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8)

1. 夏熱病源流

夏熱,少陰病也。經曰:冬傷於寒,夏必病熱。則知熱病之由於伏寒,與春溫同。熱病之伏寒伏於腎,亦與春溫同也。春溫之寒,傷於冬而發於春。夏熱之寒,傷於冬而發於夏。同一伏寒,而發有異時者,人有強弱,邪有重輕,感觸有異故也。同一伏寒,發於春而病名溫,發於夏而病名熱者,以春氣溫,故病當其時亦曰溫。

夏氣熱,故病當其時亦曰熱也。春溫之伏寒,伏於少陰,而發必由於少陽,以當春而病,少陽司令,故少陽即為伏寒所出之途。夏熱之伏寒,伏於少陰,而發則由於陽明,以當夏而病,陽明司令,故陽明即為伏寒所出之途也。至兼見之經不一,溫與熱病同。溫病主方用黃芩湯,以熱尚淺,不必大為滌盪也。

熱病主方用白虎湯,以熱更熾,故必重為清肅也。春溫之外,有不必盡由伏寒,由現感春時之邪而病亦名溫者。夏熱之外,亦有不必盡由伏寒,由現感夏時之邪而病亦名熱者。春溫本自內達外,無表症,有表者為重感風邪,治法必先撤外邪,而後用黃芩湯。夏熱亦自內達外,無表症,有表者為重感熱邪,治法亦必先撤外邪,而後用白虎湯。

此春溫夏熱,固為異病而同源也。茲據仲景《傷寒》書之言熱病者詳為論。仲景曰: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蓋以浮為風脈,知不獨傷於寒矣。滑為裡熱,滑且浮,知不獨熱在裡矣。故表有熱,不言里而里之熱可知,里有寒,乃所以發熱之由,雖言裡寒,而表裡之皆熱可知,故非白虎湯不能治也。

仲景又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蓋以腹滿,熱本病也。身重,又濕病也。口不仁等,又暍病也。此因中暑濕引動伏寒,齊出為病,故曰三陽也。如此熱勢自劇,故不可汗,而致津液外亡,不可下,而致陰竭於下,陽脫於上,故必仍自汗,方可用白虎。若誤汗下而症如上,不得專用白虎也(宜人參白虎湯)。

仲景又曰: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蓋以滑者,邪實也。而乃曰厥,是熱深厥深之謂,故曰里有熱。仲景又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蓋以熱病無不發熱汗出者,今脈浮無汗,風邪襲表矣,故必先辛涼解表,然後熱可治。

渴欲飲,邪耗津液也。無表症,邪已解也,然其時元必虛矣,故必加人參。仲景又曰: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蓋以熱病無不燥渴且煩者。乃曰無大熱,以背微惡寒也。背為太陽經位,惡寒必正氣虛矣,故必加人參。仲景又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白話文:

夏熱病源流

夏熱,是少陰病。經典記載:「冬天受寒,夏天必定得熱病。」由此可知,熱病的病因是伏藏在體內的寒邪,這與春溫病相同。熱病的寒邪伏藏在腎臟,也與春溫病相同。春溫的寒邪,是在冬天受寒,春天發病;夏熱的寒邪,是在冬天受寒,夏天發病。都是伏藏的寒邪,但發病時間不同,是因為人體的體質強弱不同,邪氣的輕重不同,以及感受寒邪的情況不同造成的。同樣是伏藏的寒邪,春天發病稱為溫病,夏天發病稱為熱病,是因為春天氣候溫和,所以當時的疾病就稱為溫病;夏天氣候炎熱,所以當時的疾病就稱為熱病。春溫的伏藏寒邪,伏藏在少陰經,發病則一定是由少陽經開始,因為春天少陽經當令,所以少陽經就成了伏藏寒邪發作的途徑。夏熱的伏藏寒邪,伏藏在少陰經,發病則是由陽明經開始,因為夏天陽明經當令,所以陽明經就成了伏藏寒邪發作的途徑。至於兼見的經脈不一定相同,溫病和熱病的症狀類似。溫病的主方是黃芩湯,因為熱邪較輕,不需要大力瀉火。

熱病的主方是白虎湯,因為熱邪更盛,所以必須大力清熱瀉火。除了因伏藏寒邪引起的春溫病外,也有一些不是由伏藏寒邪引起的,而是由感受春天邪氣而引起的疾病,也稱為溫病。除了因伏藏寒邪引起的夏熱病外,也有一些不是由伏藏寒邪引起的,而是由感受夏天邪氣而引起的疾病,也稱為熱病。春溫病的寒邪原本是從內而外發作,沒有表證,如果有表證,那就是重感風邪,治療方法必須先去除外邪,然後再使用黃芩湯。夏熱病的寒邪也從內而外發作,沒有表證,如果有表證,那就是重感熱邪,治療方法也必須先去除外邪,然後再使用白虎湯。

所以,春溫和夏熱雖然是不同的疾病,但它們的病因相同。以下根據張仲景《傷寒論》中關於熱病的論述,詳細說明。張仲景說:「傷寒脈浮滑,這是表有熱,裡有寒,用白虎湯治療。」因為浮脈是風脈,說明不只是單純受寒;滑脈是裡熱,浮滑並見,說明不只是單純裡熱。所以表有熱,雖然沒有明說裡熱,但裡熱是可以推測的;裡有寒,是發熱的原因,雖然說裡寒,但表裡都熱是可以推測的,所以不用白虎湯就不能治療。

張仲景又說:「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部麻木,面容憔悴,言語不清,遺尿,發汗則言語不清,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足厥冷,如果自行出汗,用白虎湯治療。」因為腹部脹滿是熱證,身體沉重是濕證,口部麻木等等是中暑證。這是因為中暑濕邪引起伏藏寒邪一起發病,所以稱為三陽合病。這種熱邪非常嚴重,所以不能發汗,以免津液外泄;也不能瀉下,以免陰液耗竭於下,陽氣脫落於上,所以必須自行出汗,才能使用白虎湯。如果誤用發汗或瀉下療法,出現上述症狀,就不能單獨使用白虎湯(應該用人參白虎湯)。

張仲景又說:「傷寒脈滑而厥冷,是裡有熱,用白虎湯治療。」因為滑脈是邪氣盛實,而厥冷是指熱邪深入而厥冷,所以說是裡有熱。張仲景又說:「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證未解,不能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因為熱病一定會發熱出汗,現在脈浮無汗,是風邪襲表,所以必須先用辛涼解表藥,然後才能治療裡熱。口渴想喝水,是邪氣耗傷津液。沒有表證,說明邪氣已經解除,但是元氣一定虛弱,所以必須加入人參。張仲景又說:「傷寒沒有大熱,口乾舌燥,心煩,背部輕微惡寒,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因為熱病一定會口乾舌燥煩躁。但是說沒有大熱,是因為背部輕微惡寒。背部是太陽經的部位,惡寒一定是正氣虛弱,所以必須加入人參。張仲景又說:「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而喘息,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