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6)

1. 傷食不能食源流

【脈法】《靈樞》曰:脈小而寒者,不嗜食。東垣曰,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為內傷飲食。

【傷食不食症治】《靈樞》曰,善飢而不嗜食,以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谷消故善飢,胃氣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內經》曰:太陰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也。《入門》曰:惡聞食臭者,膀胱移熱於小腸也。又曰:口多嗜味,陰虛火動故也。陰虛則口中有味,陽虛則口中無味也。

丹溪曰: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又曰:不進食,服脾藥不效者,蓋腎氣虛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釜中水穀,下無火力,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日服菟絲子數匙,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此理也。又曰:一室女因事忤意,鬱結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蕎麥數口,或饅頭彈子大,深惡粥飯,予意脾氣實,非枳實不能開,以溫膽湯去竹茹,與數十帖而安。《內經注》曰:思則氣結者,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而為結也。

《得效》曰:思傷脾者,脾在志為思,思則氣化不行,精衰中脘,不得飲食,腹脹滿,四肢怠惰。

白話文:

【脈象診斷】《靈樞》說:脈象細小又帶寒象的人,通常不喜歡吃東西。李東垣認為,右手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時,表示是因飲食造成的內傷。

【因傷食而不愛吃飯的症狀與治療】《靈樞》說:容易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是因為精氣都集中在脾臟,熱氣滯留在胃裡。胃有熱就容易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快所以容易餓,但胃氣向上逆行時,會導致胃部感到寒冷,因此就不想吃東西。《內經》說:所謂太陰經(脾經)出現厭惡食物氣味的情況,是因為胃氣虛弱。《醫學入門》說:厭惡食物氣味,是因為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又說:口中常有異常味道,是因為陰虛火旺的緣故。陰虛時口中會有異味,陽虛時口中則會沒有味道。

朱丹溪說:厭惡食物,是因為胸中有痰濕阻滯,應該用祛痰藥並補脾。又說:不吃東西,吃補脾藥也不見效,是因為腎氣虛弱,真元衰弱,所以無法消化食物,就像鍋裡有水和米,下面沒有火力,米煮不熟一樣,要如何消化呢?黃魯直每天服用幾匙菟絲子,十天後,吃飯就像熱水融化冰雪一樣順暢,也是這個道理。又說:一位閨女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導致情緒鬱結在脾,半年不吃東西,每天只吃幾口蕎麥,或像彈珠大小的饅頭,非常厭惡粥飯。我認為是脾氣實在,非用枳實不能疏通,於是開了溫膽湯去掉竹茹,服用了幾十帖就痊癒了。《內經注》說:思慮過度會使氣機鬱結,是因為心緒無法釋懷,所以氣也停滯形成鬱結。

《得效方》說:思慮過度會傷害脾臟,脾在情志方面對應於「思」,過度思慮會使氣機運行不順暢,精氣衰弱,影響中脘的消化功能,導致無法進食,腹部脹滿,四肢感到疲勞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