圖:手太陽之脈,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手少陽之脈,從缺盆上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手陽明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交人中,上挾鼻孔。皆從下而上走於面。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抵頭角;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入齒,挾口環唇,倚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皆從面而下走至足。此手足六陽之俱會於面也。若諸陰脈,則皆至頸項,無一上於面者,故人面獨耐寒熱。
《素問》曰:人之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口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大寒,不能勝之。此面所以為諸陽之會,而非他部之可比也。
然六陽之經,雖皆至面,而手三陽則皆自下而上,面止為其經歷之處。即足太陽少陽,亦皆起於目眥,而非居中以為主。獨足陽明胃起於鼻,則既有居中馭外之勢,而頞、而齒、而口、而唇、而頰、而耳,凡面部所有之處,其脈俱有以維絡之,故面病專屬於胃。如或風熱乘之,則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或風刺癮疹,或面熱,或面寒,一皆胃之為病也。
蓋面熱因於胃家鬱熱,或飲食不節以致胃病,漸至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濕火上行,獨燎其面(宜升麻黃連湯)。面寒因胃中有寒濕,或胃氣虛,故皆不能耐寒(宜升麻附子湯)。
面腫為胃風症,必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冷汗,或麻木,牙關緊急,口不得開,目內蠕動,頞與頰車常如糊弸牢,觸則痛,脈右關弦而緩,帶浮(宜升麻胃風湯、犀角升麻湯),皆由陽明經絡,受風熱毒氣,故若此也。
而亦有腎風症者,面龐浮腫疼痛,其色炲黑,多汗惡風,或兼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如臥蠶,腹中鳴,身重難行,少氣時熱,熱時從胸背上至頭,此病雖由於腎虛,然亦腫於面,與胃風症同治(宜升麻胃風湯加腎家引經藥)。又有面戴陽症,一因浮火所沖,一因陽氣怫鬱於表,一因下虛。
白話文:
面部病源流
人臉對人來說,如同房屋的大門,人們進屋前先看到大門,人與人相處也先看到臉。如同從大門景象可以判斷房屋的貧富貴賤,從臉的形色可以判斷疾病的虛實輕重,道理相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面部區域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額頭稱為天庭,屬心;兩頰稱為地閣,左頰屬肝,右頰屬肺,右邊的地閣屬腎;鼻子居於面部中央,屬脾。因此觀察臉色,就能辨別疾病的部位,這種歸屬關係是不可更改的。然而五色又可以單獨從「明堂」判斷。「明堂」就是鼻子。明堂的顏色,青黑代表疼痛,黃赤代表發熱,白色代表寒冷。此外,兩眼內眥(眼角內側)還有「精明穴」,觀察這個穴位的五色,可以判斷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從而推測生死禍福。
天中、天庭、司空、印堂、額角、方廣等部位,都是命門相關的區域,可以預測疾病的吉凶,這是除了臟腑歸屬之外,可以互相參照判斷的額外方法。總之,面部是諸陽之會,其他部位無法與之相比。《靈樞》記載:手部三陽經脈從手部循行至頭部,足部三陽經脈從頭部循行至足部。參考銅人圖,手太陽經脈從鎖骨上窩貫穿頸部,上行至面頰,到達目銳眥(眼角外側);手少陽經脈從鎖骨上窩,經耳上角,向下彎曲至面頰;手陽明經脈從鎖骨上窩,經頸部,貫穿面頰,到達人中,向上繞鼻孔。這些經脈都是從下往上走於面部。
足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頭,交於頭頂;足少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頭角;足陽明經脈起於鼻部,經過頞(喉嚨),進入牙齒,沿著嘴巴環繞嘴唇,經過頰車(面部穴位),到達耳前,經過客主人(面部穴位)。這些經脈都是從面部向下走至足部。這就是手足六陽經脈都彙集於面部的緣故。至於陰經脈,都到達頸項,沒有任何一條上達面部的,所以人面部獨具耐受寒熱的能力。
《素問》記載:人體的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都上達面部,並循行於空竅;精氣上達眼睛,形成視覺;別氣走於耳朵,形成聽覺;宗氣從鼻子出來,形成嗅覺;濁氣從胃部出來,到達嘴唇,形成味覺;氣的津液都上達面部,而且皮膚厚實,肌肉堅韌,因此即使是嚴寒酷暑,也都能承受。這就是面部成為諸陽之會的原因,其他部位無法與之相比。
雖然六陽經脈都到達面部,但是手三陽經脈都是從下往上走,面部只是它們經過的地方。足太陽、足少陽經脈也都是起於目眥,並非居於面部中央而起主導作用。只有足陽明胃經起於鼻部,具有居中統攝面部的趨勢,而且頞、齒、口、唇、頰、耳等面部所有部位,其經脈都有與之相連繫,所以面部疾病都專屬於胃經。如果風熱之邪侵犯,就會導致面部腫脹,或面鼻顏色紫暗,或起風疹,或面部發熱,或面部寒冷,這些都是胃經的病變。
面部發熱是因為胃中鬱熱,或者飲食不節導致胃病,逐漸出現氣短、精神不振,然後出現大熱,有時濕熱上行,只燒灼面部(宜用升麻黃連湯)。面部寒冷是因為胃中有寒濕,或者胃氣虛弱,所以不能耐受寒冷(宜用升麻附子湯)。
面部腫脹是胃風症,必然伴隨飲食不下、形體消瘦、腹部膨脹、惡風、頭冷汗、肢體麻木、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眼睛內有蠕動感、頞與頰車部位感覺像糊狀粘在一起,觸摸時疼痛,脈象是右關脈弦而緩,並兼有浮脈(宜用升麻胃風湯、犀角升麻湯),都是因為陽明經絡受風熱毒邪侵犯所致。
還有一種腎風症,面部浮腫疼痛,顏色暗黑,多汗惡風,或者兼見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眼下腫脹像臥蠶一樣、腹部鳴響、身體沉重難以行走、少氣,時而發熱,熱氣從胸背上行至頭部,這種疾病雖然由於腎虛,但是也腫於面部,與胃風症的治療方法相似(宜用升麻胃風湯加腎經引經藥)。還有一種面部陽證,一種是因為浮火衝擊,一種是因為陽氣鬱滯於表,一種是因為下焦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