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 (14)
卷二十 (14)
1. 邪祟病源流
【邪祟症治】《內經》曰:邪客於手足少陰(心、腎)、太陰(肺、脾)、足陽明(胃)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名曰屍厥,以竹管吹兩耳即蘇。《綱目》曰:凡屍厥、鬱冒、卒中、卒死之類,皆當發表。仲景云:鬱冒欲解,必大汗出是也。
《本事》曰:鬱冒由血少氣並者,亦名血厥。《遺篇》曰:凡暴亡,不出一時可救之,雖氣閉肢冷,若心腹溫,鼻微溫,目中神彩不轉,口中無涎,舌與陰卵不縮者,皆可治。立齋曰:鬼胎症,因七情相干,脾胃虧損,氣血虛弱,行失常道,衝任乖違而致之者,乃元氣不足,病氣有餘也。若見經候不調,就行調補,庶免此症,治法以補元氣為主,而佐以雄黃丸之類行散之。
《濟陰綱目》曰:一婦人經閉八月,肚腹漸大,面色或青或黃,用胎症之藥,不效。余診視之曰:面青脈澀,寒熱往來,肝經血病也。面黃腹大,少食體倦,脾經血病也。此鬱怒傷脾肝之病,非胎也,不信,仍用治胎散之類不驗,余用加味歸脾、逍遙二藥,各二十餘劑,諸症稍愈。
彼欲速效,遂服通經丸,一服下血昏潰,自汗惡寒,手足逆冷,嘔吐不食,余用人參、炮姜二劑漸愈。
【卻邪導引法】《保生秘要》曰:用一指認真點尻尾穴,而行泄法,後二指由胸至脅分之。
【運功】《保生秘要》曰:守黃庭或關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咒,以正其心,邪自不見。
白話文:
[邪祟病源流]
[邪祟症治]《內經》說:邪氣侵入手足少陰經(心、腎)、太陰經(肺、脾)、足陽明經(胃)的絡脈,這五條絡脈都在耳朵裡交會,然後向上連到左邊的頭角。當五條絡脈的氣血都耗盡時,就會讓人全身脈搏跳動,但身體像沒有知覺一樣,看起來像死屍,這種情況叫做屍厥。可以用竹管吹兩耳,就能甦醒。《綱目》說:凡是屍厥、昏厥、突然昏倒、突然死亡等情況,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張仲景說:昏厥想要解除,一定需要大量出汗,就是這個道理。
《本事》說:昏厥是由於血少氣虛所引起的,也叫做血厥。《遺篇》說:凡是突然暴死的人,如果能在很短時間內急救,還是可以救活的。即使出現氣閉、四肢冰冷的情況,只要心腹溫熱、鼻孔微溫、眼神還沒有渙散、口中沒有口水、舌頭和陰囊沒有縮起來,都是可以治療的。李時珍說:鬼胎的病症,是因為情志不順,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運行失常,衝脈、任脈失調所造成的。這是因為元氣不足,而病邪之氣有餘。如果發現月經不調,就應該進行調理補養,或許可以避免這種病症。治療方法以補養元氣為主,再輔助使用雄黃丸之類的藥物來疏通氣血。
《濟陰綱目》說:有一個婦人停經八個月,肚子逐漸變大,臉色時青時黃,用了治療胎病的藥,卻沒有效果。我診斷後說:臉色發青,脈搏澀滯,還會忽冷忽熱,這是肝經的血病;臉色發黃,肚子大,食慾不佳,身體疲倦,這是脾經的血病。這是因為憂鬱惱怒傷了脾肝所引起的病,並不是懷孕。她不相信,還是用治療胎病的藥,結果還是沒有效果。我用加味歸脾湯和逍遙散,各用了二十多劑,各種症狀才稍微好轉。
她想要快速見效,就服用通經丸,一服藥後就昏倒,全身汗出,畏寒,手腳冰冷,嘔吐,吃不下東西。我用人參和炮姜兩劑藥,才慢慢恢復。
[驅邪導引法]《保生秘要》說:用一根手指認真點按尾椎骨的穴位,進行瀉法,然後用兩根手指從胸部向下分開按壓到脅部。
[運功]《保生秘要》說:意守黃庭穴或關元穴,默念太乙救苦天尊的咒語,來端正自己的心念,邪氣自然就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