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七 (1)
卷十七 (1)
1. 卷十七
2. 燥病源流
經曰:諸澀桔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夫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故燥之為病,皆陽實陰虛,血液衰耗所致,條分之,雖有風燥、熱燥、火燥、氣虛燥之殊,要皆血少火多之故,是以外則皮膚皴揭,中則煩渴,上則咽鼻焦,下則溲赤便難。陽有餘而陰不足,肺失清化之源,腎乏滋生之本,痿消噎攣,皆本於此,治法惟以滋金養血為主(宜滋燥飲)。所謂熱燥,病在裡者也,耗人津液,故便秘,消渴生焉(宜大補地黃丸)。
所謂風燥,病在表者也,肌膚枯,毛髮槁,故乾疥爪枯生焉(宜養榮湯)。所謂火燥,病亦在裡者也。東垣云: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辣厚味而助火,邪伏於肺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而其燥結,又有風燥熱燥、陽結陰結之殊,治法總惟辛以潤之,苦以瀉之(宜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連翹、山梔、元參、知母、石膏、童便、當歸、木通、麻仁、甘菊、柏子仁、蔗漿、梨汁)。而此熱燥、風燥、火燥,其原總不外氣血之虛燥。
蓋惟氣血之虛,先有致燥之由,故風熱火相感而成病也。然氣虛之燥,其症則為痿痹,以肺熱不能管攝一身也。血虛之燥,其症則為噎嗝,以胃槁不能收納飲食也(氣虛燥宜以黃耆為君,黃柏為臣,黃芩為使;血虛燥宜以歸身為君,白芍為臣,生地為佐)。其本病亦有易見者,至於燥病之發不一,療治之法亦不一。
試列舉之,一切燥熱,可概治也(宜大補地黃丸)。咽乾鼻燥,必清上部也(宜清涼飲)。大腸風秘燥結,必理中焦也(宜鎮風潤氣丸、辛潤湯、元戎四物湯)。皮膚皴裂,血出肌肉燥癢,是火型金,必清肺以保金也(宜加減四物湯)。筋燥爪枯,必滋養其榮血也(宜養榮湯)。
皮膚拆,手足爪甲枯,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必養血以澤膚也(宜生血潤膚飲、瓊指膏、天門冬膏)。腸胃枯燥,大更秘結,必清燥以潤腸也(宜當歸承氣湯)。如是而燥病有不愈者哉。
【脈法】《入門》曰,傷燥脈澀。《正傳》曰: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遲,皆燥脈也。
【燥病原由症治】《類聚》曰:燥者肺金之本,燥金受熱化以成燥澀。由風能勝熱,熱能耗液而成燥也。燥於外則皮膚皴揭而瘙癢,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乾焦,燥於下則便尿閉結,故曰:燥為肺金病也,宜當歸承氣湯。《正傳》曰: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為燥,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
蓋肝主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太燥也。燥金主於收斂,故其脈緊澀,而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夫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也。《入門》曰:經云,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宜服瓊玉膏。又曰:皮膚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皮膚搔癢,爪甲浮起乾枯,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天冬、花粉、知母、黃柏、酒紅花、生甘草之類。東垣曰:榮衛枯涸,濕劑所以潤之,二冬、人參、杞子、五味,同為生脈之劑。
