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10)

1. 諸郁源流

總之,凡治諸郁,均忌酸斂滯膩,宜開發志意,調氣散結,和中健脾,如是止耳,否則非其治也。

【脈法】《正傳》曰:郁脈多沉伏,或促或結或代。丹溪曰:積脈弦堅,郁脈沉澀。

【諸郁原由症治】《明理》曰:氣血恬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疾生焉。郁者,病結不散也。丹溪曰:治郁之法,順氣為先,降火化痰消積,分多少而治,蒼朮、川芎,總解諸郁。《正傳》曰:熱鬱而成痰,痰鬱而成癖,血鬱而成症,食鬱而成痞滿,此必然之理也。《醫鑑》曰:六郁為積聚癥瘕痃癖之本。

又曰:六郁治法,通用六郁湯、越鞠丸、加味越鞠丸、越鞠保和丸。繆仲淳曰:心氣鬱結,用羊心一具,同番紅花水浸一盞,入鹽少許,徐徐塗心上,灸熱食之,令人心安多喜。若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者,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服七十丸,白蒺藜湯下。《葉氏醫案》曰:郁損心陽,陽墜入陰為淋濁,由情志內傷,即為陰虛致病。

蓋心藏神,神耗如潰,諸竅失司,非偏寒偏熱藥可治,必得開爽,冀有向安,宜妙香散。又曰:悲泣乃情懷內起之病,病生於郁,形象漸入,按之堅硬,正在心下,用苦辛降,當先從氣結治,宜黃連、乾薑、半夏、薑汁、茯苓、連皮栝蔞。又曰:驚惶忿怒,都主肝陽上冒,血沸氣滯瘀濁,宜宣通以就下,誤投止塞,舊瘀不清,新血又瘀絡中,匝月屢屢反復,究竟肝膽氣血皆郁,仍宜條達宣揚。漏瘍在肛,得體中稍健,設法用旋覆花、新絛、青蔥管、炒桃仁、柏子仁。

白話文:

總之,治療各種鬱證,都要避免使用酸澀收斂、黏膩不易消化的藥物,應該要開導病人的心志,疏理氣機,散開鬱結,調和脾胃功能,這樣就夠了,否則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脈象】《正傳》說:鬱證的脈象多為沉伏,或快或慢不規律,甚至有間歇。朱丹溪說:積聚的脈象是弦而堅硬,鬱證的脈象是沉而澀。

【各種鬱證的成因與治療】《明理》說:氣血平和順暢,就不會生病,一旦有鬱悶不舒,各種疾病就會產生。鬱,就是病邪鬱結而不能消散。朱丹溪說:治療鬱證的方法,首先要順理氣機,然後降火化痰、消除積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蒼朮和川芎,能夠總體上解除各種鬱證。《正傳》說:熱鬱會形成痰,痰鬱會形成癖塊,血鬱會形成癥瘕,食積會形成痞滿,這是必然的道理。《醫鑑》說:六種鬱證是形成積聚、癥瘕、痃癖的根本原因。

又說:治療六鬱的方法,一般使用六鬱湯、越鞠丸、加味越鞠丸、越鞠保和丸。繆仲淳說:心氣鬱結,可以用一個羊心,和一盞番紅花浸泡的水,加入少許鹽,慢慢塗在心口上,然後烤熱食用,能使人心安,心情愉悅。如果憂鬱不舒,胸膈不寬,可以用去心的貝母,用薑汁炒過後研磨,再用薑汁麵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白蒺藜湯送服。《葉氏醫案》說:鬱損耗心陽,陽氣下墜入陰,會導致淋濁,這是由於情志內傷,導致陰虛而引起的疾病。

心臟主管精神,精神耗散就像潰堤一樣,各個竅道都會失去正常的功能,不能單純用偏寒或偏熱的藥物治療,必須要使心情開朗,才有可能好轉,宜使用妙香散。又說:悲傷哭泣是情緒從內而生的疾病,病因是鬱結,症狀會逐漸顯現,按壓會感覺堅硬,就在心口下方,要用苦辛的藥物降泄,應當先從疏理氣結入手,宜用黃連、乾薑、半夏、薑汁、茯苓、連皮栝蔞。又說:驚恐、憤怒,都會導致肝陽上亢,氣血沸騰、瘀滯不暢,宜疏通氣機使之下降,如果錯誤地使用止澀的藥物,舊的瘀血不能清除,新的血液又瘀滯在脈絡中,一個月內反復發作,最終導致肝膽氣血都鬱滯,仍然要用疏達宣暢的方法。肛門附近有潰瘍,身體稍微好轉,可以嘗試用旋覆花、新絛、青蔥管、炒桃仁、柏子仁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