白話文:
燥病源流
經書記載,凡是皮膚乾燥粗糙、龜裂脫屑的症狀,都屬於燥症。陽明燥金,是肺和大腸之氣的表現,所以燥症的病因,都是陽盛陰虛,血液虧損造成的。雖然燥症可分為風燥、熱燥、火燥、氣虛燥幾種,但根本原因都是血少火多。因此,外在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龜裂脫屑,內在則感到口渴煩躁,上焦咽喉鼻腔乾燥,下焦則小便赤紅、大便乾燥難解。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肺臟失去清肅津液的功能,腎臟缺乏滋養陰液的根本,導致身體消瘦、萎縮、吞咽困難、肢體攣縮,都源於此。治療方法主要以滋陰養血為主(宜服用滋燥飲)。
所謂熱燥,是指燥邪在裡證的病變,它耗傷人體津液,所以會出現便秘、消渴等症狀(宜服用大補地黃丸)。
所謂風燥,是指燥邪在表證的病變,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枯槁,因此出現皮膚乾燥粗糙、癬瘡、指甲乾枯等症狀(宜服用養榮湯)。
所謂火燥,也是燥邪在裡證的病變。東垣(指醫家李東垣)說:飢飽勞累損傷胃氣,或食用辛辣厚味助長火邪,邪氣伏於肺中,耗傷真陰,津液虧損,就會導致大便燥結。而這種燥結,又可分為風燥、熱燥、陽結、陰結等類型,總的治療方法是用辛味藥物潤燥,苦味藥物瀉火(宜服用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連翹、山梔、元參、知母、石膏、童便、當歸、木通、麻仁、甘菊、柏子仁、蔗漿、梨汁等藥物)。這些熱燥、風燥、火燥,其根本原因都離不開氣血虛弱乾燥。
因為氣血虛弱是導致燥症的根本原因,所以風、熱、火邪才會乘虛而入而致病。氣虛引起的燥症,症狀表現為痿痹(肌肉萎縮無力),因為肺熱不能調節全身氣血;血虛引起的燥症,症狀表現為噎嗝(吞咽困難),因為胃氣虛弱不能容納食物(氣虛燥宜以黃耆為君藥,黃柏為臣藥,黃芩為使藥;血虛燥宜以當歸為君藥,白芍為臣藥,生地為佐藥)。燥症的本病也有容易觀察到的症狀,而燥症的發病和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
舉例來說,所有燥熱症狀,都可以概括治療(宜服用大補地黃丸);咽喉乾燥鼻腔乾燥,必須清利上焦(宜服用清涼飲);大腸燥秘便秘,必須調理中焦(宜服用鎮風潤氣丸、辛潤湯、元戎四物湯);皮膚龜裂,肌肉乾燥瘙癢,這是火邪傷及肺金,必須清肺以保護肺金(宜加減四物湯);筋脈乾燥指甲乾枯,必須滋養榮血(宜服用養榮湯);皮膚開裂,手足指甲乾枯,搔抓脫屑,出血疼痛,必須養血滋潤皮膚(宜服用生血潤膚飲、瓊指膏、天門冬膏);腸胃乾燥,大便秘結,必須清熱潤腸(宜服用當歸承氣湯)。這樣,燥症就不會久治不癒了。
脈法:《入門》經書說,傷燥的脈象是脈澀;《正傳》經書說,脈象緊澀,或浮弦,或虛弱遲緩,都是燥症的脈象。
燥病原由症治:《類聚》經書說:燥是肺金的本質,燥金受熱而化生燥澀。因為風能勝熱,熱能耗傷津液而導致燥症。燥邪在外則皮膚乾燥粗糙、瘙癢,燥邪在內則精血枯竭,燥邪在上則咽喉鼻腔乾燥,燥邪在下則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所以說,燥症是肺金的病變,宜服用當歸承氣湯;《正傳》經書說:火熱過盛,則金氣衰弱而風邪產生。因為風能勝濕,熱能耗傷津液而產生燥症,陽盛陰虛,則風熱勝過水濕而導致燥症。
因為肝主筋,風邪容易侵犯筋脈,再加上燥熱,就會導致筋脈乾燥。燥金主收斂,所以脈象緊澀,而病症則表現為肌肉強直緊張、口噤(張口困難)。燥症的病因是血液衰少,不能滋養百骸(全身)。《入門》經書說:經書記載,燥症要潤燥,就是養血的意思,積聚津液可以生氣,積聚元氣也可以生津,宜服用瓊玉膏。又說:皮膚乾燥粗糙開裂,出血疼痛,或皮膚瘙癢,指甲浮起乾枯,都是火邪灼傷肺金,燥邪過盛,宜用四物湯去川芎,再配合生脈散,加天冬、花粉、知母、黃柏、紅花、生甘草等藥物。東垣說:榮衛氣血枯竭,要用滋潤的藥物治療,麥冬、天冬、人參、枸杞子、五味子,共同組成生脈散。